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全集》第28/49页


孙悟空是如何被成功改造的(3)

身份认同的变化,意味着孙悟空改变了对自己身份的看法,同时接受与新身份相应的价值观念体系。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这将改变孙悟空行为的内在约束。此时,他会把天庭的正统规范内在化,从而产生一个被内化的惩罚系统,这样,即使他违反规范能带来物质上的利益,也会使他产生心理上的痛苦,从而构成一种内在的惩罚。

也就是说,新的规范被内化后,遵守它能够带来效用,而违反它则会带来心理上的痛苦,这与物质产品能给人带来效用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规范的内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旦遵守它成为一种习惯,则遵守它的成本会大大降低,而违反它的成本明显升高。通过习以为常而使规范内在化,可以减少服从的成本。

让内在的赏罚起作用,也是一种利益引导,但这个利益引导来自孙悟空的内部,是他自己对自己的约束,而不是外在强制或外部利益激励的结果。在取经的早期阶段,悟空可能会在心里骂观音,但在后期阶段,他不仅会在行为上(出于利益考虑)尊重观音,而且会在内心尊重观音。这就是仅仅靠利益的外部激励不能起作用的地方。所谓“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就是因为身份认同没有改变,利益刺激一结束,真实的态度就出来了。

从《西游记》的内容看,孙悟空身份认同变化的线索是很清楚的。

当东海龙王向孙悟空讲圯桥进履的故事时,悟空沉吟良久,他有什么可以沉吟的?如果回去做妖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成本。而继续保唐僧取经,却要经受很大的考验,还要受唐僧的气。如此看来,选择取经之路,代价更高,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权衡,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能说在此时的孙悟空看来,取经后得到的收益要大于继续在花果山占山为王的收益。而他此时并不知道取经后就能成佛,能知道的只是那时会修成正果,被体系认可。显然,至少他已经不再认可以前占山为王的做法了。

认同的变化是打开一个大门,当此之时,悟空的认同变化还只是刚刚发生,但进了这个大门以后,会不断有后续的变化,如滚雪球一般,通过时间的积累,最后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个累积的过程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他的思维方向发生了变化。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①。仁很遥远吗?只要你真想要它,它就会来的。同样,只要孙悟空真心想进入体系内,他就能做得到。

①《论语?述而第七》。

东海洗澡一事,清楚地标志着悟空身份认同的转折。他认识到神和妖是不同的,自己再也不愿做妖了。对于等级秩序,他后来也努力维护。这表明,由于他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相应的,他所持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人生的追求发生变化后,做人的准则也与以前不同了,这是一种普遍的情况吧。当身份认同发生变化后,悟空自觉地与以前的做法划清了界限,并与其他采取他以前做法的“妖魔”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孙悟空是幸运的,他在被压在五行山下后,特别是在取经的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特别是观音成了他的坚强后盾。当孙悟空意志消沉、面临困境的时候,可以去找观音,他相信观音能够并且愿意帮助他。这有助于他在取经的过程中坚持下来,取得最终的成功。

从总体上说,孙悟空的转变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的:①吃了大亏,开始反思;②认识到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③社会给了他一条向善之路;④在改过自新的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帮助。悟空也想过放弃,并曾经“重修花果山复整水帘洞”,试图重走老路。不过,在东海龙王、观音菩萨等的劝说和帮助下,最终没有功亏一篑。最根本的是,他认识到以前的路走不通,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来改变。当然,孙悟空是幸运的,别的妖怪如果被镇压,很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好运了。

被压在五行山下,以及此后五百年后的经历,对孙悟空来说,不仅让他知道了人上有人、天外有天,知道了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取经的过程,更让他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当大闹天宫之时,他的一往无前不仅是因为他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因为他低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程度。说穿了是因为:你还年轻啊!取经路上的这一段经历,对孙悟空来说,类似于我们从少年变为成年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有所失,但更有所得。

孙悟空的变化过程还表明一点,就是承担责任有助于使人迅速走向成熟。在从不需要承担责任到必须承担起责任的过程中,人的观念会发生很大变化。一方面,他现在能够深刻理解到别人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另一方面,他也会发现,要做点事可不容易。我们在小说、电影和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的事情。比如说,一个浪荡子在结婚后,感到了家庭的责任,他的行为方式迅速发生很大改变。或者一个浪荡子经历了家破人亡的惨痛,而迅速成熟起来。这里面既有他对社会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一面,也有他现在只能依靠自己承担起责任的一面。

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不是真的,这在孙悟空身上也有体现。弼马温和齐天大圣这两个职务得来的都太容易,结果没有被他珍惜,好像觉得这是他理所应得的。后来,悟空保唐僧取经,历经千辛万苦,百般磨难,终于得成正果,成为斗战胜佛,我想,对这后一个位置他一定会百般珍惜吧。

《西游记》中,如来的神通确实广大,孙悟空的筋斗云都翻不出他的手掌心,这似乎太厉害了,真是佛法无边啊。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把如来理解为代表社会,则孙悟空跳不出如来的手掌心是太正常了。按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如来后来给孙悟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可以看做是社会给予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来封他为斗战胜佛,是社会对悟空功绩的承认和肯定。这样理解,整个西游记的大故事似乎也很合理。

个人与社会之间并不存在斗争,但是社会中的个人群体之间却存在斗争。也就是说,是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在斗争,而不是一个人在与整个社会作斗争。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他不能反对整个社会。社会与个人的对立是想象的对立。从这种意义上说,孙悟空永远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大闹天宫时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五行山下就在如来佛的手掌心中;西天取经也没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成佛后更在如来佛的手掌心中。

下篇《西游记》中的管理谋略 第一部分

悟空与沙僧的关系(1)

取经队伍内部利益分析

在前往西天的路途上,取经队伍内部出现的一些利益分歧,以及这些利益分歧的最终解决,是集团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它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本章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将把重点放在悟空与取经队伍内其他人的关系上。我们首先从相对简单的悟空与沙僧之间的关系入手,然后讨论悟空与入戒、唐僧的关系。

◆沙僧的利益格局

分析悟空与沙僧的关系,首先要考虑沙僧的利益格局,分析沙僧的利益所在,以及他能够做出的选择。

沙僧是什么来路呢?当取经队伍来到流沙河时,沙僧对自己的身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

英雄天下显威名,豪杰人家做模样。

万国九州任我行,五湖四海从吾撞。

皆因学道荡天涯,只为寻师游地旷。

常年衣钵谨随身,每日心神不可放。

沿地云游数十遭,到处闲行百余趟。

因此才得遇真人,引开大道金光亮。

先将婴儿姹女收,后把木母金公放。

明堂肾水入华池,重楼肝火投心脏。

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

玉皇大帝便加升,亲口封为卷帘将。

南天门里我为尊,灵霄殿前吾称上。

当前:第28/4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