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全集.com》第2/12页


  “行”字的本意是道路,所谓五行,大概是指可以通向最终态太极的五种事物形态吧。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方的四元素论,水、火双方共有,土当然就是地,然后西方有风咱没有,咱有金、木,比他们多一样。
  地、水、火、风,可以理解为固体、液体、最常见的一种能量剧烈释放方式以及气体。有趣的是,中国古代五行学说里没有气体的容身之地,因为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空气为何物,至于风,他们认识到那是一种事物变化的现象,但不认为代表或者反映了事物本身。金,可以理解为无生命,而木则是有生命,古代中国人认为它们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
  古希腊、古印度的四元素论自然跟后来的元素周期表没法比,又粗糙又空泛,还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神秘主义气息。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也是如此,但中国人另有一功,把五行和阴阳相配合了起来,这么一搅和,就连普罗大众也都能基本理解五行学说了。
  当然啦,即便把阴阳五行都配合了起来,想要搞清楚老天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天老子和天子儿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仍然需要做大量案头工作或者多拍几次脑门。可倘若不能解决这两个重要问题,你再研究多少宇宙构成都是虚的,官方不会赞助,因为他们不在乎,你的名字也因而不可能出现在官方史书上——《周易》的作者和五行学说的发明人连名字带骨头全都烂光了,就是明证。为了得到官方的认可、支持、赞助,证明自己的学说对巩固统治有用,于是乎,一位承先启后的大阴阳家就此应运而生,他的名字,叫作邹衍。
  历史从诸侯争霸的春秋时代,不知不觉就迈入了厮杀更为残酷、谋的不是霸而是王甚至是帝的战国时代。战国七雄里面,要说最富庶也最太平的,非齐国莫属——除了作死的齐湣王统治时期。齐国近海,得渔盐之利,所以富裕,它距离秦国最远,所以太平,加上齐湣王的悲催遭遇教育了齐人,往外打就是找死,守着原本的疆土最安全。所以齐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军灭掉的,而且基本没打什么仗,秦军一到,“带路党”直接就把城门给打开了。
  那么,不忙着打仗,不忙着拓土,大部分时间齐君都在忙什么呢?原来他们在赞助学术研究。百家争鸣从春秋时代的一盘散沙,演进到战国时代的各家理论逐渐完善并且相互融合,齐国的贡献不可小觑,甚至我可以拍胸脯保证,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十个里面有九个得到过齐君的赞助。赞助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开学堂、请讲师、提供场地和经费让大家坐下来一起研究和辩论。
  齐国所开的学堂,名叫稷下学宫。这个“稷”字,是指齐国都城临淄的一处城门,“稷下”就是稷门附近的意思。这座高等学府肇建于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代君主田午时期,田午不是正当继位的,而是杀了自己的哥哥齐侯田剡,还有侄子田喜,篡位为君的。田午死了以后,谥号为桓,史称齐桓公(不是三百多年前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桓公午,或者蔡桓公——成语“讳疾忌医”就是由他的事迹产生的,他因为不听名医扁鹊的良言相劝,最终病到无药可救,一命呜呼。
  大概是为了掩盖自己篡位的恶名吧,这位桓公午创建了稷下学宫,满世界搜罗各派思想家,想通过大搞学术赞助来给自己换得个好名声。这座官方学院就此建成,一直延续到齐国灭亡,其间产生了大批名闻天下并且影响后世的大教授,比如儒家的孟轲、荀况,法家的申不害,纵横家鲁仲连,还有就是阴阳家邹衍。
