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全集.net》第162/195页


  最终弹尽援绝的基辅苏军被迫向德国人投降,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一部被歼灭,阵亡和失踪人数接近20万,投降和被俘的正规军总人数更是超过了60万,仅有不足10万人成功突围或者转入地下开始了游击战,基辅战役由此以德军的完胜而划上了句号。
  不过,占领了基辅并不能宣告德军已经攻占了苏联最重要的粮仓乌克兰,因为除了基辅一带,乌克兰还有一个地方驻扎了大量的苏军,那就是苏联红海军黑海舰队最主要的海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注1:不是西线方面军,之前的西线方面军其实是一个方面军群,编制比一般的方面军大得多,被德军几乎全歼后,斯大林很快就撤销了这个番号,不过西方面军虽然兵力远不如当初的西线方面军,但近百万人还是有的......(未完待续。。)


第七百章 四大战役(下)

  由于这个时空苏德战争爆发比历史上晚了一年多,再加上是苏联先动手、不像历史上那样猝不及防,德军在初期胜利后又因为波兰亟待恢复的交通状况而延缓了进攻速度,塞瓦斯托波尔的工事因此较历史上完善了许多,而驻军的总数也增加到了20万以上,再加上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众多大口径重炮和和黑海舰队包括“巴黎公社”级战列舰在内的多艘战舰的协防,即使基辅德军倾巢南下,也不是那么容易攻下的。然而就在塞瓦斯托波尔的二十余万苏军指战员众志成城准备让敌人首尝败绩的时候,黑海中却来了一些不速之客......
  甚至大部分德军都没想到的是,海军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沙恩姐妹等十余艘德军舰艇居然沿着欧洲西海岸绕了一个大圈来到了黑海之中。原来,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因为老对头魏格纳在远东立下的赫赫战功而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以德国手边上区区两艘战列舰和两艘战列巡洋舰的有限实力,又不足以正面挑战在大西洋上的主力舰足足多出一倍以上的美英海军,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看到了机会的雷德尔立即向小胡子提出让俾斯麦号等德国主力舰护送一支部队直接绕到黑海登陆,在苏联的肋部扎上致命的一刀......
  如果是在历史上,这个策略是不可能实施的,因为直布罗陀掌握在英国人的手里。战列舰这样的大家伙根本不可能进入地中海,自然就更不可能开进黑海了。而在这个时空,先是西班牙入轴,并在德军的协助下艰难地收复了英国人占据多年的直布罗陀,使得德国舰队进入地中海的最大障碍得以扫除。随后阿拉伯联邦在北非和西亚的攻势、土耳其的入轴、意大利的“光复”、希腊的陷落等一系列的变化更是导致整个地中海完全成了轴心国的内湖,因此俾斯麦号战列舰等德国舰艇才能瞒过盟国“偷渡”黑海。
  当然,这种事毕竟不可能骗过盟国太久,因此进入地中海之前,德国四艘主力舰是同时行动的,摆出一副要再次进入大西洋深处破坏美英之间航运交通的架势。着实将丘吉尔吓得不轻。由于美国大力支援而逐渐恢复了一些实力的英国皇家空军当即派出大批飞机一路对德军舰队围追堵截。但由于德国舰队一直都是贴着欧洲西海岸航行,能够获得己方陆基飞机的完全保护,结果英国人不但一艘德国主力舰都没炸沉,反而又赔进去了一千多架飞机。好不容易攒起来的一点家底又败掉了不少。
  英国人唯一能够聊以自慰的是。德国战列舰提尔皮茨号被英国飞机投下的一条鱼雷击伤。不得不就近开往维希法国的海军基地土伦维修,这在很多英国人看来,多少可以减轻一点德国海军对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威胁。但英国人却没想到。这样反倒让德国舰队有了进入地中海而不致引人怀疑的理由,虽然未必能够骗过盟国多久,但以德国舰队每昼夜超过800公里的平均巡航速度,很快就能赶到黑海了。
  本来按照雷德尔的原定计划,这支德军舰队要在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与之前就从陆路抵达的一个装甲军汇合,而运输船则由土耳其等附近的盟友提供。但是基辅战役的大获全胜却令小胡子深受振奋,他当即发出电报更改命令,要求舰队不等装甲军全部上船,就先行北上与南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的德国陆军夹击这个号称“千年难落”的要塞城市......
