《芙蓉国》第9/70页


这是一个外貌再平常不过的年轻人,一件起皱的短袖白衬衫,一条灰裤子。此刻,他正聚精会神地看着大字报,边看边缓缓地挪动着。如果不是特别有心的话, 不会在人群中注意到他。然而,一旦注意了,便能够发现他的一点特别之处。 这个特别就是他的表情显出对这个世界的十分专注。他扬着比较凸出的额头观看大字报时, 从他的侧面能够看出,他正在极为认真地思索。 他阴沉的眼神表明这种思索确实有异于一般人。

卢小龙专注而阴沉的神情给了沈丽一种说不上来的特别感觉, 好像在一大堆华丽精巧的工艺美术品中看到了一块粗砺的石头,当然,又不完全一样。

第13章

米娜的命运从日月坛公园批斗会开始发生剧变。那天, 卢小龙在公园管理处借了一辆三轮平板车,将她与贾昆都放在车上。李黛玉本不愿意上车, 一看卢小龙瞪起了眼,只好勉强坐在了车上。卢小龙蹬着平板车穿过日月坛公园, 进入了北清中学的大门。这是一段土路,有点颠簸,米娜抱膝坐在车上,湿漉漉地摇晃着。 路两边是高高低低的灌木丛,灌木后面东一棵西一棵立着槐树,再往后就是一片桃园。 沙沙的雨声描绘着校园的地貌和植被。她恍恍惚惚看着烟雨朦胧中已经亮起灯的教学楼, 思绪像雪地里的狐狸弯弯曲曲、闪闪烁烁地移动着。

她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学校将如何对待她?她还会挨打吗?所谓"反革命流氓犯"定性了吗?那个马胜利还会到北清中学来吗?一想到他高举皮带的可怕样子, 她的心就打起抖来。这种抖动波及全身,与三轮车的颠动混合在一起, 让她在麻木中又有些如醉如痴。伤口的疼痛既标出身躯的存在, 也把鲜血的腥味迤迤逦逦地留在了身后的烟雨中。

卢小龙腰背一起一伏地蹬着车,走过了校园内长长的林荫路,到了教学楼前, 他停下车,想了想,回过头对李黛玉说:"李黛玉,你先下车吧。 "李黛玉从湿漉漉的平板车上下来,他又对米娜说:"您走得动吗?"米娜注意到对方没有称呼自己老师,只是尊敬地用了一个"您"字, 她有些懵懵懂懂又诚惶诚恐地在李黛玉的扶持下下了车。卢小龙对李黛玉说:"你陪米老师回宿舍吧。 "米娜非常感谢卢小龙在对他人的叙述中还称自己为"老师",立刻识时务地说道:"我自己走吧。 "李黛玉在一旁犹豫不安地看着米娜,卢小龙不再坚持。米娜像受伤的灰老鼠一样, 在烟雨中挣扎到了宿舍。

她在女生宿舍楼独居着一个单间,当她穿过晦暗的楼道朝自己的房间走去时, 两边的房门有的关着,有的半开着,透出一些光亮。她浑身哆嗦着穿过这些光亮, 生怕有人突然从房间里蹿出来,让她无法逃避。经过一个宿舍时, 门口正好站着一个圆圆脸的女学生,一定是自己的样子太吓人了,看到自己, 她立刻像受惊的小兔耳朵都竖起来了。米娜低着头一瘸一拐地走着,那个女生倚在门口目光跟着她, 听到她转身和同宿舍的同学小声地说着什么,门口立刻又挤上来四五个女孩, 目光落在自己的脊背上。一只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的受伤的老鼠被无数手电筒集中照住后, 大概就会有这种无处藏身的恐惧。

她终于拱开了自己的宿舍门。当她关上门背靠在门上喘气时, 觉出在几个女孩的"追踪"下,坚持走完这段距离的艰难。心脏像小兔子一样咚咚咚地跳着。 小兔子几乎要从喉咙里把头探上来,胀得胸脯、口鼻呼吸憋闷难受。渺渺茫茫中, 居然想到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他在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把脚一踹,把头一拱, 铁扇公主便疼得满地打滚。

