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校对版作者木林森444》第675/677页


  第一、二条都表示,中国己经准备在以尼布楚、雅克萨两城为核心,建立居民定居点,做为长久之计,将这两座城作为中国东北方的保障。同也是以后与俄罗斯争夺西北方地区的基地。而第三条的后半部份,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允许俘虏参战,也是商毅经过了详细的考虑,才制定出来的决策。
  因为黑龙江上流以及捕鱼儿海地区都属于遍远地区,而现在的中华军,基本都是河北以南地区的人组成,因此很难将大量人马长期驻守在这一地区,如果希望在这地区长期驻守、保持稳定,必须要多依靠当地人,但在这个时候,这一带地区都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很难招集到足够的兵源。外蒙离这里到是很近,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士兵来源,但现在外蒙也才刚刚归复帝国,并不能做太大的指望,在另一时空里,外蒙归复清廷之后,也是经常发生叛乱的。
  因此商毅也把目光放到哥萨克人身上。虽然说哥萨克人居住的地方离这些地区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哥萨克人本身就是一个游牧渔猎,因此做长距离迁移,也不是不可以。而且现在哥萨克人并没有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东欧、中北亚的几个大势力之间游离不定,朝秦暮楚。但既然俄国可以收买、利用哥萨克人的力量,那么中国也同样可以。
  俄罗斯能给哥萨克人的东西,中国同样也能,而且还能给得更多。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北方要依赖哥萨克人,而是做为中国在北方地区可以运用的力量中的一支,毕竟在末来两百年内,哥萨克人都是俱有很强的实力,而这一支力量,中国也不能把这支力量全部都推给俄罗斯。如果能争取到一部份哥萨克人,不仅可以増强自已的力量,同时还可以消弱俄罗斯的力量,同时将哥萨克人引入到这一地区,对外蒙各部也是一个牵制作用,因此也是一举三得。
  不过这一切都是在以中国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而且针对哥萨克人这种蝙蝠似的性格,也不能一味的示好,必须恩威兼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哥萨克人,因此在现在这个时侯,彼中华军俘虏的哥萨克人,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做几年苦工再说。
  而收到了南京国防部的命令之后,童大勇也立刻尊令照办,开始以尼布楚、雅克萨两城为核心,开始布置了起来。


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平定叛乱(一)
  中俄双方在黑龙江上游展激战的时候,在南京的商毅也把精力都放到了平定辽东地区的叛乱事务上来。因为在东北战场上,商毅对中华军的战斗力,以及童大勇的指挥能力是相当放心的,而且中华军的兵力,是俄军的二三倍,因此东北边境的战争,其实根本就不需要商毅担心。
  当然商毅虽然关注辽东的叛乱,但和内阁的担扰并不一样,因为商毅从来就没有认为,在辽东地区的叛乱,会动摇帝国的统治基础,那怕是使清廷复避也都是不可能。只要中华军的大军一到,反叛的势力就会被立刻被平定下来。因此商毅也并不是对辽东叛乱担心,而是担心这次叛乱对辽东地区造成的破坏。
  在穿越之前,商毅所接受的历史教育中,对于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一般都是做比较正面评价,当然从反抗暴政、反抗压迫的角度来说,农民起义也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如果一个民族在面对暴政、压迫,都不敢反抗,那么这个民族也确实没有前途了,毕竟中国农民其实是世界最老实的人,如果不是把他们逼得走头无路了,是不会使用暴力反抗的。当然一般来说农民起义的领头者,大多都不是真正的农民,但主体都是由农民组成的。
