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床全集.com》第84/85页


{189}《明季北略》,论明季致乱之由。

{190}史惇:《恸余杂记》,东林经济。

{191}《明季北略》,流寇大略。

{192}《明史》记为崇祯十二年至十三年之间事。此处因叙事材料引自《明季北略》,故从之。但《明史》说似更合理,盖因十一年自成大败于洪承畴,仅以十八骑逃至商洛山中,里面没有李岩。

{193}以上叙述,据《明季北略》,李岩归自成。

{194}《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195}《明季北略》,陕贼剿降略尽。

{196}以上据《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五,锦宁战守。

{197}{198}《清史稿》,列传二十四。

{199}《清史稿》,列传五,诸王四。

{200}《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风变地震。

{20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元旦文武乱朝班。

{202}《明季北略》,卷之十五,崇祯十二年乙卯,王承恩哭梦。

{203}《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正月庚寅。

{204}《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崇祯十七年甲申,初十徵戚珰助饷。

{205}《甲申纪事》。

{206}《三垣笔记》,中,崇祯。

{207}《明史》,列传第二。

{208}《三垣笔记》,中,崇祯。

{20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李明睿议南迁。

{210}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第四章,《北京的陷落,南迁之议》。

{21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附记南迁得失。

{212}南迁之议,见诸多书,如《明季遗闻》《明季北略》《国榷》《烈皇小识》《绥寇纪略》《甲申传信录》《三垣笔记》《牧斋有学集》等等,但各家所记,在时间与细节上颇为不一,致有人对此事的经过,整体加以怀疑,谈迁《国榷》即引杨士聪之说:“邦华等未尝具疏,亦未尝奉明旨,他人何由而沮之。坊刻数本皆称光时亨沮之,厥后爰书以此而成。”我的看法,彼时危在旦夕,一切混乱,秩序荡然,这种情况下,造成史实细节的不确定(档案失佚无所本,而多由口口相传的方式被追述,比如杨士聪指出的,谁都不曾见过李邦华的那份奏疏)是很正常的。类似的例子,曹化淳究竟开的哪座城门,各家记述也不一。对于这种非常时刻之下的历史记述,态度上有一定保留,可以,但像杨士聪那样一笔抹杀却又不必。

{213}吴伟业:《绥寇纪略》,补遗中,虞渊沉下。

{214}《甲申纪事》。

{215}《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六报贼焚十二陵。

{216}《甲申纪事》。

{217}《烈皇小识》,卷八。

{218}{219}《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七贼围京。

{220}《甲申纪事》。

{221}《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日申刻外城陷。

{222}《流寇长编》,卷十七,崇祯十七年三月甲辰。

{223}《明季北略》,卷之二十,十八夜周皇后缢坤宁宫。

{224}《甲申纪事》。

{225}各家文字不一,撮其要者如是。

当前:第84/8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