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钢铁基地》第366/368页


陆地上的战斗并不激烈,英军殖民地军队面对精锐的华军不堪一击,英国人能拿出和华军数量相等的军队,对于华军士兵来说,其实和那种军队作战就是对自己的侮辱。不是说敌人装备低劣,而是他们根本算不上军队,哪怕面对凶悍的日军,也比和这种敌人战斗更舒服。

没有坚决抵抗,没有偷袭骚扰,没有战术运用,一触即溃的敌人差点让登陆的华军深入内陆几百里。历史证明越是优越的自然环境,越是会造就松软的民族,这片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方,理所当然的造就了战斗力最底下的种族。这是英国人的悲哀,南亚殖民地里上亿人口,却都是最差的士兵。

不过此时的英国人顾不上自怨自艾,他们在东北部防线上的主力正在被华军切割包围。而华军的登陆也标明他们主攻方向不是东北地区,因此三十多万英军士兵被调回,大战随即爆发。

顺利登陆后的华军,只要后勤能够跟得上、运输船充足、航线安全,就可以将源源不断的士兵送上岸。而现实是华军拥有上述条件,来自南方沿海地区的士兵,来自日本军团和缅甸军团的士兵,完全能够适应南亚的气候。为了降低本土士兵的损伤,华军大量使用外籍军团,十五万日军士兵和五万名缅甸士兵成为作战主力。战斗经过表明对方无愧于世界最差士兵的称号,三十多万士兵在两天内溃败,接连丢失东北大片地区。

一个月后,两个集团军的华军部队登陆南亚,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进入倒计时,十五天后德里城中心升起华军旗帜。之后华军又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将英国人完全驱逐出南亚,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南亚攻略是华军进行的最轻松的战斗之一,英国人精心准备的防线和工事没有派上用场,几百万殖民地军队在野战中被华军轻易击溃。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平坦的地形,让华军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的迅速穿插提供了有利条件。英*官们面对华军高速穿插包围的战术无可奈何,面对手下印度士兵的无能无可奈何,面对英军的颓势更无可奈何。战斗中几万人甚至十万人规模的投降比比皆是,这次战斗只是锻炼了华军的后勤能力和收拢战俘的能力罢了。

第四百九十八章

当华军提出南亚独-立自治的时候,英国人在南亚的统治崩溃了。战场上,东北方向协约国的主力被华军歼灭,上百万印度士兵成为华军的战俘,英军丢掉南亚地区最大的作战集团,其他地区就像剥了蛋壳的鸡蛋等待华军吞咽。

明智的印度人都能看出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纵横娇惯多年的英国人似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华国人正在成为南亚新的主人,倒向哪一方更有利太明显了――从印度本土势力倒向华国的速度来看,他们对于英国主子没有多少忠诚。

制约华国完全控制南亚的因素只有这里广袤的土地和糟糕的交通条件,但这些在当地势力的帮助下迎刃而解,当地向导和劳工帮了大忙,许多没有铁路的地方靠无数当地人运输后勤物资,效率不高,但好过没有。

三个月内华军进入德干高原南端、西北沙漠地带和北方华国边境,一个机械化步兵旅出现在阿富汗边境,对中东地区虎视眈眈。三十多万英国人成为华军俘虏,这其中大部分是衣冠楚楚的平民和所谓的贵族,不过将来在战俘营和建筑工地上,这些人的绅士风度将会荡然无存。

丢失南亚对协约国的打击无论如何夸大都不为过,英国失去了最重要的原材料产地,中东石油通道面临被截断的危险,南亚丰富的人力资源也无法继续使用,英军控制的印度士兵和军官军心不稳,国内工业慢慢陷入停滞,海军战舰和陆军扩编陷入困境,更不利的影响将会在未来半年到一年内逐渐浮现。

对于南亚的处理方案已经存放在总参档案室内,此时拿出来略加修改即可。按照规划,南亚地区将形成二十多个国家,印-度-教地区和伊斯-兰-教地区都分成多个国家。当地势力对此非常欢迎,之前在印度占据主流的政党则表示反对,但是他们手里没有武装,部族首领、地方首领和将领在华军的扶持下势力庞大。英国人动员的殖民地军队一大半成为那些地方首领和将领的武装,凭借这些军队,地方势力的话语权大大增加,再加上华国的利诱,南亚分裂不可避免。

之后的上百年间,南亚战火纷争不断,小国之间争斗不休,军阀统治成为这里的主流。没有一个国家有实力可以再次统一,因为有一只无形的大手阻挠着这里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国,甚至各国之间的战斗都有华国的影子。通过扶持一些小国、中立一部分、打击一部分,华国在南亚获取了难以想象的利益,某些评论家甚至将华国之后的百年霸权归功于南亚地区,通过掠夺这些地方的资源,占领这些地区的市场,出售华国剩余军火,华国在这里的统治稳如泰山。

