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好的管理者全集.net》第26/47页



  埃贝斯至今仍然非常关注股市的波动。在1986~1996年的10年之中,“世界电信”对股民的年均回报率是53%,只有“甲骨文”(Oracle Corp)的年回报率比它稍高。当前,“世界电信”的股票以其高达90倍的收益率为埃贝斯提供了便利的资金进行经营。

  不管未来的“世界电信”会如何飞黄腾达,它目前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显然十分棘手。电信分析家汤姆・奥斯特认为:“'世界电信'也许只有一成的可能性能够成功地收购MCI,我想,'世界电信'此举的目的也许并不在于收购本身,这很可能是埃贝斯的公关策略。'世界电信'想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

  因此,对于埃贝斯而言,在这笔交易中如何获得实惠才是最重要的。具体地说,“世界电信”预计在交易后的第一年便实现29亿美元的资金储备。而“英国电信”只期望收购MCI能在5年之内实现同一数目的储备。资金的储蓄意味着“世界电信”将大幅度削减支出,而这一点又需要通过降低短程电话公司租用线路的费用来实现。按照这种发展趋势到2002年,“世界电信”一年的资金储蓄可能会高达50亿美元。

  MCI的股民实际上非常欢迎“世界电信”作出的积极姿态。许多人为“英国电信”不断压低收购价格感到特别愤怒,因为目前的收购价格将使股民们期望的43%的回报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柏利股市投资公司负责调查市场行情的大卫・M・格拉汉姆明白地道出了MCI股民的心声:“我们当然希望收购价格越高越好,股民们没有理由向'英国电信'大鼓其掌,而把'世界电信'拒之门外。”

  另一方面,被股民们嗤之以鼻的“英国电信”反应如何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话题。倘若对MCI的收购计划破产,这家公司只好站在美国的篱笆之外,对着令人垂涎欲滴的1800亿美元的电话市场望洋兴叹了。此外,如果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英国电信”将很难在与其他国际化电信公司的竞争中获得胜利。“收购MCI的失败会使英国电信的全球化成为泡影。”总部设在苏格兰爱丁堡的“英国股票证券公司”投资顾问斯丹・佩尔森一语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当然,“英国电信”迄今为止仍然没有退出收购竞争的表示。而该公司的持股者却在纷纷指责“英国电信”出价太高,特别是MCI已经宣布1997年上半年的亏损额为8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极可能再翻一番。由此看来,“英国电信”极有可能退出与“世界电信”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电信”拥有10%的MCI 股份,在“世界电信”所开出的价格下,这些股份的价值将达到12亿美元。美国资深电信分析人士丹尼尔・伦戈尔德认为,“英国电信”也许会把这笔资金作为摆脱其目前困境的契机。

  排除了“英国电信”,“世界电信”兼并MCI的最大障碍应该是华盛顿了。美国政府也许会搬出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案”来阻止兼并,这个法案旨在限制垄断,刺激电话市场竞争。而一旦全美排名第二和第四位的两家公司合并,政府长期努力维持的竞争机制恐怕会由此烟消云散。分析家柯里兰德指出:“最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是否会批准这次兼并。”

  此外,“世界电信”和MCI所拥有的两个最大的互联网络,也会成为反垄断措施的焦点。由扬基市场调查组织(Yankee Group)提供的数据表明,这两家公司掌握了57%的互联网络市场。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corp)的资深互联网络分析家,麦朗尼・A・波西说:“这次兼并必然会对自由竞争带来消极影响,我们已经看见现在要在互联网络做任何一件事似乎都要求助于UUNET。”另一方面,“世界电信”争辩说:事实并非如此。这家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强调说,没有任何公司可以独占互联网络,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独占一个电信业的新时期。

  然而,“世界电信――MCI”带来的威胁早已开始像幽灵般地在电信企业界中徘徊了。众多的电信业主已开始重新划定自己在这个领域内的势力范围。合并后的新公司极有可能在1000亿美元的短途电话业务中成为“贝尔电信”(Baby Bells)的头号竞争对手。“贝尔电信”一直在与“联邦通讯管理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Commission)周旋以期进入长途电话市场。现在它对于“世界电信-MCI”在短途电话市场上的畅通无阻感到忿忿不平:“'世界电信'与MCI的合并明摆着电信市场中又多出了一家可以在各项业务中参与竞争的公司,而我们却至今在为这一权利而斗争。”

  在长途电话市场上,“世界电信-MCI”对其他公司潜在的威胁更大。“世界电信”实际上已经在这块市场尝到了不少甜头,而目前它又将目光投向了短途电话市场。不仅如此,由于拥有自己的短途电话线路,“世界电信”不必向用户收取长话登记费用,这又将使它在长途电话中高人一筹。

  在10月1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埃贝斯又突发奇言:AT&T也是“世界电信”的目标之一。不过同时他又说:当他给AT&T的负责人埃里沙拨通电话时,埃里沙甚至还不知他是谁。埃贝斯的话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故意放出的烟幕弹,这一点恐怕谁也不会知道。关于这次电话的细节,埃贝斯拒绝透露任何信息。AT&T虽然否认“世界电信”曾经向他们开出过收购价格,不过该公司也拒绝对埃贝斯的电话内容作出评价。人们所知的只是AT&T曾非常隐晦地提及过这次收购:“'世界电信'最新的举措丝毫不能改变我们的既定策略。”

  也许唯一没有受到“世界电信”收购MCI影响的电信业务只剩下了无绳电话,因为MCI和“世界电信”都未曾在新兴的“个人通讯服务”市场上涉足过,虽然两家公司都曾经转手卖出过一些无绳电话服务项目。埃贝斯认为自己并不需要这些无绳电信业务,因为他的客户多数是需要较为便宜费用的商业客户,所以,埃贝斯相信转手出售无绳电话业务是明智可行的。