  但另一点也是不可否认的,就是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农民起义对社会生产、经济造成的破坏相当严重,而在后世的历史教育中,往往都有意避开这一点。尽管说野史流传的黄巢杀人八百万、张献忠屠尽四川等等有相当的夸张成份,但这也说明,农民起义确实对社会造成相当大的破坏,这也就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往往声势浩大,但能够成事的,却寥寥无几的原因。
  当然这一次辽东地区发生的叛乱,并不能算是农民起义,免强只能算是民族反抗,但对社会生产、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和农民起义是一样的,甚致还会更大,因为这里面还夹入了不少民族主义的成份。
  清廷在入关之前,在辽东统治了二十余年,虽然一直都在压制汉族人,但对辽东地区的社会生产发展,由其是农业发展,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在南北战争的时候,由余要支付庞大的军费,清廷也对辽东地区增收了许多重税,对社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也并不大。
  而在中华军进军东北的时候,在辽东战场上的战争时间并不长,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斗,因此辽东地区的生产也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在战事结束之后,辽东又回归到汉族的中央政权,社会生产也很快得以恢复。同时帝国在辽东地区大力打压满族、扶植汉族,剥夺了满族贵族占有的土地,分配给汉族人,也调动了不少汉族人的积极性,因此在两年之后,辽东地区的生产不仅完全恢复,而且还有了一定的发展。
  辽东地区是中国东北部的重要地区,商毅当然不希望辽东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也希望辽东的叛乱能移尽快的平定下来。而且就声势来说,这次叛乱也确实不小,就在内阁制定了内外方略之后的几天,就连续收到辽宁省发到南京的报告,又有七八个地方的村落发生了叛乱。一时之间,整个辽宁省,包括吉林省的一部份地区,叛乱的村镇己经超过了二十个。反判的主体当然是满人,也有相当一部份是原来的汉军八旗。
  其实新帝国建立之后,虽然对满人进行了一些打压,但并不是压迫,只是取消了满人的种特权,基本的生活还是可以保证劰,但由于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因此也让满人心里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当然如果是在中国的其他朝代,大多数人估计也就釆取了隐忍,毕竟明白一点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反叛是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但现在的满人还保持着渔猎游牧民族的悍勇尚武性格,人人都善于骑射战斗,而不是后世只会提笼溜鸟的八旗子弟,但头脑相对简单,并不会去多想什么后果,多数都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的想法,而且辽东地区本来就是满人比较集中的地区,结果有了一个带头的,也就会立刻有不少人响应。
  不过反叛发生的虽然很广泛,表面上也很浩大,但绝大多数都是集中在乡村地区,能够攻占城镇的寥寥无几。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辽东地区定居的多数还是汉族人,他们都不愿随满人反叛,就是在满人当中,也有相当一部份人不愿反叛,因此就是被强迫加入叛军,也会千方百计的想要逃跑。结果经常是在起事的时候会聚集不少人,但过不了两天就会逃亡大半,或带出去溜一圈,也散走了许多。