在夺取南亚的过程中很少发生战斗,华军在这里的战斗更像是接收。不过在几场小规模战役中,英军士兵和廓尔喀雇佣兵为主的防守方给华军造成不小的麻烦,这些战斗提醒华军,他们还是要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在波斯湾沿岸,一场硬仗正在进行,华属科威特地区,华军战争爆发前华军驻扎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机械化步兵旅的部队,并在大布尔干油田等几个产油区重点布防。战争开始后华国和英国之间还没有决裂,而且包括大布尔干油田在内的中东油田继续为协约国提供石油,波斯湾一度成为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大量原油被运往东亚和欧洲,甚至更远的美洲。华军趁此机会向这里增派了一个步兵师和一个步兵旅的部队,空军七十五架飞机协助陆军防守。利用这支部队的驻扎,华军获得了不少沙漠地区装备的经验,比如单兵用武器和坦克等如何防止风沙,护目镜、过滤网、沙漠地形军装等等。

战争开始后通往华国的中东石油断绝,英国人试图夺回科威特地区,这里可是中东最大的油田所在地,出产的原油占据中东石油出口份额的一半以上。为了一战成功,英国人从伊拉克、印度、沙特,甚至埃及等地调集三十万大军,其中大部分是殖民地军队。一是为了夺取油田,二是巩固中东防御力度,降低中东存在的风险,这里算是协约国的大后方了。而且华属科威特与华国相距甚远,海上航道断绝后基本与国内失去联系,华国的远程轰炸机和运输机的航程也不足以抵达科威特。

从人数上看英军与科威特地区的华军对比是七比一,但华军火力不弱于英军,甚至更加强大。战斗伊始,英国人拼凑的一百多架飞机就在空战中损耗殆尽,二十一架强大的野马战斗机统治着科威特的天空,并保护几十架轰炸机,参与到对地面英军的进攻中。

华军在这里存储的弹药充足,油料更是不缺――在油田附近,华国就建有一个小型的石化工厂,足以为这里的华军提供燃油。不利的是食物和淡水,炎热天气下的食物不易储存,所以这里的华军士兵最常食用的是储存期长但口味差的罐头食品。淡水方面,华军的海水淡化设施比较先进,但口味同样让人难以忍受,只是解决了有无得问题罢了。

狭小的地形不利于华军辗转腾挪,沙漠地形也不利于防守,除了油田附近的钢筋水泥永备工事外,华军没有在其他地方构筑坚固工事。让人放心的事,英军进攻不代表着华军必须防守,从地形上看,英国人从南北两个方向进攻,以伊拉克和沙特地区为出发基地,主力在伊拉克方向。

利用精锐步兵和强大火力消耗英军锐气,华军唯一的机动部队――第二十二机械化步兵旅利用大量的装甲车、半履带式装甲车、卡车等主动出击,在空军侦查的帮助下,寻找英军薄弱地点,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一样插进去,并用力搅拌,给英军造成巨大伤亡后迅速后撤,在敌人反应过来并反包围之前撤退。

这样的打法让英国人非常不适应,他们没有能力事先侦察到华军二十二旅的动向,空中被华军飞机霸占,一望无际的沙漠地形也不利于步兵侦察,再说英国士兵也没有那个能力渗透侦查。所以他们的兵力薄弱点总是能被华军找到,损失接连不断,英国人只能提高警惕,在外围布设更多的障碍和地雷,但收效甚微。这种情况下英国人越来越谨慎,攻击力度越来越小,最后竟然呈现防守态势,特威特攻防战低下的效率让英军将领痛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更重要的是攻击的部队在华军防御面前头破血流,有时候一个营的华军就能抵挡一个团甚至一个旅的英军,甚至给对方造成沉重的打击,迫使其撤退。华军将高机动和强大火力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英国人却因为殖民地军队的不争气和武器装备的落后手段贫乏。

当南亚战役顺利进行的时候,华国海军的战舰出现在阿拉伯海,并对霍尔木兹海峡地区的英军阵地大肆倾斜弹药。随后一个团的海军陆战队士兵登上海塞,并迅速击溃这里一个营的英军士兵,占领这里的海防工事。紧接着十几艘扫雷船进入海峡清除障碍,华军印度洋舰队的战舰顺利进入波斯湾,随同而来的还有一个步兵师的大量军事物资。

见华军支援抵达,英军崩溃,胆小怕事的殖民地军队最擅长的就是见风使舵,这也是小国的特点――他们只能在大国之间灵活求生。大势就是华国即将控制中东沙漠,英国人式微,将会被华国赶出去,服从华国才是维持权利和势力的最好方法,而且华国提出的一系列条件也是当地势力无法拒绝的。

之后在这片地区发生的一切和南亚地区没什么两样,大量小国出现,当地士兵手持华国生产的武器,用华国生产的弹药互相射击。当然,这里与南亚最显著的不同是,南亚地区最大的矛盾是两个教派之间的冲突,在中东最大的矛盾是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之间的冲突,相同的是这些冲突都是华国刻意造成的,结果就是无论哪一方,都要紧紧靠着华国才能生存。

