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蓬语录全集》第261/262页


撒谎是罪恶的根源。

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乐。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丝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虚假的爱实在可耻。

一切荣耀归于真诚。诚乃心中真主。

人若失去了真实,生命便没有希望可言。

有一天,你会发现,停止伪装是多么舒服的一件事。

我们必须把「真实」从「幻想」中分离出来,因为真实带给人益处,虚伪带给人伤害。

诚实而失败胜于虚伪中得胜。

万千巧言,不如诚实一句。

口称真实之人,反多虚伪。

说妄语的人,是先骗了自己然后才骗人的。

人若不诚,一事无成。

谎言讲得再逼真还是一句谎言。

暴力不独自存在,也无法独自存在;它常常与谎言交织不分。

一个小谎足以摧毁高风亮节。

伟大的真理

有知识的人如有争辩是为了阐明真理;而无知的人之所以会争辩,往往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世上唯有变化才是永恒。金钱可以收买人心,却买不到真理。真理像太阳,无法让人一手遮掉。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常会看不到超越自己以上的真相。执善执是,虽然无错,却也无福;圆满包容,因为无执,反而得福。只要透过修行,就可以用有限的生命,找到无限的未来。我们的心违反了自然,才会产生种种的苦、种种的挂碍。细雨持续的时间长,突来的暴风雨都是很短暂的。你若使劲扔下一个足球和一个个性,它们会反弹得愈高;你若扔下一个名誉,却像扔下一只蛋。高山之阴,必有深谷。智慧寓于真理中。扣错第一个扣孔的人,一定不能扣完全部的扣子。真理的溪流穿过错误之河而出。唯有小事才令人烦恼。如果大象冲过来,尽可回避;而渺小的苍蝇,你却无法躲掉它。多数人就像昆虫一样,不会为生命的无意义而感到苦恼,但唯有为此感到困扰而寻求意义的少数人,才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想要过一个健康的人生,并让自己的心灵成长,就得献身于真理。一生为真理全心奉献,就是一个持续、无间断自我省视的生命。对真理诚实奉献的生命,是一种淡泊坦然的生命,我们因之所能得到的最大回馈,就是智慧。「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光是一种波,也是由细微粒子所组成的。」当我们这么说时,科学与宗教已经有了共通的语言。要征服大自然,就必须先臣服于大自然。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腿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山高挡不住南来的雁,墙高挡不住北来的风。当太阳向西方落下时,象征早晨的东方正静悄悄地站在前面。时间的锐齿能啮尽一切,惟独对真理无能为力。一旦你丢弃对无常、苦和无我的反观,就会有苦。真理是超越念头和感觉的,因此,不要去相信它们,或被它们所束缚。无论是与他人共住或独处,都不要想去寻找快乐——只要与法同住就好了。符合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在确信真理之前,应先爱真理。寻找真理,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标。真正的光荣,属于那些信服真理的人。得自别人的真理,像义肢或假牙。透过思维和彻悟而获得的真理,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真理一定包含至高的善,但善的事物却未必包含真理。所有不实行的真理都是不实在的。不要侮蔑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将以生命的代价重重补偿你的过失。成功不是唯一的真理,成功背面的失败也是真理。人类在真理的解释上,就像瞎子摸象一样。他确实摸到了,他说的是真理。关键是——他只看到真理的一部分。发现一个真理,胜于拥有波斯王国。拥护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真理其实不必远求,它就在你的心中。真理就在你家的庭院里,你需要找到通往庭院的路。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我们愈是去探究真理,就离心灵的解脱愈近。我们行为之所以愚痴,是因为看不见真理的缘故。一切的真理最后必定导向自在与解脱。一个有良知的传播者,应该站在「真理」这一边。真理常在,只须揭开心智的盖子去读它的圣示。真理的挚友是时间,最大敌人是偏见,永恒伴侣为谦逊。唯有在真理中始能寻得智慧。认识错误比发现真理简单多了。错误总是浮在表面,很容易就被找出来,但是真理总是隐藏在最深处,谁也不能轻易地挖掘出真理的所在。真理的确能与钻石相比。钻石的光不会只射中一面。而是可以射向许多面。我们不需要为了了解天空为何到处都是蓝蓝的一片,而环游世界一周。认识真理就是最佳的生命良药。智慧加上真理,就如糖里再加蜜。任何地方都没有平静,这就是世间的真理。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别人。任何启发我们,使我们看到真相,并教我们为善,就是正确的修行。只要你愿意,给它什么名字都可以。呼吸维持人们的生命,如果你把佛法的修习看成是维持生命,那么你会觉得呼吸和修习佛法同等重要。我们应该将每件事物拿来修行,甚至是不好的事;我们应该知道它们全部。那样的话,我们才能知道真理。有非常多的观点和方向去深思;但正确的方式是不跟随你的欲望,而是跟随真理。如果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能遵行自然法则而不起执着,那么不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感到苦,这便是真理的微妙、奥秘、不可思议之处。「法」解救了人类免于沦为禽兽。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错用理性的人,就像黑夜里才有好眼力,大白天反而盲目的猫头鹰。他们将理性用于徒劳无益之事时,虽然显得非常锐利,但真理的光射向他们的时候,却什么都看不到。根源于真理的思想,方能显示其尊贵与永恒。注意自己的思想、言论、以及一切邪恶的行为,当你能注意到并保持它们的纯净时,你就已经踏进真理的道路。如果一个人来到真理面前,而仍对它视若无睹,反误把虚伪当真理却又不自知,那么这样的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发现真理而不受持之人,如同一只蝙蝠,虽然,它的眼睛能分辨太阳,但却不喜欢待在阳光中。与其用言语来装饰真理,还不如去实行真理。机智不过是夏天的衣服,而真理却是任何季节都适合穿的。「法」——是一切善行的来源,是一切德行的矿脉。我们要以不惜生命的精神受持真理,求法不懈,并护持正法,让佛陀教化的甘露,能普洒一切众生。「涅槃」是人生最后的归趣,绝对最高的理想,又是解脱安稳的境界,常住不变的实在,更是世尊所大彻大悟之究竟真理,为全体佛教的中心思想。佛法虽奥妙,不出平常心。真理并不需要标签,它不是任何人的专利品。佛法是圆融的法门,并不是死执于某一方面的东西。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要紧的是了知与如何彻见真理。佛陀是最平凡的人,因为他彻悟宇宙间永恒的真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不眠的人夜长,疲倦的人路长,不知正确真理的愚人,生死轮回长。真理虽然没有名字,但是却永恒的存在。佛法是一种解脱束缚的教育。真理并不需要标签,有了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只要是好药,可以治病,用不着知道药方是谁配的,药是那里来的。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要紧的是真正地了知和彻见真理。佛是真理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活在虚伪中的人,跟真理是绝缘的。佛法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量」「无限」和「绝对」。佛陀所说的永恒的法中,绝无虚假。追求法即是追求真理。应如渴者求水。饥饿者求食一般。如果一个人站在坚硬的岩石上,根本就不会跌倒;心中定位在真理的智慧中,也永远不可能迷惑。唯有真理才能教人获得真正的自由。真理的作用,在净化我们的心念。真理之音,是一首没有声响的乐章,是超越在音响上的合唱。在佛法中,你将找到今生和来世生命伟大的真理,以及世俗生命的理想。真理的追求者,心中都充满了谜样的疑虑,并对最终的真理找寻最纯正的证明。一个为最高的真理准备随时牺牲生命的人,当他面临死神时,也毫不惧怕。科学的实验及逻辑的讨论,无法显示出最高的真理,因为它们有一定的范畴。绝对的真理,超越了一切的现象而存在,更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去体悟真理;否则就会像鹦鹉一样,在早上说早安,在晚上也说「早安」,而不知早安为何义。我们一定得从宗教的偏见中解脱出来,才有自由可言。伪善、空想的人,在真理旁边,却没有见到真理的真正面目。了悟到真理是无法言说的,因为真理的重量超过了心灵和语言所能负荷的范畴。如果从完美中取出完美,所剩下来的依然是完美。真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发现了就是「见性」。人必须从虚伪中识别真实,因为「真理使你自由」。想要使心灵除旧布新,那就必须接受真理。千万不要受诱惑而导入一个不属于你自己的真理。任何一个真理,只要你全心全意地接受了它,都会使你受用无穷。一知半解适足以歪曲真理;而无知无解则根本不懂得真理。为了拥抱真理,我们务必除掉自己无知的面纱。大家都可以享受真理,真理没有特权。真理和空气一样,普遍到多数人不懂得珍惜。要体验至上之境,就必须执着于正知见的真理。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绝对的自由平等,就是佛的中心思想。是法难思议,非心所行处,智慧到彼岸,乃见诸佛境,色身非诸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音声,见佛神通力,小智不能知,诸佛实境界。法唯是一,本无顿渐,只以众生迷悟千差,见有迟疾,乃有顿渐的假名。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无法本是道,道无一法,无佛可成,无道可得,无法可舍。入无为国,初信要正。初信既失,万善俱退。故祖师云;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是此理也。断烦恼,得菩提,得法之肉。迷即烦恼,悟即菩提,得法之骨。本无烦恼,元是菩提,得法之髓。七岁儿童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不登泰山不知天之高,不涉沧海不知海之阔。追求真理的愿望是悦性的欲望,灵性上的渴望是真理的一部分。

