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坑全集.com》第61/137页


经过几百年糟糕的水政,中国的河流已经是糟糕到不能再糟糕的程度。地上悬河黄河就不说了,淮河也基本上处于一个名次状态。各种运河更是惨不忍睹。工业化,城市化需要水源。发展农业需要灌溉。基于这样的现实,一部分陕西众提出了一个狂想一样的计划,重建中国水域系统。

按照最早的黄河、淮河分布,使用人力将其归于旧河道。大概就是黄河历史上出了三门峡,洛阳之后,并非向东,而是折而北上,沿着太行山麓、燕山山脉,最后从北京、天津入海。后来的河道都是黄河一次次的决堤之后,形成的新河道。所谓九河水系,就是这样形成的。黄河河道南移,不断和淮河争抢河道,最后将富庶的江淮一带弄得惨不忍睹。

为何历史上京杭大运河要从北京起,就是因为北京是黄河入海口处,从这里可以得到水源注入大运河。新的水系调整,就要恢复黄河最靠北的河道,再将已经被折腾得基本上不存在的淮河回归故道,整顿原有的运河,以及灌溉系统。

这样的整顿,如果能够完成,其意义自然是巨大。不仅水患可以得到极大限制,而且大批地区变可以转成大农业区,河北等地区也可以重现旧日的辉煌。每年都要折腾淮河两岸人民的汛期,也可以彻底消除,江淮会重现旧日富饶美丽的生机。

但是,这样的计划要消耗的人力物力是可以想象的。大规模重建中国水利体系,带来的气候影响同样无法预期。

作为发起者,他们的理由同样足够。如果这样维持现有状态,不说太久,只要二十年时间,在治理黄河与淮河的水情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就差不多可以用来完成这样的工程,如果把工程受益算进来,那么从二十年期的角度来看,这些投入产生的效益远大于付出的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工程,还有一个无法明言的好处。工程可以一定程度上弥合党内开始尖锐的一些矛盾。将矛盾爆发延后很长一段时间。

共和国建国期间,一直有一个很讨厌的理论难题,产权问题。这问题实际决定了共和国的政治方向,到底是允许私有制以法律保障的形式存在的现代工业国家,还是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党内明显分为两大阵营,现代工业国家和共产主义国家。或者说帝国主义国家路线和共产主义国家路线。

在陕西众当中,这个分歧是从军事斗争开始的年代就产生了。那些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从事军事斗争的同志们,很容易就因为无私奉献,产生出共产主义觉悟,而陕西众内部在面临经济现实的时代,也同意国家资本主义。工农业资本归国家所有,就打造出了中国最强的经济实体,到了解放大陆之后,这个资本实体之强大,完全彻底控制了国民经济命脉。现在,土星共同体内部对如何处理这样的一个庞大资本,有诸多不同意见。

帝国主义派和共产主义派纷争不休,中间派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的主要敌人并不是资产阶级,而是特权阶层和依靠资本继承形成的食利阶层。这两个阶层就是公有制和私有制中间最堕落的部分。所以通过独生子女政策限制特权阶层的自我繁衍,限制权二代。通过高额遗产税限制富二代。但是帝国主义制度,并非不可取。”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各方有限的认可,以及各方的旗帜鲜明地反对。

但这个问题总得最后弄出一个应对方案来,首先倒戈的共产主义派,他们提出的质疑是,现在的中国人民教育水平不够高,所以一旦放开资本所有权,先富起来的是哪些人,不言而喻。如果保证人民至少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动身。

中间派的态度是先进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普及义务教育,逐渐放开私营产业的范围。共产主义派人数其实不是特别多,而且理论认识也不足以提出能够应对各种具体情况的实际方法,他们自己也很清楚,如果过于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向着极左滑下去。最后,作为妥协,共产主义派得到了在监查方面的优势。但是共产主义派也不是没有别的优势,至少军队的代表们,大多数是支持他们的。

剩下来要妥协的就是帝国主义派,其实这部分同志对于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胜利,他们可以等待更好的时机。现在突然这样进行大变动,其影响他们也是能够想到的。循序渐进不是不能接受,至少他们在制度上已经获得了胜利。资本主义制度有其固有问题,如果突然放出这头怪兽,至少在现在的阶段,破坏力很可能大于其建设性。

所以,到何种程度的时候,再放开产权改革,就成了讨论的焦点,各种提法都有。而这份可谓“战天斗地”的《重建中国水域体系》的报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支持这个方案的人,是日渐增多。对于这样的方案,反对者可以用“没有充足的数据论证”作根基,但是他们同样拿不出足够的数据论证。而几名陕西众的水利专家,则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这个计划。

在日本开始太平洋战争的时候,这份报告已经得到了很大一批同志的支持,以及相当大一批同志的默许,反对者成了少数。最后,在投票当中,这个计划居然以不算微弱的优势在大人投票中得到了通过。这个结果包括胜利者都感觉相当的意外。

肯定有人在等着看笑话,这是胜利一方的第一念头。但是,既然方案得到了通过,全国人大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尽管要面临各种极度棘手的问题,但是其中的骨干们都已经下定决心,要把这件空前的大工程给干好。