  邹衍,听名字就知道他是邹国的公族后裔,邹国虽然被楚所灭,但地近齐、鲁,最终土地还是落到齐国手里,所以他也可以算是齐国人。此人生卒年不详,根据资料来看,大概略晚于孟子,跟鲁仲连和名家的公孙龙是同时代人。据说邹衍已经彻底想通了上天的奥妙,所谓“言尽天事”,所以当时人送他一个外号,叫“谈天衍”——当然啦,是说他专门讲解天的道理,不是说他喜欢闲聊,说什么今天天气很不错之类的。
  这位“谈天衍”综合了前辈关于阴阳五行的研究成果,推出了自己的全新理论,一种叫“大九州学说”,一种叫“五德终始说”。“大九州”什么的与本书主题无关,暂且不论,这个“五德终始说”听上去很厉害啊,究竟说的是些什么呢?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很花哨的,作为宇宙基本元素的五行并非静止不动,它们随时随地都在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就好像阴和阳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一样。阴阳家们说五行有生克,所谓生,就是指某一行凝聚得多了,就会从中产生出另一行来;所谓克,就是指某一行会影响甚至克制另一行。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克来生去地形成了种种复杂关系,于是宇宙万物就都因为这些生克而产生出来,并存在下去,或者演化,直至消亡。五行的生克规律是: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其中某些关系很好理解。比如水生木,就是必须得浇水,草木才能生长;火生土,火把木头烧光了,变成了灰烬,那不就是土吗?再比如土克水,洪水泛滥得靠土堤、土垒来堵啊;水克火更简单,谁都知道用水能浇灭火头。但某些关系就理得不那么顺了,土怎么就生金了?矿物大多是埋在土里没错,可怎么能算是土生出来的呢?还有,木怎么就克土了?理论上植被保持得好,水土才不会流失嘛。但总而言之,理论就这么出来了,五种元素相生相克,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循环,不但在学术上貌似能够自洽,而且还蕴含着一种圆融的艺术之美。
  五行学说出来以后,阴阳家就开始把它们往宇宙万物上去套,直接能够套得上的自不必多说,要是瞧着不怎么能套得上的,那就干脆篡改事实,以证明理论的正确。比方说,用五行套五方: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水代表北方,火代表南方,土代表中央,可以完美套用。再比方说,金代表白色,木代表青色,水代表黑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
  除此之外,拿五行套人的身体,据说金就代表皮、鼻子、肺脏和大肠,木就代表筋、眼睛、肝脏和苦胆,水就代表骨、耳朵、肾脏和膀胱,火就代表脉、舌头、心脏和小肠,土就代表肉、嘴巴、脾脏和胃。(文*冇*人-冇-书-屋-W-Γ-S-H-U)
  而且不仅仅是宇宙万物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照套五行,就连一些虚拟的概念,他们也堂而皇之往五行上套。比如说玄而又玄的八卦,阴阳家们说了,乾、兑是金,震、巽是木,坤、艮是土,离就是火,坎就是水。再比如计算历法的天干、地支,也都分了五行。十天干可以被整除,两个配一个;十二地支整除不了,就三组一对二,两组一对三——什么甲乙木、丙丁火、壬癸水等等算命用语,就是这么来的。
  五行学说就这样被一代代阴阳家们前仆后继、绞尽脑汁地大体完善了,等到稷下公立大学堂资深老教授邹衍出马,立刻就直截了当地把宇宙之道和人间之事,也就是天老子和天子儿子的关系敲定了下来。影响深远的“五德终始说”热辣出炉。

五德有始终
  阴阳家们认为,五行可以完美地套用在万物甚至万事上,任何事物只要能分成五类,自然就能应合五行,要是分不成五类的……那是你分得不够细致。所以不仅仅有形之物、自然之物有五行,就连思想道德都能够分成五行。
  比如说,孙武写《孙子兵法》,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阴阳家马上指出,没错没错,这就是五行所演化出来的五德!其实不仅仅将有五德,就连鸡都有五德,《韩诗外传》中就说鸡“头上戴帽子是文,爪子能战斗是武,敌人在前敢于冲杀是勇,看到吃的互相招呼是仁,按时啼鸣是信”,归纳起来,鸡的五德是文、武、勇、仁、信。
