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夜将袭全集.com》第2/50页


等山谷里完全恢复宁静的时候班长才第一个反应过来,迅速跑到刚才人影站立的地方,却只剩空空的山谷,和夜空上不停闪烁的星星。

这事是30年前发生的,在这30年间再没有任何动静,不过根据传说的描述,这种事情也确实不会经常发生,所以上级领导并未放弃对这一区域的监控。

张小军使劲拉着一个粗树干,把自己拖到一片比较平坦的缓坡上,雨势丝毫没有减轻的迹象,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能爬到山顶,想干脆就在这里坐下来等雨停,脚下却没有停下来,事情总有一个限度,如果这次没有更多的发现,另一个30年是绝对不会再有人等下去的。

又是一个缓坡,他右手抓着一颗树的枝丫,支撑着身体迈上去,脚下还没站稳,忽然一滑,整个人向下扑倒,两条腿顺势就滑到土坡下面,他心里一惊,右手死死抓紧树杈,勉强没有摔下去,但身体重重的拍在地上,右胳膊也在树枝上划破了。他用左手抓进泥土里,支撑自己站起来,然后靠在树上大口喘着粗气,这时被雨淋湿的伤口才开始隐隐作痛。

如果今天交代在这里了,甚至都没人能找到吧。他脑子里混乱地想着,自己被指派到这里时可没想到会真的出任务,本以为会像前面许多人一样,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就调回北京,好多人都说这是个浪费钱的项目,过不了多久就要关闭。

刚才警报响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没立即意识到等了这么多年的事情终于再次发生,不过总还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坐标,方位,地图,装备,没用多久就全部就绪,于是一行5人匆匆出发,可惜天公不作美,半路上还是下雨了。

如果这是几个山包以外的风景区,下雨之前就会有人专门带着大喇叭提醒人们赶紧沿着山坡下山,那里的工作人员太熟悉这座山了,什么情况会下雨他们一清二楚,而这里,没有人提醒他们马上就要倾盆大雨,更没想到将将感觉到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时,洪水就从山谷中倾泻而下,几个人迅速向山上攀爬,听到身后的轰鸣声,张小军回头看的时候,下面已经一片波涛汹涌,刚才还在后面深一脚浅一脚的两个人也不见了踪影。

他定了定神,看看胳膊上的伤口不算深,继续一步一滑得向山顶爬去。

到达山顶的时候张小军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这时的雨小了很多,他环顾四周,发现没有人在等他,只好迈开步子向预定的山谷方向走去。

装备着磁场监测仪的山谷不算远,他以前去过两次,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因此对那里比较熟悉,他想起来30年前班长的机械表,当时的技术还不够完善,不过根据班长详细的描述,还是找到了一些监测方法。

其他人也同样知道这次机会的重要性,所以没有等他,如果是他自己先到达山顶,也不会等着其他人爬上来再走,那将失去很多宝贵的时间。

山区的天气真是变幻莫测,刚才的倾盆大雨没多久就几乎完全停止。张小军加快步伐,转过一道山梁,忽然看到前面小小的两个人影,即使从这么远他也认出来那是刚才在他身后的两个人,于是顿时轻松起来,看来他们仅仅是找到一条更快捷的路爬了上来,刚才自己小心的不去猜测最坏情况,现在全部释然了。

这条山谷并不是山洪爆发地,所以水流很小,现在也完全停止了,他用了20分钟走到预定地点,其他4个人已经全部到达。

不过他没有和几个人打招呼,而是像他们一样紧紧盯着前面一片开阔地,脑中一时间一片空白。

这是他第一次看到30年前班长口中描述的蓝光。中间悬浮着的最大的一个点――只能叫做点,因为没有看到任何肉眼可见的结构――所辐射出来的蓝色光芒区域最大,目测半径超过4米,像是由一个空泡的外层在发光一般,如果不仔细看,真会把它当作一个球体,然而他注意到这层光有瞬时的黯淡和骤亮两个明显的周期,虽然这个周期短暂的几乎无法察觉。那么这一定是快速辐射出来的光。

四周同时悬浮着的是8个小一些的光圈区域,最小的看起来半径只有不足半米,大的估计半径有1米。当然他是参考了离得比较近的同事的身高得出结论,他知道磁场监测仪发现异常的那一刻,就已经激活了录像设备,回去可以更仔细的研究,包括慢镜头回放闪光周期,也许能发现些什么。

他脑中正在高速运转,忽然发现,运转的不只是他的脑筋,8个小“光球”明显在围绕着最大的“光球”旋转,速度有快有慢,而且……

他突然间明白了,当年班长他们如果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并且没有数错数量的话,看到的景象一定和今天他们看到的一模一样,因为,所有的“光球”,模拟的不正是――太阳系!

