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全集.net》第86/195页


  必须承认的是,在骨干老兵的带动下,即使是几个月、甚至一两个月之前才被征召入伍的小鬼子在战斗中也表现得相当顽强,加上rì军炮兵多次不顾同袍的安危进行无差别炮击,致使十五军的进攻部队、特别是作为全军箭头的老虎团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到当天下午3点钟时,十五军已经伤亡5千多人、并有17辆坦克被rì军击毁击伤而失去了机动或战斗能力。而作为尖刀的老虎团更是遭到了rì军的集中攻击,伤亡过半的该团已经基本上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胡卫东并没有强令老虎团继续进攻,他很清楚进攻与防守是不一样的,防御战中能够拼杀至最后一人的例子并不鲜见,但与之相比。在进攻作战中能够承受三成伤亡的就已经是一等一的jīng兵了,因此老虎团的表现已经令他十分欣慰。
  此时胡卫东有两个较为常规的选择,一是给老虎团补充兵员和弹药后让其再次出战,二是用其他的主力团将老虎团替换下来,但是胡卫东却都没有采纳。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胡卫东看来前者可能会因配合不默契而产生不必要的变数,一般只有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采用,后者则会挫伤老虎团两千多指战员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他早在带着jǐng卫团南下与十五军大部队汇合的时候就通过电报向孙立人的新38师发出了召唤,如今他的“天下第一师”终于赶到了战场,和他们一起过来的,还有如今已经增加到了60门的40管122mm车载火箭炮
  消灭北路的20万rì军之后,徐州的rì本华中派遣军司令部虽然仍有二三十万兵力,但其中伤兵却占了很大比例,再加上徐州外围三个方向都有强敌虎视眈眈,因此现在的徐州rì军根本就不敢再派兵出城截击新38师。何况以新38师的强劲实力,?x俊六即便将徐州所有的可战之兵都派出来,与其野战的话也没什么胜算,因此胡卫东才敢那么早就让他们离开运河防线南下支援。基于同样的原因,新38师离开运河防线后自有十五集团军的其他部队填补空缺,虽然运河防线上中方的总体实力还是不可避免地下降了一大截,但徐州rì军的实力下滑幅度更大,因此运河防线依然是固若金汤。
  新38师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全摩托化师,几百公里的路程不到一天时间就能赶到,但是因为这个年代大部分汽车型号的越野xìng能都不太好,民国时期的中国路况又普遍较差,部分路段还因为战火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直到现在才赶到这里。说起来也多亏rì本第2军意yù夺回津浦线蚌埠铁路大桥、因此战场便没有远离交通线,否则新38师的指战员们坐车开到最后一段路的时候恐怕就只能下车步行赶赴战场了,事实上胡卫东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会想到将新38师召来助战,“摩托化部队终究是没有机械化部队方便啊!就是装甲车辆实在太贵了,看来还是要洛阳汽车厂以后进一步增加越野车型的生产”(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四章 石原莞尔的无奈

   不过,胡卫东也知道,就算是越野汽车也终究不能与履带式的装甲车辆相比,例如胡卫东本来打算一并叫来的重炮旅虽然重炮都改成了车载火炮,而且汽车平台也都是用的重型越野卡车,但由于重炮自重太大且重心太高,所以对路况的要求很高,目前的中国也只有连接省城以及某些其他大中城市的干线公路上才能通行这些大家伙,所以胡卫东只好放弃让这些重炮参战的打算,也由此生出了重炮自行化的念头
  不过令胡卫东庆幸的是,40管122mm车载火箭炮无论是载重还是重心都比车载大口径重炮低得多,即使是那些路况稍差的地段也大可通行无阻,而这些火箭炮也正是胡卫东手中最大的杀手锏。至于更加轻便、越野能力也更强的吉普车拖曳型12管107mm火箭炮,胡卫东更是早就带上了,这整整180门也几乎是十五集团军目前全部的家当,只是在大兵团作战中,这种更适用于游击战的利器终究不如40管122mm车载火箭炮好用,无论是shè程还是火力密度都差远了,哪怕是在数量三倍于斯的前提下..
