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校对版作者木林森444》第606/677页


  当然中华帝国征服蒙古之后,也有一些新的制度,首先是将察哈尓和归化城土默特合并,称为内藩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府,归化城正式更名为呼和浩特,受帝国的直接控制,帝国将在这里派遣官员,治理地方并驻军守卫,由北京军区管理,治所设在呼和浩特。同时蒙古各盟旗的事务,也都由察哈尔府管理。不过察哈尔府也并不干涉各旗内部的事务,但各盟举行会盟的时候,察哈尔府都要派人参与。
  同时商毅还做出决定,五年以后,在察哈尔府成立内藩蒙古自治区政府,仍然坚持蒙人治蒙的原则,由各旗联合组成自治区政府,共同管理自治区内部的事务。当然俱体的制度,将由各旗派遣代表,到察哈尔府先组成一个自治区政府筹委会,大家共同商议制定。
  对于成立内藩蒙古自治区政府,各旗旗主的态度都不径相同,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但一来自治区政府是在五年以后才成立,现在时间还早,二来从商毅的声明来看,自治区政府仍然也是坚持蒙人治蒙的原则,而且由各旗派代表参与讨论制定自治区政府的各科制度,因此就是持反对态度的旗主也都暂时没有声张,等到时看一看俱体情况再说也不迟。
  最后一点就是在长城内外开设通商口,方便汉蒙两族进行通商贸易,并且允许蒙古和帝国的其他省份进行自由通商来往。
  这一条是最受各旗主的欢迎,因为蒙古地处偏远,经济情况不十分落后,而且物产也十分单一,其本不产粮食作物,因此对于中原的各种物资主要是粮食、茶、糖、盐、铁、棉布、丝绸、药材、木材,金银制品等等的需求量都很大,而蒙古出产的马匹、牛羊、兽骨、皮革制品、奶制品等等,也是中原地区所需要的商品,双方确实有一定的互补性。其实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一直都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战争不断,但双方的通商来往也同样一直没有中断过,甚致比战争的时间更多。不少时候双方都是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
  其实经济实力才是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势所在,因为从贸易依赖性来说,游牧民族对中原商品的依赖,要远大于中原对游牧民族商品的依赖。只是由于观念狭碍和见识的不够,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经济手段来控制北方的游牧民族,只是把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埠通市,当作是对他们的一种恩赐,体现上国皇恩,而不是制约他们的手段,因此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开埠通市上,往往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心神来潮,想开就开,想关就关。
  实际并不是所有的时候,北方游民族都有入主中原,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在大多数时间里,北方的游牧民族只是想生存下去,或者生活得好一点,而其实也并不想和中原王朝打仗,只是双方不通商,游牧民族就无法得到自已需要的商品,只好发动战争去抢,双方的绝大部份战争,就是这样引起来的。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长城定蒙(四)
  不过在商毅穿越以前生活的时代,经济手段实际己成为大国之间博弈的主要手段,绝大多数的事情,都可以在经济层面上来解决,根本不需要发动战争。当然各国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当然在这个时代,仅仅只靠经济手段,能够解决的事情确实很有限,但仍然可以做为战争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只要是能够应用得好,还是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
