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第72/72页


  从教东安,树德树人。1939年湖南省会迁沅陵。金菊受聘唐生智在东安家乡举办的耀祥书院教书。金菊和施伦从教的耀祥书院以“树德树人,树人为本”为教育方针。主张“劳力劳心,劳力为本;习文习武,习武为本”。校训:“好学、力行、知耻”。唐生智请金菊、施伦吃饭,评论南京失守之功过是非,谈及书院教学等话题。席间,唐生智暗示施伦有悖师德行为。金菊无颜执教,离开了书院,去桂林。
  志同道合,比翼双飞。金菊在桂林。参加“农本会”和“工合”工作。桂林是抗战时期中国西南大后方文化中心。也是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国民政府推行农业政策,解决几千万西迁人民的衣食问题以坚持对日持久战。金菊在“工合”与万岚相识,宣传抗日,参加文化活动,志同道合。两个人在漓江、雉山坠入爱河,金菊唱动听的湖南东安情歌。金菊与施伦离婚;金菊与万岚在衡阳结婚。
  黎明前夕,再度奔波。婚后,金菊和万岚投奔蒋经国施新政的赣南。1944年6月至8月衡阳战役失利。苦战40天之后,方先觉将军与日军讲和,使衡阳守城军民免遭日寇涂炭。之后,方先觉从衡阳日寇虎口逃回重庆。对方先觉将军褒贬不一,万岚和去衡阳前线的记者自有评说。日寇进击赣南,金菊和万岚撤到长汀。1945年4月湖南芷江战役歼敌近三万,决定了日寇在中国的侵略战争最后失败的命运。在长汀迎来抗战胜利。“815”、“93”日寇投降,普天同庆。8月下旬,在芷江进行日寇向中国政府无条件投降谈判,并在南京举行签字仪式。
  逃离厦门,小驻香港。1946年,万岚和金菊随回迁的厦门大学到了厦门。金菊在税务局工作;上海《家》杂志通讯员。万岚在厦门大学校刊工作;同时与共产党朋友一起搞地下活动。厦门解放前夕,逃避国民党特务抓捕,共产党组织安排全家去香港。在香港从收音机里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在香港金菊与湖南女师同学电影明星王人美相见。金菊为《华商报》撰写《“外婆”校长徐特立》的文章。金菊和万岚拒绝了朋友劝其留在香港和去台湾的邀求。
  不惑之年,安身立命。1949年10月末,回到北京。万岚去供销总社工作,到华北革大深造。金菊看望了中国妇联好友阿曾,谈论1927年在湖南女师分别后的遭遇。金菊看望老师徐特立。徐特立介绍金菊到国家税务局工作。阿曾不同意金菊去天津税务局,介绍她到全国总工会工作。金菊全身心地投入全国工业普查、组建工会、到地方调查研究等工作,十分注重思想改造。抗美援朝时,送大儿子施沪生、女儿施湘生参军。退还母亲在湖南老家分到的土地、房屋。单位、同志们对他们关怀备至,激起她高度工作热情。
  聆听教诲,见贤思齐。金菊和万岚经常与徐特立探讨文化教育问题;谈论社会主义道德及人格等问题。徐老谆谆教导,使两个人政治思想水平不断提高。
  鼓帆摇桨,渡过险滩。1954年,万岚调到《大众电影》出版社工作;金菊调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1955年肃反,万岚受到隔离审查。审查期间金菊受到公安部人身搜查。经调查,万岚被定为一般政治历史问题。恢复工作后,埋头于事业,废寝忘食。
  掉入泥潭,步履维艰。1957年,在为党整风中,万岚、金菊大鸣大放。在后来的反右斗争中,万岚定为反革命;金菊划为右派,降职降薪,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徐特立担心金菊出问题,打电话询问。阿曾路遇金菊,金菊躲避。万海受父母影响,未能选进“八一”足球队。万岚判刑8年。到劳改农场劳动;金菊两次去探望。万岚劳改从天津转到东北兴凯湖,金菊送行时许下诺言:要在较短时间内到万岚身边。
  千里迢迢,实践诺言。万岚去东北兴凯湖之后,在出版社金菊误印苏联作家小说《死结》,引起出版社震动,再招批判。1961年,干部下放。10月末,金菊领着万海、万鹭到了兴凯湖所在县密山。
  相见之日,诀别之时。金菊忙于统计年报,直到春节才去兴凯湖看望万岚。万岚于除夕感冒,肺结核复发。金菊到兴凯湖,见面之日,竟成诀别之时。经劳改农场同意,万岚尸体葬于密山镇。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金菊被怀疑患肿瘤,万海患急性肝炎,受到县工业科单位和同志们热情关怀。金菊出色完成统计、企业整顿、物资调配等工作。工业科获全县统计先进集体称号。1964年县统战部摘了金菊的右派分子帽子。1965年万海以优异成绩高中毕业,因政审不合格,没考上大学。到工厂当了工人。