  所以有关品德的好词汇多了去啦,随便挑五个出来就能算是与五行相配合的五德,比如“温、良、恭、俭、让”,比如“忠、仁、诚、节、勇”,各种说法莫衷一是。然而五行是有生克的,五德有没有生克呢?你就算能硬拗出忠生仁来,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诚克勇来不是吗?但是老教授邹衍站出来明确表态:没错,五德也有生克,虽然不明显,但是其循环可见。
  邹老教授认为五行是上天造成万物的基本属性,五德是上天赋予人间的基本品德,任何朝代,也都必然偏重于某一种品德。所以,正如五行有生克,会循环一样,五德在不同时代也会有所偏重,更明确地说,朝代的德性是会随着朝代更替而转变的。更进一步,他大胆地总结并且预言,朝代更替也是德性变更的结果,这就叫“五行相胜”。
  邹老教授没有明确指出所谓五德究竟是哪五德,估计因为他解决不了忠、仁之类品德相生相克的关系问题,他只是按照五行,把五德定义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和土德。他说:“自从天地产生以来,五德转移,各自都有所因应的朝代……土德以后,木德继承,再然后是金德、火德、水德……”就这么循环来循环去的,所以也叫“五运”。
  那么,每一个朝代的德,究竟靠什么来确定呢?这就与中国传统的另一套玄虚理论有关了,那就是说,既然天象和人事是有关联、有呼应的,那么地上发生什么大事儿,上天就会事先给出预告。这些预告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比方说天上飞彗星,起浓云,以及地震、海啸、泥石流之类的灾祸,那就是负面的,咱们前面说过,人间君主得为此写检讨,或者让大臣写检讨。至于正面的预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祥瑞,二是祥物,三是谶。
  所谓祥瑞,就是指凭空出现的、瞧上去就必有好事情发生的各种虚无景象,比方说有什么神龙、凤凰、麒麟降世啊,比方说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彩云出现啊,等等。所谓祥物,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人都能够瞧得见、摸得着的吉祥物件。其实严格说起来,祥物也属于祥瑞的大范畴,但咱们所说的狭义的祥瑞是纯粹务虚的,比方说自古以来到处都有人声称见过龙、凤,但始终没人逮一条来公之于众,虚得不能再虚。祥物呢?比方说什么地方的一株稻子生了三个穗啊,什么地方的山里挖出块大玉石来啦……诸如此类,不管是真是假,是不是伪造的,起码是个人就能见着,还能去摸上一摸,不是吗?
  第三种是谶。“谶”这个字的发音是“趁”,指的是可能会实现的预言。咱们这里说的谶,主要包括符谶和谶谣,所谓符谶就是指相关预言的神秘文书,所谓谶谣就是指民间到处传唱的神神叨叨、含有预言性质的调子或者顺口溜。
  祥瑞相对应的是不祥,祥物相对应的是不吉祥的事物。咱们前面说了,天上飞彗星就是不祥,飞过条龙就是祥瑞;地里刨出块玉来就是祥物,刨出块石头来,并且石头上还写着“祖龙死而地分”之类的字眼儿,就是不吉祥的事物。至于谶,这个词本身没有褒贬色彩,可能预示着好事儿,也可能预示着坏事儿,还有可能对于某些人来说预示着好事儿,对某些人来说则预示着坏事儿。
  打个比方,古史记载最早的谶谣是“山桑弓,箕木袋,灭亡周国的祸害”,据说预示着美人褒姒将要祸乱周朝,导致西周灭亡——传说“亡国祸水”的褒姒打小就是被一对贩卖山桑弓、箕木袋的夫妇所收养的。这基本上属于预告坏事儿的谶谣,可是对于仇恨周朝的人来说,倒说不定是好事儿。再比方说,陈胜、吴广造反的时候,自己编造了谶谣“大楚兴,陈胜王”,对于那哥儿俩和楚国遗民来说,当然是好事,对于秦朝来说,肯定就是大坏事。
  言归正传,邹老教授认为,所谓王朝的德性,就得靠这些祥瑞、祥物和谶来确定。
  比方说最早的黄帝,碰见过黄龙,还有一条十多丈长、几米粗的大蚯蚓,黄色属土,蚯蚓也属土,所以黄帝土德盛。到了虞舜,又称作虞朝,虞朝就是土德。虞朝后面是夏朝,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曾经在郊外碰到过青龙,所在之地草木茂盛,青是木色,木又克土,所以夏朝就是木德。取代了夏朝的是商朝,赶上过山里面冒出来银子的好事,故而商属金,金又克木,于是商就是金德。到了周代的时候,周天子曾经看到过好大好大一个火流星在宫殿上空盘旋一周,变成无数的火老鸦飞散,火克金,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老先生这么着从古到今捋了一通,然后满意地捋捋胡子:没错,没错,五德就是这么循环交替、贯彻始终的——这就是“五德终始说”。

