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国魂全集.com》第504/688页
李鸿章倏地站起,严肃道:“非常之变,恐在眼前!仲华,这件事你一定要把握好!废立这件事,如果真的实行了,各国公使会先抗议,牵扯出种种外交上的麻烦,甚至导致外衅重开!而各地的督抚、封疆大吏们,仗义声讨的也必定会大有人在。尤其是北面……一个不好就会顺势南下啊!本来好端端的一个国家,又会弄得四面起火,八方冒烟!于国于民的危害,那是所有你我都不愿意看到的。皇太后圣明烛照,她老人家也一定不会轻率地去做这件事情。现在既然是朝廷上上下下,无数双眼睛都盯着你,你这时说话就是一言九鼎!你一定要向太后痛陈利害,劝谏她老人家,慎重,慎重!”
“不止如此啊,老中堂!”荣禄抄起茶壶咕咚咚灌了半壶,皱着眉头叹道:“伊藤博文头些日子在天津遇刺之事,老中堂已经知道了,如今已经安抚了下去……可您不知道的,之前朝廷跟日本人谈好了条件,说是只要日本人增兵朝鲜,牵制住活曹操,到时候朝廷缓过来,两家合并一处,剿了何绍明,而后划朝鲜给日本……”
“竟有此事?”李鸿章一脸震怒!当初费劲心力,顶着重重压力,丢了几万人命才保下来半个朝鲜,如今竟然让朝廷拱手让人,他李鸿章纵使甲午之后心性淡薄了,依旧因此愤怒不已!
“老中堂,且听荣禄把话说完。”荣禄尴尬之色一闪即逝,随即道:“您不在朝中,有些事儿您不知道……康有为那帮子书生逼上门了,老佛爷这才无奈动的手。难道真像外头说的那样,老佛爷见不得这大清江山好?加上前一次宫变,皇上这都两次了,也无怪老佛爷震怒。前脚收了康党份子,后脚老佛爷就怕上了,生怕活曹操找了由头南下。虽说山海关一线尚且有大军十万,可关东军能打仗是出了名的,为了稳妥,这才……”()
“糊涂啊,糊涂!老夫跟日本人打了二十年交道,深知其言不可信,当日也曾嘱托过仲华,你怎会犯如此错误?”说话间,李鸿章已经是一脸的痛心疾。
荣禄懊恼道:“我……我也是一时糊涂。那日本人是出兵朝鲜,可谁曾想放着关东军生死大敌不打,偏偏去惹俄国人!中堂,如今说什么都晚了,大家伙都没了主意,生怕何绍明南下。您老久经风雨,还请拿个主意!”
李鸿章绕着桌子转了半晌,只是不住地叹息:“难,难,难啊!”骤然停足,肃容道:“那何绍明励精图治数年,在海外老头子就听闻何绍明经略有方,关东苦寒之地如今一派欣欣向荣。如今厉兵秣马两年,只怕再要阻拦……唯今之计,也只有奉劝老佛爷暂停废立的心思,抬了皇上出来,一面安抚洋人,一面安抚各地督抚。”
荣禄心知肚明,事到如今,也只有如此了。站起来,朝李鸿章一揖,“多亏老中堂点拨,荣禄心里有主意了!不过太后问起此事,还望老中堂将刚才所陈利害,一并说与太后听。”
李鸿章一口答应:“这个自然。”
颐和园,看着前来陛辞的李鸿章,慈禧不禁感慨系之,“李中堂,也就一段日子不见,你的须又白了许多。唉,偌大年纪,还要让你去两广总督任上辛苦,该不会对我有什么怨言吧?”
李鸿章忙道:“太后不嫌微臣老迈昏聩,将这么重大的责任交给微臣,恩宠之重,期许之深,微臣感激涕零,怎么会有怨言?”
慈禧挑了眉眼,低语道:“咱们君臣几十年,我是知道你的。朝廷几个疆臣领袖,直隶这块子有荣禄,湖广张之洞,两江刘坤一,如今两广有了你,外面的事,我都可以放心了。只是这朝廷内的事,倒让我烦心……”话说到这儿,她却停了下来,等待李鸿章问她什么事烦心。烦心什么?一个是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光绪,另一个,就是虎视眈眈的何绍明。
慈禧等着老李追问,谁知李鸿章却低眉顺眼坐在那里,好像什么也没听到。
慈禧知道他在装聋作哑,便索性挑明了问道:“皇上病体羸弱,不宜久据大宝。又有忤逆不孝行为,大臣们纷纷上奏请求废黜他,李中堂怎么看?”
李鸿章还是一副浑然不觉的模样。李莲英在旁急了,“李中堂,老佛爷问你话哩?”