骄傲自负的危害

那些喜欢强调自己优点的人,总是让人想起他的缺点。一个人最难保守的秘密,是他对自己的看法。海龟下了千百个蛋却都不动声色,但是母鸡下了一个蛋,就要让全国的人都知道。自妄自大可以让人自我膨胀,却无法支撑住他。骄傲是最危险的错误,因为它是由无知和缺乏思考造成的。一个人不懂得谦虚,即使美丽也不优雅,机智也讨人厌。当一颗骄傲的心碰上一张谄媚的嘴时,是一个非常险恶的危机。有些人总是把回音当成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声音。虚荣是骄傲的食物,轻蔑是它的饮料。对于骄傲成性的人,世界犹如一只破钟,只有不合调的噪音,不能产生悠扬的音乐。人往往用骄傲来掩饰自己的卑怯。勋章不要自己戴,功劳要让别人夸。骄矜之情是最难抑制及掩饰了,即使我们相信自己完全克服了它,也可能又因为自己的谦逊而骄矜别人。自负除了阻止你的进步以外,没有其他价值。自以为是的人,往往也是最乏味的人。严厉最多使人畏惧,骄傲则会使人怀恨。骄傲是无知的产物。骄傲使天使沦为魔鬼。谦逊使凡人宛如天使。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谦为吉府,傲为罪根。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狂妄之人,无正直之友。当人们在宣传他们有多棒时,无异于在宣传他们有多笨!为了团体的和睦,我们必须舍弃骄傲和自负,以及执着瞬间的快感。自满、自大以及轻信,是人生中的三大暗礁。一个人过份的自大,就暗示着他的自卑感特别强。自负蒙蔽了愚蠢的心灵。晕船是对自负者的解药——想吐的人是没办法说大话的。不要假设其他人跟你一样聪明——他们可能更聪明。命运像玻璃,越明亮,越闪耀;越闪耀,越容易破碎。自以为最聪明的往往是最傻的。傲慢乃是最大的无知者。只有崇奉自我而不崇奉美德的人,才会认为自己居人之上。凡人病根,大抵从傲来,能先除傲字,众善自生。骄傲的人很少知恩,因为他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得到他所应得的。毋以身贵而贱人;毋以家富而骄人。不必怜悯自大的人,因为他们最擅长自我安慰。当一个人高估自己的重要性时,最好让他想想,在他出生之前,人们曾过得很好,而且极可能在他死后仍过得不错。自大是无能的表征。自卑与自大是一体的两面,好像刀片,两边都有伤人的锋刃。骄傲二字,最足贻害人品;处得意时,不深自危惧,时时警惕,则大忧必随之而来。一个不顾世人反对的人,不只是骄矜而且是放肆。人们顽固地反对大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由于自己的骄傲,而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知识。自大近乎疯狂。自大之于本性,正如脂粉之于佳丽,有害无益。许多人花了一生时间去凝视自己的影子,因此便逐渐消灭于暗影中。只知在自我的井内找寻真理的人,往往见到了自己的影像,便误以为那就是他们正在寻觅的东西。一个人越喜欢谈及自己,就越不喜欢提及别人。永没有一个人受人欺骗及得上自欺那么多。自大和自信都是欺人的。前者常欺骗自己,后者常欺骗别人。只要能看到自己死后仅留下一个多么小的空缺,那骄傲的人在生前,便不会把自己的土地想像得那么大。由于看到别人的缺点,而自以为十分完美的人,可能是十分愚昧的,因为他还没有研究过自己的缺点。当造化在一个人的心上留下了一个空洞,便以一件自大的厚外衣遮掩着它。有些人虽然不曾为任何人分忧,却认为整个世界的人都该分担他的忧苦。一个最可恶的人,是一切行动都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凡自以为有充份知识的人,都是那些所知最为有限的人。问于人,一时之耻;秘而不问,则成终身之耻矣!要一个骄傲的人看清他自己的嘴脸,只有用别人的骄傲给他做镜子。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没有比看似聪明的傻瓜更糟糕的了;因为他的聪明其实愚不可及,却又自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骄傲是一道自卫的墙,隔开众人与自己。了解别人易,了解自己难,但求了解自己,必须知道众人,假如目中无人,不是独夫就是顽石。平凡的人最大的缺点,是常常觉得自己比别人都高明。如果你经常自以为是,注定你会一事无成。盲人看不见,骄傲的人拒绝去看。自以为是的人,想要支配一切,结果却迷失自己。吹嘘自夸其实就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一个自以为是的人,就算天降甘霖,也不能流入他的心中。自我热爱似乎常常是一种没有回报的单恋。自恋比盲目更傲慢;它不是要我们隐瞒自己的短处,而是劝我们逃避他人的指导。我们都以为自己出类拔萃,因此,当我们发现自己被人认为毫不出众时,总是惊讶不已。自负的人,如能加以控制,将会非常有用,否则将令人无法忍受。高估自己的人一定会低估他人,而低估他人者又会压迫他人。最不了解自己的人,总认为自己最了不起。愚蠢的人,才会盲目自大。自夸得越厉害,别人怀疑得也越厉害。谁要是轻蔑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要一个骄慢的人学习新事物是很困难的。自我吹嘘,恰好彰显了无知。过度膨胀自己,就像气球一样,总有一天会爆破。道歉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永远自以为是。文化学养若非能增进品格高尚,便无所用,且常会使人沾沾自得。世界上最让人怜悯的人,莫过于唯我独尊的人。唯有下驷之材,才常自以为了不得。乌鸦认为它们是禽类中最美丽的。自命比他人聪明者,最易受骗。人生最大的缺点,就是茫然不知自己还有缺点。谈论自己美德最多的人,常常是最不具备美德的人。上帝的光,不会照在傲慢人的身上。好表现的本能就是一种囚牢,人们经不起这种本能的驱使,只好被迫去随顺它。这种好卖弄自己的本能,真是各种本能中最可笑、最荒谬的一种。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生」就是指我慢的生起。不会隐藏自己智慧的人就是愚昧的人。自知其短,乃进德之基。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少年大病,第一是怕「气高」。不要拿不堪的话羞辱他人,不要讥人无知使人生愧,不要说人不如我而傲视别人,不要常疑心别人的不好。古人说:「君子不要常凌驾别人。」这也是少人怨的真理。自尊有时会蒙蔽理性。物体愈扩大,其中的味道就愈淡,人的自夸也有同样的情形。极度自满的人,通常都把自己局限在狭隘的壳里,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已圆满。拜山的目的,是要越过你自己心中我慢的山。若强加否认自己的缺点,更显出自己的无知。看不起人家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要摆平自己这颗傲慢的心却很困难。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永远不要安住在一个念头,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我慢高山,不留德水。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过于耽溺于自我的才华,会使人与你疏远。轻视他人的人,得不到真实的赞美。狂妄之人,常常无故树立敌人。不可势利眼,不可狗眼看人低。有了虚假的自我意识,必然就会萌生虚荣心。现代人的名言:「谁怕谁?」虚荣是心灵的肿瘤。自以为例外的人,其实乃是宇宙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傲众被众弃,对立变孤立。自大多一点叫做「臭」。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在公园里,特别凸出的树枝,明天一早将被人剪掉。矜字从矛,伐字从戈;自矜自伐者,应戒之。劝少年——莫夸我能胜人,胜于我者恒多。老是吹牛自己境界有多高的人,不是真正修行的人。炫耀等同幼稚,成就不是单靠炫耀而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要乔装成了不起的人会很痛苦。找借口逞强只会增加事态的严重性。自负是隐形的近视。自满倾福。骄傲在败坏之先,狂心在倾跌之前。骄傲来,别人的羞辱也到。和善的傻子胜于傲慢的聪明人。傲必不孝,傲必不忠,傲必不慈,傲必不信,傲者必败。赞美不用于得意忘形之人。受到自私的污染,肤浅和虚浮的人类,以自负与虚荣主宰这个世界。人能除去骄傲性,才能妥贴。弓满则折,月满则缺。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小有才而又刚愎自用,覆亡有余矣!

积累的力量

若想写好行书或是草书,必需先练好楷书。「说」跟「做」,「懂」跟「会」之间有一大段距离。怠小事者,必失大事。只因为缺少一点点勇气,使得许多有才干的人庸碌一生。努力地去学习,一定可以创造出人生奇迹。只可惜,多数人都不了解这点。不能脱皮的蛇会死,不让意见推陈出新的精神也一样。一个人思想之广度与深度,与他的知识或智慧有密切关系。每一次的练习,都是步入成功的一阶。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当你拿掉了限制的框框后,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实现梦想就像堆积木一样,从底层慢慢堆起,总有筑成高塔的一天。我们不该问谁是最博学的人,而应该问是谁学得最好。聪明的人好学习,愚蠢的人好为人师。「你最满意的杰作是?」「下一个作品!」当你想要奔驰时,便不要爬行。梦想你要的,然后去实践它,不要只是作梦就满足了。学习只有两种方式:阅读以及追随智者。只有傻瓜会决定在没有学会游泳之前,绝不靠近水边。好点子除了要有创意,也要能够实践。长程目标应化为数个短程的次目标,而每阶段的完成均值得嘉奖一番。新的想法非常容易被封闭的心所扼杀。如果我们不留意守望,便会失去时机;如果我们不加快脚步,便会落后。别吝于付出额外的努力,这是磨练自我,提高工作能力的绝佳机会。平时不起眼的用心,将使自己不断成长。唯有不断自我挑战,让沉睡已久的智慧及勇气再度苏醒,才能学习到真正有益的事物,自己也才能迅速成长。学贵有恒;道在悟真。勿因事小而不为,能从小事做起,以后才有能力做大事。不要害怕完美,因你永远无法达到这种地步。当你忙于进行各种积极、富建设性的活动,而没有时间去担心时,你就已经在攀爬成功的阶梯了。小人因受批评而动怒,智者因受指导而得益。衰微之心有若显微镜,只能放大琐碎之物,但无法接纳宏伟之物。梯子横板的作用从来不是供人休息,而是稳住一只脚,好让另一只脚往上攀升。有什么比耐性更能让人笃定获胜?想法是天马行空的,必须以行动落实它们。适度的压力是进步的动力。人才不甚相远,只看好学不好学,用心不用心耳!人的头脑在强行使用和不畏艰难的耐心下,常常会表现出惊人的智慧。垫起脚尖的人是站不久的,跨大步的人是走不远的。老老实实,是最好展现自我的方式。宁可慢些,不要太急而错误;宁可笨些,不要太巧而败事。目标愈遥远,愈需要慢慢向前迈进。不要急,但别止步。如果想更上一层楼,就不要以现在的成就为满足。因为,人是很容易停步不前的,如果你以现在的自己为傲,等于宣告了你的毁灭。如果我们要炼成钢铁般的意志,不可不承受重锤的打击。把工作当成是一种享受,工作就会给你带来智慧、成就和荣誉。当你肠枯思竭之时,先忘掉你在做什么;如此,你会做得更好。身到半山须努力,要登崖顶莫辞劳。知道自家是何等身份,则不敢虚骄矣;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以发愤矣!所有的进步,皆来自于逐渐的开展。进步——生长是生命的定律,只有进步能防止萎缩。「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而又最好。古之学者,只是诚实。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于下。不积倾(倾:半步。)步,无以成江海。人就是在放下我执的同时,才找寻到最神奇、恒久和实在的生命喜乐。真正的自由,非由当时环境所赐,而是因自己本来的生活态度所创造出来的。不论是喜欢或不喜欢在心中浮现时,都不可以忘记自己的修行——心清清楚楚。如果我们不断地集中注意力到心上,那么,我们便已经抓到修行的重点了。禅坐的意思是指:让心平静下来,以令智慧生起。我们是自己的依怙——我们必须自己来实践,自己来创造,自食自己所为的业果。解脱了的心就像空气中的火元素。当火熄灭之时,它没有消失,仍然充满虚空。用心聆听,别只用耳朵。无论你正在做什么工作,留意看好你的心。唯一能达到戒行圆满的方法,就是使心清净。彻见真性,自达圣境。有当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尽其当然,听其自然,而不惑于偶然。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与喜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个人无论往哪里走,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终将回到本性指给他的路上。若要实际体验佛陀所谓的内在自我,需要一颗比凡心更加平静与专注的心,并且透彻了解自心生灭的本然。唯一能导引我们解脱的人,是我们自己。除非我们在自心中找到平静,否则四处寻觅是徒劳无功的。征服自我的意思是去调伏自己的本性,不要让心失控。认识你的心,它是清净无染的,然而情感却染污了它。念念分明则无妄想;心心清澈则无昏沉。整个世界堆塞评论、知识、学术、技巧,却疏忽一个成为人的最基本本质——就是保有纯真。是烦恼在忧虑,而不是心!如果我们只是让我们的感官去行使它们的自然功能,问题不会生起。你绝对不是正在扮演的那个人,那不过是个角色。空心是空掉心中的观念,空掉一切的「行」。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内不依根,外不循尘,背尘息妄,合觉照理,念起不续,念空不住,清净觉体,即时现前。心空境自净。性自清净,即是菩提。性常湛寂,慧日自现。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能观无念,为向佛智。忘心而照,无念而知,自然得入清净心体。若有欲知佛之境界,当净其意,犹如虚空。念念合道,步步无生,心常湛然,应用自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事实上,只有一种识在这六个不同的根门上生起。有六个「门」却只有一个唯一的觉醒,就是这颗心!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但能无心,便是究竟。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如今但识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尘劳自然不生。无念为宗。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见性之时,性本离念。非有念而可除。观物之际,物本无形,非有物而可遣。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但识自心,心外更无别佛。直见本性,名之为禅。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千经万论只是明心。前佛后佛只言傅心,更无别法。若不识自己灵觉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尘,觅佛终不得也。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故常在佛国。若了心修道,则省力而易成。一切众生清净之心,只为攀缘、妄念、烦恼、诸见黑云所覆,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佛说:「一切现象皆是我们本来的面目。」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身上无尘垢,心中那更忧。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在人生痛苦的生活里,只要凭着信心返归本心,便可望于现世中达到解脱。「清净自性」——是佛陀非常宝贵的教诲。命由我造,福向己求,一切福田,不离自性。只要识得平常心,则一切处都是道,不识这平常心,就颠颠倒倒。我们清净的本性,由于受到了无明的污染,而变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合成。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晶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天。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凡是从「自性清净心」中体悟出来的,才是真如本性。真如不可薰习,因本来具足,只能方便说由听经闻法中开采出来的。圣人遇事心始现,事过心随空。透过本性,一切的造作皆是无量妙有,任运自如,完全是第一念的自然反应,一切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本性自有觉悟,若强迫自己加层执着,想去明白觉性,你所觉悟的,即不是本自具足的觉性了。清净心就包含一切道,无上、无下、无高、无低,身、口、意皆清净。若不加任何的作意,即能使心自然地进入无生。如来所有性,即是世间性,如来无有性,世间亦无性。生命的本质乃是喜悦、欢喜、自在。随缘识得性,无喜亦无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佛陀慈悲的垂训,牢记之。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妄想是生命无谓的浪费。佛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因为他恢复了原态。真实的是原本的(本性具足),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没有经过装璜、修饰的心,是最真、最纯,也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本性」。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是菩提,不是肉体。月虽暂时被云遮蔽,但不被云所染污,亦不被云所动;所以,人不要认为如浮动之尘的迷惑心就是自己的本性。身心虽然会遭破坏,但佛性却不至于破坏。如红、白、黑等各种不同毛色的母牛,若挤乳,皆可得同样白色的牛乳;境遇不同,生活不同的各种人,尽管其业报不同,却具有相同的佛性。将黄金的矿石熔化,去其渣滓,加以提炼,就变成贵重的黄金。将心的矿石熔化,除去烦恼之渣滓,则任何人皆可开发相同的佛性。克服妄念,便克服了一切困难。清净圆明的自性是超越了变化和进化的。云层可能会挡住太阳,但太阳绝不受影响;人有迷糊的时刻,但佛性却不受左右。让一般人去想像一个无形无相的清净本性是很困难的。自性并非由欲望所创造,而是像无垢的明镜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水壶坏了,但是水壶内的空气却不会受损伤。肉体死了,但灵魂(神识)却不死。只要一个人尚置身于无明的黑暗中,他就会不停徘徊在迷途上。迷叫做灵魂,悟叫做本性。宇宙万有是为灵性而存在,并非灵性为宇宙万有而存在。宇宙万有存在的真正理由,是为了教育这个灵性得到真理。疯狗狂吠月亮,不损月亮的皎白。「真我」并不畏惧任何人。一般人总选择自我比较中的理念与执着;开悟的人却什么念头也没有,就是无念。你必须建立信心,以快乐的心情,去解放你的真我。真我从不沮丧,沮丧是多余的。清净本性是——所有消极的情绪都可以化解。只有假我会受伤,真我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不会受到任何人的伤害。我们寻找真我和本来具有的力量,是由抛弃充满弱点和混乱的假我而来。当我们真正认识自己时,痛苦、忧愁和矛盾会永远消失。在「真我」中没有恐惧,只有绝对的自由,去发觉你的真我吧!对于倾听真我讯息的人来说,内在战争已经结束了。本性就是本来的面目。当你了解「真我」永远不受侮辱和毁谤干扰时,真理就已经在你心灵的家园上了。本性动静一如,既远又近,在一切之内,又居其外。清净本性遍满十方世界,令恐惧无容身之所。见到永恒本性的人,决不会孤单和寂寞。能够安分守己,守住真心,那个分别的、原本不有、终归幻灭的表层意识,便会黔驴技穷地不再兴风作浪。见性就是心灵向上升华到绝对完美精纯的境界。真正的大我,它断绝了一切外在的现象;它是寂静、完全的喜悦、唯一不二的。吾人必须了悟这个,才算真正的大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净心是也。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复,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汝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但契本心,不用求法。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则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脚运奔。六根门头,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般性。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证此(本性)之时,万相俱绝,恒沙妄念,一时