  而另一方面,辽东地区的基层官员大多都是中华军退役的老兵,不乏中下级的军官,他们都上过战场,见过大场面,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在叛军进攻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害怕,相反会极积组织指挥地方军队进行抵抗,甚致向叛乱者发动进攻,在这场叛乱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地方军队的战斗力肯定无法与中华军相比,但一群由狮子率领的绵羊是可以战胜一群由绵羊带领的狮子,更何况地方军队并不是绵羊,而叛军也不是狮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各路反叛的队伍也很难攻占城镇。
  正因为如此,辽东发生的叛乱虽然看起来,实际并不怎么样,许多地方的叛乱其实并未持续几天,要么是被地方军队平定下去,要么就是叛乱者自己都觉得信心不足,结果没两天就散了,要么是躲进深山老林去里当了土匪,要么是投奔到比较大的反叛势力。
  在其中反叛势力最大的要算小清河边的商家台地区的反叛,主导这次反叛满人察富尔、哈瓦纳两本来是正黄旗的甲喇,正、镶二黄旗本来就是直属于清廷皇室的满旗,而且两人还和爱新觉罗氏还有一点远亲,叧外也在清军中干过,有一定的军事经验。在中华军收取辽东的时侯,两人也知道抵挡不住,因此才弃械投降,得以保住自己和家族,而在投降之前,又将许多财产都掩埋起来,虽然后来土地被政府收去,但还在保留下了许多财产,但从一开始两人就抱定了找机会举事,恢复清廷。
  而这两年来,两人也暗中将掩埋的财产暗暗取出,招筹旧部人员亲友,打造军械,在辽东叛乱发生之前,两人到是己经招集了两三百人,大部份都是本旗的满人,其余也都是其他各旗满人。在其他地区发生叛乱之后,两人也立刻趁势发动叛乱,并且一下子就打扯起来近千人。
  在辽东的各判乱中,也只有商家台地区的判乱是真正有组织,有准备的,在叛乱之前,察富尔、哈瓦纳就派出一部份人混进商家台城里做内应,因此在叛乱之后,里应外合,攻下了商家台城,从而也成为各路反叛中唯一一个攻占了城池的叛军。
  不过使得商家台的叛军名声大振的,却是另外一件事情,就在两人攻占了商家台不久,来了一群投奔两人的满人,其中为首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自称名叫多尔博,是多尔衮的嗣子,多铎的亲子。在中华军攻占北京之后,他在一批多尔衮的旧部保护下,逃到辽东的深山里隐藏,后来听到了两人举义的消息之后,立刻赶来投奔,而带来的这一批人,也就是多尔衮的旧部。
  清廷的遗臣都知,多尔衮只有一个亲生女儿东莪,并没有儿子,在过世之后,从弟弟多铎的儿子中过续了一个,算是继承了多尔衮这一系,这个孩子确实叫多尔博。但实际上中华军攻克北京之后,多尔衮的女儿和继子因为是清廷的宗室,因此也都和福临,庄太后等人关在一起,在农场里进行劳动改造。根本就没有逃出去。另外多尔博是多铎的第五子,过继给多尓衮的时候才只有七岁,今年才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也不是十七八岁的少年,在年龄上也对不上号。
  察富尔、哈瓦纳都是正黄旗人,又是宗室的远亲,对这些情况当然清楚,但现在他们正需要这样一面旗帜,多尔衮的嗣子,也是多铎的亲子,也是努尔哈赤的亲孙子,从血缘上来说,是有资格成位清廷的皇帝。自己的队伍里有了这样一个人,在大名份和号招力方面,自然都大大提升了一步。当然到底是真是假,并不重要,自己说他是真的,那就是真的。
  于是两人也立刻将来人迎到上座,并当场下拜,尊这个少年为睿亲王,皇太孙,并在第二天,就将睿亲王的旗号给打了出去。果然有了这样一面大旗,两人的声势也立刽大振,其他各路举事不佳的叛军纷纷赶来投靠,在十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发展到三千佘人,衍然也以叛乱的盟主自居。


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平定叛乱(二)
  不得不说,相对于其他的满人,察富尔、哈瓦纳确实算是比较有头脑的人,懂得利用清廷的宗室号招力,睿亲王,皇太孙这块大招牌也确实比较唬人,但满人毕竟汉化未久,忘了汉语中也有另一句老话,叫做枪打出头鸟。
