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老板全集.net》第23/464页


  “陛下,最新的《东都新闻》出版了。您看?”王义见杨广站在风雪里已经足有一刻之久,忍不住提醒。
  “哦,是嘛?朕倒想看看齐王做的好事。”杨广说着话,已经回身进殿,里面的大铜鼎里烧着上好的竹炭,殿里飘着一股原本是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与檀香混合出来的香味。
  隋帝杨广满怀期待地拿起桌案上那份报纸,这已经是杨??他们出版的第二份报纸了,早在第一份报纸出版的头一天杨二拿着样刊进宫后便获得了杨广的首肯,随后两天杨二又起草了《出版法》让他亲自审核。无疑,这两件事办得都很合杨广的心意,并且在他的意识里,这报纸是为他而办的。
  果然,报纸的第一版一如既往地刊登着朝廷最近的两条人事任命和诏令要闻:“一、帝以齐王?┪?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以荣郡守杨玄感为鸿胪卿。二、帝置洛口仓巩东南原,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
  杨广一目十行地边点头边翻到了第二版,上面的内容还是如同第一份报纸的格式,作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第一版人事和诏令进行了一番解读,包括简要地介绍了相关官员,以及对于朝廷做出这些诏令的好处进行了展望;杨广对此有些皱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传统,报纸的编辑手伸得似乎有点长了。不过,他又很快被四五版的东都要闻和花边新闻逗笑了,看到齐郡起点书院的考试方法时心一下便豁然开朗了。
  如今科举考试已经有了十多年的试验,可是招揽上来的人才呢?他印象深刻的不过三五人,而真正有才的不过刘焯刘士元一人而已,可是对于他的大业,这迂腐的儒生又能有什么帮助呢?琴棋书画还有明经诗赋都是虚的,而起点书院开创的考试方法就很有意思,至少能保证考出来的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是,如今门阀的力量毕竟还是太强大,百官必然不会同意改变选曹制度的。
  看完了齐郡起点书院的介绍后,隋帝往下看时,又看到一个读者的来信,上面说的是某人有次去酒楼喝酒完后,无法及时结账的尴尬,因为银子太重而不足以付账了,那位读者提出了使用纸币的想法。隋帝冷冷一笑,这货一顿酒席就花几十两银子,这得有多败家啊,不过,身上所带银钱不足,的确够难堪的,或许这事可以咨询下阿孩,毕竟他开办了银行。
  显然,这事是苏游的亲身经历,只是一不小心把当初的遭遇夸张了一些。回来以后他就想,如果后世的刷卡时代,他显然不会有此磨难,就算是用纸币……于是,他想到了银票,既然钱庄已经创办成功,银票的发行可谓是水到渠成的,但这里却有个授权问题,从古至今,国内流行的货币都是朝廷制造和把持的,如果贸然发行银票,会否僭越?所以苏游与杨二一番沟通无果后,才把这事捅到了报纸中,只是能否引起相关人的注意,却实在没抱多大希望。
  杨广叹了口气,快速浏览下去,至于第三第四版的经典解读他倒没什么兴趣,这样的文字他已经读得太多了,何况刚才又使他想起那几个满腹是这些东西的秀才呢?那两版广告则让他感受到了东都之大,上面各种货物五花八门,各种广告词更是舌灿莲花,读到此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离民生似乎有些远了,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又翻回第二版对于建造粮仓的解读,不由得又摇了摇头,“风雪交加,运河大概或已冰冻,此时急着建粮仓,是否劳民伤财?”
