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私大明.com》第119/430页


看到周重态度坚决,吴山考虑了片刻,最后终于点了点头道:“好,周公子的大恩大德,吴山铭记在心,日后就算是粉身碎骨,也要报答公子的大恩!”

对于收下吴山这个得力的手下,周重也很是高兴,当下他让谢家的人准备了一桌酒菜,然后与吴山边喝边聊,当然最主要的是周重向吴山介绍了一下双屿港的情况,以及自己的南洋商会在双屿港的地位。在听到南洋商会是双屿港的四大商会之一时,好像更让吴山坚定了信心,话也一下子多了起来。

等到下午时,周重他们的船再次回到双屿港,他先是让人把吴山安排到驼叔手下,让他先了解一下商会的情况,然后自己考虑一下适合哪方面的事,日后可以亲自告诉周重,到时周重再帮他安排。

在安排好吴山后,周重这才回到南洋商会的内宅,王瑾萱和镯儿她们正等着周重的消息,现在看到他回来,立刻围上来询问,脸上也满是忐忑不安的表情。

只见周重进来端起茶杯喝了几大口,这才开口道:“不必担心,许知府已经答应帮忙了,这次前来押送王伯父的是锦衣卫,这些人最是贪婪不过,我已经给许知府那边留了一笔钱让他代为打点,到时不但能够拖延一段时间,而且王伯父在路上也不会吃苦!”

听到周重为了父亲的事出钱出力,王瑾萱也不禁感激莫名,当下向他深施一礼道:“周世兄为家父的事来回奔劳,小女子无以为报,请受瑾萱一礼!”

周重本想搀扶,但却根本来不及,最后只好受了王瑾萱一礼。不过这时旁边的镯儿却是笑道:“瑾萱姐姐和我哥客气什么,日后都是一家人,王伯父的事他不出力谁出力?”

听到镯儿的调笑,王瑾萱也是脸上一红,低下头不敢再看周重。王姨娘则是看着她和周重点头微笑,在她眼中,周重和王瑾萱郎才女貌,再是般配不过。可惜周重本人却在心中苦笑,他现在之所以这么卖力的救王伦,除了看在两家的交情上,另外也有赎罪的心思,毕竟他这段时间一直考虑的是该如何退掉王家的婚事,这也导致他每次见到王瑾萱时都有些心虚的感觉。

接下来周重又安慰了王瑾萱几句,结果再次换来镯儿对两人的打趣,使得王瑾萱羞的脸色通红,连话都不敢说了,周重也惹不起自己这个妹妹,于是就以商会事务繁忙为由逃了出来。他现在越来越发现,自从来到双屿港后,一向文静的镯儿好像越来越牙尖嘴利起来,难道是受到白梦婉那个丫头的影响?

两天之后,押送王伦的锦衣卫终于到达松江,这次领队是个百户,不过这位百户大人果然不负周重的期望,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在许冠的刻意安排下,这位京城来的百户在松江城中好一番游玩,而且许冠送给他的银子也被全部收下,这下终于让周重放下心,看样子王伦应该可以在松江城再呆上一段时间。

不过除了王伦的事外,周重却还有另外一件事要做,这天在他的书房之内,一身风尘仆仆模样的富贵站在周重的面前,正在向他汇报着打听到的消息:“少爷,据我打听到的消息,松江通判杨亦的儿子杨兴的确被打死了,而且凶手正是吴山,冲突的原因也和吴山说的一样,只不过因为几句争吵引发了冲突,结果混乱中吴山打死了杨兴。”

周重听到这里点了点了头,自从上次被谢灵芸骗到船上后,他就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而且上次府中失窃的事经过富贵他们兄弟的调查,发现对方进到内宅后直接就去了周重的住处,这说明偷东西的人十分熟悉周府的情况,知道周重住在哪里。