  虽然历史上小胡子就因为喜欢直接干预前线指挥官的军事决策(当然比老蒋还是好得多,老蒋是越过指挥官直接给团一级下命令......)而受人诟病,但必须承认,至少在战争初期,他的判断往往比德国国防军那些久历戎行的宿将还要准确。俾斯麦号这艘巨舰进入黑海后,立即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塞瓦斯托波尔虽然号称“千年难落”,但实际上远不能与美国的瓦胡岛要塞相比,因为它只是皮厚耐打,火力却并不强大,虽然要塞炮的数量不少,但最大的口径也不过305mm,很难对俾斯麦号这样的新型战列舰构成威胁,令其可以放心大胆地将距离拉近后进行精准的炮击。
  当然,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防御确实坚固,即使以俾斯麦号381mm口径的巨炮,也很难将要塞主要的12座堡垒轻易摧毁,而且纵然305mm的穿甲弹打不穿俾斯麦号坚厚的装甲,命中的多了也可能造成不小的伤害,即便不至于沉没,进厂大修几个月也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德军采取的办法是先让飞机引诱苏联的高射炮阵地暴露,然后引导俾斯麦号上的舰炮将其摧毁,没了高炮保护的堡垒纵然坚固,让轰炸机从高空投下当初轰炸英国时已经立下过大功的钻地弹便能轻易摧毁,毕竟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防护虽强,却不像瓦胡岛要塞那样有现成的山体可以利用......
  眼见堡垒一个个被德国人轻松摧毁,之前躲在港内不敢出战的苏联“巴黎公社”号战列舰终于冲了出来要和德国人拼命,但这艘建于一战之前的老式战列舰纵然进行过一次现代化改装,依然远不能与舰龄几乎足足差了一辈的俾斯麦号抗衡。双方交火后不到十分钟,“巴黎公社”号就被俾斯麦号381mm主炮打出的一发穿甲弹洞穿了弹药库并引发了猛烈的大爆炸而迅速沉没。
  “巴黎公社”号的沉没并没有吓住苏联黑海舰队的指战员,他们纷纷驾舰冲向俾斯麦号,希望能够逼近发射鱼雷,这也是辅助舰唯一可能击沉战列舰的办法。但在沙恩姐妹和其他德**舰的协助下,俾斯麦号战列舰没给苏联舰艇半点机会。最终,塞瓦斯托波尔港内的苏联舰艇全部被德国海军击沉或者自沉于黑海之内,没有一艘舰艇向德国人投降......
  而在这之后不久,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也被德军完全攻克,德军以比历史上小得多的伤亡拿下了这座历史悠久的要塞,毙俘苏军逾20万人,德军攻入苏联后的第四个战役也由此结束,德国人如同前三次战役一样取得了完胜。而苏德战争爆发至今不满3个月,苏军的永久性减员就已经超过了500万,这个数字创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新纪录,令世界各国都为之震惊......(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一章 兄 弟

  苏军的一连串惨败在遥远的东方同样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一个完全是军事外行的文书满脸地不可思议,对他刚刚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工作的哥哥吐槽道,“500万人?这么快就没了?还被抓了300万俘虏?真的假的?就算是300多万头猪,也没那么容易抓吧?”
  文书那位一个月前还在部队当营长的哥哥闻言却没有发笑,冷哼一声道,“你懂个屁,就因为是人,才会这么快就全被干掉了,猪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只会逃,想要抓光确实不容易。而人嘛,心思太多了,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什么都可能发生,当初在淞沪战场下来的时候......德**队为了塑造典型,个人或者单支部队的战果造假的情况多一些,但整体的战绩还是很少注水的,尤其是俘虏人数......”
  听哥哥提起当初抗战时的事,文书的脸上不禁现出悲伤之色,他们兄弟姐妹原有4人,小妹在抗战期间的混乱中失去了联系,两个哥哥被**抓了壮丁,还没怎么训练就送进了血肉磨坊一样的淞沪战场,老大最终没能回来,老二侥幸捡了条命,伤愈后就又跟着陈明仁去了第五战区,最终跟着他投了赤色党,但由于多次负伤影响了参战立功,直到退役也才是个营长。
  相对来说,文书自己应该算是最幸运的了,在战乱中居然还能勉强地读完中学,即使在新中国全力普及教育的现在。也算是比较稀罕的“知识分子”了,不过想想已经无法再见的大哥和小妹,以及战前就在饥荒中死去的父母,文书的心里还是忍不住一阵难过......
  难过之余,文书又想到二哥这次转业回来后家里也不再是军属了,少了很多政策照顾,心中多少有些失落,忍不住抱怨道,“现在世界上这么不太平,上面究竟是怎么想的。居然要在这个时候大裁军?”