澳洲大陆、太平洋岛屿、中南半岛、东南亚群岛、南亚大陆、阿拉伯地区,当华国的势力迅速扩展,并占据世界四分之一左右土地的时候,德国人还在东欧平原上缓慢移动。德皇威廉二世已经开始对陆军进展的速度感到不满,即使前线经常传来战胜敌人的好消息――德军北方集群兵临圣彼得堡城下,歼灭敌人十五万,并在春季攻势中占领圣彼得堡;芬兰独立并加入同盟国,德国人完全控制了波罗的海;中路集群取得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合围并歼灭包围圈内的三十一万俄军士兵,之后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一片坦荡;南方集群与奥斯曼军队互相配合,歼灭俄军三十万,逼近高加索地区。

但这些好消息都比不上华军占领世界四分之一土地来的痛快,即使德国人差不多占领了整个欧洲。最令威廉二世恼火的是,俄军竟然韧劲十足,尼古拉二世毫无投降的想法,更多的廉价灰色牲口被组织起来,赶赴前线,在莫斯科有一百三十万俄军士兵等待着德军。而且这些俄军士兵手里竟然有充足的武器弹药――华国人向俄罗斯出售了海量的军事物资,这让华国成为俄国的隐形盟友,也成为德国的敌人。

第四百九十九章

“背叛!可耻的背叛!”威廉二世向施利芬狂吼着发泄怒火,但之后却又不得不接受施利芬的建议――举行华国和同盟国之见的会谈,商讨接下来的事宜,毕竟两国有相同的敌人。奥斯曼土耳其对这一次会谈最急迫,因为华国已经将势力渗透进中东地区,这里是他们的传统地盘,即使被华国占领,土耳其也需要从这里获取一定的利益。

减少或者停止对俄国的支援、分配中东石油利益、打通同盟国和华国之见的联系、加大对美国的攻势这四个议题成为会谈的主要内容,华国必须对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做出妥协,让出一部分利益。

华国不可能减少对俄支援,这是牵制同盟国的主要方式,双方就此争执不休,最终达成了华国不得向俄国出口坦克、飞机、重型火炮等装备的协议,这已经是双方都让步的结果,毕竟两家还没有结盟。而对于中东石油问题,华国借口还没有将英国人完全赶出中东地区、无法预测胜负,将这项议题延迟,本质是不希望外界破坏华国对中东的控制权。掌握了石油就掌握了未来,其他问题都可以商量,唯有石油不行。

会谈结束时华军已经在中东地区囤积了上百万兵力和海量的作战物资,在波斯湾,华军击败英伊军队,将战线推进到伊拉克北方地区。在阿拉伯半岛,华军机械化部队纵横驰骋,击溃英国人组织的阿拉伯骑兵部队,逐渐控制沙漠地区的大小部落。在半殖民地化的波斯,华国和伊朗王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华军租借伊朗三处军事基地、两处机场和一处港口,长期驻扎两个师的部队,训练伊朗军官和士兵,提供军事物资,并进行经济援助。不过为了不使伊朗在这个地区一家独大,华国又扶持伊拉克,提供更多的物资援助,暗地里挑唆两国之间的矛盾,以此来保证华国在中东的话语权。

1912年4月15日,华军第三十五机械化步兵旅和奥斯曼第六十五步兵师在贝鲁特会师,并开始准备攻略埃及的行动。南亚、中东的丢失对于英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英国的工业因为缺少殖民地的原材料而停工,士兵们手里的步枪甚至缺少训练用的弹药,如果埃及再丢失,英国人将不得不考虑向同盟国投降。

当然美国人也不希望看到这一点,虽然英国艰难,但好歹还是抵抗同盟国和华国的盟友,山姆大叔再自大,也没有独挑华国和同盟国的信心,这与世界为敌无异。所以几十万美国大兵和海量的物资运抵北非,英法两国控制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之见畅通无阻,得以使埃及的战争准备相对充足。要知道绕道南非到红海的航线已经被华国海军控制,美国人只能将物资运抵摩洛哥沿海,而且无耻的意大利人已经投靠同盟国,他们在地中海上的海军战舰对英军地中海舰队造成了巨大威胁,再加上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克里特岛等关键岛屿上的同盟国飞机,协约国地中海航线有被截断的风险。

北非攻略开始,华军通过五个月的准备,集中了一个坦克军、一个机械化步兵军、二十五个步兵师、两千多门火炮、八百多架飞机的强大兵力,六万奥斯曼军队负责后勤运输和后方支援工作。对面的英国人和美国人则准备了六十六万大军,包括三十三万美军士兵和二十九万英军士兵、四万殖民地士兵,这已经是英国人除了本土之外最大的作战集群。

当前:第366/36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