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金巷》作者:且醉风华》第214/233页
“这些年我一路走来,多得相公提携。”陶宜开口时的语气很平静,也很诚恳,“在我心里,其实一直是拿您当作老师看待的。”
“我从来都不希望你我之间有意见相左的一日,所以尽管有时我并不认同您对待新派的方法,但也未说过什么。”
“可是北丹来犯,国难当头。无论新策旧政,都避不了他国铁蹄,也躲不过沙场埋骨。”他说,“若已无国无家无民,我们做再多,又能造福于谁?我走到今天,并非单单为了自己的前程和陶氏一族荣光。”
“务青也不是。”
陶宜顿了顿,方续道:“在这件事上,我与相公的意见实难相合,还请相公明白,过往情谊仍在,只是彼此各有坚持。”
鲁墘看着他,神色复杂,没有言语。
而陶宜也不再多说,只径直向着对方又再一礼,便从容转身离去。
良久,鲁墘抬眸望向阴翳的天际,淡淡弯了弯唇角,感慨道:“都这么大的人了,还倔的像个少年。”
“我们求和,也是为了有国有家,有民啊!”他如是轻叹道。
接下来的日子,边报仍频传。
好消息是,北丹大军没能攻下定、保、冀、瀛四州,也未克太原,意图包围夹击之势终不成。
然随后而来的坏消息是:北丹并未因攻城不顺而士气受挫,反凭其铁骑之迅捷勇猛,不惜绕后一路纵深,将大盛诸路援军甩在了身后,攻破河北东路的德清军,现已兵围金州。
而金州若破,汴京便不保。
枢密使提出建议,请皇帝避往成都。
鲁墘也赞同迁都南下,但这一次景旭却基于新政实施的考虑,表示了反对。
坚持抗敌的还有太子和末相、陶宜等人,也包括谢暎。
朝上再一次为迁都和亲征的选择争执不休。
风声难挡,“汴京将失,官家有意避往成都”的消息就这样传到了民间。
第159章 打算
蒋世泽匆匆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母亲还有妻子商量之后的打算。
“京城若失,家中财资守不住事小,我只担心人保不住。”蒋世泽觉得这一回是他这么多年来遇到最大的难关,让他担忧纠结不已,“妹夫是主战的,也不知走不走,只他若留下,阿黎肯定也要陪着。暎哥儿是记注官,官家走便要把他带上,娇娇也会跟着去成都。”
以如今的形势,皇帝要避逃南下,根本不可能把大臣和京中财富都带得走,必会分成几批陆续离开。
更何况还得有人与北丹周旋,拖延时间。
蒋世泽只要想到家里人会因此分开,就感到头疼且忐忑不安。
“我倒是不怕留下,正好也等等修哥儿的信儿,但我实在放心不下你们,我相信他们肯定也是这么想。”他说着,朝母亲看去,“娘,我打算变卖三分之二的产业,您和莲华带着女眷和财资,随暎哥儿先走吧?倦哥儿年纪大些,就让他陪着你们,伦哥儿还是跟着我,若是这关京城扛过去了,我再把你们接回来。”
金大娘子闻言立刻说道:“我不走。”
蒋世泽担忧地向她看去。
“官人,”金大娘子认真地道,“我和你一起在京城等修哥儿回来。”
“说不定修哥儿就直接随军班师去成都了呢?”蒋世泽试图哄她。
蒋老太太却忽道:“我也不走。”
蒋世泽更感无奈:“娘……”
“你别劝了。”蒋老太太抬抬手,说道,“我都一把年纪了,不想搞得这么狼狈,死在逃亡路上是死,死在家门口也是死,我不如站着等他们来。”
“再说如今官家走不走都还未必,我们慌什么?”蒋老太太道,“你别忘了,我们家也是有多少眼睛盯着的,我们这样急不可耐,就是在拖他们三个人的后腿!别人见我们家都急了,自己能不急么?若老百姓人人自危,都乱成了一锅粥,这汴京不等北丹人来就先破了。太原守得住,四州守得住,怎地堂堂京城就不能守住?!”