喘息之后,她小心翼翼地插上房门。一大早,学生们便冲进来把她揪走, 连门都没来得及锁。当她拉上窗帘打开台灯时,先将房间扫描一遍, 发现学生们并没有抄她的家,她松了口气,忘记了疼痛,脑子里掠过了共产党搞地下斗争的故事。 她一瘸一拐走到门边,确认门已插好,又一瘸一拐走到靠窗的写字台旁, 将台灯的灯罩上又轻轻盖了一块毛巾,同时再一次把窗帘拉严。幸好只有一个宿舍的女生看见她了, 从她们的反应看不是凶恶的,她们不一定会怎么样,那些揪斗她的学生们可能正忙于别的,她要抓紧时间处理掉危险的"罪证"。

她拉开抽屉拿出日记本,草草地翻了一下,里面有她日常生活的简单记录。 对于周末舞会,只有一些她自己才看得懂的文字。她盯着眼前这段文字, 停顿了一下:"今天,他显得特别有心事,但还是很关照我。活动结束之后,他用车把我送回学校。"她从来没有在日记本上写过他的名字,那是一个给人印象很深的名字:卢铁汉。 她也从来没有写过跳舞、舞会这类文字,她把那一律称作"活动"。从中学时起, 她就知道日记本有时会使人栽跟头,这是母亲从小对自己的教诲。

她又翻开一页日记,也是周末写的:"今天,是很可怕的一天。"只有这几个字。这段文字写了她作为一个年轻女性第一次懵懵懂懂将自己交给一个还比较陌生的男人,与其说交给,不如说糊里糊涂地被一种命运安排了。 眼前又浮现出那张粗壮巨大的面孔,对方口中那浓重的烟味连同山西腔的喃喃低语一起热烘烘地扑在她脸上。 她娇小的身体被这个夏日里晒热的石像一样的身躯包裹住了, 她根本没有力量做其他选择。她是心甘情愿的,又是被强迫的。她是被强迫的,又是心甘情愿的。 那是一种逆来顺受又顺来顺受的决定。无论如何,那"第一次"让她腾云驾雾惊恐不安, 让她觉得天空塌了下来。她无力抗拒,被压迫得一动不能动, 自己女人的器官在小腹下撕裂般地疼痛。对方一直在喷着烟臭热气喃喃低语地哄慰着她,同时, 那生理的进入也在小心翼翼地开拓着。她疼痛得推开了他,对方进进退退地试探着, 最后还是没有留情地进入了。她简直不能想象自己娇小的身体怎样能够让这个巨大的男人进入。 她甚至莫名其妙地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眼前浮现出村姑在小溪边举起捶洗衣服的棒槌。要把一个棒槌插入女人的身体,是十分残忍的。 烟气袅袅中,捶洗衣服的妇女收起棒槌,端起盛满衣服的木盆走了。小河弯弯曲曲流向地平线, 在那里,大地可能折断,小河会变成瀑布直落万丈深渊。她也会随着瀑布落下深渊, 在瀑布飞溅中翻腾不已,昏迷不醒。

又一页日记,写了这样几个字:"这是比较可怕的一天。 "这是她第二次被他热烘烘的巨大身体包裹住,那一天,她觉得自己滑入一个热烘烘的隧道, 隧道是粗糙的石壁,一半黑暗一半明亮,下滑时没有尽头。 这种幻觉常常和她坐火车时穿过隧道的印象相联系……时间不允许,她不能再翻下去了。倘若这些文字落到造反派手里, 是经不住字斟句酌的推敲的,她要立刻把日记本撕碎!

日记本是硬皮,用力一撕,纸芯和硬皮分离了,中间的连线被一根根扯断, 微微翘着,让她想到战争片中被剪断的敌人的铁丝网, 日本鬼子端着刺刀在铁丝网那边的地堡旁巡逻,地堡地像个乌贼头,背衬着暗蓝的天空。 她赶走这些毫无道理的联想,将厚厚的纸芯分成一小打一小打。她的力气早已耗尽在一天的折磨中, 手指绵绵软软的几乎都抓不住纸。她不得不用嘴来帮忙,两只手抓住一半,嘴咬住另一半, 将一打一打的纸撕碎,再将纸片扔在纸篓里。