  扯起了睿亲王,皇太孙这面大旗,固然可以让察富尔、哈瓦纳的叛军声势大振,但也立刻将中华军的目光吸引了过来,从这一点也说明,这两人的水平也就到此为止了。
  中华军的沈阳军区现在只剩一个师的驻军,而且要保卫沈阳、辽阳等大城的安全,因此面对辽东的多点叛乱,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分布太多,不知该对那一支叛军动手才好。而最关建的是,不知道叛军的虚实,其实绝大部份叛军只用出动一个营就可以把他们给灭了。
  但这个时候商家台的叛军一下子就冒了出来,打出了睿亲王,皇太孙这面大旗,也就给了沈阳军区指明了目标,多尔衮的儿子,这个份量可是足够了,而且也很危险,毕竟到现在叛乱的性质己经正式上到了复避清廷的地步。因此沈阳军区也立刻决定,不等山东的援军到达,立纠出动一个团的兵力,另加一千地方军队,进攻商家台,平灭这一支叛军。
  中华军的人马一到商家台,叛军中间就有不少开始慌了神,有不少人都主张放弃商家台,逃进深山里躲避,但这时那位睿亲王皇太孙到是显出几分王者风范,立刻站出来慷慨陈词,诉责主张逃跑主义的人,同肘为众人打气鼓劲,说了一番拼死力战,为大清尽忠尽节之类的话,同时还向察富尔、哈瓦纳表示,自己将亲自在战场上督战,一但前军不敌,自己将亲自出战,守可战死阵前,也决不后退一步。
  众人听了,也都大为振奋,由其是察富尔、哈瓦纳两人,更是惊喜交加,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当然知道打仗就是士气,而上位者一鼓劲,就会振奋全军的士气。本来两个人只是想利用这位睿亲王皇太孙的名份,并没有对他抱以多大的期望,现在看来,这到是个敢做敢当的人物。于是叛军的士气也大增,马上倾剿出动,迎战中华军。
  叛军鼓噪的动静确实不少,但怎么能和正规的中华军相对抗呢?虽然叛军主动出击,有些出乎中华军的预料之外,但一但真的打起来,不是靠叫喊几句口号,说一番大话能够管用的,由其是现在中华军都己经进入了火器时代,不是靠精神力量就可决定战场胜负的。
  因此战斗仅仅才进行了二十几分钟,连半个小时都没,在中华军一阵排枪打击下,叛军就被杀得大败,后退不止,无论察富尔、哈瓦纳怎么喊叫,制止都没有用。而就在这时察富尔、哈瓦纳再找那位亲自督战,并且表示要战死阵前,也不后退一步的睿亲王皇太孙来挽回局面的时候,却发现这丫找跑得没影了。
  而等叛军退进商家台城里之后,才发现城里的帅府里翻箱倒柜,桌躺床轩,一遍狼籍,许多金银细软之物,以及那位睿亲王皇太孙带来的一干旧部都已不见了踪影。这一下察富尔、哈瓦纳才知道上了当,只气得两个人跺足捶胸,刚想派人去追击,但这时中华军己经追击到了城前开始攻城。
  现在叛军刚刚大败,而且精神支柱也彻底倒塌,那还抵挡得住中华军的进攻,而且商家台本来就是一座小城,也架不住中华军的火炮轰击,没用多少时间,中华军就轰开了城墙,杀入商家台城里。而城里的叛军这时那还有空去追赶那位睿亲王皇太孙,立刻作鸟兽散了。
  大部份叛军要么战死,要么被中华军俘虏,小部份逃出商家台,躲进深山老林里当了土匪。而两名主将察富尔、哈瓦纳都当场被中华军击毙。
  不过那位睿亲王皇太孙到是不知所终,中华军在商家台搜索了十余天,始终都没能找到他,虽然也抓住了好几批人,但根据俘虏的辩认,都不是仅以及他的那一批手下。而且后来在东北、甚致是蒙古地区,还流传下不少有关睿亲王皇太孙的传说,有人说他根本就是一个骗子,不过就是来骗取一些钱财;也有人说他是中华军派进叛军中的谍报人员,探听叛军的虚实,然后和中华军内应外合,攻破了商家台;还有人说他确实是爱新觉罗氏的子孙,而且也确实是为了复兴清廷,而从商家台城里逃跑,是因为见叛军大势己去,自己要留着有用之身,日后早晚都要再度出现,高举义旗,复兴清廷。
  而且关于这位睿亲王皇太孙的结局也是多种多样,有说他出身当了和尚;有说他改名换姓,做了商人,也说他在失败之后,飘扬出海,在海外某岛重建清廷,终有一天会杀回辽东,重夺大清的天下。
  不过在随后的四十余年时间里,这位睿亲王皇太孙也成为一批怀旧满人心目中的精神寄托和旗帜,在后来满人发生的多次叛乱中,都打出了睿亲王皇太孙这面旗帜,这位睿亲王皇太孙本人在后来也又出场了几次,另外也有好几次叛乱都是以奉睿亲王皇太孙之令举旗的名议。包括在外蒙,甚致在后来进行的中俄战争其间,外蒙各部,包括俄国人都打出过这面旗帜。