  因此商毅也把与蒙古通商,做为对蒙古进行管理一个重要的制约手段,一方面通商可以促进汉蒙之间的交流来往,进一步接近融合,加强蒙古人对帝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贸易手段,控制蒙古的经济命脉,当蒙古各旗都习惯了通过互市贸易的方式,来获得中原的各种物资的时候,就算再出现一二个野心家,想唆使蒙古进行反叛,也很难得到广泛的支持。毕竟对绝大多数的蒙古牧民来说,并不希望打仗,因为打仗始终都是一件充满了危险的事情,弄不好就会送命,而能从打仗中收益的,永远只是少数旗主,轮到士兵身上的,总是少数。
  不过帝国自身保持强大的武装威摄力量是前题,否则神马经济手段、外交手段都是浮云。如果是狮子老虎,长得肥壮到是无所谓,但如果是猪羊,过于肥大绝对不是好事。
  当然各旗主使者并不知道商毅的想法,但知道帝国不仅在长城内外开设通商口,而且还允许自由通商,而在这方面,帝国比清廷开放得更宽,这也就表示,汉人的商队可以深入到蒙古各旗,兜售各种所需的商品,当然从理论上说,各旗也能派出商队,跃过长城,进入到中原内地经商,这对蒙古各旗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消息。因为各旗的通商权大倍份都掌握在旗主的手里,一但开通商贸,也就意味着钱财滚滚而来。
  因此到这个时候,各旗主才都有一些向中华帝国投降,也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的想法。于是也都心脱成服的再次向商毅谢恩。
  随后商毅又乘机下令,各盟的盟主在回到盟内之后,马上招集会盟,一方面督促未派出使者朝见商毅的旗主,尽快派出使者到南京去,向中华帝国表示臣服,同时也宣称,如果在明年三月之前,还没有遣使入朝的旗主,帝国将视为不臣之旗,将立刻出兵征伐,绝不宽恕。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确定以后各盟轮流出任盟主的排列秩序,交到呼和浩特的察哈尔府来,在场有三名盟主,都一一允诺,而未到场的盟主,他们的使者也都表示,一定会回去转告。
  这一来,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完了,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商毅也立刻下令,就在长城上设宴,招待各位旗主,同时还把福临母子三人也请,一同列席。毕竟他们也为这次收复蒙古各盟出了一些力气,而且商毅也表示,尽管这一次的功劳还不足以使他们母子能够被释放,但也确实是有立功表现,因此在回到农场之后,将酌情给予一些奖励,在工作上也会有所照顾,干一些轻闲一点的活计。
  福临母子三人听了,也是受宠若惊,对商毅千恩万谢。
  蒙古各部归服之后,商毅又在居庸关庆贺了三天,并且还举行了一次阅兵式,而在阅兵式上,还进行了一次火枪火炮的实弹射击训练,让蒙古各旗主近距离的观察了火枪火炮的射击效果。商毅并不怕泄露火枪火炮的秘密,因为且不说现在中华军的枪炮工艺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而旦生产方式也己经脱离了纯手工作坊式的制作,而是规模化、模具化、部份机械化,以现在蒙古的技术水平,是根本不可能仿制得了的,就算是能仿制,也不可能拼得过帝国,相反越是这样开放,也就越是让蒙古各旗主认为帝国是有恃无恐,而实力深不可测。
  而就在这三天的时间里,商毅又连续收到两份其他的报告,一份是从朝鲜发来的:帝国派出的使团到达了朝鲜,正式策封李淏为朝鲜王,同时也和朝鲜签定了《中朝亲善友好条约》《中朝共同安全保障条约》《中朝经贸来往条约》这三个条约,不过这三个条约既可以分开分别成立,也可以统一组合成一个大的条约,被称为《中朝三约》。
  当然《中朝三约》中规定的条件要比明、清两朝严格得多,按照条约内容的规定,在政治上,朝鲜正式成为中华帝国的藩属国,国王继位,以及太子的策封,执政大臣的更换,还有朝鲜的内政和处交等的重大事务都必须先经过中华帝国的同意,才能够进行。
  在军事上,条约规定,朝鲜国内的正规军队不得超过十万人,而目朝鲜军队是用来保护本土的安全,不得对外发动战争,不得拥有、制造重型火炮、大型战船等大型攻击性武器。如果因为战事需要而进行扩军,对外出兵,或使用大型攻击性武器,必须先通过中华帝国的同意。同时扩军规模、出兵规摸由双方协商,而大型攻击性武器只能从中华帝国购买。不过也规定了,一但朝鲜本土,及其附属岛屿的安全受到别国侵略,或武装危胁的时候,中华帝国有义务以各种形式,保护朝鲜的安全。同时朝鲜将江华岛和釜山港租借给中华帝国驻军,以方便在有危险的时候,中华帝国在第一时间出兵保护朝鲜。