  隋帝摇头的时候,杨二也在摇头,这两期报纸的销售量与他的预期实在相差太远了。
  “殿下一定听过鲁人徙越的故事。”苏游倒不是太着急,毕竟新鲜事物需要适应期,而且最近风雪天气,为了份报纸出门的确有些说不过去,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之中似乎前后都缺啊。
  “当然,――鲁人善织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绢,他们想要搬到越国去,可是越人是不穿鞋子不戴帽子的,所以他们注定无法发挥所长,于是街坊邻居都劝他们不要迁移。横波想说明什么呢?”杨二毕竟是读过书的有文化的臭流氓。
  “很多文本上,故事到此也就完了。可是也有的文本上还有一句,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事实上,我们这些后人已经证明了这鲁人的眼光。”
  “横波倒是越来越有禅机了,贞倒以为如今陛下能够点头就已经是巨大的收获,何况形势越来越好呢。最近的状况,与这寒冬也不无关系。”王贞此时也站在杨二身边,同行的还有乔令则,但乔令则为了顾及王贞的儒士自尊,并不开口说话。
  “倒是本王性急了,不如下次旬休时,咱们饮中八仙再聚于此,可好?”
  离他们第二次相聚其实也就十天时间,最近四十天大家的确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十天后的相聚毕竟意义并不一样,如果说第一次在翠云峰是起点,上回是剪彩,那么十天之后则是庆功宴了,杨二能提出这聚会,说明在短暂的失落后又恢复了对报纸的希望,苏游点了点头给了无声的支持。
  “咱们还是要低调从事,免得别有用心的人诽谤咱们结党。再说,咱们这不是刚刚从报馆出来嘛,殿下此次来报馆慰问,我等无不感激涕零。”这是王贞的想法,说得有些夸张,却也面面俱到。
  “殿下不是授了河南尹、开府仪嘛,也可正大光明地组阁了。”乔令则陪着杨二走了半天,虽是才说话,也一下点到了要害。
  阁下这个词诞生于汉代,是用来称呼对有资格“开府仪”的高官。东汉末群雄并起后,郡守也有资格称之为“阁下”,而后,“阁下”这个词弱化成了对高官、贵族的敬称。
  “殿下组阁之事,恐怕还是由陛下操控;若是陛下不管不顾,殿下组阁就更没意思了。”
  “孝逸说的很是,若父皇看重我,必然会派几个有分量的大儒来辅佐,若是他放手我做,我却只能缩手缩脚了。”杨二点点头,有点“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内心深处希望用自己用熟了的人手,可是人手都由自己选的话,又体现不出父皇对自己的重视。
  “苏游对于报纸的销售情况倒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苏游不愿意在开府这个问题上多谈下去,毕竟,现在自己的官职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用官职的能量帮杨二的忙树立自己的位置显然不太现实。
  “把报纸变成官办,强制商家订阅如何?”苏游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这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报纸销售的途径,至于“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之类的历史,只存在于儿歌中。
  “这个想法,听起来对大家都有好处,孙伏加杜克明他们因此有了出路,但是,对于殿下来说嘛……谁也无法保证这报纸归殿下所管,而我们的存在也将很快暴露出来。”乔令则的脑子亦是灵活异常,他边说杨二边点头,乔令则的地下力量虽然众所周知只瞒得皇帝一人,但黑暗力量的故意公开与秘密显然有本质的区别。
  “苏游的想法的确不太成熟。”苏游懊恼地说了句,毕竟大家不再谈开府的事了。
  在雪地里站了许久,大家也有些乏了,杨二还想邀王贞和苏游去饮酒,两人却不约而同地推却了,只等送走齐王和乔令则,苏游才和王贞返回报馆。自然也免不了在乔令则身后说他的坏话,这人的名声最近的确不太好,欺男霸女的迟早会影响到杨二名声的。不过,杨二原本就是纨绔,从离开京城三四年依然坐稳“京城首恶”的交椅这事就能看出他不是什么好货;所谓近猪者吃,大概他也不会太在意乔令则的声名以及对他的影响的。
  见苏游王贞两人回转,屋中众人也并不意外,孙山强笑道,“殿下对《东都新闻》很失望吧?”