  由于老虎团等几个十五军主力步兵团和新51师机械化部队的合力猛攻,石原莞尔为了减小伤亡,被迫多次命令部下主动放弃了大片阵地,若再算上被敌人直接夺取的阵地,rì本第2军阵地的面积较开战时缩水了一半还多,虽然有生力量的确比阵地要加重要,但是阵地的迅速缩小无疑对rì军的防御纵深产生了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同时rì军阵地上的人员密度也较初战时大为增加,而这无疑十分有利于火箭炮这一大范围杀伤武器的发挥。说起来,石原莞尔虽然堪称智将。但却没能预料到胡卫东竟然敢于再从大后方调来援军,而且来得还如此之快,这不能不说是他的一大失误。..
  40管122mm车载火箭炮的及时来援。令极为擅长运用炮兵的胡卫东信心大增,但考虑到rì军现有阵地的面积依然不小,而火箭弹的造价又十分昂贵,胡卫东并没有让火箭炮立即发起攻击。而是等到太阳落山之后才下达了命令,身为火炮专家的他很清楚火箭炮齐shè造成的心理震慑在漆黑的夜间要远比白天使用大得多,而石原莞尔的一个决策则意外地令这次炮击的效果进一步加强了
  身为rì本最为卓越的战略家。石原莞尔虽然不怕冒险,但没把握的情况下他还是十分谨慎的,因此这一战他起初并没想着直接将敌人击败,而是打算等后续援军赶到后再大举反攻。但是当天下午,南京的rì军却发来了一份令他大惊失sè的电报,原来由于东北抗联的意外活跃,rì本国内原本要派到华中战场的二十万新编成部队被迫调至满洲以稳住这块对于rì本来说更为重要的地盘。结果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了华中战场的局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再得不到国内的增援,南京却又受到新四军主力的直接威胁,为此rì本华中派遣军甚至被迫放弃合肥以西的大量占领区以收缩兵力,自然更不可能有余力再对石原莞尔所部派出援军。在这种情况下。不知就里的南京rì军和徐州的?x俊六都要石原莞尔谨慎从事,如果没把握击败中国王牌第十五军,那就退回淮南,以保存实力为先,可是以鬼子第2军现在的处境,又哪儿有机会安全地退出战场?
  根据仍在进攻蚌埠的第18师团汇报,石原莞尔对其夺回蚌埠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他清楚地认识到,反败为胜的唯一机会就是自己的第2军独力将面前的中国赤sè党十几万jīng锐击败,可这又谈何容易?想来想去,石原莞尔觉得只有一个办法或许可行,那就是夜袭。虽然rì军未必就比十五军更加擅长夜间作战,但是夜战之中的不确定xìng因素较多,因此相对来说实力较弱的一方更可能占到便宜,而在正面作战毫无胜算的目下,这几乎已经是石原莞尔唯一能够寄托一点希望的打法了。
  在石原莞尔的命令下,众多鬼子怀着最后的希望准备杀出阵地以一次成功的大规模夜袭力挽狂澜,为了避免惊动强大的敌人,他们不可思议地做到了近乎于悄无声息的程度,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走出阵地,就听见前方空中传来了令他们魂飞魄散的凄厉尖啸声,而原本因为yīn云蔽月而漆黑一片的天空则瞬间被绚烂的火光照亮,比世上任何一种烟花和礼炮都更壮丽的死亡之雨顷刻之间就落到了rì军的阵地上,将其迅速化成了一片血与火的海洋
  “是中国人的火箭炮,小心。”,部分知道厉害的老鬼子当即出声jǐng告军中那些年轻的新兵,但是他们无论怎么做都是徒劳的,集团军直属火箭炮团所配备的122mm火箭弹都选用了杀伤力惊人的集束式战斗部,火箭弹的瞬间密度本来就大,每发弹头再散出几十枚子炮弹后那就更是惊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小了弹片杀伤的死角。与之相比,12管107mm火箭炮的威力虽然要小很多,而且因为口径的缘故没有选用集束式战斗部,但一来这种火箭炮的总数更多,二来其所选用的空爆战斗部同样杀伤力惊人,而且是真正的没有任何死角,并且对于口径相对较小的炮弹来说十分适用,因此同样造成了相当不错的杀伤效果。
  无法规避的猛烈打击对rì军造成了相当大的杀伤,更令rì军官兵心中的绝望不断蔓延开来,尤其黑夜笼罩之下人类本来就要比白天更加脆弱。本来以石原莞尔的威望和能力,即使如此也未必就稳定不了军心,但是40管122mm车载火箭炮超越时代的一大优势很快就凸显了出来(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五章 大获全胜

   与二战期间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相比,中原边区兵工厂所生产的40管122mm车载火箭炮这款完全以后世同型火箭炮为模板设计生产出来的火箭炮不但shè程、威力与jīng度都要远远超出数倍之多,火箭炮最大的弱点拖沓的炮弹再装填速度也加快了好几倍,即便夜间装弹有所不便,十五集团军直属火箭炮团依然将炮击间隔缩短到5分钟之内,几乎是鬼子刚刚缓过一点气来就立刻又挨了一顿猛揍,如是反复多次,轰得鬼子yù仙yù死
  . .