  在经济上,朝鲜向中华帝国全面开放义州、海州、南浦、平壤、济州、清州、全州、光州八处为通商口岸,中华帝国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商馆、设领事进行贸易活动,并且享有外交豁免权,而且除了向朝鲜交纳三厘海关税之外,中国的商品在朝鲜国内任何地方,都无需再缴纳其他税务。
  另外还有一个付加条件,就是持有中华帝国证明文件的欧州传教士可以在八个通商口岸进行传教活动,但必须有中国籍的传教士陪同参与。
  当然《中朝三约》的签定,在朝鲜国内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不仅是在野的洛党,就连现在执政的原党内部,也有相当一部份人反对签定这样的条约,因为这等于是将朝鲜的大部份主权都让给中国控制,长期下去,当然是对朝鲜极为不利,亡国灭朝,也不是不可能的。
  但几位执政的大臣元斗杓、宋时烈、宋浚吉等人都十分清楚,现在朝鲜根本就没有和中华帝国讨价还价的资本,签定条约,朝鲜确实有可能在未来亡国,但不签条约,朝鲜却是全马上就亡国,因此孰轻孰重几个人当然分得清楚,火燎眉毛,也只能先顾眼前了。
  而朝鲜王李淏也明白签定了条约,至少在自已这一朝,是可以混得过去,至于子孙到了混不过去的那一天怎么办,这关自己什么事,虽然李淏并不知道法王路易十五的那句“我死之后,那管是洪水滔天”的名言,但先顾眼前事,休管日后难的这个道理,李淏还是懂的。
  因此有国君点头,又有执政大臣赞同,就算是其他人反对也没有用了,《中朝三约》也就这样十分顺利的签定了下来。
  不过这一来就造成了朝鲜政坛的分化,刚刚掌握了朝政的原党内部发生了分裂,失势的洛党迅速和原党内部一部伤不满与中国签约的官员结合,形成另一股政治力量,朝鲜新一轮的党争,也又一次拉开帷幕。
  商毅接报之后,也十分满意,因为《中朝三约》的内容,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图制定,这样一来朝鲜的政军经三方面都将受到中国的极大制约,不在具备绝对的自主权,从而也彻底的被捆绑在中国的战车上。这样慢慢的埐透朝鲜,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也就可以将朝鲜并入中国。
  而对于朝鲜内部的新一轮党争展开,商毅并不在意,毕竟条约己经签定了,只要帝国保持自身强大的实力,朝鲜内部怎么拆腾都无所谓,相反这样更好一些,让朝鲜将精力都放在党争上,不断的进行内耗,那么朝鲜也就永远无法摆脱帝国的控制。
  不过另一条消息可就不是好事,这是沈阳军区发来的。在十月中旬,沈阳军区的吉林军分区接到报告,在黑龙江流域一带发现一批哥克萨人,侵入到达翰尔族生活的地区,血洗达斡尔族的古伊古达儿村,进行劫掠,烧毁村庄,屠杀并掠虏达翰尔族人近千余人,并且强占了雅克萨城。
  于是吉林军分区立刻派遣一个团的士兵出击,在松花江流域与一支人数约为五百左右的哥克萨军队展开激战,在中华军强大的火力进攻下,哥克萨军队被杀得大炇,当场被击毙了一百零七名哥克萨士兵,俘虏三十二人,剩余的败兵退到了黑龙江上游的呼玛城堡里防守。因为中华军缺乏重型武器,因此并没有攻城,退回到吉林。


第一千二百五十三章 北疆告急(一)
  接到了这份报告之后,商毅也苦笑了一下,北极熊果然开始动手了。
  哥萨克是突厥语音译,意为自由人,泛指在东欧草原主要是俄罗斯南部地区的游牧社群,但哥萨克并非是一个固定的民族。
  哥萨克的形成是从十三世纪开始的,当时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俄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形成最初的哥萨克人。
  在15、16世纪俄罗斯农奴化过程中,又有大批城市贫民与不愿成为俄罗斯的农奴、乌克兰农民,迁徙到俄南地区生存。与早期的哥萨克人合并,同时受他们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善骑射、不受管束的有独特文化的认同关系,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亦农亦兵,长期处于半军事状态,一个独特的群体。