日记处理完了,她又拉开抽屉,里面还有卢铁汉的几封信。信是寄到学校的, 信封的落款是"本市",没有发信人的详细地址。 这个有权势的男人在这些事情上倒是极为小心的,她在高兴的时候曾揶揄他是"胆大心细"。他问:"我怎么胆大了? "她说:"你还不胆大吗?"对方呵呵呵地笑了,说:"我当然是胆大的, 不胆大怎么会有今天!可我也是心细的,不心细,我也没有今天。"她打开珍藏的信件, 信中没有任何可能留有把柄的文字,往往只有一两句话,都是联络安排。比如这一封写的是:"米娜:这个星期我要出差,周末活动暂停。下礼拜回来,一切照常。 希望你一切都好。 卢"。就是这种电报体的文字也曾在她心头唤起浮想联翩的柔情。 他总是用蓝色的横格纸写信,薄薄的信纸,遒劲的粗铅笔字,表现出男人的力量和自信。 看到他的字,就能闻到他的气息,想到他的神气。如果不是和他走得这么近, 在街上碰见这个男人,她一定会觉出对方和自己年龄的巨大差异, 也会觉出自己和这个身材高大的男人非常大的距离。

没有那么多时间回想了,那些文字再舍不得,也只能撕碎了。 所有可能带来危险的纸张大概都撕碎扔在了纸篓里。她喘了口气,搜寻着,看看还有什么危险的物品。

她扫描着房间里的物品,写字台,单人床,蚊帐,小书架,书架上的一排排书籍,脸盆架,水桶,门背后是两个大木箱。她想起什么,又翻开褥子, 从下面抽出一个信封,里面有一封他的短信。她抽出信纸,上面的字更简单,没有称呼,没有落款, 只有一句话:"我一般周一到周五的下午都有会,周一和周三上午也有可能开会。 你可酌情选择与我通话的时间。"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他告诉她, 这是他办公桌上的电话,只有这个电话是他亲自接,办公室的其他电话都是秘书先接。 这还是他们认识不久写给她的,一直压在褥子下面,已经有些发潮,她把纸凑在鼻子下面轻轻嗅着, 能够闻到床褥的气味。这是一封标志着两个人关系的实质性开始的信件, 她再一次陷入恍惚。

突然,门外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她像被惊吓的小野兔一样猛的一个激灵, 情急之中想到的是地下革命者应付国民党宪兵搜查的英勇举动, 她立刻将信纸扔到嘴里。门还在不停地敲,她吃力地将嚼得半烂不烂的信纸咽了下去,纸团卡在食道口, 非常难受,但总算消灭了这个最危险的电话号码。她瘸到门口将门打开, 面前是她教过课的几个女学生,她倚着门,不知她们要干什么。她正要问, 刚刚咽下的纸团又从喉咙口探了出来。她哽咽着下咽,却怎么也咽不下去,脸上露出极为痛苦的痉挛。 几个学生相互看了看,似乎在考虑什么,她却嗓子眼一痒, 强烈的呕吐带着粘稠的未消化的食物及灼热的胃酸夺口而出,几个女学生急忙闪开, 那团信纸也像随瀑布飞落的小船一样落在一瘫污泊中,她顾不得多想,连忙趴下身, 从污泊中抓起那团粘糊糊的信纸重又塞进嘴里,带着呕吐物的酸臭往下吞咽。

几个女生显然没有弄明白她在干什么,只是为这种失常的举动感到惊骇。 米娜终于将那张嚼得半烂不烂的信纸吞了下去,这才抬起伤痕累累的面孔。 几个女学生像看疯子一样,不知道能否和她正常对话。一个人举起了手中的瓶瓶袋袋, 说道:"米老师,这些东西给你。"她们惊骇的目光在打量她是否能够听懂这些话语。 米娜听清了她们的话,也看清了她们手中拿的只是一些酒精、红药水、药膏、药棉、纱布, 但她脸上仍然是木木的,没有任何表情,几个学生没有再说什么,留下东西匆匆走了。