  最后,摆在埃贝斯面前的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1加1等于2的合并问题,他所面临的是如何把自己手中的“电信巨人”造就成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对于此次兼并,“世界电信”面对的批评和压力不仅来自外界也来自MCI内部:埃贝斯过于强硬的经营手段,可能会引起MCI管理层的反感和抵制。“世界电信”需要的更大程度上是MCI管理人员丰富的市场经验。如果只买到公司的资产,而失去大批高层管理者,埃贝斯的计划将会不战自败。

  但是,“世界电信”完全有可能在这个方面比“英国电信”(BT)做得更好。首先,大多数MCI管理人员能够在埃贝斯开出的高价基础上从个人股市投资中获得很大的收益。其次,埃贝斯已经表示他不打算全面更换管理层,MCI的经理们将与“世界电信”成为一个整体。他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世界电信'的所有管理者都来自不同的公司,MCI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成员之一。”

  ◇君王似的魄力

  和往常一样,埃贝斯仍然对他的成功深信不疑。当有人问起这次兼并成功的可能性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成功的可能性是100%,我们相信MCI会坐到谈判桌上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无论如何,我们有绝对的自信。”

  对于这笔交易,MCI的管理层还不能确实地拿定主意。因为如果他们回绝“英国电信”的出价,MCI将不得不偿付4.5亿美元的违约费用,而一旦股东投票否决与“英国电信”的交易,公司本身不需要付一分钱。此外,海外业务将会因此而出现问题尚难估计。对此,埃贝斯再次显示了他的君王似的魄力:“只要我们和MCI兼并成功,我会对付'英国电信'的。”

  “世界电信”与MCI的世纪大合并目前尚未结束,让我们共同期待着埃贝斯和他的公司取得最后的成功吧!


芬兰的命运――诺基亚首席执行官乔马・奥利拉
  乔马・奥利拉出生在芬兰西部的塞纳约墓。其父是电气工程师。17岁时,奥利拉获得了在威尔士大西洋学院学习的奖学金。返回赫尔辛基取得政治学学位后,他又去了伦敦经济学院,后到花旗银行驻英国总部工作。34岁时奥利拉进入诺基亚公司,1992年,41岁的奥利拉担任诺墓亚公司首席执行官。

  主要业绩

  ●1998年公司股票猛升239%,达到每股118美元。

  ●把诺基亚公司变成世界头号移动电话制造商。

  ●1998年公司销售预计增长41%,利润可达21亿美元。

  管理精粹

  ●奥利拉的管理方法比较宽松大度,就连把事情弄糟搞乱的雇员也不予辞退。

  “奥利拉为高科技企业管理树立了全新的风格。”

  商业周刊1998

  芬兰的命运

  就在一年前,诺基亚公司(Nokia)还被看作某种新生事物:一家芬兰公司,出人意料地打入兴旺发展的移动电话业,同爱立信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一样跨入最大电信企业的行列。然而,1998年,诺基亚公司在全球取得的市场份额最大,其创收也达到创纪录的水平,诺基亚公司成为世界头号移动电话制造商。诺基亚公司惊人的攀升给欧洲大陆带来了某种严重缺乏的东西,即一颗新兴的高科技超级巨星。更重要的是,诺基亚的成就出现在关键性技术的移动通信领域。这是因特网的下一开拓领域,也是欧洲地区领先于美国的为数不多的产业部门之一。

  诺基亚公司的成功是乔马・奥利拉努力的结果。诺基亚公司首席执行官乔马・奥利拉有着绅士般的外表,但他是一个好走极端的人。现年48岁的前银行家奥利拉做事总是雷厉风行,他认为,许多人已变得耽于安逸和自我满足,要挖掘他们的最大本能,即争取生存的本能,就需要对未知领域潜心研究或奋力投入。6年前,这位未经考验的首席执行官向竞争对手摩托罗拉公司和爱立信公司发起挑战,将拥有133年历史的芬兰综合大企业――诺基亚公司的赌注压在移动电话上。在接踵而来的争斗中,奥利拉麾下的芬兰人战胜了自我。诺基亚公司行动迅速,重点突出,并注重产品设计。它从地位稳固的竞争者手中夺走了市场份额,脱颖而出,成为电信业赢利最大的企业。

  ◇温和管理

  80年代中期,诺基亚公司从花旗银行挖到一位名叫乔马・奥利拉的本国能人,这也许是诺基亚公司的最佳收获。奥利拉的老家在芬兰西部的塞纳约基,其父是电气工程师。17岁时,奥利拉获得了在威尔士大西洋学院学习的奖学金。返回赫尔辛基取得政治学学位后,他又去了伦敦经济学院,后到花旗银行驻英国总部工作。这位3个孩子的年轻父亲,34岁时进入诺基亚公司。刚开始时他干财务,但决心学习产业管理。

  1988年,诺基亚公司几乎被美国和日本的劲敌压垮。这时该公司的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新老更迭。奥利拉及一批30多岁的人走上了领导岗位。时年38岁的奥利拉负责当时规模还很小的移动电话市场部,第一次品尝到产业管理的滋味。

  他的所见所闻唤起了他本人的动力。此时的欧洲正朝着移动电话的数字标准化方向迈进。这将为欧洲制造商提供一个广阔而统一的本地市场。如果诺基亚公司能把资源集中在移动通信领域,它便有可能抓住一个充任领头羊的机会。

当前:第26/4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