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相,湛然不动自真如。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一心有滞,诸法不同。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说一切法,莫离自性。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性乃本具,万古恒常,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真如之体不可得,名为空。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故不言空。安闲自在,样样现成,不假外求,无须造作。本性具足永恒的快乐,无量的智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此本源清净心,常自圆明遍照。世人不悟,只认见闻觉知为心,为见闻觉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体。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灭。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本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天真自性本无迷悟——迷时不失,悟时不得。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千江同一月,万户尽逢春。一滴之水与渤澥(即渤海)之润性无差。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人的外形尽管有衰老,自性的清明却没有动过。无始无明,就是根本无明,本来清清净净,一无所染。佛性是绝对的,是以欲见佛性,须将无始无明打破。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薰染。人有贤愚,性即无也。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此性宽廓等虚空。当人脚跟下,放光动地,照彻十方,睹斯光者尽证无生法忍。心归法界,万相一如,远离思量,智同法性,千经万论,只是明心。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莫寻思,莫求觅,心性本来清净。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本性具足一切念头,念念消归自性。「如来」意即本来如此,佛性本来如此,不变不异,无得无证。世界万物皆有坏,唯此佛性,永无改变。若佛若众生,身心及世界,乃至无量法,皆从性幻起。真性常清净,犹如世间海,现蜃楼幻市,海相还如故。若不识自心即行种种颠倒,若识自心即是正智。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身中觉性,未尝生死。如梦被驱役,而身本安闲;如水作冰,而湿性不易。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故知真心虽在尘劳,不为尘劳所染,如白玉投泥,其色不改也。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性亦复如是。息妄心而真心现。真心妙体,遍一切处。永嘉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经云: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大法眼云:处处菩提路,头头功德林。此即是体所在。真心妙用随感随现,如谷应声。故知体则遍一切处,悉能起用,但因缘有无不定,故妙用不定耳,非无妙用也。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免声尘之所缚。一念顿悟自心,如大冶红垆,陶熔万相。妄想情虑,分别知见,元是诸佛神通妙用;生死业质元是清净法身;六尘境界,元是清净妙土。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石头希迁禅师说:「我去曹溪之前,并没有缺少什么。可是不去曹溪,那知道我会没有缺少什么呢?」四方形的空盒子里装的是空气,三角形的空盒子里装的也是空气。本性是体,真心是用,本性如镜,真心如光,光不离镜,镜不离光。性本无悟,因迷而有悟,心本无修,因染而有修。参禅念佛本来同,看破分明总是空,功到自然全体现,春来依旧百花红。息心达本,无善无恶,是一真源如如不动心矣!空中自见清凉月,一光普照娑婆彻,此光湛然无去来,不增不减无生灭。尔是妙德现前身,刹那不起恒沙劫,无边无尽如虚空,虚空无边不可说。佛性本来无生故无灭,是真寂灭义。佛性无相、空、无求。长空不碍白云飞。自家宝藏,一切具足,使用无穷。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自性不受薰染,诸佛众生皆是假名。自性如空,本来无相。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涅般生死两般名,正眼观来一性灵;五蕴山头雪散后,大千沙界月长明。从来真是妄,今日妄为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守其本性,始终不改。幻识生灭,而圆觉心体常住不动。父母未生前,道一句来勘之!外若绝攀缘,欢喜常现前,本来何所得,吉祥自现前,空生成长老,燃灯常照明,弥勒是同学,释迦是长兄,神通次第坐,无劳问姓名,名相有差别,法身同一形.人必须拥有自己。真如乃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不要相信眼睛告诉你的,眼睛展现的是有限的。用你的悟性来观照。越熟知某事,越能接近真实的描写。人类有一位共同的师父,就是大自然。一个人唯有开启心灵,才能真正的认识大自然。唯有一颗「视人如己」的心,才是最值得尊贵的。我们修行是为了要看到原本的心。所以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认识法尘,并且不迷失在它们之中。学习「法」而没有实践,我们将无法觉察到「法」的更深一层的涵意。事物和对象不必只是事物和对象,它们也可以是法。要智慧、觉知、正念地生活,时时反观当下的一切。「佛」者,弗人也,所以不能用「人」的思考模式来思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法是必须了解、融会贯通与实践的。深观自己的内心,你将会发现大片未开发的境地,好好畅游其间,做个自己国度里的超级玩家。「法」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教导。静下你的心来,学习如何观察,你会发现,此时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显现着。心原本是平静的,一离开这个平静,焦虑和烦恼便会立即生起。如果我们能彻见和了知这个烦恼,那么,心便能再次回复平静。强化心不像健身般只要动一动就好,而是将心带至一个「止」的状态,使心得到休息。寻找平静就如同寻找一只有胡须的乌龟,你是找不到的。但是,当你的心成熟时。平静自然会来找你。所谓清净,就是超越一切的疑惑。越是修行,你将越能在你的修行中得到满足,你会看透自己的心!假如我们具备彻见自然定律的内观,那么,我们对于眼前所见一切都将感到满足。我们不曾「主宰」过什么。无生无灭,名坐道场。心如幻故,动而恒寂;物非有故,起而无生。无心便是究竟解脱。水清月现,心净佛显。心性寂灭为定,常解寂灭为慧。佛陀只教导一种清净,那就是解脱的清净,心的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学佛究竟在求净心而已。心是佛,不用将佛求佛;心是法,不用将法求法。佛法无二,和合为僧,即是一体三宝。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妄念空而根境谢,识想消而尘垢沉,则法眼应时清明,常光了然顿现。究竟离虚妄,无染如虚空,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若了内外和合,因缘所成,唯识所变,似境所现,即第八识任持不断,似有相续即佛法义。一含知一切法是道场,故知一法周备,无事不该,可谓圆满菩提,成就佛道。若了一心实际,则一切无所得,于无所得中故,能成办无边佛事,于事事中皆不违无际故。真如无念,非念想能知,实相无生,岂色心能见。若能了生无生,知妄无妄,一念心寂,万虑俱消。夫希求作佛,此为凡夫向道之动机,固属可嘉,然须由希求作佛之志向,进而寻求菩提心,以为本修因,乃免诸过。非可迳执此希求佛果之心,以为即是菩提心,反至增长无明邪见也。不肯遗弃真理的人,将与佛法同在。内心自在、无挂碍,即是圆融。识心即离念,见性即解脱。心中有三毒者,是名国土秽恶;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在时空的架构上,一切现象皆是自己的心所影现,一执着即离佛十万八千里,一念清净则是如来。于精神上加一层错觉就是执着。再大的境界也抵不过观照。若能发清净心,不存我见,不起法见,知是空花,即得我、法二空之理。修行人性相一如,在一切相中具足一切本性,能任运一切法。直心正念真如,正念即是无念,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宗门以何法治妄心?曰:以无法治妄心/没有比澄然的清净自性更软的枕头。佛曰:「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当你察觉到自己正在做什么时,正在想什么时,那你就知道什么叫做「道」了。当你灼然彻见生命底属性时,同时你便也完成生命底觉醒了。悟时,如观掌中珠。每一种纯洁的思想,都比世上所有的钻石更贵重;因为佛性的呼吸只和人类纯洁的思想同在。宝石从地而生,德从善而现。智慧从清净心而具足。预感和神通——就算是真的——这些都是造成心灵散乱的原因,必须完全的加以舍弃;也只有如此,才能清净本有的自性。「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智」契真如,「慧」与方便。超然的爱没有希求——不要求别人做任何改变作为爱的代价。当你心灵的宁静已经获得,欲望的魇魔就自然销声匿迹。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水;性天中有化育,触发见鱼跃鸢飞。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困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见无所见即名正见。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拨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佛是无心道人。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清净,不着不染,便是无上菩提大道。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心本无作,道常无念。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相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一念不生,虚灵寂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曰悟。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但得本,不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古来得道之士,自己既充足,推己之余,应机接物,如明镜当台,明珠在掌,胡来胡现,汉来汉现,非着意也。若着意则有实法与人。无论顺逆境,均不生烦恼;只要会用心,全是善知识。许多恩爱习气尽时,自然如水归水,还我个本来无烦恼、无思量、无忧、无喜面目。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不用舍众生心,但莫污染自性。佛真法身,犹如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真如性净,慧鉴无穷;如水分千月,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空即无相,寂即无生。欲知心要,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流入清净本体,湛然常寂。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本既无迷,悟亦不立。无生者,即无生无灭;法忍者,万德庄严。菩提无得,净五眼而了三身;般若无知,运六通而弘四智。如者不生,来者不灭,非来非去,非坐非卧,心常空寂,湛然清净,是名如来。顿悟无生之理者,虽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虽在六尘中,六尘不能染,在在处处,心常清净。一翳在目,千华乱空;一妄在心,恒沙生灭。翳除华尽,妄灭证真。直下无心,本体自现。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但无一切心,自然合天道,应用在临时,莫言妙不妙。雨止云收山似画,风平浪静月投江。看破就是般若德,放下就是解脱德,自在就是法身德。心从本以来清净,不被外缘所染。事须了了见,因缘性不可得,因缘亦空亦非空。法身不动、不生、不戏论、不分别,宁静也。禅家称性而谈,语不离宗。如大海滴水,味具百川;味虽百川,湿性是一若悟人自净其心,一空依傍,无相无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本来是佛,不假修为。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如何是道?太阳溢目,万里不挂片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此乃真功德。无端知妙谛,有识是尘心;欲洗尘心净,寻山莫畏深。衲衣下事,养色身而成法身。像太虚之明月,来来去去,廓然空寂。若人心常清净,不向外求,任运随缘,一无所得,行住坐卧,与道相应,是名庄严佛土。见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求,三际清净,是名佛眼。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看破有尽身躯,万境之尘缘自息;悟入无怀境界,一轮之心月独明。真心本体——超出因果,通贯古今,不立凡圣,无诸对待,如太虚空,遍一切处,妙体凝寂,不生不灭,非有非无,不动不摇,湛然常住。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照,是此心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太虚有诸相,知见智不真,念念无生法,性显佛自成。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观身非身,镜像水月;观心无相,光明皎洁。一念不生,虚灵寂照;圆同太虚,具含众妙。如如不动,动用无穷;念念无求,求本无念。三藏十二部唯有一句「老实」。身心宇宙万物皆是佛性,内外莹彻。无心功德大于有心功德,不从外来,本自具足也。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是空名,而无实有,如真正学道人,念念不间断。从自性相看,真妄二法皆非实相。慧风扫荡障云盖,心月孤圆朗中天。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得清净智,永无烦恼。一念不生,万缘空寂。一心空寂,如镜常明。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寂灭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邪魔不敢侵。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惜有时钱,慎喜中言,戒忙中错,忍怒时气。有智慧的生命必须是结合省思与行动的生命。有一个可以使人变得伟大的好方法——培养一个人受苦的能耐。最佳的人生决策者,是那些敢于承担,自己作决定后所带来的烦恼的人。倘若没有先补充好个人的能量,我们绝不可能成为供应他人能量的源头。即使无法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我们也一定要尽个人之所能,让自己成为个人生命之船的掌舵者。成功来得越迟越好,这样你才会更彻底表现自己。上帝和恶魔作战,战场就是人类的心灵。训练是比实际行动更严厉的事。人生在世,浮沉苦海在所难免,这时需要的就是坚忍不拔地对抗痛苦的勇气。没有一条通向光荣的道路是铺满鲜花的。坚忍是最有用的德性。你的生命是有限的,必须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有所关心。要用谦卑的态度、慈悲的心智和肯承担的精神,来完成你的人生之旅。千万不要用自大傲慢的态度,去践踏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走出自己的路来。如果你有弱点,要使它为你所用。绝不要绝望。如果你已绝望了,就在绝望中干下去。失败即是成长的一部分。时间总会过去的。生命转弯处,意味着重新开始。智者因希望而忍人生之痛苦。金子要经过烈火,才能锻炼纯净。蜡不经过燃烧,根本就没有光。事业不经过奋斗,便不会有所成就。如果在佛法中不善加训练自我,就会如拳击手不练拳,或音乐家不学音乐一般。由你来摆平事情,别让这事摆平了你。想要胜过别人,除了带来怨恨和恶业之外别无什么。最好是胜过自己。不需要去发誓,只要不断努力地去训练你自己,修你的行,让心自己平静下来。年轻只有一次,但有人却到老还不成熟。如果我们诚挚地修行,我们的修行成果就会闪耀。任何有眼睛的人都能够看到,我们不须去打广告。生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疑团,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或者是一个需要探测的奥秘;总之,它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冒险。生活艰苦是人生常有的事,有志气的人,把它当作良师益友,当作锻炼精钢纯金的冶炉,没出息的人,才愁眉苦脸到处诉穷。毛虫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可是蝴蝶就是从毛虫变化而成。朝为拂云花,暮为委地樵,寄语立身者,勿学柔弱苗。苦难,默默承受。美好,畅快享受。把握住自己的旅程,珍惜,更要珍重。知道和了解间往往有很长距离:一个是浮泛的认识,一个是刻骨的领会。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我们唯有彻头彻尾地经历苦恼,苦恼才能被治好。将每次人生的改变当作向上的跳板,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在「经营自己」的这家公司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头家,而且早就开始创业了。「成佛」如果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佛教不是等于开了一所大学,却不准你毕业吗?头脑要使用才会敏锐,挣扎努力才能产生力量。最敏锐的心思,是由实务经验磨练而来。把苦难中的挣扎当成个人成长的机会,以建立品格特质,因为它只是其中的奋斗,并非最终的结果。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正如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爽的夜晚和寒冷的雨水才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的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人格不是凭空想便能形成的。你不能靠幻想为自己创造性格;你必须靠千锤百炼创造出来。如果你是懦夫,你便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者,你便是自己最好的友人。要使我们的本性从为数众多的铁锈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心纯粹无垢,必须靠一把巨大的铁锤。一个成熟的自我,是先自小小的挑战来开始。要等到智慧成熟,你在修行中至少要痛哭三次。心是所有其他感官的监督人,因此,训练心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只做你喜欢的事,不要放纵你的想法。停止这种盲目的追随,你必须不断地去阻挡这无明之流,而这就叫做「训练」。真正的修行是,不管快乐或抑郁,你修行;不管容易或困难,你修行;不管热或冷,你修行。在你的修行中,如果你们追随自己的喜好,那容易。然而,就是这个轻松,导致了痛苦。单纯地相信别人的人并不真正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会修行,直到与法合而为一,直到他能拥有对自己的信心,不依赖他人。当我们谈论修行时,并不单单指那些好的以及令我们高兴的事物。未打过壳的米能吃吗?当然能,但首先你必须打壳。了生死,必须祛无明习气,要忍辱。佛陀希望我们结交佛法,但人们却仅仅结交语言文字、书和经典。修行的目的是真正的使你自己与事物相处而征服它们。佛法之道即是相反之道。如果你喜欢冷,你应该有热;如果你喜欢柔软,就应该有硬。假如生命中没有丝毫挑战,便了无生气。一旦我们一成不变时,便会固执于自我的方法中,无法改变。修苦行是从苦中越修越不觉得苦,而且渐渐觉得快乐轻松。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涌出。内心的旅程艰困无比,但希望获得安详的人,却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自然界中最大的变化,是在不知不觉间进行的,是慢慢成长,而不是突然爆发的,精神的成长亦是如此。德行的改善,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完成的,人必须在经过长久的时日之后,才能看出自己的进步。我们可由三条路通往睿智:第一——思索之路,这是最崇高的道路。第二——模仿之路,这是最容易的道路。第三——经验之路,这是最艰苦的道路。涅槃是大火中的清凉。一个人若不懂得苦恼的好处,即表示他还没开始过智慧的生活,也就是还没开始过真正的生活。没有经过品性上的播种,怎能预期在思想上有所收获。学佛要发菩提心,才不容易退道心。福报以及修行乃是点点滴滴的累积。「闭关」——是认识你自己的本性,还有关闭你的一切恶业,并不只是把身体关起来而已。适当的痛苦,能增长修行的毅力。修行佛道是一条很漫长的路,在修行上,将会经过无数次情绪的挣扎及起落,一个人的进步也可能会直线上升,也可能直线下降。如何稳住自己的心是修行的大前提。我们要常提起正念,于正念中磨练。就如航海员一样,他理论虽然很清楚,但若没有实际磨练的经验,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感恩逆境,人的修行,要在逆境中才会更进步。唯有彻底的经验苦恼,才能治好苦恼。修行之本就是平凡、平淡、平实。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大雄宝殿」即佛殿也。不懂得利用环境来调整自己的人,如同行尸走肉。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没有天然释迦,自然弥陀。佛是自己去作的。欲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智慧是生命的泉源。愿望是生命的动力。行动是生命的展现。「放下、自在」,说容易,做起来非常难。信心没有忍耐就不完备,忍耐没有信心就太痛苦。佛陀修道时,曾下过这样的决心:「纵然血会涸,肉会烂,骨头会腐朽;若不证道,我绝不起此座。」寻求自我的发展并不代表自私。修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心的阴暗面曝光。如果说因果业力或命运是我们生命的唯一主宰,那么我们又何必去追求解脱的真理;我们将任命运摆布,但是,我们并不会那么愚蠢。清澈的水只能长出山葵花,如果混浊一点就能欣赏到最美的白莲花了。如果没有困难等你解决,要你的脑子干什么?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几:细微的迹象。),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生命不是静止不动的,你不进步就是退步。选择在你。凡诚心而百折不挠地追求大光明、大智慧、真我的人绝不会失败。石中有火、不打不发;人人心中有佛性,不修不显。只聆听开示或光是知性上的了解是无法明心见性的。不幸的打击,往往促使灵魂觉醒。若能有恒和真诚的锻炼,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伞不撑开是遮不住雨的;撑开了让雨水打打看,才知道耐不耐用。顿悟就像锯木头一样。木头拿锯子来慢慢锯,锯到最后,「卡哒」一下,那叫顿悟。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纵有能人,不历执事,何以陶炼德器,博综智能。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未能行到水穷处,难解坐看云起时。只有会哭的人才懂得笑。修最上乘法人,须本大无畏精神,不生恐怖疑惑,方能成就。闹时炼心。静时养心。坐时守心。行时验心。言时省心。动时制心。