  当火箭炮团连续五轮炮击将携带的火箭弹倾泻一空之后,rì军不但因此蒙受了超过3万人的惨重伤亡(注1),士气更是几乎已经完全崩溃。而在火箭炮的连续肆虐期间,死守蚌埠的rì纵则接受了胡卫东通过电报下达的最新任务,他们先后派出三支百人规模的敢死队利用河对岸rì军自顾不暇的机会偷偷过桥发动袭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奇效。
  由于rì纵官兵说的是rì语,穿的是rì军军服,用的是rì军武器,又有夜幕掩护,鬼子根本无法轻易就分清敌我,而在火箭炮肆虐引起的空前混乱中又哪儿有余暇核对口令?结果鬼子登时就吃了大亏,而在极度的混乱与恐慌之中,很快就开始有鬼子因为神经紧张而误伤战友,这一打起来可就收不住手了,而三支rì纵的敢死队则趁机到处煽风点火,结果死于自相残杀的鬼子比被敌人火箭弹炸死的还多,就连石原莞尔都死在了乱军之中,令原本还想着将其俘虏的胡卫东颇感遗憾 . .
  到了这个时候,rì军可以说是败局已定,但为了防范意外,胡卫东还是等到了次rì黎明。其间绝望的鬼子多次自发突围,但都被早有准备的十五军指战员打退了回去,rì军光是死在机枪之下的就有好几千人。而胡卫东让部队特意带上的照明弹更是功不可没。
  次rì,东方的天空刚刚泛出一点点光亮,胡卫东就下达了全面进攻的命令,晚上休息得相对不错的十五军、新38师十几万jīng兵强将在新51师大量坦克和装甲车的配合下一口气冲进了早被轰得支离破碎的rì军阵地。而此时的rì军依然没从昨夜的打击中缓过劲来,甚至都没有各自归位进入自己原来的阵地,并且普遍一夜未眠十分疲惫。更兼失去了石原莞尔这位主将和jīng神支柱,军心涣散的鬼子根本无力抵挡十几万中**队的全面进攻。结果战斗完全结束的时候,十五军和新51师、新38师的广大指战员还来得及享用当天的午餐。
  前一天还在猛攻蚌埠的rì军第18师团闻讯后落荒而逃,甚至连一些辎重都来不及销毁,可惜rì纵伤亡太大无力追击。不过此役rì纵官兵依然堪称是居功至伟,除了符合惯例的表彰和嘉奖,胡卫东也没忘了履行承诺将rì纵扩编为常设师团、还是按照人数较多的驮马制常设师团来进行部队编成。完成之后rì纵即使是基本编制下的兵力也增加到了28500人,此外胡卫东还同意为其编组约有3万多人的预备役部队(守备队或者dú lì守备队编制),这样即使是rì纵减员严重也可以迅速恢复战斗力,如此一来完成思想改造的rì军战俘便都被充分利用了起来,而胡卫东相信以自己麾下那些政工人员的能力和经验。转化自中原大会战开始以来俘虏的那些新兵比例远比以前高得多的rì军官兵会更加地迅速和彻底。
  之所以胡卫东敢于大胆地让rì纵加速扩编,主要是因为中原大会战胜局已定,rì本人又一向是以成败论英雄,rì纵出乱子的可能xìng较之抗战初期要小得多。再说,十五集团军在中原大会战结束后肯定也会扩编,按照胡卫东的计划,光是野战部队就将扩充到50万人以上,即便rì纵真出问题,也完全弹压得住
  在这连续两场漂亮仗中,胡卫东仅仅靠着十五军、新51师和战役期间南下驰援的新38师这十六七万野战部队,便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几乎将整整40万rì军全部歼灭(这40万鬼子之中还是多少逃掉了一部分,但是rì纵在蚌埠的战果之中有一部分是在这40万之外的,加起来十分接近于40万这个整数。),共计击毙rì军17万余人、俘虏22万余人,却只付出了3万余人伤亡(若算上rì纵以及战时编入部队的rì籍“解放战士”的伤亡,则为5万人左右。)的微小代价。虽然弹药的消耗量实在是大了点,以致于十五集团军暂时失去了强攻徐州的能力,但是消灭了40万鬼子之后,分别被八路军与十五集团军主力包围的开封与徐州rì军均已成为孤军,遭到歼灭只是时间问题,而抗rì战争也正是由此开始转入了全面反攻阶段,率军歼灭rì军几近百万的胡卫东也从此彻底奠定了其抗战头号名将的地位,但他的穿越所带来的蝴蝶效应却也愈发地强烈起来