李鸿章连眼皮也未抬一下。
慈禧火了,大声喝问:“李鸿章你耳朵聋了?”
李鸿章这才叩头谢罪道:“臣的耳朵是聋了,因为这是太后和皇上的家事,做臣子的不愿与闻,所以臣的耳朵这时候是聋的,如果太后还要问,臣的耳朵也还会聋!”
慈禧冷笑道:“说是不愿与闻,只怕心里头还向着你的皇上吧?”
“微臣心里是向着皇上,还是向着太后,这一点太后心里清楚。”
慈禧赌气地道:“我不清楚!我今儿就问你一句话,废立之事,你李中堂到底是怎么个章程?”
老李沉思良久,这才说了一句话:“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北有苍狼,外有洋夷,太后说该当如何?”
一句话噎得慈禧说不出话来。当初思量得妥善,以为傍了跟何绍明有死仇的日本人,总会牵制一二。再加上直隶就布了十万大军,就算有事儿,一嗓子勤王喊出来,总会凑上二十万大军,不指望打败何绍明,暂时挡住总可以吧?可谁曾想,小日本背信弃义,拿大清当枪使,背地里却跟老毛子掐在一起去了。若非如此,一早就废了光绪,如今何尝还有此苦恼?
盯着李鸿章半天,慈禧叹了口气,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你这样说,我也不好说你什么了,你跪安吧!”李鸿章叩个头,从地上爬起来,颤巍巍走了。瞧着远去的身影,慈禧满心的无奈。同样是当兵吃粮,饷银不差多少,军火器械也不逞多让,怎么大清的兵就怕关东军怕成那样?到底差哪儿了?
二九二北风狂(二)
东亚大势纷纷扰扰,日俄在远东突然就起了一场决死之战。而处在冷眼旁观位置上的大清国也不好过,九月中旬动的那场政变,一方面缓解了清廷岌岌可危的局势,另一方面,慈禧不顾朝中诸臣反对,一意孤行要废了光绪,引得举国抨击如潮而来。
这些日子,多是京城秘了公文,职位不成就爵位,再不就抛出天大的富贵,就希图拉拢各地督抚。可这个光景,任谁都看出来了,这事儿恐怕不能善了!先不说清流出身的张之洞,也不说如同茅坑里头的石头一般的刘坤一,就是慈禧的铁杆李鸿章都反对,可见此举多不得人心。再者说了,眼下稳定是为一切重中之重,大家伙都怕朝廷与各地争执的光景,何绍明厉兵秣马突然挥师南下,那时候大清国可真就完了!
各地督抚,美美上奏章,言辞里头必定提上何绍明一嘴,威胁之意溢于言表。大多数人都守着这大清国半辈子了,且不说气节,起码如今的日子自己过着舒坦,若是突然换了主子,天知道还有没有好日子过!这两年关东那边儿零星的消息传来,那可真是清水衙门,但凡沾了不该沾的,司法部的法警,抑或是内务部的稽查,一准儿找上门请你喝茶。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虽说在何绍明手下当差,这养廉的薪水确实还算不错,可大家伙儿都习惯伸手捞银子的,谁能保证到时候不犯错?
有些远见卓识,抑或是打着拍马屁混个从龙之功的,这会儿都在观望风色。何绍明若是想南下,先过山海关,而后还得问问两江、两湖让不让。就凭着刘坤一、张之洞的气节,若何绍明真是不讲理南下,这二位肯定提兵北上。一场中原大战下来,几十万大兵搅和在一起,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十月十一,慈禧的旨意下来了,言纵然皇上不孝,但念其只是受了蛊惑,且君臣名份已定,是以暂罢废立之议论。这道旨意,明显就是为了安抚张、刘两位总督,生怕朝廷有难俩人不管不顾。也无怪慈禧妥协,天下总督,除了陕甘,大半都持了反对意见。就连近臣李鸿章、荣禄都不赞成,她慈禧就是再跋扈也不敢跟天下人对着干。
此时北面关东军还没什么反应,所有人都松了口气,琢磨着这事儿估摸着就过去了。可慈禧第二道旨意一下来,所有人刚刚放下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立端王大阿哥为太子!皇上身体羸弱,经此变故,抱病不起。慈禧暂代监国之责!
大家伙儿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太后此举,明面上是保住了光绪的皇位,可圈禁起来,又立了个太子,这是什么意思?官场上的人精,一琢磨就剔透!好一手暗度陈仓!若是果真如此,怕是要十年八年光绪出不了头了。
第二道旨意一下,本已平复的风潮再起!有些御史清流已经哭喊着此举是断送了大清二百五十年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