  风疾雪暴,横扫神州。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金菊被揪斗。到缫丝厂劳动。因万海躲避武斗去北京,金菊腰部被打伤。1969年金菊走五七路到农村插队。走之前,到万岚坟上,向万岚倾诉自己和子女的情况。金菊在农村过上了较安逸的生活。万海看望妈妈,讲述与方文桦恋爱经过。考虑政治因素,工厂书记,方文桦家庭、亲属不同意这桩婚事。万海领方文桦去农村见金菊。
  春风送暖,又见生机。1970年末万海与方文桦举行革命婚礼。金菊再次到万岚坟前,向万岚报告儿子结婚;回忆两个人在桂林相恋的幸福时光。1972年,五七大军回城。金菊退休。她想念北京,进京前,又到万岚坟前告别。到京后,同事、朋友在干校尚未回来。看了女儿施湘生,再去看时,遭到拒绝。金菊有了孙子,开始享受带孙子的幸福。
  国殇儿殁,跌入深渊。1976年,金菊带孙子去内蒙大女儿家串门。路过北京,看望阿曾。阿曾讲述了文革中被迫害的情景,病重时,儿子给毛主席写信、周总理派人把她接回北京。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4月4日金菊到天安门悼念周总理,抄录悼念诗词。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7月28日唐山地震。9月9日毛主席逝世。1976年7月万海患骨癌,9月做高位截肢手术。国殇儿殁,金菊又跌入痛苦深渊。1977年万海在阿曾帮助下,住进地坛医院。1978年6月病死。
  政策落实,冤案昭雪。1979年初,金菊错划右派被改正。1980年9月万岚反革命罪改判无罪。金菊于北京中法宣判当晚写了《哭万岚》祭文,百感交集,激动不已。
  春风化雨,春华秋实。1979年至1989年金菊先后在《大众电影》杂志社和文联出版社受聘做出版工作,培养新的技术力量。1985年二孙子劲松在姥姥家密山小学三年结业,来到奶奶身边。金菊承担起教育两个孙子的重担。夏天午后,多年不见的大儿子施沪生来到金菊面前。母子相互倾诉了三十多年来的心酸往事。金菊从新政权的建立必需经过保护、巩固、壮大的过程这样的一般规律向施沪生讲了自己对三十年来的遭遇客观的正确认识。使施沪生感受到母亲的睿智和豁达,进一步增强了对母亲的尊敬。五天后,施沪生把妹妹施湘生领来,母女相见,女儿羞愧难以面对母亲,得到了金菊的谅解。金菊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城区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经验交流大会》介绍教育培养孙子的先进事迹。她着重讲了德育的重要性。夜深,金菊在写文章。孙子写完作业,让奶奶睡觉。奶奶讲了李商隐的诗。表达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亲情和对孙子的培养教育责任。1992年国庆节前,金菊完成了《永不凋谢的霜花》书稿的写作。10月4日重阳节,女儿、儿子、女婿、儿媳、孙子等全家老中青幼一起登长城。金菊引吭高歌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
  剧终。
  主要人物简介
  金菊:主人公。女。1912年生于长沙,1993年卒于北京。学历:周南女校,湖南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湖南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北京朝阳大学法律系(二年)肄业。工作经历:二中附小教师,镇江、苏州图书馆馆员,湖南省教育厅职员,耀祥书院教师,广西省“农本会”、“工合”职员,江西赣南教员,长汀税务局职员,厦门税务局高级税务员;1949年以后,全国总工会统计,全国供销总社干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编辑,密山县工业科统计、物资调配等。1957年划为右派,1979年改正。命途坎坷,屡遭恶运。童年丧兄,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金菊好学向上,奋发图强;爱国忧民,思想进步;工作勤奋,认真负责;性格开朗,心胸坦荡;善歌舞。自比渔妇,只要渔船不翻、不沉,就要撑下去。她走过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健康的一生。
  (以下按出场顺序。)