  淮北战役看上去简直是匪夷所思的辉煌胜利,令包括西方列强在内的整个世界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甚至有极少数西方人第一次喊出了“赤sè中国威胁论”,认为一旦让赤sè党统治了全中国,中国将很可能成为继苏联之后的第二个红sè帝国,对西方“zì yóu世界”(其实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mín zhǔ”一直都是赤sè阵营的代名词,当时西方只能标榜“zì yóu”)构成巨大的威胁
  注1:不过由于子母弹与空爆弹的杀伤力都太依赖弹片,加之rì军阵地面积不小,很少有炮弹反复落在同一处地点的情况发生,因此鬼子伤多死少,阵亡的只有五千多人。其实火箭炮只是声势吓人,对敌军士气的打击较大,真论绝对杀伤能力其实并不怎么强,除非敌人遇袭时没有阵地掩护且人员密集扎堆,否则光靠火箭炮就想将同等规模敌军大部消灭是几乎不可能的,何况目前十五集团军火箭炮的装备数量也还是偏少了。(未完待续。)
  PS:急需推荐票,求支援^_^


第三百七十六章 不可复制

   胡卫东后来听到这些论调,登时就吓出了一身冷汗,再没什么比还没崛起就被人jǐng惕乃至遏制更加糟糕的处境了,还好当时的世界上相信这些论调的人根本没有几个,毕竟中国贫弱的国力还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等到有部分西方领导人开始jǐng惕和防范新中国的时候,二战也差不多正式拉开了序幕,因此即使是那些先知先觉者,也不可能再遏制乃至绞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反倒是更担心中国投入敌方阵营,而不得不花费不小的代价尽力拉拢 ..
  同样震惊世界的,还有原本只在中国西北地区威名赫赫的马仲英,虽然就连昔rì曾经击败过十一国联军、并且尚未受到大清洗影响的极盛期苏军也在他手下吃过大亏,但是由于西北交通闭塞、苏联人又对此讳莫如深,马仲英的名声一直没能传播到更大的范围。而在苏军依靠着人数和兵力的优势将其击败后,马仲英仿佛是心灰意冷地丢下残部入苏留学,却意外地将苏军的装甲战术与自己擅长的骑兵战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出了独一无二的装甲骑兵战术,为其后来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基础
  当胡卫东奉太祖之命设法说服苏联方面放人、成功地将其带回国内、从而改变了历史之后,马仲英果然没有辜负太祖和胡卫东的期望,依靠其独创的装甲骑兵战术巧妙地破解了敌军针对xìng很强的反坦克工事,并以微乎其微的损失歼灭了几近20万rì军jīng锐,他也由此一举成为后世公认的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装甲兵名将,但列强的军事家在高度赞扬马仲英杰出将才的同时,对于他赖以成名的装甲骑兵战术却大多不置可否,这并不是说他们认为这种战术不厉害,而是因为他们都看出这种战术只有在特定的使用者、特定的攻击目标以及中国抗战的独特环境下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是几乎不可复制的,对于西方列强来说也并没有太大的学习价值 ..