  由于这时的俄罗斯罗曼釆夫王朝,即沙俄王朝的中央政权管辖能力有限,对俄罗斯南部草原只有名义上的权力。无法对哥萨克人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对哥萨克人采取怀柔政策,通过收买哥萨克上层的人物,控制哥萨克人,并且借助哥萨克人的力量,保护俄南边境,同时也向东南方向扩张,在这种条件下便形成了一个叫“哥萨克”的特殊人群。
  在历史上,哥萨克人一向是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在十七世纪以后,成为沙俄的重要武装力量,也是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的主要依仗。
  沙俄政府对中国东北部的入侵其实很早就开始了,在1640年,沙俄政府就成立雅库次克督军管辖区,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次年即开始派兵入侵黑龙江流域,哥萨克士兵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主力。
  而在清廷入关的时候,沙俄政府向中国东北的外兴安岭、黑龙江一带地区进一步的扩张侵略,而由于这时清廷的主要力量都集中在关内为平定天下而战,由其是在本时空里,清廷入关之后的战斗十分不顺,因此绝大部份力量都被调集到了关内,对东北边境一带的防守十分空虚,因此对沙俄的侵略,只能依靠当地达斡尔人、鄂伦春人,虎尔哈人等民族部落组建民兵抵抗。
  尽管这些部落也都是民风悍勇,逞强好战,但一来是缺乏有效的组织,二来也没有精良的武器,因此在骁勇善战,装备精良,又是有组织的哥萨克士兵面前,部落的自发抵抗一直都很无力。
  因此从清廷入关到现在,沙俄军队曾多次侵入黑龙江流域,进行抢掠烧杀,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了数百人,开始时还只是抢掠一番就撤走,现在己开始在黑龙江流域地区占城夺地,建立永久的定居点了,而这次血洗古伊古达儿村,强占雅克萨城,也是这几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不过清廷在东北地区兵力空虚,也使中华军对东北的收复行动进展得十分顺利,加上福临己经投降,因此中华军对清廷东北的宁古塔将军辖区基本没有进行什么战争,清廷的宁古塔将军沙尔虎达父子向中华军投降,清廷在东北统治地区也基本都被中华军接管。
  在清廷入关之后,整个东北地区都属于盛京昂邦章京统管,但福临亲政之后,觉得盛京昂邦章京的统区太大,而且盛京要防备中华军在辽东登陆,因此将关外地区一分为二,把盛京、吉林以北的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流域和库页岛在内的海中诸岛,却划为单独的行政区,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即宁古塔将军辖区。
  实际上宁古塔将军辖区的范围十分广阔,东起库页岛,南至长白山—日本海的海面;西至呼伦湖,北起鄂霍次克海和外兴安岭,总面积近二百万平方公里。不过在另一时空里,这些地区大部份都被沙俄侵占,仅剩黑龙江以南的地区。而沙俄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占,当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不过即然商毅来到这个时代,当然就不会坐视北极熊侵吞中国的东北地区不理。尽管这些地区现在确实地广人稀,十分荒凉,看似并无太多的实际利用价值,但商毅知道,其实在这片土地上,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极为重要,虽然说自己这一代是利用不上,但这并不防碍商毅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畗。
  于是商毅也立刻派人请来了堵胤锡和成进、李定国等人,召开军事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冈萨雷斯候爵夫妇和亚莉桑徳拉。其实亚莉桑徳拉现在己经得到军部的认可,因此她出席军事会议,并不让人觉得意外,而冈萨雷斯候爵夫妇是纯因为对俄罗斯的了解,候爵夫人就是出身于一个俄罗斯的贵族家庭,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俄罗斯生活。尽管她是生活在莫斯科一带地区,而不是远东地区,但对俄罗斯的社会情况还是十分了解。