她回到屋里,逐渐冷静下来。她慢慢走到墙上的那面课本大小的方镜前站住, 对着镜子,她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现在的样子。那是一张非常 人的面孔:零乱的头发披散着,半遮半掩的是两横三竖的血痕。她在脸盆里洗净了手上的污物, 用毛巾轻轻擦去嘴角的呕吐物,再翻转毛巾轻轻揩掉脸上的污泥血迹。她发现, 这绝不是简单擦擦就能清洗干净的。撩开遮住脸颊的乱发,那两横三竖的伤口如此醒目, 竟然有点像在镜子上贴了两横三竖的红纸条。她倚墙站了好一会儿,拿起扫帚,轻轻打开门, 趁着楼道里没人,将门口呕吐的污泊扫净,然后关上房门,插好。想了想, 将盆里的脏水倒到一个大些的洗衣盆里,同时将纸篓里撕碎的纸张浸到里面, 用手搅动着将它们浸透,再一点点将这些碎纸揉烂。她知道,撕得再碎的纸也可以重新拼起来。 把这些纸揉烂了,快成纸浆了,她又把它们攥干,重新扔在纸篓里。最后, 她在脸盆里舀上清水,将手洗净。再换上清水,对着镜子用毛巾小心翼翼地洗脸。

暖壶里还有水,她又加了点热水,温水增添了一点去污的能力。脸大致洗出来了,当那些肮脏的黑灰污秽洗掉后,她发现脸的皮肤还是光洁的, 但那两横三竖的伤口却比原来更加触目。她呆滞了好一会儿,拿出学生们刚刚送来的药棉, 打开了酒精瓶,想了想,又摇摇头,伤口受不了。于是,她把暧壶里的开水倒在茶杯里, 将药棉在开水中沾湿,对着镜子清洗起脸上的伤痕来。皮肉开裂的伤痕里有泥土, 清洗引起的疼痛就好像再一次撕裂自己的面孔,她忍痛清洗着,她要脸面。

把伤痕洗净之后,轻轻涂上消炎的药膏, 她又看了看自己已经破碎褴褛的上衣和裙子,再没有一点力气照顾自己了。被雨水浸泡了一天的衣服, 已被体温烘得半干。现在最影响她的是臀部的疼痛,她小心翼翼地试了又试, 才能在大腿的某个狭小部位找到与椅子接触的安全区。她只能悬空着臀部,轻轻坐在床边。夜深人静中, 她此刻真正想念的人是已去世的母亲。

母亲的照片在写字台上的一个小镜框里,神情很严肃,很辛苦,当然,也很漂亮。不知为什么,她觉出自己的眼睛潮湿了。母亲一生中只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 这次失败的婚姻留下两个记录:一个,是她这个女儿;另一个,是对所有男人的不信任。 她独自一人将女儿带大,女儿从小也便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长大。 米娜经常羡慕别的女孩子,当看见她们被父亲手拉手领着在街上玩耍时,她常常会呆呆地站住, 直到他们的背影远去。这时,她往往会咬住自己的手指, 好像对手指的吮吸能够克服内心的寂寞。在童年的想象中,最经常的故事就是有一天突然一个高大英俊的男人出现了, 他拉着自己的手说:我就是你的爸爸。每当她在书籍中、 电影中看到某个了不起的男人时,她就会在心中编织一个故事,让这个男人最终以父亲的身份奇迹般地出现在面前。这种时候,她会对母亲生出些许怨恨:怨恨母亲没有为自己找下一个好父亲。

懵懵懂懂中,卢铁汉高大的形象出现了,他侧对着自己走过去,又站住, 转过那大理石一样高耸的额头看着她。这原本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形象, 她最初觉得他像一个阴险叵测的坏人。当那厚厚的嘴唇嚅动着说话时,更让她觉得一种冷酷。然而, 随着他们的接近,她却慢慢感到对方的和善, 这种和善淡化了他相貌的狞厉而衬托了他身份的高贵,并且和自己一贯想象的父亲有了远远的一点联系,当然, 比自己想象中的父亲更遥远,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更像爷爷。

