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西游记全集》第48/49页
大众合掌皈依,都念:
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第一百回)
中间是唐僧、悟空和观音,最后三人是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这个名单,绝对不是排名不分先后,而是按照职务、资历综合平衡得出来的次序,先后顺序是一点也马虎不得的。从这里看,八戒的职务虽与沙僧平级,但排名还是要靠前一点的。
最高明的政治手段,运用于无形。而不是像有些小官那样,在决策会议上,为了用哪个人不用哪个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恨不得拳脚相向。如来当然要为自己欣赏信任的人争取,但如来在争取之前,就充分做好了各方面的铺垫准备工作,到时候,提拔自己中意的人选,就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谁也不会觉得他是在任用亲信,而只有赞他会用人的份。更有甚者,如来在镇压孙悟空然后再起用孙悟空的过程中,扩充了自己的势力,挖了玉帝的墙角,却好像是帮了玉帝很大的忙,让玉帝说不出话来。如来的政治手段实在是太强了。
其实做什么事都一样,都有个高下之分,简单粗暴、使用蛮力来争取,则落了下乘。即使文学作品也是如此。比如为了写出富贵之象,李庆孙的《富贵曲》是,“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夸人有钱,不过是堆金砌玉,几乎要去比较一下谁家的金玉堆得更高,码得更好。这样的人虽然有钱,其实还没有脱离穷者心态,还在为自己银钱之多而惊喜,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晏殊觉得这样的诗十分好笑,根本没有什么富贵气象,就像有点小钱的,天天拿出来炫耀,随时挂在嘴边,而真正有钱的,反而不显山不露水,但人家一看体貌谈吐,就觉得与众不同。晏殊写富贵,不会说金子、玉器之类,而只写“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富贵之象自然就流露出来了。这体现出来的心态是,对自己的富贵居之不疑,而没有艳羡或炫耀的心情。
做官也一样,有明显的高下之分。老子在《道德经》中把做官者分为四种类型:“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认为最高明的掌权人,百姓只感觉到他的存在;其次,百姓亲近而歌颂他;再次的,百姓畏惧他;更其次的,百姓轻蔑他。让百姓感觉不到自己在被领导,而什么事情就都做好了,这是最高明的领导者。这样的领导者,不轻易发号施令。功业建立了,事情成功了,人们感觉不出这是他努力、安排、运作的结果,却说是我们自己顺乎自然。老子推崇的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顺着人性和自然的规律去行动,做最少的事情却达到最好的政治效果。而不是政令繁杂、人为生事,让下面的人无所适从。同样是收伏孙悟空,可以是大张旗鼓地打打杀杀,也可以像如来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最后还让他心甘情愿地归顺,并自觉地维护体制的利益。如果我们接受老子的这个评判标准,如来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最高明的掌权人”了,相比之下,玉帝的领导水平就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八十一难的玄机(1)
◆八十一难水分多
说起《西游记》,不能不提八十一难,很多人把西天取经的历程,理解为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修成正果的过程,认为八十一难是师徒四人共同经历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金刚护送取经队伍返回东土大唐的时候,观音听取了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六丁六甲、护教伽蓝等神仙的汇报,菩萨将“难簿”过目一遍,发现只有八十难,是哪八十难: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陡涧换马第九难,夜被火烧第十难,失却袈裟十一难,收降八戒十二难,黄风怪阻十三难,请求灵吉十四难,流沙难渡十五难,收得沙僧十六难,四圣显化十七难,五庄观中十八难,难活人参十九难,贬退心猿二十难,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被魔化身二十七难,号山逢怪二十八难,风摄圣僧二十九难,心猿遭害三十难,请圣降妖三十一难,黑河沉没三十二难,搬运车迟三十三难,大赌输赢三十四难,祛道兴僧三十五难,路逢大水三十六难,身落天河三十七难,鱼篮现身三十八难,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难,普天神难伏四十难,问佛根源四十一难,吃水遭毒四十二难,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再贬心猿四十五难,难辨猕猴四十六难,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求取芭蕉扇四十八难,收缚魔王四十九难,赛城扫塔五十难,取宝救僧五十一难,棘林吟咏五十二难,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稀柿衕秽阻五十五难,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拯救疲癃五十七难,降妖取后五十八难,七情迷没五十九难,多目遭伤六十难,路阻狮驼六十一难,怪分三色六十二难,城里遇灾六十三难,请佛收魔六十四难,比丘救子六十五难,辨认真邪六十六难,松林救怪六十七难,僧房卧病六十八难,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灭法国难行七十难,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失落兵器七十三难,会庆钉钯七十四难,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赶捉犀牛七十七难,天竺招婚七十八难,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凌云渡脱胎八十难。(第九十九回)