  “那倒不是,殿下只是对销售量有些郁闷罢了。”苏游摇了摇头,找了个地方坐下;虽然这个屋里并没有炉子,但是暖气管道已经通了过来,所以这屋里也并太冷,但苏游不知道怎么还是打了个哆嗦,然后又道,“其实我建议过殿下把报纸转为官办的。”
  “陛下当然不会答应。”杜如晦点点头,也知道苏游估计是为这里还没官职的几位着想,当然感激。
  “那是自然,横波的想法的确不太成熟。”王贞还在站着,走到了杜如晦身边看他排版,其时众人早就停下了手上的活。
  “好在,至少有一人看好了这份报纸,所以殿下一咬牙,准备亏本经营。”苏游点了点头,也并不为王贞的说法辩驳。
  “那人当然是陛下。”孙山杜如晦祖君彦都一齐猜测,刘善经却径直说了出来。
  杨广忽似心有所感,手一哆嗦,宣纸上滴下了一大团墨迹。


039儿女情长

  杨二与乔令则离开报馆后,看看天时近晚,便谴去后者,又急急往宫中请安去了。他进得观文殿时,正见隋帝杨广搁下笔。
  “父皇这字,不让二王,赏儿臣一副挂在中堂可好?”杨二请过了安,见父亲的脸色尚好,便拍起了马屁。
  杨广笑了笑,拍拍他肩膀道,“阿孩怎么也学这一套了?咱们在朝臣面前说大话,要面子,自家人整那么多虚的干嘛。”
  “儿臣是说真的啊,父亲这字儿臣八辈子都比不了。”杨二有些讪讪地道,很委屈的样子。
  “行了行了。你对东突厥来的表章有何看法?”
  突厥启民可汗上表申请年底来东都,以方便明年正月初一拜贺隋帝,这事杨二是知道的,昨日下午到来的奏章,虽然因为今天旬休无法在朝会上论及,但朝廷秘书处和三省要员间是提前通过气了的,凭着杨二的人脉怎能不知?所以今天选择去报馆转一圈,也有私下征询意见之意,但苏游和王贞却给出了不一样的建议,不过他听了父皇刚才的责怪,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苏游的主意。
  “如今突厥对大隋,表面看还是臣服的,去年冬天韦云起凭陛下的一只金箭就能去突厥借兵伐契丹,大隋不费一兵而获全功,所以对于突厥还是要笼络的,当然也要震慑他们,不能让他们把咱们大隋看轻了。刚才父皇也说了,咱们皇家要面子,大隋同样也要面子,启民来了,当然要让他看到一个强盛的大隋,咱们可以在今年冬天大办嘉年华世博会什么的。”杨二开始说始还怕不对父亲胃口,见后者不断微笑点头时,便一口气把半是自己半是苏游的想法说了出来。
  “哦,这说法倒新鲜,什么是嘉年华?世博会?”
  “就是……如同列国时代一样会盟,放羊放一只是放,放一群不也照样?不如就广发英雄帖邀请各国政要来东都,而咱们要做的,就是表现出咱们的繁荣昌盛,就如父亲当年在扬州结交儒释道一样,不过,咱们如今要表现的是繁荣,侧重点当然就是集市乐坊酒楼什么的了……”
  “表现这种虚假的繁荣当然需要花费大量的铜子。”
  “前期投资在所难免,关键是看回报,从来只有锦上添花的,哪里去寻雪中送炭?所以咱们可以铺张一些,做到让外邦看见我中华之盛,他们才会来天朝互市交易,源源不断的税收很快就会补偿咱们现在的付出。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有些手段难免摆不上台面。”
  “好啊,我儿好样的。”杨广听到儿子说的和自己所想一致,不由为他鼓起掌来,杨二亦是异常兴奋,父亲实在是太优秀了,所以自己以前做得多好在他眼中都是平常,上次夸赞自己是什么时候?杨二真的已经想不起来了。
  杨广顿了顿,又说道,“你的报纸,也很不错,不过,要把好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
  杨二除了诚惶诚恐地点头,又低语道,“儿臣也只是想为父皇的大业添砖加瓦。”
  杨广不语,只是眼看着差不多到了晚饭时间,便邀他一起用膳;杨二自是激动,不过让他感到不解的是父皇的小食吃得实在过于简单,菜的数量和质量都远比自己差了一个档次,想着这九五至尊邀请朝臣饮宴不知要预备多少菜,但平时却如此节俭,倒是面子和节俭两不耽误,只是自己是否也应该节俭一些呢?
