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全集》第13/49页


悟空:但我不打死他们,他们就要打死你呀。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2)

唐僧:我就算死,也只是死一个,你一下打死了六个,你怎么说?况且我是和尚,走路都怕踩死蚂蚁,就算打死我,我也不能行凶。

在对话的后面,我们或许还可以补上下面两句。

悟空:要按师父你这样,那是到不了西天了。

唐僧:像你这样胡乱杀人,到西天又有什么用呢?到西天干什么呢?不过是手中有经、心中无经罢了。

最后,唐僧直接给孙悟空下了结论:你这样“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你太差劲了,太差劲了!这段话,从唐僧的眼光出发,总结了孙悟空过去的经验教训,也展望了孙悟空的未来。唐僧的话,也是悟空最听不下去的,于是他心头发火道:“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F恶我,我回去便了!”你说我做不得和尚,我还不做了。说完,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唐僧连忙抬头看时,人已走得没影了,只是听到“呼”的一声往东边去了,看来筋斗云显然也是超音速的。唐僧没想到收了这么个徒弟,脾气竟这么大。只好一个人在那里孤零零地埋怨:“这厮,这等不受教诲!我但说他几句,他怎么就无形无影的,径回去了?”

这件事体现了两点:第一,在悟空与唐僧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巨大差异。在打死毛贼这件事上,悟空与唐僧都对对方的做法感到惊异,觉得对方竟然会如此想,真是受不了。如果他们真要一起往西天取经,至少有一人的观念要发生很大变化才行。第二,到这个时候,孙悟空的脾气还挺大,爱使性子,稍不满意,说走就走了。

唐僧说悟空的这番话,不能简单看成是无稽之谈。我们可以说唐僧迂腐,但他的话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是啊,到西天为的是什么呢?真的只是为了那几本书吗?当然不是。那么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地位、为了寻个出身?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目的,至少都不是佛的境界。如果像孙悟空这样胡乱杀人,在唐僧看来就算到了西天又有什么用呢,到不到西天又能有什么区别。唐僧确实向悟空提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龙王思想工作做得好

悟空离开唐僧后,并没有直接回花果山,而是来到东海龙宫。他不直接回花果山也很有意思,五百年了,难道一点不想念吗?当然不会。他不直接回花果山,是因为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还没有想清楚,还在犹豫不决之中,因此,暂时不想回去见众猴。

悟空来到东海龙宫,龙王连忙出来迎接,把他接到里面坐下。坐下以后,龙王就开始做思想工作了。龙王:听说大圣苦难已满,没有去道贺,真是不好意思。现在您想必是又回到花果山,重整仙山了吧。

悟空:这个想法我不是没有,只是现在又做了和尚了。

龙王(故作惊讶状):做和尚了?

悟空:说起来要多谢观音菩萨,她劝我行善,保唐僧去西天取经,皈依佛门。

龙王(绕了半天,正在这里等着他呢):哎呀,这可真是可喜可贺啊。这才叫改邪归正,走上正路了啊。既然这样,您怎么不往西边去,又到我们东边来了?

悟空把与唐僧的争执解释了一遍。

龙王(态度稍微冷淡下来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难得您来一回,不容易,不容易。来,给大圣看茶。喝完茶,悟空也是闲的没事干,心里又郁闷,眼睛便往四下里看,发现龙宫的后壁上挂着一幅画,画的是“圯桥进履”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期间,悟空问龙王上面画的是什么。龙王就把画里的故事给他讲了一遍。

这圯桥进履的故事,史书上还真有记载,在《史记?留侯世家》里就有。故事说,张良闲暇无事漫步在下邳的圯桥上,一个穿着麻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帮我把鞋子捡起来。”张良一愣,想打他,但看他上了年纪,就忍着怒气,下桥拾起了鞋子。那老人又说:“给我把鞋子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帮他把鞋子捡上来了,索性帮他穿上吧。老人伸脚让张良把鞋套上,笑着走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小伙子不错,有培养价值,五天后天亮时,在这里同我相会。”张良感到奇怪,跪下回答说“是。”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3)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来到桥上,老人已先到那里等候了。老人气愤地说:“与老人说好的约会还迟到,这算什么?”说完就走,留下话说:“五天后早点来相会。”过了五天,鸡一叫张良就来到桥上,老人又先到桥上,愤怒地说:“又晚来,这是为什么?”说完就走,边走边说:“再过五天,早点来。”五天后,还没到半夜,张良就在桥上等候。不一会儿,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应当像这样才对。”说着拿出一本书来,说:“读了它就可以给君王当老师。十年后时局将发生变化。十三年以后,你来见我,找济北古城山下叫黄石公的就是。”说完转身离去,再没有说其他的话。天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发现是《太公兵法》。张良觉得它不是一般的书,经常拿出来学习,后来辅佐刘邦得了天下。

张良后来的归宿是,“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讲完故事,老龙王趁机规劝悟空:大圣啊,你也应该多向张良学习学习。“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像现在这样心浮气躁是不行的。龙王说悟空现在是个“妖仙”,其实妖就是妖,仙就是仙,哪有什么“妖仙”,不过是在照顾悟空的面子,在“妖”后面加了个“仙”字罢了。其实,他不保唐僧的结果,就是一个“妖”,至少天界就是这么看的。