认清自我

眼见的事,只可相信一半;耳闻之事,不可轻信。在观察与判断之时,应破除内心的成见。人通常背着两个行囊,背后那个装着自己的过失,面前那个装着别人的过失。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众;休夸我能胜人,胜于我者恒多。自我检视是顿悟的关键,而顿悟又是智慧的锁钥。要以保持距离的心情来看待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学会按照星辰决定航向,而不是跟每艘驶过船只的灯光。不管你的威望有多高,要永远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永远是无知的。」无知的热情是愚蠢的姐妹。思想是生命、是呼吸,也是力量,所以,思想缺乏就等于死亡。直觉若不具备深邃冷静的思考,会变成卤莽刚愎。你不必害怕改变。你真正该害怕的,是事情一成不变。情感像吹动帆船的风力,理智则是把持方向的舵手;没有了风力便不能前行,失却了舵手便会迷失方向。喜乐时,思想容易忽略,心不可不慎;愤怒时,思想容易武断,心不可不缓。休息之属于劳动,正如眼睑之属于眼睛。无论你做、说或想什么,让你的心以理智作为根据来决定。如果你想判断别人,就由他们的动机来判断吧!我们总是用头脑在思虑事物,然而在情绪上,我们却可能毫无进步。一颗未觉醒的心,是以「自以为是」为出发的。持续不断地对心理状态保持觉醒,而当喜、恶生起时,不去追随它们。不能镇定的后果,为害更甚于错误的判断。面对一幢即将倒塌的房屋而不知闪避,这是愚蠢而不是勇敢。要帮人爬到山顶,你自己可得站在山顶才行。不要找寻错误,而应找寻解决之道。要讨厌某件事,总是比了解它要容易得多。多数人宁可受苦也不愿思考。急促的问题通常需要细细思量。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时,或许最好什么也不做。信心是好的,但怀疑使你受教。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很有权势的,试试看叫不叫得动别人的狗。莫将权威与权力搞混。如果你的船要沉了,就赶紧准备游泳吧!心胸开放是好事,但不要开放到连理智都丢掉了。如何处理一件事,可能比事件本身重要。人们不是看不到答案,而是不知道问题所在。有两种人永远不会改变他们的主意,就是死人跟蠢蛋。如果你在路上不知道要转弯,那就可能碰到路的尽头。担忧是你向困难多付的利息。不要预先担心未来的事。如果事情没有发生,你就白担心了;而如果事情真的发生,你岂不是烦心两次!陌生人的眼睛看得最清楚。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并非所有的发光体都是金子。眼要亮,亮不吃亏;口要谨,谨不惹祸;胆要细,细不妄为;气要平,平不执拗。好胜必败,务名多毁。不正常的形态始于偏见。对违法的罪犯同情,等于对守法的人民残暴。不要从特殊行动方面去衡量一个人的美德,应该从日常生活的行为中去观察。快乐时,思想容易忽略,心不可不慎;愤怒时,思想容易武断,心不可不缓。「思考」应该走到众人前面去;「愿望」不妨留在后面。弱者惧怕他人的意见;愚者抗拒他人的意见,智者研判他人的意见;巧者诱导他人的意见。一个聪明人知道自己的愚昧,一个傻子以为他什么都懂得。宁取有益的责备而舍弃不忠的称赞。听要快,说要慢,恼怒更要慢。为学的正当次序应是:第一学需要的;第二学有用的;第三学装饰的。如次序颠倒,则无异建筑大厦由顶层开始。论事不可偏据形迹,办事不可轻信浮言。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捺,此皆学问得力处。论学要精详,论事要剀切,论人要带三分浑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作则身安。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有些人虽然不受欢迎,但他们也是生活哲学中最佳的反面教材。冷静观人;理智处世。不轻诺;不生嗔;不多事,不倦怠。冷静观世事,忙中去偷闲。急躁地裁断事理是不妥的,智者何妨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的因果。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反应不够好,保持冷静也是机伶的一种。无法认清周遭事物的人,最容易犯错。尽量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的每一面。当你遇上大麻烦,要庆幸事情没有变得更糟,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不幸怀忧丧志。如果你还没有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又如何能正确地评价他人呢?一些有用的资讯以非常不礼貌的方式表达给你,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撷取那些有用的想法。只要肯花时间去分析情势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你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性的行动,并非是冲动的行动,而是具规划性、长远性,所以它是一项智慧型的行动。烦恼的情绪,就是内心失去理性和智慧的紊乱状况。刚愎自用的人,爱自己更甚于爱真理。一件不如意的事只是全部生活中的一个点,不应该让它影响其他生活层面,把全部的生活都拖进那不如意的漩涡。自杀是一种心智的溃败。如果现在的挫折,能带给你未来幸福,请忍受它。如果现在的快乐,会带给你未来不幸,请抛弃它。追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捕鱼的渔夫,是看不见水的。眼中只有鹿和鱼的人,不能看到真正的山水;眼中只看到偶像的人,永远找不到自我真实的性灵。不管是在最快乐、最惬意的时候,还是在最忧愁、最恼火的时候,理性是用以镇住各种坏脾气的唯一要素。一个勇敢而率真的灵魂,能用自己的眼睛观照,用自己的心去爱,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不做影子而做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沉着冷静,这是一个人始终胜过他人的绝对优势。为别人的事比为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倘若没有理智,感情就会把我们弄得筋疲力尽。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要保留你的最后裁决。压抑会造成内心混乱,导致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积极」不能流于「激进」,否则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把问题陈述得透彻,问题便解决了一半。好人与坏人,事实都不如他们看来那么好和那么坏。情感冲动的人,有如头脚倒竖的人,所见都非。处罚人时,切戒盛怒。爱人不以理,适足以害人;恶人不以理,适足以自害。最好是让路给一只狗,不要和它争吵,以免被它咬到。因为即使杀了狗,也治不好你的咬伤。直视现实,心里将产生真正的理想。判断一个人,不但要依据他的朋友,还要仰赖他的敌人。同意你所说的每件事的人,不是傻瓜就是准备要欺骗你的人。生气的人往往是张开嘴巴,闭上眼睛。如果我们能常记着「煞车哲学」,生活必然过得宁静和谐。不要让自己天天用显微镜,抽丝剥茧地检验自己的过失。洞察力是上天赐给那些渴望认识真理的人的礼物。平衡是使心情开朗的最佳方法。事情的真相,要用心看,而非用眼看。我们必须思惟,无论何时,眼、耳、鼻、舌、身或心有所接触,我们都应该镇定和慎重。一位有智慧的人,在他相信所闻之前,应该思考并了解前因后果。做人应该「存诚」,做官不可「嗜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离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鲁莽盗用了勇气之名,但跟勇气并不相同;勇气来自谨慎,鲁莽则出于愚蠢和臆测。能驾驭自己情感的人就能支配他人,屈从于自己情感的人会受他人支配。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顺天下之势;定其心,应天下之变。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假如人生对你而言并非一种大喜悦,那只因你的理性走错了方向。我们不要在愤怒中回顾,在恐惧中前瞻,而要在清醒中环视。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又怎能以一个角度,来评断万变不同的对象呢?唯一可以直接信赖的现实就是认识现实。对自己有信心,别人才会对你有信心,能接受别人的劝说,才能说服别人。想知道一个男人或女人的教养如何,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们在口角时的表现。大多数人说对,不见得正确,大多数人说不对,也不见得就是错误。因为,多数并不代表真理。盲目的热情不但无益,且足以害事。用绳子绑有腥味的鱼,绳子就有了腥臭味,手握了那条绳子,手也会留有腥臭味。同理,我们受到来往交接的人影响甚大,他们可能使我们变好或变坏,这点务必要留意。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永远从对方的立场去想,由他人的立场看事,这或许会成为你一生成功的重要关键。择善固执是好的,但若只凭自己的一念善恶,而不去明辨是非的话,岂不成了择恶固执。我们要随时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想像去套在别人身上,而期待他们符合我们的假设。情绪化的观念和想法,多少都会有些偏差,事情一旦涉及自己的情绪时,就很难客观看待。凡事三思之后,就会发现最初的想法根本不是思想,只是感觉而已。假如你遭到不幸,不要只从你的行为中去寻找原因,而是要从造成这种行为的思想当中去寻找。同样的,若有某种外在事情让你悲苦,不要从别人的行为中去寻找原因,应该从引起那种行为的动力中去寻找。如果有人告知你一个消息,你应当查明清楚,以免无知地伤害他人,到头来悔恨自己的行为。不可听从荒谬无凭的话,这等事只生辩论,增长争端。一般人喜欢感情用事,待人处事全凭自己的喜怒而定,无形中造成一种偏见。因而对事理认识不清、对真相不能了解,无疑是进步的障碍。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乐不可极,傲不可长,志不可满,欲不可纵。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身心。盛喜勿许人物,盛怒勿答人书。动于欲,欲迷则昏。任乎气,气偏则戾。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日子就会不好过。听言尚察。能察,自能知;能知,自能择。是非了然,则不致听受谗言。一枚硬币,放在眼睛前面,就遮住了所有的阳光。不得因他说,弃舍于亲友,若闻他语时,当须善观察,切莫听片面之词,智者善护其心。善察是非正邪,不受迷惑。人类的沉着,有时候不如一只蜘蛛的镇定。金屑虽贵,在眼亦病。听其言,必观其行,是取人之道。病急乱吃药,死得快。事急乱求人,败得惨。自尊会蒙蔽理智。我宁作理智的奴隶,不屑为情感的君王。像其他不当的浪费一样,滥用情感要遭天罚。莫以为你能领导爱,爱如果看得上你,便会领导你。心不平,气不和,决无理智可言。三种话不能听:一、着私恩,不知大体,妇人之言也。二、贪小利,背大义,市人之言也。三、横心所发,不知礼义,野人之言也。喜怒不分轻重,笑骂不审是非,痴之极矣!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人生如行舟,以平稳为第一。你不必委曲自我的心意去曲从别人,仅仅因他似乎很有自信。君子固当亲,然亦不可曲为附和;小人固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令人愉悦之事未必是好;好的事物未必令人愉悦。只有在世俗的忙碌和喧嚣中仍然保持冷静沉着的人,最后才能得到成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偏听生奸,独任成乱。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谦固美德,过谦者多诈。默为懿行,过默者藏奸。缓事宜急干

,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论人,当节取其长。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命运确实帮助那些善于判断的人。智者辩论其原因,愚者决定其原因。认清问题,问题已解决了一半。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学会尊重

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对一切事的看法,都是完全一致的。不近人情,全世界都是畏途。不察物情,一生都是梦境。顺从别人是好的,但必须表明这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而非唯命是从。对待你的朋友像是家人,而对家人则像朋友。很多人被解雇是因为态度不佳,而非其他因素。言语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给人爱与尊严,你与对方的生命都会因而丰富。我若富贵,不可骄;人若富贵,不可羡。我贫贱,断不可屈;人贫贱,断不可欺。每个人都有异于他人的特质,我们要加以包容,而非强制改变,因为将松木变成杉木是永远都不可能的。让你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的同时,其实是对自我的肯定。有足够自信的人,不会在两人之间的差异点上大做文章。机器运转不顺只要花钱维修,但人与人间的冲突会耗尽双方的精力及财产。善待别人就能善待自己;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自己。对人不尊重的人,就是对自己不尊重。每当人们不尊重我们时,我们总被深深激怒。然而在内心深处,没有一个人十分尊重自己。只有尊敬别人的人,才有权受人尊敬。与其说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重自己。真正的喜乐,来自欣赏与尊重他人的存在。你无法藉着不让某人发表意见而说服他。没有人能变得和我完全一样;有时,连我自己也不全然像我。住在团体中的人没有互相尊重,他们便不能成功。除非我们已经找到善待自己的方法,否则,我们又如何能善待他人呢?不尊重别人的人,便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积累尘土千万堆,便可形成崇山峻岭;汇集无数溪流,便可形成长江大河。大智慧的人,对各色人等的意见,兼收并蓄,虽自认正确,而不排斥他人的不同意见,如此,才可认识真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怕苦也怕死。认清你自己也是其中之一——「避免杀生吧!」不要由你引起苦恼或死亡,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别人对,我不对,我欢喜让之;别人不对,我对,我亦虚心包容之。每一个民族都有其民族性和优越感,因此,才会有因爱国心而产生的战争。同样的道理,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优越感,这是一种自尊心的表现,如果你希望获得对方友善的对待,你务必先学会尊重他人。生活中亲切的礼貌,可以培养对人平等的习惯,因此,礼貌就像润滑剂,可以防止摩擦情况的发生,如果经常运用,会产生积极的力量,助长善意。与人交往的时候,若能给对方较多的,或更高一层的尊重,才真正对他有所助益。礼貌的对待每一位众生,就是承认那个人和自己一样,具有人性的尊严,并可养成一种平等待人的习惯。栽培人有很多途径,引起争辩也有不少方法,但是只有一个方法,能搅得天翻地覆,一塌糊涂,那就是强迫别人一定要照你的方法去做。我们所称赞的人,往往是跟自己类似的人,因此,对别人的尊敬,其实,指的即是把别人与自己平等看待。真正伟大的人,几乎常常是完全不引人注目的,很有可能在我们面前就有人默默的、不为人知的,做着最宽大的牺牲。因此,我们不可看轻任何一个众生。无论你处理任何事情,若心存尊重他人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有帮助的事情。享受你自己的生活,不要与人做比较。别人的鞋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嗜好、想法和价值,所以,我们不该批评别人的生活方式。假如,我们以某人是恶棍、愚夫或不义之徒为理由,而抛弃尊重他的态度,最后,我们便会陷入对所有人不敬的傲慢之谷,而且愈陷愈深,没有止境。一草一木皆有它生存的空间,人应该互相尊重。包容异己的存在,生命才显得伟大。当你把别人的权利放在脚底下践踏时,你已经比他更卑下了。所谓民主,应该是可以容纳各种不同的音声。不杀生是尊重一切的生命。一直说别人的缺点,又不尊重别人的主张,如何叫别人同意你的看法?接受不一定是意见相同,有时候是一种修养。众怒难犯,专欲难成。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