“我老太婆就留在这儿了,陪着我女儿女婿,也陪着你这小子。”她说,“至于莲华——”
她看着儿媳,说道:“你们都还年轻,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若是暎哥儿和娇娇要跟着官家走,你们就随行。”
蒋世泽眼中微涩。
金大娘子接过话道:“阿姑,您不让官人劝您,那您也就别再劝我了。就让南风带康氏母子三人一起走吧。”
“婆婆,舅姑。”苗南风忽从门外走了进来。
只见她镇定地礼道:“你们也都不必劝我,我答应过官人不会让他有后顾之忧,你们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到时若可行,便只让康娘子带着两个弟弟随娇娇他们离开就是。”
蒋世泽叹了口气,说道:“南风,若是修哥儿回不来,你……”
“他会回来的。”苗南风目光坚毅,语气平静地道,“他守国,我守他。再说官家是逃难,能带上一批官员家眷就不错了,哪里拖得动这么多人。”
她微含着笑,说道:“我就在京城陪着你们。”
蒋老太太抬手擦了擦眼角,一锤定音:“好,那就这么定了。咱们家先等等若谷和暎哥儿的消息,若是官家要走,就让康氏母子三人先跟娇娇他们夫妻俩离开,其他人留在京城,看情况再说。”
唐大娘子正在和沈云如商量离开京城的事。
“官家若是南下,子瞻能随行么?”她有些担心地问。
“他估计是可以,既要迁都,枢密院各房主官应是少不了。”沈云如回想起高遥对于皇帝迁都南下的支持态度,那溢于言表的积极让她说不出来的觉得如鲠在喉。
她不知道该如何去形容这种感受。
她其实没法去指摘丈夫什么,毕竟对于北丹人将要占领汴京这件事,她自己想起来还是挺害怕的。
可是沈云如一想起仍在前线抗敌的蒋修,想到主战的谢暎,还有他们身后的苗南风和蒋娇娇,她又深深地感到惭愧。
“那就好。”唐大娘子最担心的就是这一双儿女,想着他们都能走,她和丈夫的心头大石也就松了一大半。
“还有件事,”她说,“我和你爹爹商量过了,我们想着把黄家人也尽量带上。这次南下匆匆忙忙的,大家肯定都不能带走太多东西,我们去了成都还要重新置办产业——依我们的想法,官家初置新廷,子信在朝中本来和徐家就要少不得照应了,若再事涉庶务难免让人小瞧,到时他在徐氏面前就只能低着头了。”
“所以我们把黄家带上,他们能得个平安,我们也能得个过渡。”唐大娘子说得挺委婉。
沈云如倒没想过要去沾黄家这姻亲的光,用对方的资财做什么,但她想到二姐曾经说过在黄家没什么话语权,亦是小心度日,甚至婆婆丧礼的时候对方都没能回来,于是便觉得带黄家人一起走也好。
但这件事唐大娘子却不太想亲自出面:“我毕竟是嫡母,做长辈的去说,倒像是求着他们走,黄家人肯定也会有别的想法,还是你去找他们夫妇比较合适。”
沈云如点了点头:“那我待会就去。”
唐大娘子稍懈了心事,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女儿没把外孙带回来,便问道:“佑安呢?”
沈云如道:“在家里让乳母带着。”她提到这个有些忍不住皱眉,“他总待不踏实,又爱哭闹,我头疼得很,原本最近都睡不好。”
孩子让乳母带不是什么大事,唐大娘子也更关心女儿的身体:“怎么会睡不好呢?”
“不知道。”沈云如有些疲倦地说,“就是有点失眠,早上起来又觉得困累,没什么精力。”
而且她最近有几次还莫名其妙觉得想哭,高遥起初还当作个事会及时来问她,后来大约见她每回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加上又看习惯了,就也不怎么问了,只说让她多静一静可能会更好。
但她静下来也就那样,看书也没了从前的兴致。
当然,为了避免母亲担心,也不想对方道是她小气作祟,这些情况她并没有说。
“定是你生孩子时亏的气血还没补回来。”唐大娘子道,“要不再找大夫来看看,调理一下?”
沈云如觉得最近这么多事也没什么心情,就说:“还是等去了成都再好好调理吧。”
按照高遥和沈约的说法,皇帝是很倾向于南下的。
唐大娘子便叮嘱道:“不要逞强,去成都的路还远呢,你若还是很不舒服,至少先把‘标’给治了。”
沈云如颔首表示知道,然后就起身告辞,趁着时间还早,直接乘着车去了祥符县。
自从沈二姐嫁到了黄家之后,沈云如这次还是第二回 登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