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娇娥锦绣全集Zei8.net》第169/229页
刘念知道舅舅的烦恼后,就经常托着广哥劝说娇娥入宫里来,广哥只说姐姐的头发太短,需要好好养养。
一计不成心生一计,刘念又总在广哥面前说舅舅好,广哥也说好,但若说让舅舅和娇娥在一处,广哥就不同意,说还是大表哥好,大表哥和姐姐最好。
两个小孩子为此还赌了一次气,广哥要将伤已经养好的古力还给刘念,刘念被气哭了,刘奭和刘钦又教训广哥一顿。
小伙伴没有办法再在一起玩耍了,皇宫里的人都喜欢人多欺负人少,广哥回家便噘着嘴告状,说再也不去皇宫,不去陪太子读书了。
赵义吓唬道:“皇宫岂是你想去就去,想不去就不去的?你现在身上兼着差事呢,就像阿父和天哥一样,丢了差事要打板子。”
第二日,广哥就撅着嘴又去陪太子读书去了。
只是,许嘉对娇娥有心这件事便摊在了赵家人的面前。
赵义颇有些苦恼,许家是皇亲国戚,将来许嘉也必然要继承候位,执掌兵权,轻易得罪不起。可若要是让娇娥嫁到许家,妻子和女儿都不会再认他,更何况他私心里更喜欢林天,林晖还在为他家大郎在西域卖命呢,做人不是这样做的。
赵义天天盼着林天快些升六百石,冯世奉早点回长安城。
这时候,就传来了西域的消息,正如赵充国老将军所料,羌人首领、羌侯狼何果然从匈奴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敦煌两地,借此隔断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
冯世奉和赵兴早已做了准备,用汉使符节调动了西域诸国的兵力,由汉兵做主力,合而攻之,大败西羌,打的羌人首领求和。
打败西羌后,冯世奉便带兵回大汉,将赵兴和三千兵马留在大宛,此时,冯世奉已经在回长安城的路上了。
朝中震惊,一切都让赵充国说中了。
刘询叹道:“赵老将军对西羌真是了解,朕该早些派使臣去西羌巡视羌人的部落,区分忠奸,看一下先零部落在捣什么鬼。”
皇上都自责了,赵充国自然就不再追着这件事了。
御史大夫丙吉和魏相又按照原先的提议,派光禄勋义渠安国出使西羌,巡视边塞防御情况,并预先备好敕令,届时,让义渠安国用来瓦解羌人的联盟。
许久不在朝堂上争辩的赵充国又跳了出来,大声疾呼:“义渠安国不能去,去了会有大乱子。”
丙吉和魏相都觉得赵充国有些过分,义渠安国犯了错,现在愿意冒着危险去弥补自己的错误,为何赵老将军就死抓住不放呢?
刘询也皱了皱眉,他觉得赵充国虽然正确预料到了西羌在秋天马肥的时候会作乱,但那是因为赵老将军对西域熟悉的缘故,在用人上,他更相信魏相。
皇上和群臣用沉默表示,他们不同意赵充国说的。
赵充国也沉默了。
接着大司农上报,因谷物连年丰收,一石谷物的价格降到了五钱,请示今年朝廷购买谷物多少万斛。
赵充国又发言了,道:“西域战事恐难避免,希望朝廷能够购买几百万斛谷物做储备,只要购买三百万斛谷物储备,羌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义渠安国出行,大约需要用二十万斛谷物,最好刨除在外。”
大司农和魏相都有些不高兴了,大司农有职责,在谷物价格贱的时候,买来放在各郡的谷仓内,谷价贵的时候,降低谷价卖出,平常岁月只需购买一百万斛谷物就够了,如今要购买三百万斛谷物,财物支出存在麻烦,边郡的谷物价格也会被抬的过高,不种田的百姓会生怨的。
大司农认为年初没有做这么多的预算,请求按照原计划购买一百万斛谷物。
刘询准许了。
赵充国气的胡子翘了翘,竖起两条眉毛,瞪了瞪魏相和大司农,嘴里嘟囔着:“竖子不足与谋。”
义渠安国也气的不轻,下定决心要让群臣瞧瞧他的手段。
朝会已经到了尾声,却又有小黄门呈上民间的上书,有个上了年纪被放出去的掖庭宫婢,和自己的丈夫在宫门外上书朝廷,声称在狱中对皇帝曾有抚育之功。
御史大夫丙吉听了,胡子翘了翘,最终没有说话。
刘询听了心中大震,他自知年幼时能活下来很不易,受到了很多人的庇护,登基后也一直在寻找那些曾经关照过自己的人,便命掖庭令审问此事。
散朝后,于廷尉走到丙吉身边,笑嘻嘻地道:“少卿,我知道你不贪名利,但难道就让有心人混淆视听吗?”
丙吉扬了扬眉毛,淡淡道:“且看看吧。”
旁人不知,于廷尉是知道的,丙吉对皇上也是有大恩的,但却一直没有宣扬,甚至连皇上本人都不知道。
于廷尉又道:“少卿何必固执,你也是曾担任过右廷监的人,我在廷尉府中担任小吏时还多蒙你的指导,难道你看不出来这冒认恩情的掖庭宫婢背后之人有什么打算?”