  首先商毅把东北边境发生的事情向众人讲说了一遍,然后冈萨雷斯候爵夫妇又把俄罗斯的历史,现况,以及哥萨克人的来由、特点等等情况都向众人介绍了一番,亚莉桑徳拉当翻译,并且进行了一些补充。
  关于俄罗斯,其实堵胤锡和成进都是知道的,因为在元朝的时候,中国就有俄罗斯的记载,当时称其罗刹国,而《中华时报》的《泰西诸国录》专栏中,也对俄罗斯做过的介绍,后来《泰西诸国录》结集出版,帝国的官员几乎人手一本。另外帝国出版的《坤舆万国全图》中,也十分详细的划出了俄罗斯的位置,由于俄罗斯的幅员辽阔,犹在中国之上,而且横跨亚欧两个大州,又与中国比邻,因此也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像。
  但由于这个时代的俄罗斯的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而且不是欧州的主流国家,因此对俄罗斯的介绍并不是十分详细,现在由冈萨雷斯候爵夫妇一解说,堵胤锡,成进,李定国才知道,原来在中国的北方,还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同时也理解了商毅为什么一定要把都城定在北京的原因,帝国最大的敌人,依然还在北方。
  等候爵夫妇说完之后,商毅才道:“现在俄罗斯无故进犯我中国北疆,自然不能忍让,当给于迎头痛击,重创其势,方可实其引以为戒,日后不敢再犯我中华。”
  堵胤锡也点了点头,道:“皇上说是,有犯我中华之威者,虽远必诛,古人尚且有此豪壮之气,何况现在我中国之势,己远迈汉唐。”
  因为这几年来,帝国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号称满万不可敌的清廷,还有纵横无敌的蒙古都己是中华军的手下败将,而且也基本完成了从古代军队向近代军队的转化,因此帝国上下对军事力量都信心十足,底气也足多了,再加上确定也开阔了眼界,认识了海外的世界,知道欧州诸其实都是逞强凌弱之徒,因此在对外敌的口气也十分强硬,大有你狠我比你更狠的气势。如果还是在明朝的时候,堵胤锡止断断不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最多也就是先礼后兵,要先向俄罗斯示以天朝之圣德,然后才举以兵戈等等。
  成进也立刻道:“皇上,臣愿意领军出战,给俄罗斯一个迎头痛击,使其不敢再窥视我中国之地。”
  商毅笑道:“现在俄罗斯不过只是出动了数百哥萨克士兵而且,又岂用我们出动大军征讨,不过知其有不轨之心,我们早作预备也就是了,再者宁古塔之地属沈阳军区所管,就是要出兵,也是先出沈阳军区的人马,还轮不到北京军正区。你只用做好预备,也就行了。”
  顿了一顿,商毅又对堵胤锡道:“堵卿,你现在是北京留守,那么东北一代的防御也由你来调度付责。”
  堵胤锡忙道:“臣尊旨。”
  商毅接着又道:“不过宁古塔地区幅员广大,只设一个省恐怕难以顾及得过来,因此朕打算把关外之地分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设地方官员,治理政务,而军务由沈阳军区付责,分别派军,驻守边境各地,以御俄罗斯。”
  堵胤锡道:“关外之地分设三省,自然是好,沈阳军区只有三个军的兵力,人数不过八万之众,还要付责朝鲜的驻军,想要防住这么辽阔的地区,恐怕力有不隶况,是否从北京军区抽调一个军协守,或者是再给沈阳军区加扩一个军的编制。”
  商毅摇了摇头,道:“八大军区定制已成,未及一年,岂有立刻更改的道理,何况现在俄罗斯并非欲与我中国全面为敌,所侵我东北者,仍是哥萨克人,非俄国朝廷本意,而哥萨克人的总计,也不足十万人数,可成兵者,不过三四万之数,且能于我东北边境,不足万数,因此还不足为惧,以沈阳军区的兵力,也足以守住边境。至于朝鲜的驻军,可以交给山东军区。”
  顿了一顿之后,商毅又道:“如果还是兵力不足的话,可以令东北边境各村庄部落,自己组织民兵,由朝廷发给军器弹药,并派遣教官进行训练,令其结寨自保。”


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北疆告急(二)

当前:第606/67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