  虽然说后来真正的多尔博曾三次在公开场合僻谣,指出这位睿亲王皇太孙是假的,自己才是真的,但在民间并于睿亲王皇太孙传说却越来越多,因此睿亲王皇太孙案,也成为中华帝国建国初期的四大疑案之一。同时在许多年之后,也成为众多传奇小说,影视剧的热门题材。
  而辽宁的地方政府当然也不敢隐盼这个消息,也原原本本的报吿给南京政府。
  商毅接到这个消息之后,也觉得十分好笑,他知道在另一时空里,清廷入关,南明灭亡之后,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就出一个朱三太子,从此之后,几乎所有的反清势力都是打出了朱三太子这面大旗做为号招。
  实际所谓真正的朱三太子,其实是崇祯的五子朱慈焕,在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朱慈焕逃离了宫廷,改名换姓,到处颠簸流离,以教书糊口,就这样过了五十多年,还娶妻生子,但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清廷抓获,尽管这时朱慈焕己是年过六旬的老者,但清廷仍然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的名议,将朱慈焕处死。
  但清廷虽然处死了真的朱三太子,却并没有使这场风波平定下来,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朱一贵起义,仍然以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因此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倒的旗帜。长期奋战在反清复明第一线!事实上一直到乾隆年间,仍然还有人用朱三太子的名议反清起义,这位朱三太子,都差不多成了老不死的怪物。
  不过商毅到是没有想到,在本时空里,居然会冒出一个清廷山寨版的朱三太子来。当然商毅并没有把这个睿亲王皇太孙放在心上,就当是一个笑话而己。逃了就逃了吧,他也翻不出什么大浪来,其实别说这个山寨版,就是在另一时空里的所谓朱三太子,其实也从来就没有真正对清廷的统制造成过多大的威胁,而清廷一听到朱三太子就如临大乱,其实是缘于对自己的统制不自信。
  但内阁的官员可并不这么想,虽然他们对这个所谓的睿亲王皇太孙,并不是如芒在背一样,但也颇为紧张,毕竟対于满人来说,睿亲王皇太孙这面大旗还是很有号招力的,而且中国古代对农民起义、暴动这些事情都相当的敏感,因此有大臣就主张,应该立刻通报全国,说明这个睿亲王皇太孙是假后,并且动用情报部进行追,一定要找出这个人来,斩草除根,永绝后患。也有官员认为对满清遗留下来的皇室成员应该加以监禁,而不是放在农场里进行什么劳动改造,因为农场太不保险,万一真的被满人劫走,奉立为主,可比这个山寨货的威胁大得多。也有大臣认为干脆一点,把清廷皇族的男子杀光就算了,致少向福临,多尔博这样的直系男子不能再留着了,这才叫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但听了这些意见,商毅却摇了摇头,笑道:“各位爱卿,不过就是一个假冒的满人,追查当然是要追查,但又何必这紧张呢?就算是杀了他又能如何,就算是把清廷皇室全都杀光,就能够都完了,想再找出一个冒充者来还不容易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因此要永保江山不失,不再于杀多少人,吓住多少人,而在于我们自身保持强大,让百姓安居乐业,使居者有屋,劳者有得,老有所养,幼有所爱,上下同心,朝野同力,这才是治国大道,历朝历代,都是亡于内而非亡于外。”
  众人听了,也都一齐拜服,道:“皇上圣明。”


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新的启程(上)
  商毅笑道:“圣明就免了,朕的意恩,叛乱也不是不管,该查的要查,该管的要管,该抓的要抓,该杀的也绝不能手软,但并不要把叛乱看得太严重,更不要因为叛乱,就把打击面扩大,把一些无辜的人也牵扯进来,那怕是朝的旧族,由其是不能用‘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这样的罪名来进行。这个口子千万不能开。还是那句话,只要是我们自己做得好,做得过硬,也就不用怕任何人反叛。”
  王夫之施了一礼,道:“皇上所言极是,臣等当尊旨照办?”