恶习先你而死

让你的恶习先你而死。懒惰乃生活之死亡。习惯最初是蛛丝,最后变成巨索。人要想摆脱自己的错误,必须付出相当高的代价。不过,这个人从此就可以得到幸福。人类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克服自己最大的缺点时。一个精神上有显着进步的特征就是,对自己的惰性有所自觉。人在娑婆世界上的最主要任务,就是要和自己的恶习性相较劲。改正一个错误等于发现二十个错误。你要测量一个人力量的大小,只要看他的自制力便知。正当的习惯,大都由自制和自我的训练而养成。习惯是一个人行为与思想的真正领导者。要维持一种不良习惯的所需,足够供养二个儿女。一个只会随顺自己习气的人,犹如机械玩具上了发条,不多久就会停摆。修行是在你尝试去对治烦恼(杂染),不去长养旧有的习气时产生的;冲突和困难生起的地方,就是要下功夫的地方。我们的习气永远设法要欺骗我们。一个人在能移动世界之前,必须先移动自己才行。一个家庭里,有一个人好赌,家必乱;两个好赌,家必败。要改正自己的错误是不分年龄的,年龄越大越有时间来改正自己。习惯是一个人思想行为的领导者。人的行为很少出自理性,大多出自感性,而通常是出自习惯。习惯——我们或多或少是它的奴隶。好习惯有四:准时、正确、恒心和迅速。缺少了第一种,光阴就要被浪费;不具备第二种,就要错误百出;没有第三种,就无法获致良好的成果;没有第四种,就会错过良机。偷一根针的人,也将会偷一头牛。许多好人都是犯过错误的过来人。要赌鬼放下骰子,学士放下书本,可真是件难事。虽然习惯可以是一个使人失去羞耻的魔鬼,但是它也可以做一个天使,对于勉力为善的人,它会用潜移默化的手段,使他徙恶从善。如果连筷子和遥控器我们都舍不得放下,你想,更重要的东西,我们放得下吗?别让自己成为习惯的产物。改革你自己,这样世上就少了一个恶棍。好习惯即是福。习惯是销,它足以使灵魂的钢铁腐蚀殆尽。不要过分的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就它的是自己。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关于这世界的不幸事情是:好习惯比坏习惯容易放弃多了。狐能换皮毛,不能改习惯。习惯的锁链,未到粗得难以打断时,常不易察觉。摆脱「旧习」能使你进一步探寻并实现真我的梦想,而这也是使人生更加圆满的唯一选择。每个人都有坏习惯,而且根本无法根除。但是相当多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坏习惯,或为了不是罪大恶极的坏习惯而毁灭。转换思维模式的最大敌人,就是习惯。行为会养成习惯,习惯会造成性格,性格会缔造命运。对治杂染和痛苦,绝不是用企图得到快乐来解决,而是去放下深植在我们心中的习气。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明烦恼,革除习气。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有习气就是众生,无习气就是圣贤。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习惯的俘虏。君子不畏虎,独畏谗(谗:颠倒是非之言。)夫之口。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性格其实是习惯的延伸。人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为习惯,尤其周围的人都那么做时,更是如此。人的行为很少出于理性,很多诉诸感性,而最大部分则来自习惯。对行为客观了解,是改进习气的先决条件。我们要远离恶缘,在事相中的习气也须渐除。习惯无法立即丢出窗口,只能劝诱它一阶一阶下楼梯。小恶不断——殊不知,这种一时能骗他人耳目的犯行,养成习惯后,总会在忆想的时候浮出表面,而在无意识中,铸成恐怖的恶行。改变习惯并不容易,习惯包含惯性,会推着我们继续去做熟悉的事。一个人要脱离种种已经接受的习惯,是需要非常大的努力,然而,内在完成的第一步总是跟脱离习惯密不可分。极细微的事,对于性格的感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不要认为小事情是微不足道,而不加以重视。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我们常常用自己的模式来过生活,起初,我们制造了习惯,后来习惯却变成了我们的主人。明明是恶的习气,却自误认为洒脱、自在,这是修行人最要不得的。贪睡眠、爱闲聊,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做事懒懒散散,急躁而没有耐心,是导致堕落的重大原因。我们要做「习惯」的主人,不要做「习惯」的仆人。学成好的习性,是生活第一要义。急躁和犹豫,务必汰除。我们本有自由意志,但受习性、业力染污而丧失,如同一只羊被绳子拴住,纵然可以徜徉一段距离,但终究还是受限于绳子的长度。悟道就是要令心灵不受诸般习气的束缚。赌——赢了乘兴而往,不分昼夜。输了舍命再来,那顾饥寒。错误的习惯性,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折磨。开赌之家,每多横祸,噬人血肉,破人家产,因果循环,必遭天谴。跳出习惯循环的束缚——由于真正的「认知」。放弃你所有形态的伪装,停止你的坏习惯,否则你将会无限期的痛苦。口出狂言,伤人自尊,是恶习之最。我们日常都把自性功能消耗在绵绵密密的尘劳妄想上,这股精力的投资,又换回一串串的恶习。情欲能令人等同禽兽,酒则更甚。学道之人,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去声色,禁嗜欲,安形性,定心气。佛与众生无别,但众生多习气,佛祖清净无垢耳!故学道无他,治习耳!如何治习?但向己觅,莫从他求!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恶是猛虎,欲是深渊。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和平要从根本着手,也就是从自己本身先做起。吵架是弱者的武器。即使你跑得再快,也逃不过命运的手掌心。如果人生只以获胜为目的,那么,你会失去很多东西。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唯胸襟浩大是真正受用。没有必要经由争论去造任何更多的业。我们必须随顺一切事物,不管是与我们共住的人、住的地方或所处的社会。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要与自己安然共处。有些事是值得我们至死不渝地坚持与维护,而有些事根本不值得去烦恼。然而,我们却总是浪费生命在为微不足道的事辩护。没有什么比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更能听到真实的声音。有种人比那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更愚笨——就是试图与之争辩的人。伟大的思想家很少是好辩之士,他是以自己所见的真实来答复他人的辩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故无尤。人不自重而轻与人争,往往取辱。觊觎之念一动,必弄机智;计较之心太明,必起争兢。澹泊明志;肥甘丧节。人出巧词,诚以待之;人出厉词,婉以答之;人出谑词,默以待之。不矜才,不使气,自然言少。不迁怒,不贰过,自然心安。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超越天理之外;不入名利之中。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服输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坦然,一帖清凉散,甚至是一种美德。聪明人太多,愚痴人太少——有人说,这就是世事混乱之源。事物的外相不过是一只臭皮囊,与其斤斤计较,不妨随遇而安。最伟大的疗愈灵药,就是与我们自己和谐相处。提醒自己:至少要两个人才吵得起来。当你卷入与人争辩的状态时,或许最佳的做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赢了一场争论,就输了一个朋友。譬之昨日死,万事如浮云。对于生命抱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最好的盔甲是躲开射击。战争不仅摧毁了人体,也摧毁了人性。消弭战争最好的武器就是——诚意。对一个不懂理的人,想和他理论一件事,那是白费工夫的。对于敌手完美的优点,除了爱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对抗手段。人生有时并不需要去强求,有些事也不需要去力争。如果这个世界有趣一点,就不会起纠纷,更不会有战争。一个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才能与人和平相处。真正的荣耀,属于那个愿意成为他人垫脚石的人。好与人争斗者,皆因其无法平和面对自己。不用怨天尤人的态度来看生活,不用挑剔的眼光看事情,不用批评的口吻来说别人的是非。如果你觉得你对,而别人却对这问题点另有主张,别争论,就放下吧!只要你一明白,就放下。这是正确的方法。看着你自己的外在,就是在比较和分别,那样你将找不到快乐。当我们拿着筷子争挟好菜的同时,便是一种恶念。不管别人说我们怎样,都要承担下来。要惭愧说自已的不是,这样才能和合无诤。凡事承认自己不对,就不会起烦恼,否则心不安,烦恼即来。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不起分别,就是修苦行。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都跟随我们的欲望,因为它们跟随「自然」的法则。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好好丑丑,到肚都变为屎,何必贪求美味,争夺不休呢?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拙字可以寡过。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远祸。苟字可以养福。静字可以益寿。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君子接人以礼让,故无所争。夫争才能、争功业、争意气者,皆小人之所为,而非礼让之道,且取祸之道也。好辩以招尤,不若忍默以怡性。逞能以诲妒,不若韬智以示拙。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澹然恬然,方不与世忤。世上第一伶俐,莫如忍让为高。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我让可以息人之争。凡事肯吃亏,便是好人。凡事占便宜,便是恶人。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自阔。终生让步,看你如何!当我们的身体和头脑,都非常健康充实的时候,却往往把心思用在与别人的计较,或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面,以此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值得吗?胜者增怨仇,败者吃苦头,不争胜与负,和平成好友。请记住——「竞争心」无法制造出任何美的东西,「傲慢」无法产生任何高贵的东西。不要跟人争论——虽然这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意见像钉子,越敲则陷得越深。争端发生的时候,一定是互争的两个都不好。火柴是无法在镜子那般光滑的表面,擦出火来的。我们要有一颗对任何人都能合掌的心。世路上的风波,翻翻覆覆,不可预料,只有「谦和让人」最好。让了人,那么争者不争了,忿者气平了,怨者消解了,天下最大的祸害,都能消灭在一个「让」字当中。退一步则宽的境界,正如驾车驶进一条窄巷,迎面有车来时,在相峙之下,自己不妨往后倒退,这样做好像是为了别人,实际却为自己,因为只有让路给别人,你才有路可走。凡事皆退一步想,遂觉天宽地阔,否则忧愁积郁在心中,不但有害身体,且能致病。当小孩子看着大人怒目相对,在争吵的时候,会立刻给予正确的评价——倒不是论谁对谁错,而是怀着忧心与厌恶之情,逃离吵架的人。从辩论中获取最大利益的方法,就是避免辩论。处不如意之事,事不如意之人,唯应反躬自责,静气平心,以求一和合无诤之道。舍此而生角牴(牴:同「替」。)之计,不仅无益且有害。与人冲突时,想想互助法则吧!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久,你即会养成无诤的习惯。好竞争的人煽动争端,就如馀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样。劝人息诤的是君子,激他起事的是小人。一味地执着于获胜,眼光会变得短浅。当我们与人争执,而开始生气的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为真理而争,而是在为自己而争。「争辩」并不能带给你任何的胜利,只是一种伤害的开始。让别人赢,自己并没有输。意志是精神真正的支配者,当你心中充满着慈悲、平等以及宽恕时,所感应来的即是无诤的世界。一切的争论以及辩白的后面,皆有着恐惧的存在,惧怕面对别人,甚至,害怕向自己揭露出我们的本来面目。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若见解与我相同者,可与之同行。若见解与我不同者,合掌令其欢喜。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却甘于平凡、享受平凡。不妄求则心安,不妄作则身安。平凡是最难演得好的角色。蜗牛角内争何事,火石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喜,不开口笑是痴人。有知足心,去好胜心,何等安闲自在。当你请不起人家吃水梨,就改请果汁;没有果汁就沏茶,甚至于白开水。不然,就和颜悦色,洗耳恭听。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对已成事实的事情,不必勉强挽留,一颗腐烂的果子,即使你摘得到,吃嘴中也会变味。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尘,人生在历史上只是一刹那。在短暂的时间中,应好好体会生命的美妙,而不是把光阴花在竞长短、争雌雄。淡泊平怀,便是人生真味。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互逞权势,如蚂蚁之群聚腥膻,如蚊蝇之竞吮腐秽。淡泊老实是一种极高深的人生境界。愿作聋哑少烦恼,自譬残废不闯祸。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人与你斤斤计较,则人不如你;你与人斤斤计较,则你不如人。守本份而安岁月,凭天理以度春秋。好胜必败,务名多毁。名心若淡何须隐,处世若愚不算痴。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须三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十个指头有长有短,各有各的用处,争啥?看到生物的互相残杀情形,人早就应该觉悟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大自然「主宰者」不邀功、不占功、不恃功、不居功的作风,其功绩反能光芒四射,照耀人间,长留在人类虔诚的尊敬与信仰的心灵上,不被抹去,永垂不朽。世间的人,人情薄如纸,不知相亲相爱,而且共争无谓的事。在剧恶苦恼之中,各自勤于工作,才得以勉强地过日子。若争小利,便失大道。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有智,终是糊涂。和为祥气,骄为衰气;善是吉星,恶是凶星。富贵生祸端,谦恭无大患,衣禄有定数,作善降吉祥。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辩论——谁都不是赢家。为了名利,人人你争我夺,英雄杀伐不止。和平是桥梁,斗争是围墙。何苦仅仅为了一个小小的停车位置,愚蠢地破坏了自己心中的宁静。停止焦虑的和复杂的自我争斗,简化你的事情。宁可让步,不要与人争辩,别人便容易同意你的看法。与命运争吵的人,永远无法了解自己。我争者,人必争,虽极力争之,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虽力让之,未必失。修行人若是错误的坚持,一直立于原位而不动,或是卷进宗派的纷争论辩,都是有害的。懂得生命的人,是没有时间和人争执的。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佛是宇宙平等的原理,法是宇宙差别的现象,僧是宇宙和合的状态。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胜者更增怨,伏者卧不安,胜伏二俱舍,是得安稳眠。一座之中,有好以言弹射人者,吾宜端坐沉默以销之,此谓之不言之教。见利不可争,取利不可刻,得利不可专。