只可惜富贵他们无法确定是哪天失窃的,因为对方在偷走东西后,把周重的房间收拾了一下,直到几天后护卫去打扫,这才发现了房间被盗的痕迹。不过在推断失窃的那几天里,吴山曾经请留守的护卫喝过酒,当天晚上所有人都喝的大醉,只不过吴山是真醉还是假醉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更何况就算是真醉,也不排除他有同伙的可能。

当然以上这些并不能证明上次失窃的事和吴山有关,但他做为当时府中唯一的外人,的确有很大的嫌疑,只不过现在这个嫌疑还没有洗清,吴山却又主动送上门来,虽然表面看起来他是被情势所逼,但谁又能敢肯定他不是故意杀死杨兴,然后借故逃到双屿岛,以此来接近自己呢?

第一百三十章 送行(上)

对于吴山的怀疑,使得周重从一开始就对他怀有戒心,所以才没有把吴山安排在身边,而是安排在驼叔那里,若他真的和锦衣卫有关系,那么以驼叔的老辣,迟早会发现异常。若是没有关系,那么他跟着驼叔也能学习一些东西,日后再调到身边也不迟。

不过周重对吴山怀疑的事只有旺财兄弟和三娘、驼叔等少数几人知道,至于徐管家和素娘他们,周重并没有告诉他们,一来素娘挺着个大肚子,再过几个月就要生产了,这可能是她和徐管家唯一的孩子,绝对不能出差错,所以没必要让她为吴山的事操心,二来素娘是吴山的干姐姐,免不了经常接触,周重怕她知道后会露出马脚,所以才瞒着他们。

但让周重没有想到的是,自从吴山进到商会后,就一直表现的十分正常,跟着驼叔学习的也很认真,很快就能帮着驼叔处理一些事务,这使得驼叔虽然事先知道吴山的来历可疑,但却依然对他赞不绝口。再加上两人都姓吴,几百年前说不定还是一家人,因此驼叔暗中告诉周重,若是日后证明吴山没有问题的话,他非要收吴山做自己的干儿子不可。

周重身为南洋商会的会长,当然不可能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吴山身上,他这段时间除了关注松江城中王伦的事外,剩下的还有两件事,一件就是孙通带领的船队虽然离港的时间不长,但他却还是盼星星盼月亮的等着对方的归来,每当有船队的消息传来时,他都要高兴好一阵子。

另外一件就是辣椒的长势,那些发芽的辣椒苗长的很快,已经抽出四五片叶子,而且原来周重种的有些密集,所以后来镯儿叫上白梦婉和王瑾萱一起,三个女孩子把辣椒移植开来,而且在白梦婉和王瑾萱得知辣椒的重要性后,也自告奋勇加入到照顾辣椒的队伍中。白梦婉是每天没事做,她觉得自己白吃白喝的有些不好意思,而王瑾萱则是想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否则每天为父亲担忧流泪,恐怕没等到父亲获救,自己的身体倒先垮了。

这段时间通过谢家和自己在松江城布置的人手传来的消息,许冠把那个前来押送王伦回京的锦衣卫百户哄的是十分开心,大宴小宴是接连不断,甚至还花重金买了一个漂亮的倭女送给对方,这使得那位百户大人是乐不思蜀。

不过这种拖延的办法也只能用一时,那个百户也要听令行事,上头也给他规定了回京了期限,因此对方也只能在这个期限内尽量拖延,算一下时间的话,对方马上就要动身了。不过那位百户已经收下许冠的钱,而且还拍着胸脯保证,路上一定不会让王伦受到委屈,同时也尽量在期限的最后几天回京。

对于王伦,周重能想到的也全都做到了,现在就全都要看王伦的运气如何了,不过他现在也在担心,自己穿越而来后,肯定会对原来的历史造成一定的影响,万一本来四月份刘谨没有按照原来历史上记载的那样被搬倒,那可就太糟糕了。