第一个称德的王朝
  “五德终始说”可是个大大的好东西,因为这套理论包容性特别高,谁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去修改。按它的本意,只有拥有正经德性的势力才能推翻前朝创立新政权,但是此后大家全都反着用,先捏掉前朝,然后再给自己配一个合适的“德”,以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的合法政权。这就好像是先上车后补票,先生孩子再领结婚证,先打下伊拉克再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古今道理全都相通。
  历代造反派都应当感谢邹衍,因为既然有了这样一种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和指导,那么大家吹嘘起自己的“受命于天”来就更加理直气壮了。首先发现这种好处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商人、政治家吕不韦,他不仅让门客把这套理论写进《吕氏春秋》里去,并且按照“五德终始说”为今后新王朝的创建积极筹备理论基础:周是火德,水能灭火,水克火,嗯嗯,那么取代周朝的自然就该是拥有水德的王朝啦。
  周朝末代君主周赧王大约死于公元前256年,是在吕不韦当上秦国相邦的七年之前。也就是说,吕不韦召集大群门客编纂《吕氏春秋》的时候,周朝已经灭亡,可是七雄争霸,新朝代还没有诞生。七雄虽然已经全都称了王,可是它们的祖先都只是周王朝分封或者承认的诸侯,名义上是周天子的臣下(包括那个始终不肯真正服从王化的楚国),也从没统一过天下,自然没资格拥有正统地位,给予“德”的属性,所以被自动无视了。吕不韦的目光在朝后看。
  ——话说这种拿割据势力不当王朝,既不给正统地位也不论德的计算方式,以后还经常会碰到,并且被变出无穷无尽的新奇花样,此乃后话,暂且不提。
  《吕氏春秋·应同》里相对王朝德性的说明,比当年邹老教授所言更为详细,说明了这一门学问始终是在向前发展的。书中说,大凡将有新的帝王、新的王朝兴起,上天一定会先降下祥瑞预兆来提醒老百姓。比如黄帝的时候,上天先生出大蚯蚓和大蝼蛄来,于是黄帝就说:“土气胜!”因为土气胜,所以流行黄色服装,办事儿也很土。等到大禹的时候,草木经过秋季、冬季都不凋零,于是大禹就说:“木气胜!”因为木气胜,所以流行青色服装,办事儿也很木。等到成汤的时候,上天先从水里生出一柄金刀来,于是成汤就说:“金气胜!”因为金气胜,所以流行白色服装,办的都是金事儿。等到周文王的时候,上天先派火老鸦叼着大红文书聚集在周朝的宗庙里,于是周文王就说:“火气胜!”因为火气胜,所以流行红色服装,办事儿也很火。替代火德王朝的,一定是水德王朝,上天一定会先预兆水气胜,因为水气胜,所以流行黑色服装,办的事情都非常水……
  至于什么叫土事儿,什么叫金事儿、水事儿,吕老相邦及其门客都含含糊糊地不肯明说,对于所预见或者不如说所预告的下一个正统有德王朝,会是七雄中哪一国的未来呢?也暂且闭口不言。当然啦,吕不韦是秦国相邦,肯定得为秦国说话,他这是先埋下伏笔,给新王朝诞生作政治宣传呢。
  吕不韦的预告,很快就在他死后不久变成了现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这是预言,因为古往今来,预言只有在变成了现实以后才会被人重视,被人拿出来说事儿,预言要是变不成现实,不是被人骂疯子胡扯,就是被彻底遗忘。吕不韦的预言其实是建立在秦国强大的武力和绝佳的政治、外交态势基础上的,而不是什么天降祥瑞、祥物,或者由符谶、谶谣支撑的荒诞故事。以秦国当时的实力,要说天下不会再统一或许有人信,要是说天下还会统一,但不是由秦国来统一,恐怕根本没人理睬。
  终于,嬴政扫荡六国,一统天下,并且自封为秦始皇了。这位秦始皇是个很迷信的家伙,特别相信来自齐地的术士们宣扬的阴阳五行那一套,他因为想求长生不老,把术士徐巿和五百童男童女派去了东洋大海,因为遭术士背叛,结果搞了场“焚书坑儒”的惨剧,那都是家喻户晓的史实了。且说秦始皇既然迷信这一类鬼花样,于是邹老教授的徒子徒孙们就主动冒了出来,在重复了一番老教授说过的话以后,又翻烂故典,好不容易找到了,或者也有可能是彻底找不到因而干脆直接编造了一则上天新的预示,他们说:当年秦文公出门去打猎的时候,打到过一条黑龙,黑色属水,由此可见,我强秦统一天下本来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啊!