善知识

一个经常换善知识的人,事实上他全然没有任何一位善知识。你必须当你自己的依止。如果你想要生命中真实的真理和至善,你必须依靠你自己——教导你自己、训练你自己,各方面依靠你自己。人生也需要导览,否则就像走进迷宫。真正的老师只谈舍弃和除去自我的修行之困难。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能放弃老师。让他引导你。因为,你很容易会忘失「道」。如果真正会修行的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一位真正有智慧的教师,他不会邀请你进入他的智慧殿堂,而是引导你到(你)心智的门槛。能明白指出你黑暗面的人,便是善知识。薰习的力量是很大的,要多接近有智慧、善良的人。驯服野象最好的方法,是用轭将它和一头已经训练完成的象拴在一起。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气质,好的环境和善知识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有智慧的人而言,一切现象皆是善知识(看你怎么用心)。夸我们、赞美我们的,这都不是明师,会讲我们、指正我们的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要听两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经验的人。能逼出你内在无限潜能的人,叫做明师现前。欲知灵山路,须问过来人。善知识有义务告诉您是与非,而没有能力阻止您犯罪。一只小鸟尚且知道选择个好地方来栖止,何况修行人,能不找个善知识依止吗?未见性人说见性法如同以盲引盲。修行之路崎岖难行,唯有亲近开悟者并获得他的恩典与眷顾,才能排除所有障碍。否则,就像在锋利的刀锋上行走般的危险。愚人虽终其一生亲近贤者而不知真理,犹如汤匙不知匙中羹的美味。如果你对垃圾桶有绝对的信心,垃圾桶也是你的良师。刺激我们的人,才是我们真正的指导者。没有信心,就算你看到了一位已了悟的圣者,也终将一无所获。老师就在你的心里,他就是你灵明的自性。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师父的伟大之处,在于赞叹之中已指出弟子的错误。师长以五事敬视弟子:(1)顺法调御。(2)诲其未闻。(3)随其所问,令善解义。(4)示其善友(5)尽以所知诲授不吝。