  “你这个小子懂得什么!不打仗却一直维持着800万军队。哪个政府吃得消?而且这开销不还是得老百姓来出吗?”,二哥闻言当即呵斥道,但随即面上也有些郁郁,毕竟这次裁军不但是他个人得退出现役。甚至就连他所在的师都被裁掉了。这对一个军人来说实在是很难接受的。
  这时文书又多话了。“嗳,我说哥呀,你们师被裁是不是因为以前大都是**的缘故?你看陈司令(陈明仁)现在也被打发到连预备役都不算的建设兵团去了......”
  “你给我闭嘴!不知道就别乱说。这次大裁军只有四支师级以上的部队一个兵都没裁,其中三支无论是军事主官还是大部分兵员都是出身当年的**,即使是马仲英的装甲军,超过一半的士兵和大部分的军官以前也都是在**干过的......”,二哥厉声打断了弟弟的胡言乱语,并马上谆谆告诫说,“老三,你自幼聪明,哥哥我不如你,但光会耍嘴皮子是没用的,如今世道变了,老实人占便宜,耍小聪明的反而吃亏,你要将自己的聪明用到正路上,少说怪话、多做实事......”
  文书听后却只是无所谓地吐了吐舌头,但是见到哥哥不高兴,他还是明智地转移了话题,重新谈起苏德战争的事。二哥听着听着却不禁眼前一亮,下决心道,“我要报名去新疆参加建设兵团,像我这样刚刚退役的老兵,那里肯定欢迎的。现在苏德战争打成这个样子,如果咱们中国要参战的话,肯定西北军区是最先动员的,新疆更是首当其冲。要是这样的话,我就有机会再上战场了,而且现在接掌了新疆建设兵团的陈司令还是咱的老首长。最重要的是,现在胡总是西北局的书记,跟着他有仗打,而且总打胜仗......”
  话是这么说,但即使是胜仗,也一样要死人的,见到哥哥一心想回部队,文书心中顿时心中雪亮,醒悟到哥哥这样决定其实主要是为了自己考虑,不禁暗自有些苦涩,但劝说的话却终究没有说出口来。
  新中国建立后,在胡卫东等部队高级指挥员的呼吁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些关怀军属的重要政策,这些政策并不是给军属什么特权,只是为了防止军人既流血又流泪,比如破坏军婚要判死刑,而那些伤害到军人军属的冤案,责任人也会被从严从重论罪判刑。也正是因为这样,文书虽然平时喜欢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人际关系也并不好,但在拿不出他危害了国家人民利益的实际证据的前提下,别说没几个人敢冒着被认定为诬告的风险去举报他,就算告了那也是白告。
  文书的二哥之所以急着想要重返部队,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保护自己这唯一的弟弟,虽说新中国成立后司法上比民国时期公开公正了许多,但是像文书习惯于仅凭臆测就不负责任地满嘴跑火车的家伙,想要上纲上线、罗织罪名,实在太容易了,如果再抓住二哥当初曾经当过**这一点大做文章,那后果就可能更严重了.这种过于敏感的政治气氛要到那些当年有亲人被白军杀害甚至满门被灭的老干部陆续淡出一线后才会逐步好转。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在很多年后,像文书这样喜欢造谣传谣的家伙,依然是很容易被公安请去喝茶的......
  不过,二哥这样做只是治标不治本,一个人的性格既已形成,就没那么容易改变,而文书虽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并且年龄还轻,却一直不愿去学技术,而是设法挤进了政府部门想当干部,却又管不住自己的嘴而难以升迁,就足以看出他的个性如何了。事实上,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保护,文书才能继续他那令人无语的为人处事习惯。直到后来二哥为国牺牲,他才醒悟过来,放弃了并不适合他的仕途,而投身于教育事业,倒是靠着自己不错的口才成为了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二章 大裁军

  ps: 感谢书友“飞雪12”与“付梁”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兄弟俩口中所说的大裁军是这一年的7月份决定下来的,主要原因是财政不堪重负,毕竟正如那位哥哥所言,对于一个和平状态下的国家,维持800万人的庞大常备军实在是太重的负担,尤其中国即使经过了三年的恢复和发展,如今依然还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1941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之比已经上升到了2:3,但距离1:1还有一段距离。),就更是难以承受,因此裁军势在必行。其实早在抗战结束前夕,赤色党中央就已经准备要裁军了,谁知后来居然与英国越打越大,一直都停不下来,结果裁军事宜居然拖到了1942年的下半年......