这第一难是金蝉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被贬下来。第二至四难是唐僧出生后取经行动开始前的经历,一直到第八难,孙悟空才加入取经队伍。显然,八十一难是从金蝉子被贬就开始计算的。因此,八十一难并不是师徒四人共同经历的,而只是针对唐僧而言的。
唐僧经历的八十一难,也有很多水分,我们试从中找出几个难看一看:第一难是金蝉子上课不认真听讲被贬下界来,这也能算一难吗?顶多算是如来的一个“刁难”。而收伏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都进入了八十一难(分别是第八、十二、十六难),其中,收沙僧时,又把流沙河不好渡过另算为一难(第十五难)。被黄风岭的黄风怪阻挡本可算一难(第十三难),但在这个过程中,孙悟空请灵吉菩萨来帮忙也算了一难(第十四难),这不是把别人的工作都算到唐僧头上了吗。另外,红孩儿一役、狮驼岭一役,每个都分成了四难,奇怪的是,在红孩儿一役中,孙悟空请观音菩萨降妖算了一难(第三十一难),狮驼岭一役中,如来佛等人收伏三个妖魔也算作一难(第六十四难),这也太会算了吧。其他种种浑水摸鱼之处甚多,最后,在灵山上,唐僧经过凌云仙渡,脱却“胎胞骨肉身”,洗尽凡尘,也被算作一难(第八十难),这样的难,我们真是想经历一下啊。
可见,在八十一难的计算过程中,对于什么算“一难”,什么不算“一难”,是没有什么确定的标准的,其间的随意性很大。由不同的人计算,得到的“难”的数目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
即使这么个算法,还是出了一点纰漏,到西天时,竟少了一难,于是菩萨急忙命令揭谛,“赶上金刚,还生一难者。”又人为地制造了一起灾难。唐僧本来飞的好好的,突然掉下来了,八戒、沙僧还在那着急,只有悟空心里明白:这响晴白日的,又没有妖邪现身,由金刚驾云护送着,现在却掉下来了,这自然是组织有组织上的考虑。所以他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羁留于此”。
八十一难的玄机(2)
◆定数是什么
你说这事也怪了,观音是亲眼看了取经行程记录,才发现少了一难的,孙悟空又没看过记录,他怎么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这只能归结为他头脑灵活、加上理解上司心意的水平高了。真是翻云是如来,覆雨是观音;经过取经路上十几年的锻炼,悟空已经深通天庭政治之道,认识到即使出现意外,也是安排好了的,是“定数”。
定数是什么,就是佛祖的意志,就是组织的意志。要明白,该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顺势而为就行了。如果你还不信,我们再举一例。当年因为泾河龙王之事,唐太宗到地府走了一遭。为了救太宗皇帝,魏征拉关系拉到地府里面去了,他找上以前的好朋友,现任酆都判官,掌管生死文簿的崔珏。对魏征的请托,崔判官并没有大皱其头,说这事不好办哪。而是看了魏征的书信,“满心欢喜”,原来魏征早晚看顾崔判官在世的子孙,这人情正不知该怎么还呢,这下好办了。他当场对太宗打包票说:“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那他怎么就敢打这个包票呢,你看:
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第十回)
阎王接过生死簿子一看,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于是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然后宽慰太宗说,还有二十年阳寿,请您“返本还阳。”阎王为什么会“惊”问,显然是看出其中的破绽来了。在“一”字上面添上两横,虽然从形式上看也是个“三”字,但仔细一琢磨,实际不管这两横怎么添,改成后的“三”字看起来都会很别扭,特别是改后成了“三十三”,两个三字在一起,对比更明显。另外,新笔迹和旧笔迹也会有很大的不同。阎王一面是“惊”,另一面又佯作不知。阴司政治中的复杂之处我们不去说它,不过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一个人的寿命不也是有“定数”的吗?唐太宗将死于“贞观一十三年”,这就是定数啊。崔判官一挥笔就给改了,现在唐太宗将死于“贞观三十三年”成了新的定数了。
奎木狼私自下凡,还说自己在下面,把宝象国公主百花羞摄到洞府,做了一十三年夫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好像他下界为妖,是为了配合上面的工作,完成“定数”似的。与此相似的是青狮精的下凡,按照文殊菩萨的说法,乌鸡国王王位被夺纯属自作自受,“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悟空的反应是:“你虽报了什么一饮一啄的私仇,但那怪物不知害了多少人也。”真是无意之中吐真言,悟空的话无意中透露出天大的秘密。悟空说的是“报了一饮一啄的私仇”,这意味着所谓“一饮一啄”不是定数,不过是文殊菩萨为了报“私仇”而找的借口而已。所以呀,对“定数”这个东西,不能过于认真,它不过是领袖的意志换个说法罢了。
◆作为人事理论的八十一难
八十一难对取经事业很重要,它解决了人事安排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有了八十一难,如果有人问,唐僧为什么能成佛?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他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有人非要问,经历了八十一难为何能成佛,观音可以回答,“佛门中九九归真”。那“九九归真”是怎么回事,这就成了一个深奥的学术问题,于是对唐僧成佛合理性的质疑就被引向对另一个佛教问题的讨论,这个争议也就不会有什么结论了。