几天之后,王伦终于要被押送回京问罪,而当这个消息传扬开来时,整个松江府都为之震动,特别是北门外的那些灾民,他们不少人都被王伦亲手救治过,因此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自发的组织起来,站在城门外的大路两侧为王伦送行。

说起来这些灾民在熬过了严酷的冬天后,已经开始四出寻找出路,有许多人成为松江府一些地主家的雇工,也有些人进到城中打工,虽然这些人挣的不多,但至少能保证自己不被饿死。不过最好的途径还是到海外做工,比如谢家在大羊岛上的香皂作坊,以及双屿港一些商会需要的人手等等,很多都是从这些灾民中招募。

也正是灾民们各寻出路,所以北门外的灾民营早已经七零八落,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搬走了,剩下的灾民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在灾民营中建造了比较像样的住所,这使得现在灾民营虽然看起来还是很破败,但却有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已经分散在松江府各处的灾民在昨天下午,甚至是昨天晚上连夜都赶了回来,因为今天就是王伦被押送走的日子,而且就是从北门离开,所以现在的灾民营中再次站满了人,手中拿着鸡蛋、热水等东西,准备给王伦送行。

除了这些前来送行的灾民外,松江城中不少的百姓也赶来为王伦送行,毕竟王伦以前可是城中有名的神医,经他的手治好的病人绝对不在少数,再加上他平时又乐善好施,是城中有名的大善人,所以在听到王伦出事后,这些人也和那些灾民一样,全都赶来为他送行,现在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万人,将北门外的大道两侧拥挤的水泄不通。

而在这些前来送行的人中,周重与王瑾萱化妆成一对普通的小夫妻,混杂在人群中焦急的看着城门,周围还有十几个护卫化妆成普通百姓,保护他们不被别人靠近。

周重前几天就接到王伦要被押送离开的消息,本来他并不打算告诉王瑾萱的,但奈何王瑾萱是个聪明的女子,她在得知押送父亲的锦衣卫已经到达松江后,心中就一直盘算父亲离开的日期,同时也经常向周重询问,结果周重不小心在神色上露出异样,这下立刻让王瑾萱察觉到什么,最后周重架不住她的苦苦追问,只好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

在得知父亲今天就要被押送离开后,王瑾萱再次痛哭起来,最后更是想到要为父亲送行。说起来王伦被问罪后,按照圣旨的意思,他的家人也是一起要被收监的,但是王伦妻子早丧,几个小妾被他提前休掉了,儿子都在外为官,暂时倒还没有问题,六个女儿嫁出去五个,在律法上是和娘家没什么关系的,所以唯一被牵连的就是王瑾萱。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在王瑾萱可是朝廷通缉的要犯,当然了,有许冠在背后拖后腿,松江官府根本就是出工不出力,不过就算是这样,她若是出现在松江被人认出来的话,那也是一件天大的麻烦。

在刚开始时,周重对于王瑾萱想要回松江为王伦送行的事自然是坚决反对,但王瑾萱虽然外表柔弱,但骨子里却是个刚烈的女子,认定的事情就绝对不会更改,所以在遭到周重的拒绝后,她竟然跑到周重的院子里跪下,周重不答应她就不起来。这下让周重也很是为难,最后王姨娘和镯儿也帮着王瑾萱说情,周重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带王瑾萱回松江见王伦最后一面。

“好人没好报,像王老爷这样的好人竟然也被抓,朝廷里的人都是瞎了眼!”站在周重不远处,一位身穿着补丁衣衫的干瘦小伙子很是愤恨的道,看他的样子,应该是灾民营中受过王伦救治的灾民。

“小伙子,虽然现在咱们大明君臣无道,但你说话也别那么大声,小心被有心人听去,到时也是一桩大麻烦!”听到年轻人在骂朝廷,他旁边的一位五六十岁的老者好心劝解道,只不过他却没发现自己前半句也犯了大不敬之罪。

当前:第119/43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