  秦始皇听得有趣,又找来吕不韦的书一翻:“哦,仲父早就预见过啦,周朝是火德,我大秦是取代了周朝的,果然是古往今来第一号水德王朝。”【wWw.Zei8。Com电子书】
  秦始皇虽然逼死了吕不韦,但那是政治需要,他对这位老师加“仲父”的学问还是挺佩服的,况且又对他有用,于是秦朝是水德王朝这件事就这么确定下来了。按照吕不韦所说的,五色里配合水行,同时也可以配合水德的颜色黑色,于是大家都纷纷把衣服染成了黑的。秦始皇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
  以往夏商周的“德性”都是后人追认的,从秦朝开始,中国王朝才第一次真正有意识地利用这套“五德终始说”,来系统地为自己的正统性作证明。
  俗话说“上行下效”,既然皇帝都如此好兴致,下面的马屁精自然也都一窝蜂地研究起阴阳五行来了。邹衍的学说本来是为了劝说天子节俭,要他们注重道德,否则就会被推翻、被代替,结果被这群不学无术的家伙超常发挥以后,逐渐开始变质,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全都冒了出来,作为官方政治理论的五德学说逐渐蜕变成民间风水算命的理论基础,贻祸后世。梁启超就说过:“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
  然而,秦朝这个很水的政权终于历二世而亡,水德终究没能保佑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按照秦始皇的天才创意传至秦千世、秦万世。接下来就是楚汉相争,而“五德终始说”也因此又掀开了乱七八糟的新一页。
  二曰: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吕氏春秋·应同》节选
  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史记·封禅书》节选

第二章 两汉

造座庙祭祀黑帝
  从来都说秦汉、秦汉,其实这么连着说很不恰当,因为秦、汉不是紧连着的,中间有断代。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年底,赵高谋杀了二世胡亥,接着秦始皇的侄子子婴又杀了赵高。但是这个时候,咱们开头说的那个刘三儿已经领兵突破武关,逼近秦都咸阳了。所以子婴再不敢称秦三世,而是退一步称秦王,希望可以靠着归还关东诸侯的土地来苟延残喘——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秦朝已经没了,可汉朝还远没有建立。
  子婴当秦王才四十六天,刘三儿就杀进咸阳,灭掉了秦国,但他也没能赶紧把汉朝建立起来。一个多月以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进入咸阳,宰了子婴,然后把刘三儿赶去西边儿的穷乡僻壤,封他做汉王。汉王当了整整四年,刘三儿才终于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所以说,秦、汉之间有将近五年的空白期,历史上叫它“楚汉相争”,其实啊,也可以叫它“西楚朝”。
  且说汉王二年(公元前207年),这时候刘三儿大概已经改名刘邦了,他正在跟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西楚霸王项羽连番恶战。
  刘邦这时候还见不着胜利的曙光,不久前,他刚趁着项羽远征齐地搞了场大突袭,打下了西楚的首都彭城,可是屁股还没能坐热,就被心急火燎赶回来的项羽杀了个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连老婆孩子都被敌人给逮了去,自己是连滚带爬地逃回了关中。可是这位仁兄没心没肺,也不弄块凉席挂块苦胆找机会报仇,反倒优哉游哉地躺在秦朝旧宫里,晃着脑袋问部下:“这个……秦朝当年供的都是些什么神哪?”