你看看,你看看,这是多么清晰的逻辑:唐僧为何能成佛?因为他经历了八十一难;为什么经历八十一难能成佛?因为佛门中九九归真。这逻辑讲得通吗?讲不通,因为由佛门中“九九归真”,并不能得出经历八十一难就能成佛的结论,“九九”不一定指八十一难,“归真”也不一定是“成佛”。难道那些菩萨、金身罗汉就没有“归真”?①另外,孙悟空没有经历八十一难,不也成佛了吗。
①《西游记》最后一回是“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这样看来,包括白龙马在内,都已经归真了。
八十一难的玄机(3)
就算接受这一套逻辑,那么别人经历八十一难能成佛吗?也能,不过八十一难有个标准问题,什么算“一难”,什么不算“一难”,需要由菩萨来认定。有了这一条,事情就好办了。而且谁敢保证自己经历八十一难,还能活着回来。
从安排第八十一难的仓促过程可以看出,八十一难也是一个豆腐渣工程,要不是观音检查得仔细,可能就这么蒙混过关了。或者,要是到了西天,还只经历了七十九难,就得在唐僧等人的归途中再制造两难,这事情就不大好安排了。
其实,非要唐僧完成“八十一难”,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因为佛家首重的是心性修炼。是否达到佛的境界,完全是一个内在的东西。唐僧也说过,“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所谓心即佛兮佛即心,心外更别无佛,观音是得道高人,这个道理她是极明白的。安排八十一难,是为了做给众神佛看,也兼是为了给世人看的。八十一难的考验有一个信号作用:经历了这么多难,肯定是合格的,是通过了考验的。但我们不能反过来说,没有经历八十一难,只经历了七十九难、八十难的就一定不合格。
取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当今一个选拔干部队伍后备梯队的人才工程。但给唐僧等人安排职务的时候,难免有人要说闲话。八十一难的提法有一个最大的作用,就是解决唐僧成佛的合法性问题。它对于悟空成佛合法性的贡献倒不是那么大,因为一方面,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确实功劳很大,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孙悟空也没有经历八十一难,这个人事理论也帮不上他的忙。因此,八十一难是为唐僧量身定做的一套提拔标准。这个标准的第一次提出,是在取经队伍达到灵山之后,也就是《西游记》中的第九十九回由观音说出来的。
观音以有意无意的方式提出这一标准,用现在的话说,完全是在为领导着想。因为虽然到了西天,但唐僧在取经过程中的贡献实在有限,表现也不抢眼。如果非要提拔唐僧也无不可,毕竟如来的地位和威望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做法总归不好。现在好了,有了八十一难这个旗号,唐僧的成佛也就顺理成章了,按现在话说:看来还是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一定的“人事规定”来办事的,并没有因为他是如来的弟子就放松要求嘛。当然了,也不能因为是自己人就卡着不让上,让他吃亏,该提拔的还是要大胆地提拔,要放手让他们去闯。
为了进一步增强这一人事理论的说服力,观音一点也不马虎,本来八十难、八十一难,旁人看来差不多,多一个少一个能有多大的区别。观音说不行,缺的这一难一定得补上,她就要较这个真。她越较真,对唐僧的提拔就越有利。既然自己提出了一个标准,就一定要让唐僧达到。这个意义在哪儿?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假设唐僧经过了七十九难或者八十难到了西天,这就事情本身来说,与八十一难区别不大,此时如来封唐僧为佛,别人会怎么想,肯定认为这佛不佛的,原来都是如来一个人说了算。但现在就不同了,由于“佛门中九九归真”,就有了一条大家可以遵循的客观标准,避免了诉诸最高权力者的专断意志,大家也有了努力的方向。如果有人经历了四十难、五十难或者六十难而没有成佛,就不必把自己的情况拿出来说事了。
有了八十一难的提法,就让人感觉这件事是有“定数”的,不去轻易怀疑其合理性。可以说,八十一这个数本身没有必然性,但是,现在社会把价值赋予了这个数字,那么它就变得有意义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使用这个标准解决了一些人事安排上的纠纷,这个数字就会越来越有意义。有时候,数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可以通过仪式、宣传等方式来让它有意义,使一些数字比另一些数字更有意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年之丧”,就是这么形成的。又如,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前,先沐浴、斋戒、筑坛,弄得神秘一点,您还别说,这么折腾一下就是比直接任命效果要好得多,好像是注入了一点什么神秘的力量,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现在人们再看这件事情,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事任命那么简单了,这萧何还真是挺会出主意的,有观音的做法那么一点意思。
八十一难的玄机(4)
这与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做法大体上是一个道理。要说给梁山上一百零八位好汉排座次,真是一个令人伤透脑筋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本领、资历、出身、学历、人缘、功劳、社会关系等等方面,怎么也摆不平,总会有人不满意。特别让人顾虑的是,不要因为排座次的问题,伤了弟兄们的和气,影响了梁山泊安定团结的大好政治局面。兹事体大,又不能不办,真是难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