夜深了,校园里一片寂静。她觉出夏日的闷热,挣扎着欠起身, 关上台灯后拉开窗帘,推开了窗户。窗外泻进来的新鲜空气给了她奇妙的自由感觉, 她顾不得对蚊虫的禁忌,将纱窗也打开了。大雨过后的后半夜显出了透人的凉爽与湿润, 近处的几个单双杠在黑暗的楼影中无声无息地构成着几何图案。黑色的楼影过去, 在月光的照射下,体育器械室的平房屋顶像帽檐,帽檐下是一扇一扇映着月光发亮的玻璃窗, 像审视的眼睛。再远处,就是月光下的大操场了, 相对的足球大门隔着遥远的距离虎视眈眈。沿着学校的围墙,一排高大的杨树在深夜中像深色的山脉将校园围住。 杨树后面是圆明园遗址,一片野草坡中,竖立着英法联军焚烧后遗下的石柱、 石门和零零散散裸露在土地外面的石基。大片大片的湖泊里长满了芦苇。夜空中芦苇的气息、 野草的气息、杨树的气息像睡神一样游荡着。更远处就是麦田和稻田包围的村庄, 隐隐约约能闻到远处飘来的稻香。麦子刚刚割过,留着麦茬的土地被雨水浸湿后, 将麦草的香气播散得十分遥远。宁静中听到水流的声音,小河就在操场边那排杨树的后面, 几个肤浅的小小落差,让河水发出占领夜晚空间的音响,间或听到农村的犬吠。 月光如此明亮,居然还听到雄鸡打鸣的声音,她不由得想到了高玉宝"半夜鸡叫"的故事。

看着窗外黑暗而又明亮的夜色, 看着操场上一片片雨后的积水在月光下镜子一样发亮,她多少忘记了一天来的遭遇,或者说正视了自己的遭遇。她不死, 她要好好活下去。第一,要想办法养好伤口,特别要养好脸上的伤口。要尽可能保住自己的容貌。第二,要应付好眼前的文化大革命,也许可以装疯。 刚才自己扑到地上将呕吐物塞到嘴里吞咽的行为在那几个女学生中引起的惊骇,使她看到了疯子的力量。第三, 要尽快和卢铁汉联系,同时又绝不能连累他;只要不连累他,他就可能帮助自己。 最好能找到机会不惹人注意地溜到办公室打个电话。或者托卢小龙转交一封信,但这样不妥,卢小龙肯定不知道她和卢铁汉的这层关系。还是寄信更安全。第四, 她要看一看自己有没有在文化大革命中要求进步的机会。她要争取做革命的动力,不做革命的对象。

这样思索着,窗外的月色更亮了, 楼影投下的黑暗与月光照亮的广大空间的分界更清楚了。黑压压的杨树后面升起缭绕的雾气, 雾气像一个个若有若无的问号在操场的边缘模模糊糊地飘动起来。操场东边是一片桃园, 桃园后面的池塘中响起了一声两声有力的蛙鸣,更多的蛙鸣此起彼伏地在月夜中连成一片。

第14章

卢小龙在六六年的夏天最喜欢的成语就是"铤而走险",四个字的节奏像铁锁桥的铁链一样带有钢铁的性质,含着大胆的冒险精神。闭上眼,一个"铤"字和一个"走"字就活生生地画出了人物的形象:那是踏着铁锁桥渡过高山峡谷的形象,那是踏着荆棘泥潭冒险前进的形象。冒了险不一定成功,不冒险不可能成功。当"铤而走险"进入自己的身体与骨骼合一时,他感到一种冰冷的无畏。

