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实体版作者月望东山》第42/321页


第一章 终于,当上皇帝了
  【一、夺帅和登基】
  项羽葬后,好戏继续上演。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彻底消灭项羽余部,项伯因为屡救刘邦有功,被封为列侯,赐姓刘氏。更绝的是,刘邦打此之后,闭口不提当初与项伯约好的婚亲之事。项伯自以为一桩好婚姻从此就被刘邦赖了去,只能从心里把这事当成坏账撤掉,再也不敢提起。
  此时,刘邦一刻也不能在鲁国停留,速速还军扑回定陶。定陶,正是韩信驻军所在地,跟上次在小修武一样,韩信还没有醒悟过来,刘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军帐之中,夺去了韩信的将军印。
  韩小弟,实在不好意思了。我可以解衣衣你,推食食你,对你言听计从,但你该还我将军印时,还得乖乖还我。
  韩信对刘邦再次夺帅,毫无反驳之言。然而,夺帅还仅仅是小事一桩,韩信这只狼正被他这只老虎一步步地逼向死圈。刘邦下一步给韩信出的一道难题是――搬家。
  正月,乍暖还寒。刘邦迁韩信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同时,他履行会战之前的承诺,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刘邦迁韩信为楚王的理由是:义帝无后,况且你熟悉楚地风俗,天下再也没人比你当楚王更合适的了。
  刘邦这个理由,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义帝无后关我韩信屁事呀,他又不是我什么亲戚,更不是什么恩人。再说了,天下熟悉楚地风俗的人可多着呢,为什么偏偏是我韩信呢?
  如果韩信真要这么说的话,刘邦就更有话了。当时,楚国比齐国大,楚国又是韩信的故乡,正所谓战不成名誓不归,如今功成名就,正是荣归故里光宗耀祖之时。难道派你回楚地为王,这也是错吗?
  似乎这么一说,刘邦是真正为韩信好了。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刘邦迁韩信理由有二:一是,论经济实力,齐国在楚国之上,况且韩信已经在齐国培植了一股势力,如果不早点拔草除根,势必危及天下;二是,借机试探韩信的底气,看他有没有翻脸的胆魄。
  结果是,韩信一声不吭地收拾行李,带上自己的人马就回楚国赴位去了。
  刘邦顺利打发韩信离开齐国之后,终于放心地舒了一口气。他下一下的计划是,登基。
  这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也是刘邦的必然选择。回头想想,刘邦当初为什么要造反?他最初的想法不过是离开砀山那个鬼地方,回到沛县和老婆孩子好好过上人样的生活。可在命运这趟单程列车上,一切都由不得他自作主张,而只能被载着一路朝前而去:不知不觉地当了沛公,又倍加委屈当了一回汉王,再一路被逼着走向最后的位置,那就是皇帝。
  这个天下,皇帝归刘邦所有,普天之下,众望所归。诸侯们一致上书,说的都是同样的话:我们共尊汉王为皇帝,请汉王不要推辞!
  这话听来舒服,但是刘邦推辞了。他回绝诸侯的话是:我听说皇帝的尊号,是贤能的人才能据有的,我可承担不起这个尊贵的称号啊!
  刘邦这当然又是作秀。没办法,这就是中国思维,明明是行,你嘴上还得说不行;你明明心里想当皇帝,嘴上还得说我不想当。但是,如果谁真不让他当了,刘邦肯定第一个杀的就是他。
  刘邦这套作秀的游戏规则,诸侯们是深谙其中妙处的。于是,诸侯们再次上书,他们不但陈列刘邦一大堆贤能之事,而且以万分焦灼的语气说道:大王平民起家,诛灭暴秦,平定四海,分封诸侯,如果大王不受皇帝之尊号,我们将以死来相谏。
  诸侯们以死相谏当然是假的,刘邦拒绝诸侯当然也是假的。但是按作秀规则,双方这个上书和推辞的次数还不够三次,所以刘邦必须拒绝。最后,你来我往,算起来,也不止三次了,诸侯们还在继续上书。于是,刘邦真不得不装作无奈地说道:既然诸君觉得我适合当皇帝,那我就只有勉为其难,多为国家做点贡献了。
  曾记否,秦皇威武,凡夫刘三昂天长叹:大丈夫应当如是也。如今,这百年大梦,总算是圆成了。
  二月三日,刘邦在汜水北岸筑坛登基。汜水,发源于嵩山,北流于荥阳县西,注入黄河,今已堙没。然而,两千年前的汜水岸边,只见刘邦缓缓地步上高坛:一人独上,犹如山高人为峰,万山皆小,芸芸众生,不过如众蚁聚于脚下。
  在萧何的号令下,诸侯皆伏地而拜:皇帝万岁,万万岁!