丙吉叹道:“当年掖庭宫婢中,确实有尽心抚养皇上之人啊,且看看吧。”
于廷尉知道丙吉的脾性,也不再多劝,两人在宫门各自上了马车,分了手。
一回到廷尉府,于廷尉就唤过林天商议此事。
凡事在廷尉府做事的人,见多识广,对阴谋和冤狱都很敏感。
于廷尉觉得这个掖庭宫婢来的真是时候,张家在军中、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都开始下降,这个宫婢便出来当众声称对皇帝有抚育之恩,皇帝若是嘉奖,必然少不了张家的那一份,毕竟张贺的大功,谁都不能否认。
张家这是在借机唤起皇上对张贺的旧情。
皇上是个重情之人,张家可借此重新翻身,于廷尉知道此时能够盖过张家的只有丙吉,但是丙吉却不愿意声张,甚至不希望旁人知道这件事。
林天听了也觉得张家的心思巧妙,什么都不用做,便在皇上面前又提起了旧恩,且不让皇上反感。
于廷尉的想法也很对,丙吉曾经对皇上有大恩,却一直隐瞒不求回报,若是此时被揭了出来,对于皇上的震动将会更大。
但丙吉已经是御史大夫,又有从龙之功,被封为关内侯,什么都不缺,品性又如此坚韧。丙吉不愿意说出来换得皇上的恩赏,要做施恩不图回报的君子,这很不好做啊。
林天背着手,在于廷尉的公房内踱来踱去,于廷尉被他弄得心烦,却又知道他向来有主意,便忍着。
“有了,”林天停住脚步。
于廷尉精神一震,坐直了身体,问:“什么?”
“丙吉这种人无法用名利去动摇,但是却可以用别的来逼他,让他不得不说出真相,”林天兴奋地拍拍手。
“小竖子,别再卖关子了,”于廷尉瞪起眼睛。
林天伏在于廷尉耳边嘀嘀咕咕计较了一番,便去找了杨恽。
☆、第146章 挣扎
第二日,戴长乐专门找掖庭令训诫了一番,大意无非是,抚养皇帝之恩非同小可,不可仅听宫婢一面之词,为了防止日后来冒功的人络绎不绝,需点出如今尚在的大臣作证。
掖庭令不敢怠慢,立即加大了对上书宫婢的审讯,众人原先都以为这个宫婢是在掖庭时由张贺找来抚养皇帝的,审讯之后才知道,原来她虽然是掖庭的宫婢,但因罪下了长安狱,在狱中抚养过皇帝。
掖庭令的精神来了,皇帝到掖庭之前是在牢狱中长大的,究竟是谁当时照顾了皇帝,让他存活下来,这一直是个谜。
宫婢为了拿到赏钱,
说如今的御史大夫丙吉可以作证,掖庭令查了多年的记载,查明此宫婢确实曾经入狱服刑,而丙吉当时被武帝任命为废太子巫蛊案的主审官,在狱中审理此案。
当时废太子的家人只剩下皇曾孙,也就是现在的皇帝刘询,卫家已经死绝,若是旁人审理此案,只怕会将废太子的属官们严刑拷打一番,讨好当时得势的钩弋夫人,定下巫蛊之案的结果,但丙吉审了许多年都没有结案,看来当时的丙吉是同情戾太子刘据的。
掖庭令觉得奇怪,将宫婢带到了御史府,找到丙吉询问。
丙吉问明来意,仔细看了看那个宫婢,虽然过去了许多年,宫婢已经老了,丙吉还是认了出来,有些生气地呵斥道:“你怎么能来认领功劳呢?当年抚育皇曾孙的时候,因为照顾不周,让皇曾孙生了大病,我还责打过你,有功劳的是渭城人胡组、淮陽人郭徵卿。胡组服刑期满要出狱了,皇曾孙还依旧依恋她,直到我找到皇曾孙的外婆祖史家,胡组才回家。”
宫婢听了,汗如雨下,口里嚷嚷着:“丙大人饶命,是奴婢贪心了,有人指点我前来上书,说皇上必有厚赏,丙大人当年救了奴婢等的命,奴婢不敢隐瞒。”
掖庭令吃了一惊,立即上报给皇帝。
刘询下旨,命人寻访胡组、郭徵卿二人,可惜这二人都已去世,只有子孙尚在,皇帝立即下令赏金五十金,田地二百顷,其他珍玩无数。
曾经抚养过自己的老人只剩下这么一个宫婢了,刘询不念旧恶,还是下了诏书赦免她的官奴婢身份,让她的丈夫和子女也随之成为平民,并且赏赐了十万钱。
弘恭奉旨带着这个宫婢面圣谢恩,刘询询问了她一番,才知道当年丙吉主审巫蛊案时,命几名女囚哺育自己,在监狱中最干净清爽的地方居住,才活了下来。
“……后来武帝大赦天下,奴婢等人才活了下来,这可多亏了丙大人,原本有人奉旨要处死长安城内牢狱中所有的人,是丙大人守在狱门,带领狱卒堵住了武帝派来的使者……胡组等人本来因为大赦可以归家了,但皇曾孙当年年幼,离不开胡组,丙大人就雇了胡组和郭征卿一起抚养皇曾孙,奴婢在一旁打杂……再后来监狱里主管财务的官员说没有接到指令奉养皇曾孙,不再支付皇曾孙的费用,丙大人便从俸禄中按月拨出一份来供养皇曾孙,皇曾孙小的时候身体不好,几次大病,都是丙大人掏钱给看的病……丙大人说这也不是办法,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会再被朝廷放回州里去,就上奏朝廷,想让京兆尹府抚养皇曾孙,但是没有成功,后来听说皇曾孙的外婆和伯父还在,才交到了史家……再后来,就听说皇曾孙登记入了宗室,被收留在掖庭……”
刘询听着面前这个老妪絮絮叨叨地讲述,凤目含泪,双手发抖,原来竟然是这样活了下来,救命恩人就在眼前,却什么都没有提过。
宫婢走后,弘恭和戴长乐又奉旨调来了当年长安狱中的记载,发现宫婢说的基本属实,长安城有监狱二十六所,在刘询出生的那一年,除去诏狱和刘询出生的郡邸狱,其余监狱的犯人全部被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