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耳》第211/491页


“一点半我回到店里,电话就响了,是平时肯定不会回电话的师傅打来的。两点黄师傅就来到了我的店中。平时只要把瓷器打开看一眼就可以包起来的黄师傅,这回足足看了这个盘15分钟。”

“我当时还心里想,师傅肯定也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盘子吧?但随后师傅眼镜一放,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教训:你上手过这么多永乐盘子,居然看这个真?

翟建民一脸苦笑道:“在师傅指出几处不对后,我也发现这个盘子的折沿略厚,底足偏高。虽心有不甘,但基于只卖真货的原则,在3点前还是把这件盘子还给了卖主。”

“三个月后,不断有高仿品涌入香港市场,当我见到这些高仿品时,才觉得当初的决定是对的。到现在我一直留着那时候的一个高仿,作为一生的教训!”

吴天缘点点头,在他这里就没有打眼的危险,有异能,只要他不去选择元代,既不能听,上手也不能吸收能量的朝代,明清绝对不会打眼。

“香港回归后我在太太的坚持下去京城发展,当年已经40多岁的我下决心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尽管困难重重,顾虑众多,但对于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瓷器的热爱,使我顶着压力,克服困难,进入了北大考古系学习。”

“在最初的两三个月中,因为听不懂老师的普通话以及对一些专业词汇不理解,上课听得稀里糊涂,下课后还要同学帮忙。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就在课堂上录音,回去后反复听,反复学。”

“虽然一周只有两次课,但每次听课,都要早出晚归,在两地之间飞来回。每次在听完课回到香港家中都是晚上10点多,吃点饭后复习当天学的知识,直到凌晨,而第二天上午10点钟还要精神抖擞地去上班。”

吴天缘这时候对翟建民真是刮目相看,原本有些小芥蒂也烟消云散,一个五十岁的人还对古玩有如此热情,这点让他很感动。

王大刚也感叹道:“如今老翟在北大已经上了五年课,五年的学习费用,五年的劳累都是常人难以承担的,但他仍在坚持着。”

“一个人获得的成功与他付出的努力成正比,这个道理很简单,但要身体力行,就很少有人有他那样的毅力。天下之最可贵者,莫如时日;天下之最奢侈者,莫如浪费时间。”

今天真是不虚此行,吴天缘见识到真正香港行家的风采,这里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师徒礼仪,有最规矩的行家行规,还有一批真正热爱古玩的藏家,难怪能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

第137章敏求精舍

“你看,这里香港鉴定协会统一颁发的古玩AB证!”翟建民拿出两个本子,让吴天缘看。

“所谓的B证是百年证,也就是说你的东西超过百年,是个老物件!”

“而A证是确定具体年代的凭证,受到全行人的认可,这就是我们香港的行规。”

三个人聊了两个多小时,吴天缘通过翟建民对香港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算完成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

“明天我要去见几个朋友,老翟你带着老弟去转转,我就不参与了。”

吃完晚饭,王大刚回房间前交代一声,让两个人自己活动。翟建民看着吴天缘一脸期待的样子,笑道:“正好明天带你去见几个老前辈,敏求精舍的叶老大,你小子早就盼着了吧?”

“那是,来香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看看真正的大行家!”

吴天缘兴奋道:“黄花梨之王,叶成耀,天民楼葛洪,还有后天回来的张宗宪老爷子,鼎鼎大名的敏求精舍大人物。”

敏求精舍是一个成立于1960年的收藏家团体,其成员是一群醉心于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香港藏家,他们在中国书画及各种不同的文物范畴上,均有独特的收藏。经常与不同机构合作举办讲座、研讨会及展览,把会员的搜集成果和鉴赏心得公诸同好。

1960年组建,由胡仁牧,陈光甫等人发起,目前舍址位于香港宝云大厦。他们以《论语.述而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之者也”的经典论述,给收藏社团命名为“敏求精舍”,又以“研究艺事,品鉴文物”作为敏求的宗旨。

敏求的会友荟萃了一批既是社会栋梁之材,又是收藏佼佼者的知名人士。他们的藏品不但等级高,影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享誉世界。

如乐在轩,北山堂,萱晖堂的书画;暂得楼,天民楼,关善明的陶瓷;还有徐展堂,麦雅理的收藏;以及攻玉山房的中国古代家具等等。

会友每月定期聚两次,敏求的组织严密,入会条件很高,首先个人藏品要有档次,其次人品要好。发展新会友时需要全票通过,不允许一个”黑球“。会风很民主,会务实行民主管理,主席两年一任期,同时还聘请一些内地文博专家和海外著名藏家作为名誉会员。到现在敏求的人数虽不足才37人,绝对代表香港收藏的最高水平。

“敏求精舍有很鲜明的个人收藏,比如首届主席胡仁牧的清代官窑单色釉器收藏,叶义医生的竹刻犀角雕收藏,罗桂祥的宜兴陶瓷茶具收藏,叶成耀的明清家具收藏,九如堂李大鸣的高古瓷收藏,天民楼葛士翘父子的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徐展堂的历代瓷器收藏等。”

翟建民赞叹道:“每一个人收藏都是洋洋大观,上百件甚至几百件精品,随便一个人都能成立个博物馆!”

“比如徐展堂,白手起家1991年在香港创立了当地首家私人博物馆――香港徐氏艺术馆,并在世界各地捐建多处以徐展堂命名的中国艺术馆,被誉为世界十大收藏家,也是其中唯一的华人。”

徐展堂拥有藏品5000余件,囊括陶瓷、青铜器、玉器、家具、牙角器等门类。单就其所藏瓷器而言,上至新石器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半山类型的彩陶罐,下迄清乾隆时期黄地青花云龙捧寿图六角瓶,体系完整紧密。

徐展堂与博物馆之间的缘分不浅,包括徐氏艺术馆在内,徐展堂通过捐赠收藏和相关资金,支持建设了七处展厅。

在国外有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澳洲国家艺术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的“徐展堂中国艺术馆”。

在内地他出资100万美元帮助上海博物馆建陶瓷馆,并捐赠藏品设立了徐展堂陶瓷馆;其后不久得知南京博物馆新建艺术馆有困难时,又慨然允诺捐80万美元,用于青铜馆和陶瓷馆的建设,南京博物院不仅设有“徐展堂明清瓷器馆”,还聘请徐展堂为名誉院长。

“香港回归前,人心思动,移民和打算移民的不在少数。当时的香港收藏界,有些收藏家已经把自己的藏品打包装箱,准备运到国外。当国家文物局局长于1988年率团访问香港之时,徐展堂便邀集敏求精舍同仁主动邀约,请张德勤与同行去敏求精舍会舍做客。”

翟建民回忆道:“徐展堂直接向张德勤询问,香港回归后,内地实行的《文物保护法》会不会延伸到香港?香港的文物还能不能自由出境?得到领导的明确答复,广大收藏家才安心发展,阻止一次文物外流的恶劣后果。”

当前:第211/49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