  这是真正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这个震天撼地的呼喊声中,吕雉阿姨由王后改名为皇后,太子刘盈改称为皇太子。刘邦那个早上九天云彩之上的逝母,也被追称为昭灵夫人。
  汉朝之首都,暂时定为洛阳。
  【二、秋后算账】
  回头看刘邦这辈子,最让他不堪回首的,就是彭城兵败那件事,特别是他从彭城逃亡之后,前后被丁公和季布追杀,那可是一个窘样。此两人,刘邦最咬牙切齿的不是丁公,而是季布。季布害他多次把两个无辜的孩子踢下车,从此被历史非议,没完没了。
  此时,刘邦闻听季布潜逃,立即悬赏捉拿:凡是捉到者,奖赏千金,如果敢有隐匿者,诛其三族!
  季布,楚人也,为人任侠,早年闻名于楚。所谓任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季布此种性格,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投奔了项羽,估计他就是一个游离民间被百姓供为救星的大侠客。
  在中国古代,百姓有三大崇拜对象:一为皇帝,二为忠良,三为侠士。山高皇帝远的,只好靠忠良;忠良早死或隐没的,只得靠侠士。其实在很多时候,古代中国的百姓还是较钟情于侠客。如果你有冤情,忠良之官就算帮你伸冤,最多也是鼓励你勇敢面对生活和现实,相信明天的阳光还是灿烂之类的。侠客就不一样了,他没有那么多废话,但他有很多实惠动作,比如,他会不声不响地帮你把仇家摆平,杀他个鸡犬不留,甚至还会劫财济贫,从屋顶上给你扔下一袋子的银子。
  可惜造化弄人,季布没当成伟大侠客,如今却成了世人皆知的通缉犯。此时,季布正藏匿在濮阳一个姓周的大家族里。
  大家族有一个好处,就是人多好藏身;但也有其毛病,就是人多耳杂。周氏那个当家的,其实心里挺苦的。季布一辈子躲在周家也不是办法呀,纸是包不住火的,有朝一天不知得罪了哪个仆人,被人告密了,到时周家血染濮阳河,就是哭神拜鬼都不顶用了。
  周家为了自保,决定打发季布。可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惹季布不高兴,他一样可以立即让周家断子绝孙。周当家左想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冒险的计策,那就是建议季布委屈自己,充当奴隶另卖他家。
  亏周当家想得出来,要季布当奴隶,那不是找死吗?
  事实是,周当家也做好了找死的准备,他对季布说道:你常年躲在我家也不是办法,如果你能听我的计策,我就给你献一计;如果不行的话,我愿意自杀。
  季布一笑:有计策就说嘛,怎么说你也是为我好,何必说那么丧气的话?
  周当家终于鼓起勇气说道:我要你削发为奴,套上铁圈,连我家几十个奴隶一起卖往朱家。
  季布疑惑了:削发为奴,卖往朱家?你以为叫我换个马甲,朱家就认不出我了吗?
  周当家很无奈地说:是啊,他有可能会认出来,但是我们也要考虑他认不出你的可能性呀。
  季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周当家:一点辙都没有了。
  季布:那好吧。我不强人所难,你就把我当奴卖了吧。
  所谓朱家,不在濮阳,而在鲁地。周当家果然帮季布剃光了头发,带上奴具,用一辆大货车把季布及周家几十名奴仆,一同运往鲁国的朱家会所。
  我想,周当家和朱家肯定是有生意来往的,不然不会如此熟门熟路。周当家之所以动用这么多奴仆陪卖,那是防止路上有人认出季布,更是防止朱家看出破绽。
  然而,周当家精明,朱家可不傻,他一眼就看出了问题。你周当家这个卖奴的动作搞得太大了吧,兵荒马乱的日子基本上结束了,如果不是逃难,你凭什么无缘无故地把这么多家奴都卖掉?