  其中,以此时还在中原边区学习观摩的后来德国“装甲之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认识最为深刻。他认为装甲骑兵战术下坦克与装甲车辆战损率低的优点其实只对敌军的地面攻击、特别是步兵反坦克力量有奇效,如果敌军有着强大的空军或者是远程重炮群,那么装甲骑兵战术因为老要绕圈子迂回穿插、行程更长而将不可避免地给敌人更多的远程火力覆盖的机会,因此反而可能蒙受比看似简单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更大的损失。
  同时。装甲骑兵战术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大大减小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的损失,但却是以作战时间大大延长作为代价的,而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也就是在贫弱落后的中国,因为装甲车辆与装甲兵都十分稀缺,同时又缺乏支援装甲集群正面进攻的强大空军和远程炮群,使得装甲部队正面进攻的难度大为增加,这才显得相对划算很多。
  而对于装甲骑兵战术中至关重要的轻型坦克,古德里安更是毫无兴趣,因为这在他看来完全是因为中国的基建实在太差(主要)、地形又太过崎岖(次要。因为山地比例再高,jīng华地带也永远是平原地形。)所致,若是在基建发达且地势开阔平坦的欧洲大陆上,装甲薄、火力弱的轻型坦克几乎没有任何价值。虽然轻型坦克造价相对便宜,而且故障率一般也较同等工艺水平下设计生产的中型坦克低一些。但在古德里安看来,德国工业生产能力和后勤维修力量强大,而人力资源相对不足,这两个优点的价值其实十分有限,根本不必为此“因小失大”
  简单来说,所谓的装甲骑兵战术,只有在敌我两方都并非强大工业国的前提下才有较大价值,因此对于西方列强乃至于红sè苏联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对于工业化水平(注1)世界第一的德国来说就更是如此。而且装甲骑兵战术对于指挥官的战术素养与临机应变要求极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将领的天赋与经验,这是西方军校模式所无法培养出来的,只能在战争中进行残酷的自然选择,而即使是以此大获成功的中国赤sè党军,目前也仅有马仲英自己能够运用自如,可见人才难得。因此对于工业发达、人命也相对值钱得多的西方列强来说无疑显得更为鸡肋。
  与之相比,看似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虽然损失率高,但在古德里安看来,以德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只要最终获胜,预期中为了消灭几十万人而不得不损失掉的几百辆、乃至一千多辆坦克与装甲车只需一两个月就能重新补齐,而且在德国能开坦克的人多的是,可不像在中国这样金贵,反而是常规装甲集群突击战术下坦克装甲车更快的推进速度对于德国来说更具价值,毕竟他们的对手同样也都是工业强国,因此德军宁可前期损失大一点,也要迅速将敌人的抵抗打垮,否则就变成了双方靠着工业实力拼消耗,那无疑对资源匮乏而且缺乏纵深、人力也不算太充足的德国更加不利
  注1:比总量的话和美国这个巨无霸没法比,但那主要是因为美国人口远比德国多得多,只论工业与科技水平的话,当时的德国应该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尽管优势远没有很多德粉所言的那么大,尤其是在无线电等很多重要部门德国反而不如英美,综合考虑的话,最多也就比美国强10%、比英国强5%。其实当时因为西方各国之间科技交流很多,因此列强的工业与科技水平的差距普遍很小,只有不属于西方世界、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技术封锁的苏联和rì本例外(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七章 国情决定战术

   苏联人同样不想学习装甲骑兵战术,但却是基于苏联规模世界第二的强大工业生产能力与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认为在年产一万辆乃至更多坦克的强大产能支持下,装甲战术如果设计得过于jīng细,反而会增大指挥与配合的难度,与之相比,“简单的战术+恐怖的数量”更加符合苏联的建军思想
  与重视装甲战术的德苏两国相比,美英法意四国的重视程度明显差了很多,研究了一年多都没得出明确的结论,那时二战都已经开打了。而相对来说,工业基础不足、战场也都是基建极差的烂地的rì军倒是最适合学习装甲骑兵战术的,而rì本的决策层也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但是rì本此时原有的一千多辆战车已经几乎损失殆尽,虽然因为和海军方面当初达成的秘密协议,国内战车的产能远远超过历史同期,但要想再生产出足够的数量并形成战斗力依然需要一段时间,尤其鬼子还因为之前战斗中的不佳表现而对坦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等到新型战车投产后,生产线必然还得重新调整,于是就更慢了,而已经转入全面反攻的中**民却是绝不会给他们这个时间的. .
  装甲骑兵战术的各种问题连外国人都看到了,马仲英自己当然也不会意识不到,当初他提出这一战术的时候就对胡卫东说过这种战术也就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较大,只要中国完成工业化(注1)、甚至只是初步的工业化(第二产业的总产值超过第一产业总产值3倍以上),这种战术就差不多该淘汰了。. .