  不过,花天酒地并不违法,只是一种带符号的生活方式罢了。杨二如此安慰自己,却也有口无心地对杨广道,“父皇,儿臣那有个厨子不错,要不……”
  “我能理解你的心意,不过说句俏皮话则是,‘鞋合不合脚,只有脚才知道’。我从小出守扬州,更喜南人的饮食,可能与你口味不一样呢。”杨广摆摆手,阻止了杨二的好意。
  杨二一时无语,只是默默吃饭,难得的父慈子孝场景,已有许多年未曾上演了。
  同一时刻,来府的晚宴也是其乐融融,原本大方之家,男女是不同席的,但来府就不讲究这些臭规矩,此时来雁北忝陪末座,而家主来护儿则在主席。来护儿年近六十,尤是身强体壮,能吃一斤饭,亦能饮两斤酒,战阵冲杀自然不在话下,可由于妻子的早逝,子女的终身问题还是得让他自己操心了。
  此时来护儿最担心的当然是宝贝女儿了,毕竟,如果谁家一口气连续生下五六个儿子的话,都会有点审美疲劳的,何况来雁北从小就是个乖乖女,来护儿甚至把年轻时候未完成的梦都寄托到了来雁北身上。
  晚饭吃得差不多了,来护儿刚放下碗一会,来弘兄弟几个似乎事先约好似的纷纷退席,来雁北不用说也知道这是父亲要与自己单独谈谈的意思。
  “雁北,陪为父散散步吧?”
  来雁北点点头,两人往后花园走去。
  此时夕阳西下,寒风阵阵,树冠上的积雪不时被吹落到小径上,来雁北此时想与父亲说几句话,却又不知从何说起,直到两人走到了习武场。那是后院西边的一处小广场,来雁北常常与几个兄长在此骑马射箭,有时也对阵拼杀,在这里留给她太多的回忆了。
  “想跟为父的好好聊聊,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吧?”来护儿此时眼睛正落在兵器架上,虽然没有看向女儿,却似乎知道她想说什么,来雁北被父亲猜到心思,心里一阵难堪,只是点了点头,不过,这也只是她的下意识,原本她就站在父亲的身后。
  “女儿啊,听说你已近三月不动刀枪了,岂不闻‘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的道理?”来护儿的声音很平静,虽然有责备之意,却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关心。
  “父亲也讲究非黑即白的吗?”
  “非也。为父坚持的是用进废退,无论文采武功,一旦懈怠了,再想补救就得花更多的心力了,比如逆水行舟,你一收起船桨不划了,船就会被水冲到下游去。”来护儿讲的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如果这个时候有了这成语的话,他或许不用那么费劲,不过,也可看成是他此时创造了这个成语。
  “女儿知道啦,明日必将重拾刀剑。”来雁北看着父亲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赶紧答应一声,但到底坚持不坚持的也还单说,最近一段时间的确是堕落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一直坚持的又是什么。
  “你的事我多半也听闻了,前几日纳言苏威有意与我结为亲家,他家长孙苏灿亦是一表人才……”
  “父亲。”来雁北此时听父亲说起苏威家事,却第一时间想到了另一个姓苏的,此时一声呼唤,打断之意明显多过娇羞之态。
  “虽然如此,为父的当然不能答应了,至少要回来问问女儿不是?”来护儿这话说的,纯粹是为了取笑女儿,虽然来家不太讲究门阀的规矩,但结亲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传统。至于来护儿对于苏威提亲的答语含糊其辞,实在是因为后者属于关陇贵族,正是目前隋帝杨广着手对付的对象,来护儿久在宫中,这点风向岂能不知?
  来雁北一时无语,按理说此时应该答应“但凭父亲做主”的,却又是不甘,一时想到红拂女时,竟不由得有些羡慕,如果自己也一无所有,或许会置之死地而后生罢?只是她没想到离她更远的卓文君,或许她们更相似些。

当前:第23/46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