  金菊母亲:金菊父亲大房,生金廉、金菊一男一女。支持金菊上学读书。解放后随金菊去北京,病故。
  金菊父亲:民国前,去日本留学七年;律师。金菊念小学时病故。
  金廉:金菊哥哥。长沙湘雅医科大学预科生,闹学潮被开除学籍。考上上海复旦后,因父亲阻挠,投井自尽,二十岁。
  二姐:金菊父亲二房的女儿。
  朱剑凡:长沙“周南”女校的出资创始人,校长。主张:教育妇女,摆脱黑暗,妇女自立。
  颜福庆:湘雅医科大学校长,学校创始人。
  胡美:美国医生,湘雅医科大学创始人。
  徐特立:省一女师校长。金菊老师。“412”政变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人大常委会委员。
  阿曾:金菊在省女一师好友。1927年考入中央政治军事学校,加入共产党。解放后在中国妇联任领导职务。文革中受迫害,病重,周总理派人接回北京。
  雪明:金菊省女一师同学,好友。
  刘花宜:金菊省女一师同学,好友,施伦表妹。
  唐生智:北伐将领,国民政府湖南省省主席,抗日时期南京守备司令;在湖南东安兴办耀祥书院。解放战争时支持程潜在湖南起义。解放后任湖南省副省长。
  郭亮:共产党湘鄂赣领导人,1928年被捕,被杀。
  施伦:金菊丈夫。大学毕业。打麻将成癖。1943年与金菊离婚。
  万岚:金菊丈夫。“工合”职员,报社记者;解放后,全国供销总社刊物编辑,《大众电影》杂志社编辑、记者。1957年反右后,定反革命罪判刑8年,1962年死于兴凯湖农场。1980年平反,改判无罪。
  施沪生;金菊和施伦的大儿子。1950年参军,解放军军官。
  万梅:金菊和万岚的大女儿。
  万海:金菊和万岚的儿子。密山中学高中毕业,考大学政审不合格,当了工人。以工代干,工作积极热情。1976年患骨癌,两年后病死。
  万鹭:金菊的二女儿。
  方文桦:万海爱人。五金厂工人。
  李丹凤:密山缫丝厂车间主任,文革中被揪斗,与金菊一起劳动。
  该剧特点
  真实。剧中以1912年至1993年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为背景,以史料为写作依据。背景人物(真名实姓者)的言行选自相关资料。金菊等虚构人物,其言行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环境。实事求是。
  坚持党的思想政治路线。该剧选取主旋律题材,有较深刻的警世主题;发人深省的生活哲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始终是该剧的主要内容。在主人公身上,体现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尚风范。一个人,既要做人,也要做事,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要客观的、科学的去理解、去认识、去宣传;不以个人恩怨去判断是非。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法则。宣传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讴歌妇女。二十世纪是中国妇女觉醒、解放的时代。本剧献给二十世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平凡的女性。
  注重时间。该剧故事按时间顺序叙述的。重要事件都标明年代,甚至月、日。
  现实性意义。剧中对国民革命、北伐和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做了正面表述,对国民政府抗日中的将领,如唐生智、方先觉、谢晋元等做了相应的评价。该剧反映了抗日后方西南地区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国民政府为坚持持久战和安排敌占区撤入后方人员衣食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这些内容对祖国统一大业,团结世界华人,有积极意义。
  力求语言规范。坚持说普通话。除引用某些人的原话(有些话未加引号)外,没有方言和非现代语言。词语基本是《现代汉语词典》收入的词条。
  联系电话0412―5841336
  邮箱fujun―518@sohu.com
  QQ734191757

小说网 www.

当前:第72/7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