他还喜欢的一个成语是"大器晚成"。北清中学第一轮革命揪出了贾昆和米娜,作为一个非常肤浅的举动已经过去了。第二轮革命是有一批学生贴出造校领导反的大字报,一些人贴出了保校领导的大字报,双方的首领都成了北清中学的风云人物。在这一轮革命中卢小龙也没有什么行动。学校里已经涌现了不少崭露头角的学生领袖,还出现了各种造反派组织,他还是冷冷地看在眼里。第三轮革命,学校来了工作组,北清中学的工作组是隶属于北清大学工作组的小支队。当北清大学与北清中学同步发生造反派与工作组的冲突时,北清大学工作组在中央的支持下,已将前两天的万人批斗大会打成了"反革命事件",同时开始在学生中追查反革命,北清中学工作组也开始整顿学生。一时间,学校里笼罩着恐怖的气氛,很多师生这时才真正回忆起中国1957年的反右历史。正当那些活跃分子有些张皇时,在一片颓废的大字报栏上突然出现了卢小龙的大字报。四张黄纸写成的大字报上,第一张纸就是一个大标题:《工作组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世界是一个矛盾冲突的世界,一切声音都在与对立面的斗争中表现出影响力。你反对的对立面越大,你的影响也越大。"顶风亮相"是一种冒险,也最容易轰动。卢小龙的大字报使沉寂了两天的校园一片哗然,大食堂门口的大字报前密密匝匝站满了人。从这一天起,卢小龙便成为北清中学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当北清中学工作组开始清理这个阶级斗争新动态时,这张大字报已经被转抄张贴在北清大学大字报的中心区,在北清大学也成为舆论的焦点。大字报栏出现了"向北清中学革命小将卢小龙致敬!"的大标语,当然,更多的是围剿卢小龙的大字报。立刻,卢小龙成为北清大学政治舆论的中心人物。随着他的大字报被各大中院校传抄,他很快也成为北京市文化大革命的新闻人物。

与此同时,北清大学造反派的第二号人物呼昌盛顶着工作组追查反革命的高压,贴出了题为《踢开工作组闹革命──从中学小将卢小龙大字报中获得的启示》的大字报,将卢小龙点燃的火种进一步扩大了。在工作组的指挥下,对呼昌盛和卢小龙的批判攻势在北清大学遮天盖地地铺开,北清中学也贴满了声讨卢小龙的大字报。就在很多人为卢小龙担心的时候,卢小龙却在"铤而走险"的精神鼓舞下继续行动着。从小到大,他一直是个平平常常的孩子,从未引起过人们太多的注意,现在,全校一千多双眼睛都在追踪他,仅仅为了这种感觉也值得冒险。像铁针围拢磁铁一样,一群学生开始聚拢到他身边,这使他获得兴奋感。他决定开始在这个社会大动荡中第一个有组织意义的行动:发起成立北清中学红卫兵【1】。

一行七人在黑夜的尾巴还盘踞在校园中时,像执行特殊任务的侦察兵一样悄无声响地穿过学校后围墙的缺口,走过围墙后面小河上的独木桥,穿过一片桦树林,又越过几片鱼塘,走过一段土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踏入了圆明园遗址。东边的田野刚刚露出草莽中的黎明,一片铁青色的微光透过稀疏的灌木将黑

的大地勾画成浓重模糊的风景,一坡一坡的荒草像沉默的火焰一样起伏着,几个摇摇欲坠的雕花拱形石门立在巨石狼藉的废墟上。他们在草莽簇拥的圆明园废墟上双手抱膝围坐成一圈。一只猫头鹰在朦胧的树影中发出凄厉的鸣叫。

卢小龙坐在最高处,屁股下面毛糙的大石头还带着露水的潮湿。他的话非常简单:很多中学都开始成立红卫兵,北清中学也应当成立红卫兵,而且要成为一支最高水平的红卫兵,投身一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接下来,每个人都发表了一番在那个时代最激烈、最勇敢的讲话,这些话虽然在几十年后曾使他们中的某些人回想起来很可笑,然而,在那个朦胧的黎明中,他们选择了记录着民族耻辱的废墟举行这个仪式,无疑表明当时的庄严情绪。

卢小龙在这次聚会中第一次感受到执掌权力的享受。黑暗的风从背后吹过来,描绘出怪石林立的废墟的险峻气氛,他所设计的宣誓仪式使他第一次获得了领袖感。他们宣誓为保卫毛主席而战,为保卫红色江山而战。那篇卢小龙亲自起草的誓词,由他领诵一句,大家宣誓一句。在誓词中特别讲到红卫兵的组织纪律:坚决服从红卫兵总部的领导。这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卢小龙的权威地位。七个人都将是北清中学未来红卫兵总部的成员,卢小龙是自然而然的核心人物。黎明从卢小龙背后的东方露出亮光,照亮了围拢着卢小龙的另外六个人的面孔,卢小龙生平中第一次以领袖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人物,有一种极为异常的感觉。

当前:第9/7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