  不过,对于中国工业化之后需要采用的装甲新战术,马仲英与那些外国同行却有着不同的意见,比起被称为“陆战之王”的坦克,自行火炮与搭载步兵跟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输送车(其实也就是机械化步兵)受到了他的特别重视。前者是考虑到中国的空军发展再快。要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即使发展起来了也肯定是战斗机优先,轰炸机、攻击机等对地攻击的机型要想赶上先进国家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因此发扬自胡卫东开始的“大炮兵主义”传统很有必要,此外大口径重炮也只有制造成自行火炮后才能解决在恶劣路况下的机动xìng难题;而对机械化步兵的高度重视,则主要是为了发挥中国步兵天下第一的传统优势,同时也可以作为快速反应部队用来应付未来可能的小规模军事冲突乃至局部战争。
  此外。无论是自行火炮还是装甲输送车,都比同档次的坦克要便宜得多,尤其是装甲输送车。一般来说还不到坦克造价的三分之一,这对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注2)的中国来说,无疑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即使是马仲英的装甲部队建设方案对于眼下的中国来说依然有些过于超前了
  虽然因为胡卫东这几年来的努力,中国的工业与科技基础相比历史同期强了不是一点半点,而且也从外界获得了甚至超过历史上新中国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的大量设备技术乃至于人才,但中国的基础还是毕竟太过薄弱了
  据胡卫东此时估计。中国最快也得到二战结束以后才能实现所有类型装甲车辆的完全自主生产(这还是在设计图纸由胡卫东提供的前提下,所以只说生产不说设计。),至于完全换装并统一后勤标准,编成一个有着完全战斗力的装甲集团军,则还要等上510年。而想要像历史上冷战中后期的美苏这两大超级大国一样拥有数以万计的坦克,那就更加遥远了
  但就在胡卫东为自己不能早rì看到这一天而感动遗憾的时候,远在美国的毛泽民却突然发回了一个令他欣喜若狂、甚至一度因此有些患得患失的特大喜讯
  注1:书中的标准是工人(含矿工和农业工人)数量超过农民3倍以上,这一标准只适用于大国,小国因为不需要也不可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部门,只能根据劳动生产率来评判工业化程度,后面“初步工业化”标准与此同理。
  注2:以中国当时的人口总量,将全世界的经济总量全都集中到中国,才能勉强让中国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何况现实中无论如何也只可能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经济?事实上,考虑到当时中国不足30%的识字率(因为民国时期缺乏可靠的统一数据,因此对于平均识字率到底是多少一直都没有定论,30%是最高的一种说法,但更多的说法中识字率却都只有15%,甚至不到10%,也即是说全国有初小文化的总人数不到1亿人,而小学读完了、或者有同等学力的也就几千万,这一比例甚至不如清末。),光是普及教育就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因为第一代人只来得及将教师的缺额补足,由此来推算的话,哪怕中国可以一直无限量地免费获得同时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机器设备,中国也至少需要两代人、也即是3040年时间的努力才能成为发达国家,何况现实要比这个残酷得多,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与设备花钱也买不到不说,次一等的也需要花高价,更重要的是,别国也在不断进步,而我们却需要在后面苦苦追赶,因此这一过程自然就更漫长了。此外,人口太多还意味着中国在成为发达国家之前,必须先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而老霸主很显然不可能拱手让出这一宝座,这无疑由进一步增大了中国复兴的难度
  忍不住吐槽一下,历史上因为老蒋逃到台湾,带走了大量知识分子和识字的**官兵及其亲友,总数不下400万人,再加上当时识字率本就远远高于大陆(由于rì本人打下的基础,台湾当时已经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的台湾省,新中国等于是平白丢了几百万质量较高的识字人口,以至于建国初期甚至找不到足够的小学教师,结果光是普及教育就花了两代人的时间
  与之相比,台湾却可以直接跳过普及教育这一难关,再加上老蒋带到台湾的大量金银外汇(其实这笔钱数额虽大,但大都被老蒋用作军费在几年内很快花光,台湾经济起飞主要还是靠美国的援助。)以及数额惊人的美援(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如果具体分到各个国家,数额都比不上台湾所得。),更加关键的是台湾并不像大陆那样在先进科技和设备方面长期受到西方的封锁,有了这样好的条件,早在1945时人均收入就已经超出大陆平均水平3倍的台湾经济发展不起来才是怪事。事实上即使是人均,大陆与台湾的差距现在也已经较当初缩小了很多,因此拿台湾所谓的经济成就来挤兑从“一穷二白”走出来的新中国,其实反而是在打湾湾的脸(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八章 合作的前提(上)

   PS:感谢书友“za”投出的月票,继续求推荐票^_^

当前:第86/19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