  虽然不是太笨的人都能猜到中央要裁军,但是1942年大裁军的规模还是超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乃至于外国人的意料。根据中央军委颁发的命令,总人数不下百万的铁道兵部队撤编,原有的官兵如果自愿,可以转为事业单位编制,继续在改名为铁道部的原铁道兵司令部辖下工作,也可以自己另找工作,这方面政府可以帮忙解决一部分,但是收入和待遇不可能比留在铁路系统更高,如果不想再吃公家饭了,那也一样是可以的,只是那样的话,政府就不会帮忙安排工作了。最终,由于中国人还是普遍喜欢稳定的工作。超过七成的铁道兵都留了下来,保障了铁道部建立初期国内铁路系统的正常运转......
  而数量同样庞大的工程兵部队虽然没有被撤销编制,但是却不再属于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而转为了所谓的“生产部队”,从此除非外敌大规模入侵、国家发布总动员令,他们都不会再接到作战任务。必须说明的是,“生产部队”并不能算是预备役部队,而更应该看成是以部队编制方式组织起来的特殊行政单位。
  与更像是一个超大事业单位的工程兵部队相比,同样属于“生产部队”的建设兵团更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地方行政区划,诸如“农x师”这样的编制与地方上的某某县其实十分类似。只是这些“农x师”是可以转移的。而在这些“农x师”里同样有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后两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级预备役。但因为“生产部队”是实行的军事化管理,组织编制也还是部队的那一套,因此一旦开始动员,这些“生产部队”里的民兵预备役人员会比地方上的更快形成战斗力。
  而随着“生产部队”、特别是生产建设兵团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中人称“优先预备役”的生产部队基干民兵人数也日益增多。迅速成为了新中国动员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而在和平时期,他们对于国内、尤其是边疆和落后地区的生产建设,更是贡献极大。
  与苏联恐怖的“影子部队”动员体制相比。中国这种涵盖“野战军-边防军-内地驻军-武警部队-生产部队基干民兵-地方基干民兵-生产部队普通民兵-地方普通民兵”的多级体制可以说毫不逊色,虽然在战争前期扩军的速度有所不如,但是后期的潜力却更加巨大,而且和平时期对民生的负面影响最小,甚至还有助于经济发展。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都爱好和平,国防建设的思路也以防御为主,从更加重视持久后劲的动员体制就看得出来......
  铁道兵、工程兵和生产建设兵团脱离作战序列、乃至脱离军队系统,都在大部分中国人的预料之中,但是作战部队也遭到了大幅裁撤,就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其中大约百万军人转入武装警察部队乃至复员成为民警、交警或者消防员,这可以说是确有必要,但是另外还裁掉了不下100万人,将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压缩到了300万人左右,就不可避免地让这一裁军方案的提出者胡卫东备受争议,毕竟现在世界大战正打得如火如荼,这样大幅度地裁剪自己的作战力量难道不是自毁长城吗?
  其实胡卫东自己也觉得裁军的步子有些过大,但是为了减小中央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快国内民兵体系的完成,同时推动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大裁军却是宜早不宜迟的。此外,只有太祖和胡卫东等少数中央的高层清楚,这次大裁军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做给苏联人看的,只有他们放心了,才会大量从远东和中亚调兵增援欧洲部分啊!
  虽然苏联在抗战期间给予了中国不小的支援,但是他们的小家子气以及偏向于南京政府的态度都令中国赤色党上下多少有些不满,而且因为自认为当初是出了钱购买并且还拿出不少技术来交换的缘故,中国人对于苏联昔日的援助并无太多的感激。而对于苏共与苏联政府来说,之前中国一度与德国打得火热、至今令其如鲠在喉,而新中国成立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令苏联人颇为不满,特别是当初苏芬战争时中国居然公开声援奋勇抵抗苏军入侵的芬兰人......
  苏联与中国之间有着世界上最长的分界线,而且新中国的实力正在飞速增强,一旦中国与苏联敌对,那将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而两国之间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则很可能成为埋藏在两国关系里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这令斯大林始终心里不安......
  为此,早在建国前夕,苏联就派出代表要求中国赤色党同意早已事实上独立了的外蒙古进行公投,斯大林希望趁着新中国实力还不够强的时候逼迫中国人放弃外蒙古,一旦形成了既成事实,日后中国政府若想反悔,道理就不在他们边了。
  斯大林自然知道这么做会严重损害两国与两党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外蒙的地理位置特殊,哪一国控制了外蒙古,就会对另一国形成巨大的战略优势。斯大林并不是一个喜欢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逼迫中国承认外**立,巩固苏联原有的战略优势,而让中国赤色党以后只能老老实实地当老二,在他看来是最可靠的办法......(未完待续。。)


第七百零三章 全新定义

  但如今的新中国实力可比历史上建国初期强得多,与苏联之间的国力差距就更小了,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纵然不太妙,也总比历史上遭到整个西方封锁乃至军事威胁的建国初期好得多,太祖和中国赤色党人怎么可能接受苏联的无礼要求?