他盯着“光球”的大小和运行轨道,包括它们之间的距离,果然和太阳系目前的8大行星一一对应,刚才还在思考“光球”的悬浮原理和产生原理的大脑,立刻被更多无法理解的问号塞满。不知道为什么,他想起了小时候第一次看到一个讲宇宙的科普片,好像是BBC拍的,镜头从地球升起来,慢慢拉远,掠过月球,接着是火星、巨大的木星、有着光环的土星,然后是天王星和海王星,那时候冥王星还算做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那种直接带来的震撼,从此让他难以忘怀。

此时他再次感觉到了这种诡异的震撼感,可他本以为经过这么多年,看过无数的相关视频、图片,应该已经麻木。思想正在开小差的时候,其中4个“光球”的亮度骤然增加,闪烁的频率也一路上升,直到肉眼再也无法分辨出闪烁。

张小军惊异的发现,最大的“光球”中心开始出现可以观察到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球体,并且在慢慢增大,忽然一闪,一大圈蓝色的光芒瞬间扩散出来,几乎接近他的身体才消失,噼啪声吓了他一跳,然后他闻到了雷雨天气里那种异常清新的味道。所以刚才是被电离的空气,和中间的副产品――臭氧。

“光球”中心一个看似金属球的东西掉落下去。

其他3个“光球”也像是一次小规模的放射,掉下去3个金属球。其他闪光也随着这几个“光球”一起消失,补充过去的空气卷起地上的积水,变成水雾弹开,打湿了站得最近的一个同事。

一片宁静。静得张小军可以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

张小军朝着几个金属球的方向走去,走了几步忽然想起来什么:“小马,用放射性检测仪查查有没有问题。”

旁边一个同事急忙放下背包,开始翻找起来,掏出一个饭盒大小的检测仪,打开开关,一边四周晃动一边慢慢接近金属球的位置。仪器指针只有微小的偏移,和自然山体的放射性几乎差不多。

几个人放心的走到4个金属球的旁边,小心的用镊子夹起来仔细端详。

金属球的重量有重有轻,不过都是实心的,最大的一个虽然有鸡蛋大小,但比其他三个都要轻,可以猜测是比较轻的金属,而且刚才在正中心模拟太阳的就是它,另外三个金属球看起来都是常见金属,其中一个银白色的小球正在慢慢的蒙上一层模糊的外壳,张小军几乎可以肯定这是钙金属球。不过一切还是得回到基地的实验室具体检测。

5人小队最后检查了一下周围,确定没有遗漏的东西,关掉了录像设备,开始沿着山谷返回。

天空还是不晴朗,乌云低低地压在山顶,之前的路已经基本被冲毁了,他们只得另找一条路。

第二章

张小军看着手中的表格,复杂的参数他兴趣不太大,他关心的几个数据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四个金属球的成分分别为钙、镁、铝、氧。

他抬头看看站在旁边的曹海良,晃晃手中的表格:“金属氧?”本来口气想严肃一点,但是看着对方窘迫的表情,实在有点想笑,“你没弄错吧?这个结论……可不能随便下啊。”

曹海良虽然是材料学的大学生,不过一毕业就到这个比较偏的地方来工作,还没有太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以出错也有情可原,张小军并不打算追究,他很理解这种情况,说来他自己的专业是理论物理,也是临时指派才来到这里做小组长,上级对这项研究到底要走什么方向也是毫无头绪。

曹海良紧张地解释:“我也思考了很久,但是用现有的设备只能得出这个结论……我自己都不太相信,这不时限到了……”

当前:第2/50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