修行之道

如果你握持爱,憎恶就会追随。心应该超越善与恶,甚至超越清净,这就是修行结束的时候。当你的心能超越乐与苦时,才会寻找到真实的平静,那才是真正的平静。只取你所爱的,摒弃你所恶的,并不是修行,而是祸源。我们为善,他人却否定,我们就因而生气,这不也就将我们自己拉到跟他们一样的层次了嘛!有快乐就一定有痛苦,他们就如铜板,一体两面同时存在。照料心就像养一个小孩般,必然会有坏日子连着好日子来;如果你只想要好的,你是在找麻烦。因此,你必须扮演中立:别赞同好或坏。纵使你的见解可能是对的,如果你粘着它们,你就是错的。不要强求一切完美或自己必须完美,乃至一切必须完好。我们要与好、坏皆安然共处。舍弃对爱、恨的执取,让事物顺其自然。我们愚痴地生活在世上,内心充满了对立。在每一个入息和出息之间,都有着喜欢和不喜欢。要达到苦的解脱,我们的心必须超越善恶之上,安住于「空。」得失常理也,譬如寒暑加人,虽善摄生者,不能无病,正顺安以处之。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恶的丝线交织成的布。清浊并包;善恶兼容。在世出世,真空不空。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没有人是永远的赢家,当你赢得想要的东西时,相对也会失去原有的东西。每一个人必须停止心中爱恨的喧哗,才能听见雪花飘落的声音。褊狭的观念是辨识生命礼赞的绊脚石。有多大的太阳,便有多大的阴影。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一切道路都是好的,只要身子挺直,脚步稳定地前进,不用匍匐,也不用低首。纯粹的痛苦和纯粹的快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不相信任何人和相信任何人,同样都是错误。我们的修行是超越聪明与愚痴的。骄傲与自卑都表明心灵的软弱无力。觉者的内心里是无有恐怖,因为无所得也无所失,所以无有恐怖。当我们不再渴望要将苦改变为乐的时候,排拒心就会消失,而痛苦也就不见了。我们依着世俗而活,它们本是为了我们的方便而存在的,可是,它们既然也会导致痛苦,就不是我们应该去苦苦执着的。心没有任何形相。那个接受善和恶的法尘,我们称它作「心」。洞见喜欢和不喜欢是从感官接触中生起的,而不要去执着它们。我们的心被种种的「行」所蒙蔽,以至于在寻求快乐的同时造作苦;在寻求平静的同时造作了障碍。我们的杂染好似我们修行的肥料。如同我们取一些脏的东西——鸡屎、牛粪,撒在我们的果树上,长出来的果实才会丰硕且香甜。假如你只看到一边,必然痛苦!一旦看穿两边,便是遵循中道了。如果你没有学习非善和非恶,那么,你将得不到真实的知见。修习中道的心,如果不去执于感官耽溺或自我苦行的任何一端,必然会达到真正的宁静。我们所憎恶的东西,会像我们所喜爱的东西一样控制我们,只是影响我们的方式不同。喜欢或讨厌任何东西,即使只是一个观念或记忆,都是执着。懂得欣赏日出日落的人,往往不易被挫折打败。太阳之所以伟大,在于它照见了「美」,也照见了「丑」。花开是一种成熟,花落是一种圆满。快乐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在两种相反事物间摆荡的人,不可能往前行进。每个缺点都有相对的优点。当心灵被是非盘踞时,心就失去了原有的慧性。你必须对你的喜欢和讨厌、你的痛苦和快乐都厌离。那就是法的精髓处。每件事物都有两面性,快乐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当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处时,必须认知到不利之处。当你感到怨恨、憎恶时,你应该思惟爱和谅解。依着这种方式,你会更平衡,而你的心会变得更沉稳。喜欢的情绪有毒,不喜欢的情绪同样也有毒,它们会阻碍心的解脱,并且蒙蔽我们对佛陀所教导之真理的了解。心理的活动就像那能致人于死的眼镜蛇。让好的自是好,让不好的自是不好,就好像你不去干扰眼镜蛇一样。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回。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超越善恶,才是人们应该学习的。实际上,快乐是痛苦的伪装,当你执取快乐时,要丢弃它本有的苦性是不可能的;它们是如此的不可分离。感官的耽弱和自我的苦行是佛陀所不鼓励的两种道,因为这不过是快乐和痛苦罢了。假使我们执取乐,我们就会再次受苦。每个人都欲求快乐,而没有人追求痛苦。涅槃是没有欲望的,在涅槃里,是没有想要快乐或想要痛苦,也没有想要解脱快乐和痛苦,有的只是平静。如果你起了反应,例如:喜欢或不喜欢,那不是智慧,你只是在为自己制造更多的痛苦而已。除去那些恶的,长养善的,这不过是修行的一部份而已。到最后,我们必须超越善和恶。最后会有一个包容一切的解脱,和一个来自爱与智慧自然流露的无欲之心。不论我们得到什么,都只是苦的起因,所以我们练习不去得任何东西,只是让心平静下来,这就够了。让自己处于愉悦和不悦之中,我们就陷落于世间法的摆荡之中。如果你只是一味追逐「快乐」,逃避「不快乐」,那样修行下去,到死也见不到佛法。倘若你不想修行,便不会去修行;但是你若因欲望而修行,却见不到法了。如果那是好的,别抓紧它;如果是坏的,别黏着它。好和坏都会咬住人,因此别紧抓它们。中道是很难依循的,你不能依赖你的心情和欲望。如果我们没有了知事物的真实样子,我们将不是喜爱它们就是恨它们。自然包含了好与坏,对与错。别黏着良善,别黏着邪恶;这些都是世间的性质。应用智慧以避免被「称赞」和「谴责」所攫了。在修行中唯一能带给我们危险的,是在我们深信或盲目地拒绝某件事物之时。认真修行的人是不会允许自己被太多教导所攫获的。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那个地方有执着,那儿就有束缚,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束缚,两者同样都会捆绑人。只要执着事物为「我」或「我所有」便会产生系缚,而人一旦陷入系缚之中,就好比身陷囚狱一般了。只要是沉迷于事物中,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执着,同样都是囚牢。我们的心藏有各种杂草,必须生活在相对的世间、生死的轮回中。所谓的杂草就是错误的知见,它源自于自身的好恶。只要我们仍企图在世间寻找一个立足点,不论是富贵、名望或任何事物,终有一天仍会受逆境所迫害。解脱者既不嗔恶苦受,也不会贪着乐受。如果我们可以将心扩大到彻见真理而超越二元化的境界,并与周遭世界圆融无碍,如此就能除却对自我的妄执。不要说众生有善有恶,一切的善恶都是我们的分别。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起不平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若起我是人非,就是胜负我执的心。都是有个你、我在争,看能不能修到没有你、我这种境界。观诸法性,无有二相,以不二相,洞见十方。能所平等,常住一相。绝待空性,毕竟寂灭,清净如如,了无所得。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一念迷昧,假名众生,返迷为觉,假名为佛,生佛迷悟,皆是对待,清净性中,皆不可得。无自他相,离人我见,住真实观。人法顿空,诸缘自息。能所双亡,当处全真。知无人我,则无贪欲,不被束缚,谁受轮转?不脱对治,皆生死业。不得一法,名为传心。真如妙性,非物所拘,才涉有无,便隔霄壤。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莫逐有缘,莫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万物齐观,复归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闻说空,不着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落(我),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如果你达不到「中道」,那么,你将无法超越痛苦。人们只想去拥有,他们只想到获得的快乐,而不考虑其中滋生的烦扰。我们都不愿痛苦,而希求快乐,但事实上,快乐只是痛苦的一种微细形态,而痛苦本身是一种较粗的形态。你可以将它们喻为一条蛇;蛇的头是「苦」,蛇的尾是「乐」。你看清了两边,于是你拥有了平静。如果你只看到一边,那就有痛苦。随着情绪流转并不能引起任何真正的快乐,那只会使我们执着于快乐和不快乐,执着于喜欢和憎恶,而这些本身正是苦的根源。我们不该因世间的无常变化而太过开心或烦扰。有快乐就会有痛苦,有得就会有失。大部份人的幸福,寄托在那些能让他们喜欢的事物上。若是那样,你什么时候才会找到幸福呢?无论接受到什么,心不去添加其他什么。快乐与不快乐对于一位已经开悟的人是没有意义的。这些快乐、不快乐等等的活动不断地生起,因为它们是这世间的特性。得与失、称与讥、誉与毁,乐与苦——这是世间,迷失在世间的人无路可逃,这世间淹覆了他。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有之与无,尽是情见,犹如幻翳。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不起憎爱心,即是无着。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离心求佛者外道。执心是佛者为魔。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由于执取和攀缘的关系,一切都会变成不如人意,无论是善或恶、功或罪、乐或苦、得或失,一切相对的观念,如果你有任何执着的话,全都变成苦的原因了。念佛到一心不乱,何尝不是参禅?参禅参到能所双忘,又何尝不是念实相佛?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凡夫心,就是执着心。甚至想成佛,都是凡夫心。若能凡圣双忘,一切处如如不动,不向外求,则见自心是佛。但未见无生的,就逃不出吉凶祸福。盖因迷起妄,由妄生执,顺其所执,则爱之之念纷然而兴。逆其所执,则憎之之习勃然而起。能所既无,则见闻觉知无地可寄。到这里,即是从上诸佛菩萨善知识放身舍命处,亦是大休歇大解脱大安乐之地,亦是不离世间而成就出世间之三昧。心无迷悟,性无向背。但人立迷悟见,执向背解。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取善舍恶,观空入定,即属造作。更若向外驰求,转疏转远。但以未觉悟前,于染净中有一毫见闻取舍之处,皆在三界无明长夜生死梦中。才得见性,便同觉后,自觉觉他,故名为佛。与诸染法相应,名众生界。与诸净法相应,名人天二乘。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解脱,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处于生死,其心自在。既无能起之心,亦无所灭之迹。起灭俱离,所离亦空,心境豁然,名为见道。于见道中,相待之真妄自融,对治之能所皆绝。能所尽处,自然成佛。佛法只在方寸,心外断行踪,但一心一智慧,离内外中间取受,三际理玄,便入无为道。才有是非,纷然失心。身心世界,圣解凡情,皆是颠倒情识,虚幻浮影,梦觉觉非,觉非亦妄。无论染法净法,既有此法,便有对待。既成对待,便是有为,便有生灭。一有取舍,便违正宗。了了见者,知一切法无有二相。但一念起时,莫执莫断,不取不舍,则三际无踪,一念圆具十法界。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凡夫之着能所,小乘之灭能所,皆未知法性如幻,无根无实耳!能所平等,同于幻化。何由执着?何须灭证?此一念心,本无能所。能所尽处,名为见性。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欲心得正,必须把握「中」;欲求把握「中」,必须诚其意。离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离诸动定,名大坐禅。出离生死名出家。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生异于死,动异于静,皆名不平等。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越是想把自己背负的痛苦推到一旁,它越是成为一种负担。佛说一切法,对治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着意求真真转远,凝心断妄妄更多;道人一种平怀处,月在青天影在波。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修行人不可一直在对与不对中打转,要从忍辱下手。无相即是中庸,设立任何一点,即非中庸。我们无始劫以来,最大的毒瘤就是一个「我」字,众生无法染净不二,因此放也放不下,躲也躲不开,痛苦不已。理性的使命乃是在于发现真理。因此,理性的滥用,亦即用理性来遮盖真理、歪曲真理,必造成极大的害处。