  中央本打算严辞拒绝,这时胡卫东却适时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当时中国的外交形势十分严峻(尽管因为轴心国与盟国的对立,要比历史上西方抱团围堵新生的中国稍好一些。),如果再与苏联反目,在国际上就会彻底孤立,这对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极为不利。更重要的是,苏联与德国之间脆弱的和平维持不了太久,一旦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政府到时候自顾不暇,哪儿还能再霸道得起来?
  太祖、周公等中央领导讨论后觉得很有道理,便让外交部门与苏联方面虚与委蛇,说白了还是那个“拖”字,在这方面世界上恐怕再没谁比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干部更擅长了。此后,对于苏联方面的要求,中方总是表示要“讨论讨论”、“研究研究”、“统一意见”、“两国之间需要交换一下看法”,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
  而当斯大林与美国方面谈妥、决定出兵攻德之后,远东的事情就只好暂时放到一边了,反正以两国的实力差距,就算再过10年,中国也别想对苏联构成威胁,还是先解决掉德国这个生死大敌再说......
  但是斯大林怎么也没想到。苏联不但速攻失败,而且“偷鸡不成蚀把米”,一下子就被德军凌厉的反击给打懵了,战争开始还不过三个月时间,苏联就丢失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而永久性减员的部队人数更是超过了500万,原先的精锐常备军几乎全赔了进去。而13000多辆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上万架飞机和数万门火炮(而且损失的还大都是最先进的那些型号,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旧不堪、甚至干脆是之前已被封存了的......)的损失也同样令苏联人痛心不已。
  这样一来,之前斯大林并不特别在意的中国顿时变得举足轻重起来,如果中国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世界第一的人力援苏抗德。那么即使战争初期输得那么惨。斯大林也有十足的信心翻盘,而一旦中国政府决定与之前一度关系极佳的德国人联手,即使是坚强自信如斯大林,心中也不免揣揣......
  如果斯大林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就会明白此时苏联最明智的做法莫过于主动让外蒙古回归中国。这样一来崇尚“投桃报李”的中国人也就不好意思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了。两国两党之间也很可能从此彻底放下历史上的纠葛,步入真正的蜜月期。然而,斯大林却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进行了错误的臆测。认为一旦示弱只会让中国人更加得寸进尺,再加上他虽然是格鲁吉亚人,但骨子里的“大俄罗斯主义”却根深蒂固,对领土看得极重,终究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苏联政府最终的决定是不在外蒙古等历史问题上刺激中国,但也绝不主动让步,而中国政府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和之后的表现更是让其渐渐放宽了心,认为中国赤色党毕竟有着共同的意识形态,纵然对苏联政府有所不满,也不会罔顾国际共运的大局在苏联背后捅刀子的,但他们却并不了解中华文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古老智慧......
  早在当初兰新铁路刚刚全线通车之后不久,中国政府就采纳了胡卫东的提议,将毗邻苏联而且地广人稀的新疆定为了工业化的第一重点,接下来的一年里中国政府对新疆的投资总额甚至超过了中原、东北和长三角这三大传统工业区。
  胡卫东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固然是考虑到新疆资源丰富(甚至就连水资源也很丰富,即使是人口较现在增加了几十倍的后世,新疆人均淡水资源依然比全国平均值多了6成以上,更是东部大城市的好几倍......)很适合发展工业,更是为了彻底地解决这里的民族问题......
  这里首先说明一下,胡卫东并不反对在政策上给予“少数民族”以适当的扶持,毕竟中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基础都相对落后。但胡卫东也坚决反对不分具体情况就一刀切,例如满族的平均经济状况和受文化程度甚至还要高于汉族一截,如果还要给他们特殊照顾,那不是扯淡吗?而且对于“少数民族”这个概念,胡卫东也有自己的看法......
  最终,在胡卫东的建言下,赤色党中央意识到,原来百万人口的民族在世界范围就已经不能算是“少数”,而一千万人口的民族更是可以称得上“大民族”了。关键是不能和汉族去比,因为汉族人口实在太多,以她为基准的话,全世界就只有这一个大民族了......
  与法兰西人、日耳曼人这些同样是世界上的主要民族的人口作为基准,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且也不能只看居住在中国的某民族人口,得将他们在外国的人口也算进去。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岂不是说一个日本人入籍中国之后还能享受到少数民族的优待照顾?因为现在入了中国籍的大和族也就几万人嘛!

当前:第162/19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