  朱当家心知肚明,但什么都不说。他仍旧把这批奴役全买下来,放在田里劳作。有一天,朱当家远远地指着季布,对他的儿子说:你一定要记住,种田的事就听那个光头的,千万不要对他指手划脚,还要注意的是,他吃什么,你就跟着吃什么。你也不要问为什么,尽管听我的吩咐去做就是了。
  朱当家的叮嘱完,就上路去京城了。
  千万不要紧张,朱家这不是去告密,而是找人游说解救季布。阿弥陀佛,季布真是遇上好人家了。其实,这一切都不出周当家所料,因为他早就打听好了,朱家势力大,洛阳城有他的铁关系,人心又贼好,朱家不救季布,天诛地灭。
  朱家那个所谓铁关系,其实就是老好人夏侯婴。贵人遇贵人,当然好办事。朱家来到洛阳城,拜见了夏侯婴,夏侯婴留下朱当家畅饮几天。几天之后,朱当家才开口问夏侯婴: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搞得陛下追捕他这么急迫?
  夏侯婴笑了,往日季布狂追猛打他马车的事还历历在目,此事不提也罢。于是,夏侯婴只得打着哼哈回答朱当家:这个季布,曾经为难过皇上,皇上很怨恨他,所以才下令捉他的。
  朱当家一听,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又故意问道:您觉得季布这个人怎么样?
  夏侯婴:是一个贤人!
  当然是贤人了,从来没人那么紧追过夏侯婴的马车,唯有这个季布差点赶上。
  朱当家终于忍不住了,他终于把准备好的游言一股脑地说出来:
  所谓人臣都是为人主卖命,季布作为项羽的将领为难皇上,那叫忠于职守。再说了,项羽的属将那么多,皇上能捉得完吗?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就因为怨恨季布便天下搜捕,那胸怀也太不广阔了吧。季布这等贤人,皇上捉捕如此急迫,中原无立身之地,他不是北奔胡奴,就是南逃南越,这不是拿自己的人去资助敌人吗?像这等不明智的事,您为何不去劝劝皇上呢?
  夏侯婴一下子明白来了。朱家千里迢迢地跑来洛阳,不是来蹭他的酒喝,而是为季布而来的。如此一说,季布不就是藏在你朱家会所了吗?
  夏侯婴一想,会意地笑了。
  朱当家也笑了。
  我们知道,夏侯婴的一生,是舍生救主的一生,亦是救死扶伤的一生,从来只见他救人,不曾见他害过一个人。朱家找人可是找对了。
  果然,夏侯婴当即答应替季布向皇上求情。没多久,夏侯婴逮到一个机会,按朱当家所言对刘邦陈述一番利害。刘邦恍然大悟,立即解除通缉令,赦免季布。季布不久被召进洛阳城,被拜为郎中。
  季布一夜飞天,天下皆知,这时尚逃亡在外的丁公也蠢蠢欲动了。
  季布是贤人,这是大家公认的。丁公也是贤人,这是刘邦被逼急的时候喊出来的。而丁公以为,他是季布母亲的亲弟,又放过刘邦一马,如果他谒见刘邦,肯定也能见光活!
  事实上,丁公这个算计真是错了。他并没有想到,自己和季布根本就不是一个品种,他不见光则活,一见光只会死得更快。果然,丁公带着自信的心情求见刘邦时,只见刘邦一声冷笑,大声吼道:给我拿下!
  丁公这下可是真蒙了,我放过你一马,不封官则罢,凭什么要拿下我?
  小样的,还是明白地告诉你吧,你死就死在放我一马。季布狂追我,那是忠于职责;你把我放掉,这叫玩忽职守,懂吗?
  接着,刘邦下令士兵押着丁公在军中巡回游行,并且宣布他的罪状:大家听着,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的正是他。
  宣读完毕,一刀砍下,鲜血溅地。
  刘邦再次放话:大汉天下,如果有谁仿效丁公,必人头落地!
  刘邦这招就叫借力打力,杀一儆百。此杀恩之法,可谓生猛,他不但没受到半点非议,反而威慑军中,更是成为后世帝王的经典教材。

当前:第42/32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