听了龙王的话,悟空“沉吟半晌不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做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实际上是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斗争,一种前途是现在就转回花果山,再做美猴王,如果这样,他知道,美猴王也就是他人生的结局了,毕竟,天庭给了他这么多次机会,都被他糟蹋了,以后很难指望天界再给他这样的机会了。而且这个美猴王是不是能长期安稳地做下去,并不好说。另一种前途是还回去给唐僧做徒弟,保他去西天取经。这条路的问题是现在要受很多气,但熬出来后可以有一个光明正大的出身,是正儿八经的“天庭高官的身份”。这当然也可以附带地改变自己在神仙心目中的形象。困难在于悟空受不了别人的气,如果走后一条路,最终的结果是他所希望的,不过过程中需要他做出很多改变,这些改变他一时半会还不容易接受,所以在那里沉吟。

龙王怕情况有变化,就催促他说:“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您还是快点拿个主意吧,不要犹豫来犹豫去,以免后悔都来不及了。龙王的话坚定了悟空的信念,他说:“龙王你就别说了,我还是去保唐僧算了。”

利益权衡的结果,悟空还是决定回取经队伍。悟空做出这个选择,说明他已经决定要对自己的性格和以前的很多做法要有所改变了。这次决定他是做了慎重考虑的,选择了哪条路,就得按照那条路的套路来,否则不可能有好结果。悟空刚做完选择,他对菩萨的态度立马就发生了变化。在回去的路上他“碰巧”遇到了观音菩萨,“慌得个行者在云端里施礼”,他对观音表现得更有礼貌了。他没有想到的是,观音在此时出现,并不是巧合。

众所周知,做思想工作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孙悟空这个有名刺儿头的思想工作就更难了,龙王却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轻而易举地完成了,龙王的水平还挺高。龙王的思想工作是怎么能成功的呢。

首先,龙王向悟空分析了他的利益之所在。这其实不难,几乎每个安分守己的天界神仙都会赞同龙王的这种利益观点,但孙悟空是不是赞同就不好说了。所以,对这个问题只能隐晦地讨论,不能直接说,“大圣,你这样不行啊,你还是应该回去啊”。而是讨论一个似乎不相干的人,让大圣自己去体会,这样他更容易接受一些。

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龙王通过这个过程还传递了一些信息。首先,龙王没有说他重回花果山不好,还说自己没能前去道贺;然后,他听说悟空加入了取经队伍,连说可喜可贺。其中潜在的褒贬倾向是很明显的。他这样的铺垫,悟空不易觉察出来,心理上容易接受。我猜想,悟空现在心里很苦闷一件事,就是以他齐天大圣的身份,去保唐僧这样一个肉眼凡胎往西天取经,还要受唐僧的教训,他怕这事传出去没有面子、遭人笑话。当初他在天庭做了个弼马温,都觉得“活活的羞杀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现在这个唐僧弟子的身份,比之于弼马温光荣不了多少,论地位,实际上是大有不如。而龙王的反应给他一种感觉,神仙们并不觉得这是没面子的事情,反而觉得这才是正道,这使他觉得自己的担心成为多余,放下了一半的心来。

不再认同妖怪身份(4)

再看圯桥进履的故事。黄石公对张良做的这些事,与其说是在折辱张良,不如说是在考验张良。如果悟空把自己想象成张良,那么与黄石公相对应的肯定不是唐僧,而是如来。因为唐僧没有考验悟空的资格,他也没有能力给悟空以正果。如果把服从唐僧的行为视为如来对自己的考验,而不是自己对唐僧的折服,这样一想,悟空心里就好受多了,因为在对师徒关系的这一理解中,唐僧不过是如来考验自己的一颗棋子,就如同那只被黄石公扔到桥下的鞋子。如此一来,自己也就不必与肉眼凡胎的唐僧一般见识了。以悟空的聪明,能够打破菩提祖师的盘中哑谜,想通其中的关节显然不是难事。

这个思想工作的一个重点是进行换位思考,让悟空跳出个人当前的感受,把自己理解为尊敬长者的张良,以后该怎么做就看得更清楚了。

◆戴上紧箍

要说这观音可真不是吃素的,时间拿捏得非常好。悟空前脚离开,她后脚就到,趁这功夫,把紧箍儿和紧箍咒一并传给了唐僧。

唐僧也算有道的高僧,按说出家人“不打诳语”,可唐僧为了骗悟空戴上紧箍,说起谎来面不改色心不跳。唐僧先假意让悟空从包袱里取些干粮来吃。悟空打开包袱一看,发现里面多出一套衣帽来,就起了好奇之心,问师父:“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唐僧也是说谎不用打草稿,顺口就说:“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把这衣服说的可神了。行者对于能学会“念经”和“行礼”很感兴趣,于是求师父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唐僧欲擒故纵,还假意说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第十四回)

关键时刻,悟空还是放松了警惕,把衣帽穿戴上了。看来有时遇到事情还得多留一个心眼,特别是在平白无故得到好处的时候,更应如此。

当前:第13/4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