  商毅点了点头,道:“好吧,那就拟法令吧。”
  很快内阁就向外公布了辽东的战报,商家台大捷,而对所谓的睿亲王皇太孙也直言不讳,首先确定这个睿亲王皇太孙的身份是假,真正的前清睿亲王嗣子正在某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然后详细的说明了这个假睿亲王皇太孙出现的经过,和真的前清睿亲王嗣子在年龄、外貌上的不同之处,但也如实的承认,这个假睿亲王皇太孙并未抓住,不过也表示政府正在积极追查此人的下落等等。
  因为公布的情况资料详实,而且非常合理,也承认还没有抓到这个人,因此不仅是在关内,就是在关外的大部份地区,也都基本平静了下来。尽管在民间虽然还有流传,但除了极少数人之外,更多的人只是把这个假睿亲王皇太孙当作一个奇闻异事,而不是一个政治信号。
  而就在几天以后,从北京也送上来一道公文,正是原清皇室成员联名向南京内阁发来一封信,声明多尓博现在就在农场里进行劳动改造,并没有逃到辽东去参加叛乱。同时也声明原清皇室成员对新帝国对自已的宽容非常感激,并无二心,愿意永远在新帝国为民,不承任何复避的想法,而且对辽东发生的叛乱非常愤慨,希望朝廷能够早日平叛成功。
  因为帝国并未封锁辽东叛乱的消息,因此在劳改农场里的原清皇室成员也很快就从报纸上知到了这一消息,一开始的时候,有不少人都颇为兴奋,认为大清复避有望了,由其是一些年轻人,甚致还盼着叛军早日打到北京来,好解救自己。虽然说众人到现在都已经适应了劳动,但毕竟谁都不想在这多呆下去。
  而福临也是惊喜交集,但他到底是当过皇帝,见识也要比其他人强得多,一方面他也希望这次叛乱能够成功,好解救自己脱困;而但另一方面,他同样也担心,叛军是否能抵挡得中华军,毕竟当年清廷百万大军都不是中华军的对手,何况是现在中华军己经拥有了整个天下。
  但就在这时,原来的庄太后大玉儿提醒福临,不要以为辽东叛乱是好事,且不说这次叛乱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就算是最终成功了,清朝复辟成功,对其满人来说,也许算好事,但对福临来说,却是大难临头。
  福临当然不解,因此也赶忙问母亲是为什么?
  大玉儿这才说出了理由,因为现在自已还有中华帝国的控制之下,帝国可以随时掌握自己这一群人的生死大权,叛乱成功了,中华帝国完全可以先一步处死自己这一群人,而叛乱失败,自己这一群人更是成为中华帝国的后患,正常的话,也就是斩尽杀绝、永绝后患。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叛乱成功,自己这一群人也被成功的解救出去,但那时的清廷,一定会有一位新的皇帝,而福临却是前清的最后一任皇帝,旧皇还在,新皇又怎样登位呢?
  听完了母亲这一番话之后,福临这才恍然大悟,同时也吓出了一身冷汗,这才明白过来,无论这次叛乱成不成功,自己都是没有结果的。而这时福临的头脑中也是一片空白,不知该如何才好,只能又向母亲救助。

当前:第675/67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