【文】共和国的人大决议要公示的,这个决议的公示,在下面引发的反响并不算大。倒是国外更加重视这份决议。在世界都陷入战火的今天,共和国居然还要搞如此庞大的国家工程,这其中的政治意义被国外使用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解析。得到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

【人】共和国十年来的量变到质变虽然还不足以扭转世界历史的大势,却在中国历史的大势上有着重大的改变。沈茂在陕西当县长的时代,陕西就开始推行水土保持的战略。八年来的努力,已经起到了效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了改善。陕西那时代的森林资源并没有遭到建国后的那种破坏,加上有意识的水土保持,1941年,黄河泥沙数量减少了将近一半。黄土高原上的绿色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按照这个趋势,到1950年,黄河水土流失情况会得到非常大的改善。如果乐观点估计,新的黄河河道甚至不会出现悬河的问题。陕西众都是2009年过来的,大家都知道一个消息,因为长江水质变清,在某些河段,已经出现清水侵蚀河床河堤的问题,而冷风中的哥本哈根防止地球变暖会议,也是绿色环保组织们出丑的一个经典案例。

【书】唯一问题在于,能否出动这样的人力物力。乐观的估计,最小工程量相当于隋炀帝京杭大运河的三倍。隋炀帝做了王前驱,共和国虽然不至于闹到那样的局面,但是在战争时期,大家能做的也仅仅是做好规划。开发也要以中部和东南沿海为主。这就将整个形势变成了对轴心国宣战问题的考量。

【屋】其实共和国乐得世界大战当中,各国厮杀的头破血流,处于相对安全的共和国,可以专心的发展自己。但是,中国这种级别的国家,有了质的改变,最终还是要对世界造成重大影响的。太平洋战争虽然如期爆发,但是欧洲却有了重大改变。丁宫的船队虽然没有被刁难,但是意大利和英国的冲突有了全新的变化。

意大利本来倒是很想打酱油的,德国对意大利的希望就是它能够守住地中海地区,不要给德国添乱。英国人在敦刻尔克失败之后,以及在之后的空战中伤亡惨重。苏德战争的爆发,给了英国人以希望。他们现在唯一还能够动手的区域,只有非洲。在日本南下之前,英国人集结了他在非洲殖民地的军队,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了“解放战争”。意大利人此时在非洲的核心利益是利比亚,放弃埃塞俄比亚并不是什么大事,意大利人撤退了。英国人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继续挥军进攻利比亚。结果,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全然不同的意大利雄狮展开了较量。

自从得到了石油资源之后,墨索里尼掌控下的意大利经济就迅速有了好转。墨索里尼也不是什么和平主义者,他加强了意大利军队的装备和训练。特别是重工业的起色,以及对德石油出口和成品油出口,意大利得以搞到了一些德军的旧坦克,增强了意大利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英国人进攻利比亚,墨索里尼先是对意大利人进行了足够的宣传。好不容易生活有了起色的意大利人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攻击?意大利军队的战斗意志随即得到了极大提升。

依靠了沙漠防线挡住了英军的头三板斧之后,意大利军队在德国提供的参谋长顾问,隆尔美中将的建议下,以反向肘击的模式对英军发动了反击。第八集团军遭到了重创。二十万士气高昂的意大利军队,一举重创二十万英国军队以及英国殖民地军队组成的联军。

英国联军损失了八万人,一路败退向埃及。意大利军队随即展开了追击,在阿拉曼一举摧毁了英国人临时组织起的防线,在12月18日攻克埃及,把第八集团军撵去了中东。英国人的地中海交通线彻底被切断。

此战中,隆美尔对意大利军人表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赞叹不已。参观了利比亚油田之后,对利比亚丰厚的石油资源颇为感慨。

日军的南下,让英国人乱了手脚。现在,他们的舰队想开去亚洲,就要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才行。更糟糕的是,英国人为了能够拼凑起足够的军队,大量调动了亚洲的舰队,以及印度军队。在意大利人的猛攻下,只有不到两万英军逃到了中东,其他部队全军覆没。要么战死,要么进了意大利人的战俘营。

而在此时,能够抵抗日本的军队已经屈指可数。

可以说是无趣的战斗,呈现全面优势的日本海军,以围剿的姿态对英、美、荷联军海军进行着打击。陆地上,马来之虎山下奉文则猛烈进攻。12月22日,英、美、荷联军的海军只有一艘驱逐舰逃到了澳大利亚,剩下的舰艇全部沉入了南中国海温暖的海水之中。日本人在国内对战争的伟大胜利进行了疯狂的吹鼓。

1941年12月30日,山口多闻的航母编队从已经攻克的新加坡港出发,进入印度洋作战。轴心国正在以不可抵抗的姿态,在世界上扩大了其势力范围。

而位于世界到东端的中国,表现出的宁静姿态,让世界的目光不得不放在她的身上。

英国特使,在1942年1月1日,终于赶到了北京,和共和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会晤。要求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阵营。

苏联和日本已经签署了日苏友好条约,除非日本对苏联宣战,否则苏联在苏德战场上形势危殆,不会主动向日本宣战的。

中国一百年来一直被欧洲国家侵略,不平等条约签了上千个,共和国在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以及建国以来的日子里,不断和英法等国发生摩擦,英国人深知,中国肯定乐于见到欧美列强遭到损失的。

当前:第61/13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