天下并没有绝对坏的祸害,连最可恶的批评家,对我们也都有益处。生者必灭,会者定离。凡是能创造的东西并不能永久,因为,它并不是来自本性的东西。凡事皆有多面,不要害怕面对否定的一面。人不要落入对立的观念,若你常当批判者,总有一天你也会被批判。如何无是非?从你自己开始做起。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菩萨的伟大,就是能自我处理心中矛盾的问题。远离是非即是纯善之心。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百不见,百不闻,是非心不起,妄念即不生。只要不着动、静于声尘而起作用,所有的音声,皆不碍我们的闻性。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菩萨常提起正念,而不执着于正念。行蕴皆是苦,涅槃是极乐;认得此真理,踏上安详道。「无作」——即善恶平等,而不招感一切业力。用透视的眼光,既不否认有相,也不执着于无相的念头(无着于有相,亦不住于无相)。不要用讨厌或排斥境界的方法来修行,那是不究竟的,你必须要超越境界。让自己的心跟随着中道。见性成佛不困难,只要无憎爱,即可洞然明白。是非两亡,能所双绝。斯绝亦寂,般若现前。圣人无心亦无境,境界的产生只是为了方便度众。不要用对立的心态,来面临这个世界。对立将变成孤立。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乃无造作、无爱憎、无是非、无取舍、无凡圣即是。正邪若不立,心中自有菩提意。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勤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在大彻大悟的圣者眼里,生与死是同样的意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者滋长仇恨,战败者于哀痛中倒下。胜败俱泯的人,才是真正快乐而和平的。涅槃之有或常,非相对的有无之有,常与无常之常,而是一绝对的超概念的真常之常,妙有之有。此一真常妙有的深义,即本有今无,本无今有,无有法,无有处。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怨由亲生,无亲则无怨。凡免我于危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险者,皆平日可喜人也。顺境不一定是好,逆境不一定是坏。想到对岸去,就不能只沿着岸边跑。「身」为苦本,「我」为罪薮。世间的快乐皆有其负担,唯有从内心超越爱恨,扬弃得失的观念而获得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负担的。无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悦,功劳属谁无所谓。有用之人,就有所不用,无用之人,就无所不用。痛苦是快乐的兄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凡夫之爱执,圣人不然,圣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非」如屠宰场。无所得就无所失。佛陀的心中没有敌人。禅——超是非,超善恶,超有无,超好坏。地之污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亲密是敌对的开始。毅力过人的人和上帝一样,常常创造「奇迹」。一般人的喜乐中却隐藏着悲伤。长生不老,那是愚痴的人对世间无理的要求。长时间的快乐终归于单调、枯燥与无聊,伴随而来的是沮丧、痛苦等结果,一般人都有这种经验。绝对的本体是超越了相对的变动。只要活在无知的黑暗中,我们就会有「我的」和「你的」这种念头。不生不死的本体是超越了开始和死亡。当我们接受爱与恨两者观念,并且不使心灵受到影响,宁静和平就降临了。黑白歧视的痛苦、种族的优越感、超强的自尊心、宗教教条的迷信,都会形成知性上的桎梏。琴弦调得太松,则琴不鸣;琴弦调得太紧,则琴易断。琴弦调得适中,则声音悦耳。诞生和死亡同时表演。他们在一起表演。他们的游戏是和谐的游戏,而常常是在生命无限广阔的胸膛上表演。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世界,必得恢复「人类本来互为一体」的自觉。利己主义将孤立于「全体的生命」之外,必不会有好结果;人不应自私。水太清则无鱼,人太紧则无智。潜能就是——我们愈敢做事,就能做得愈多。尝试去喜欢你厌恶的东西,奇迹必会降临。不走极端,对人少怀恨之心——中庸之道。黄金很好,但如果把金沙抹在眼睛里,你会吃不消;黄金很好,把黄金绑在鸟的翅膀上,鸟就飞不起来了。死神那儿并没有日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佛性是绝对的——绝诸对待。对花开过于雀跃不已的人,必然会为它的凋落而悲伤。心地无非则体大,利他无我则用大。要求佛,不如学佛;要求道,不如行道;要得道,不如悟道。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悟门了当,彻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但於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实相,离生灭而求寂灭。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直了上无佛果可求,下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善恶都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所谓同体大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云掩蔽于空门。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红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佛性乃绝对者,本来圆满现成,无因无果,无取无证,不受后有,超越时间和空间,故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不去妄想不求真。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根尘同源,缚脱无二,及知见立知等。未曾见佛性以前,思想人生、万物、宇宙皆是生灭相对的。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法门中不舍一法。苟遣恶而存善,欲望吾至道之体,不胜其邈矣!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有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法无凡圣,亦无沉寂。妄想寂则生,寂生知则现,知生寂已舍,了了唯真见。言妄显诸真,真妄同二妄。宇宙是绝对,万物是相对,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无名无相无真假,有修有证有轮回;非心非佛非空实,无来无去即无为。悟时有悟悟非悟,心到无心心乃心。若迷悟见亡,向背解绝,则此心洞明如皎。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佛因心悟,心以佛彰,若悟无心,佛亦不有。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若了念念心体空,名为度众生。智者于自本际上度于未形;未形既空,即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一法可取,无一法可舍;不见一法生灭相,不见一法去来相。未曾死,何用论生;知生即是无生法,无离生法说有无生。太虚不生灵智,真心不缘善恶。声闻人见无明生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念念证寂灭。诸佛见众生终日生而无生,终日灭而无灭。无生无灭,即大乘果。通达涅槃真理者,不取涅槃亦不舍涅槃。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身灭。身与身灭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是为入不二法门。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不被善恶所拘,不为静乱所摄,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三世诸佛,教旨如斯。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但于善恶事上不滞,唤作修道人。若于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色即是空,破除宇宙对立的观念。迷悟悬殊,若未悟时,似无所得,若悟了时,似有所得。得与不得,皆是妄见,但不执着,自契中道。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语有即邪见;有无俱遣,即入中道。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而已,绝诸思议。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心佛本空,即非何有;能不守空,真源自通,佛佛祖祖,以此立宗。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人不了人。邪之与正,相待立名,去邪存正,正却成妄。故须双遣,两俱不用,心水湛然,无少法可得,名为无馀。能所相对,如龟在泥涂,拂迹迹生,终难泯灭。若真「能」亡我,那就「所」见的世间众生,见同不见;能所双忘,当处是道。法无有比,无相待故。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太平皆是妄想,不生亦是执着,了得智慧不外愚痴,德相何分色相。根既不立,尘无所缘,根尘两亡,灵光独耀。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名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则近执着,忘则落无明,乃为心要耳。以无心息妄为正,以习众善为助。譬如明镜,为尘所覆,虽以手力揩拭,要须妙药磨莹,光始现也。尘垢,烦恼也。手力,无心功也。磨药,众善也。镜光,真心也。学佛者,务要去人我之见,须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后方可言入道。得道之士,立处既孤危峭绝,不与一法作对。行时不动纤尘,岂止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法身亲证等虚空,也是无端枉用工,试把镜珠都放下,谛观何法不圆融?道有道无俱是谤。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高高山上云,自卷自舒,何亲何疏。深深涧底水,遇曲遇直,无彼无此。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无住无着,莫摄莫收。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见性必先养性,性的生起,有净有秽,净者善之相,秽者恶之相。为善去恶,即是兴慈;无善无恶,即是运悲,唯独随名无解,不取不舍,才是究竟清净之性。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因妄说真,真无自相,从真起妄,妄

体本空,妄即本空,真亦不立,真妄双泯,本心常住。正念即邪念,善事等于恶事,非佛性也。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里作活计。见有能说法者,有所听法者,尚未入乎信门。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无大无小,无生无灭,非住非动,不进不退,犹如虚空,无有二法。妄心在有着有,在无着无,常在二边,不知中道。尽十方世界,是个大光明藏,从古至今,无一法可增;尽十方虚空,是个大解脱门,从古至今,无一法可减。一切我们认为我们拥有的,都会造成害怕失去的恐惧。起心动念都是自己不对,此是因为还有个我在。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明见之人,终日得未尝见,求见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

当前:第261/26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