  部下告诉他,秦朝祭祀的是四方天帝,青、白、赤、黄。刘邦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说:“我听说一共应该有五帝呀,这怎么才四个?”大家伙儿都说没听说过,不清楚,刘邦说看来还有一个黑帝,得等着我这位真命天子来帮他建祠堂了。
  上古时候部族很多,几乎每个部族一个神,就算比不上日本神话里的八百万天津神,上千总是有的,上万也不一定。后来有些神跟随着他的部族灭亡了,有些神跟随着他的部族兴盛起来了,更多的神则跟随着他的部族融入了别的部族神话体系中。等到阴阳五行学说产生,把五方都配给了五行,就出现了五方天帝的说法,即东方为青帝,西方为白帝,北方为玄帝,南方为赤帝,中央为黄帝。再后来,干脆把大批远古神灵往这些空头帝号里套:青帝就是太皋氏或者伏羲氏,白帝就是少昊氏,玄帝就是颛顼氏,赤帝就是炎帝神农氏,黄帝就是轩辕氏。这套体系是啥时候最终定稿的不好说,但可见楚汉相争的时候,起码空头五方天帝的名号是已经定了的。
  于是乎,刘邦就开始建庙祭祀黑帝,他这个在当时几乎是毫无意义的劳民伤财举动,谁料想对日后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刘邦一度被项羽打得很惨,可是翻盘也快,因为项羽本身糟糕的用人和分封政策,加上想到哪儿打到哪儿的极度飘忽的战略手法,最终把自己给搞垮了。公元前203年,琢磨着全都打不下去了的楚、汉双方终于坐下来谈判,决定以鸿沟为界,在中国地图上画了条分割线,商定西经属汉,东经属楚。可谁想项羽才一掉头,刘邦的援军就到了,于是一个猛冲,在垓下把楚军彻底打残。项羽逃到乌江,精神已经崩溃,干脆抹脖子不活了。
  就这么着,昔日的乡下小公务员刘三儿,就一步登天变成了汉高祖,西汉王朝终于建立。
  这个从偏僻乡下冒出来的新王朝,初建的时候很没有规矩,因为刘邦嫌秦朝那一套礼仪太繁琐,下令全都给废了。结果在朝堂之上,群臣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一边喝酒一边表功劳,闹急了干脆拔出剑来砍柱子,把坐在上面的皇帝给吓个半死。好在这时候,有个叫叔孙通的儒生站了出来救驾,说这是上朝议政,不是酒馆儿聚会啊,得定朝仪,让大家伙儿都讲规矩。刘邦说好,你定套比较简单的试试,大家伙儿都是乡下人,太复杂了谁都搞不懂。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他一大票弟子开始制定朝仪,定完了就费劲巴拉地教会群臣。然后再等上朝的时候,大家伙儿全都规规矩矩,该站哪儿站哪儿,没人大声说话,没人拔剑乱砍,就算皇帝赐酒,也都按照一定顺序来先举杯敬贺皇帝,然后再喝。刘邦这下高兴啦,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当皇帝原来这么尊贵啊。”
  规矩要不定就不定,定了一套规矩,刘邦满意了,就难免会想再造另一套。马屁精们因此逮到了机会,纷纷上奏,帮王朝搞出种种无意义的表面工程来,于是就有人想起了德性的事情,请示刘邦,您看咱们得算是哪一德?
  刘邦是半拉黑社会出身,比不上项羽、张良之类的高干子弟,素质实在不高,听了这话就想当然地拍板。他想当然什么呢?他想起自己当年给黑帝造庙的事情啦,因而傻呵呵地说:“你看,当年黑帝就等着我给他立祠,说明天命在我这儿,水德尚黑,那咱们汉朝就是水德吧,大家继续穿黑衣服。”
  “咣当!”旁边一百个人倒下九十九个。

当前:第2/1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