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媚千娇》作者:三春景》第9/134页


  “这样的好画,不好秘藏,今日受邀来,便带上了这幅画,请诸位一同品鉴。”
  顾本昌是蜀国的宫廷画师,非常受国主孟思故的宠信,之前他为大唐妃、小唐妃姐妹画的画像,就饱受赞誉!平常顾本昌也是游走于蜀国权贵之中,他的画作认可度是很高的。再加上又是孟钊请大家赏画,众人自然是从善如流,表现地很期待的样子。
  很快婢女抬来了挂画用的檀木挂架,然后才将画轴挂上。
  此时众人都看这幅《牛郎织女图》,对顾本昌的画技赞不绝口...其实画作中的内容很简单老套,就是想象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但画师的画技确实不俗,?愍?口勿车?y让这幅画有了很高的水准,就连宜君都多看了好几眼。
  大约是为了讨好孟钊,有一个子弟欣赏完画作之后便道:“古诗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此乃咏牛郎织女之始。如今又见这般杰作,我等不妨踵迹于古人,也做几首诗词,如何?”
  蜀人自从融入中原之后,很快就比中原人还讲究风雅了。如今虽然是四方割据的年月,但蜀中因为地理原因,动乱倒也还少。这也就使得蜀人在乱世之中也保留了更多风雅喜好,到如今比唐时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场宴会中写写诗、作作词,很风雅,也很受欢迎,十分常见。
  大家听这个子弟的提议,都说妙!立刻便有婢女去取纸笔,给每个人分发。只有明确拒绝不能作的,才会略过。
  纸笔分发到杨宜君这里的时候,杨宜君抬了抬手,示意婢女略过她就好。然而旁边的孟钊却笑道:“十七娘不可推辞!谁都知道你少小有才名,十一岁便能仿闺怨之思,作‘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注1)之句,压倒众人!如今怎么不能了呢?”
  熟悉杨宜君的人看到此时的她,就会知道她有些不高兴了...然而她到底不是傻瓜,会这个时候发作出来。所以只是刺了一句:“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说着,也不看孟钊的脸色,转身去了临着池塘的树下,倚着栏杆看池中的锦鲤游曳。
  身后传来‘扑哧’一声笑,宜君转过身看,竟是‘赵淼’。
  高溶没有上前搭话,他因为刚刚眼见孟钊被杨宜君讽刺而笑之后,也只是和杨宜君点了点头。
  又过了一会儿,杨宜君回到原来的座位。婢女也不知是自己想的,还是听了孟钊的吩咐,还是在杨宜君的座位前放了一份纸笔。这个时候写诗作词的人陆陆续续也得了作品了,纷纷落于纸上。左右传递观看,气氛正是好的时候。
  杨宜君知道孟钊的身份,也懒得节外生枝,所以刚刚虽然刺了孟钊,眼下却是快笔写了几行字。然后就丢开不管了,只和表姐周婉说说笑笑,好像旁边的孟钊不存在一样。
  等到众人都写好了,有人收拢了稿纸,一起评判优劣。遇到不好的只是放到一边不说话,遇到好的就当场朗诵出来。很快就轮到了杨宜君的,本来做评判的人想要打落杨宜君的作品的――杨宜君很美,但美不是万能通行证。在场的小娘子就不说了,心里不喜欢她抢风头的多了去了。
  郎君们呢,则是觉得杨宜君的脾气太坏,他们在她这里再殷勤,她也不放在心上。而且她在才学上还很傲慢,之前常有压倒众男子的事。
  所以,虽然看到杨宜君的时候,他们还是会忍不住去看、去殷勤小意,但这不妨碍他们现在想要打击一下她的气焰。


第13章 纸笺上几行墨字……
  纸笺上几行墨字,字写的很好,但看得出来写字的人不算很认真。这和在场其他人仔细推敲用词,斟酌句子,最后还要仔仔细细誊抄是不一样的。但就是因为如此,反而显出了洒脱爽朗的林下风气。
  评判诗词的人看到纸笺上的文字,知道这是杨宜君写的,本想放到一边去,算作打落那一堆。但纸笺拿到手里的时候,才看了一眼,就挪不开了。
  人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是因为文章好不好要看个人喜好,水平相近的文章是没法得出一个叫所有人都信服的高低的。这也是评判诗词的人能毫无负担决定打落杨宜君的诗词的原因――就算她写的不错,打落下去也有说法。
  但是,这只是水准在‘两可’之间的时候才行得通的,只是随意扫了一眼开头,手上拿纸笺的人还没说什么,站在他身旁的人就先开口诵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绝了,真是绝了,这是怎么想出来的?”
  还未诵完,诵出声的人就忍不住击节称赞。另一边的人打断了他要抒发的感想,瞪了他一眼,抢过话头诵道:“‘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注一)...写情至于此,可称‘极于情,极于理’。”
  一边说着,一边心里叹息。他们这些能做裁判的人,都是公认的才子才女,‘才女们’还好,就算有个才名在外,也不是真靠这个的。才子们就不同了,琢磨这些东西可算是他们的‘事业’。
  如今读了一个小娘子快笔写就的即兴作,第一反应就是,文字太好!自己一辈子都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一面是见证佳作的激动,一面却是茫然。
  “真好、真好,写的真好,怎么就那么好呢?”周婉拉着表妹的手,她也是从小读书识字的,自然品得出高低好歹。
  “这阕词当为今日之冠!”虽然还有些诗词作品没有看,但评判的人已经这样说了,其他人也没有反对的。
  之前评判前,孟钊是拿了彩头出来的,是一对玉环。白玉无瑕,显然是好东西,但重点不是其价值,这就是为年轻人游戏凑趣而已。
  孟钊将那对玉环递与宜君,笑言道:“古有‘迢迢牵牛星’,今有十七娘‘纤云弄巧’,如此正是今人不让古人!”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本可以就此为止了,然而宜君接过了玉环,孟钊又继续道:“只是这‘金风玉露一相逢’之言,‘两情若是久长时’之叹,一般人是不能得的。十七娘有此言语,该是日后有所应验。”
  自古以来就有所谓‘谶言’的说法,平日里常说‘乌鸦嘴’‘好的不灵坏的灵’就是此种。而唐以来,又有诗谶之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唐时女道士李季兰六岁时咏蔷薇,写‘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其中‘架却’谐音‘嫁却’,令其父心中忧虑――小小年纪有此言语,将来恐成为失行妇人啊!于是将女儿送入了道观做女道士。
  至于结果么...当然如同俄狄浦斯的故事一样,越是不想未来怎样,所做的努力就越会成为事情走向既定命运的推动力。
  蜀中人不太熟悉李季兰,相比之下更知道女校书薛涛,而薛涛也有一个诗谶。她八岁时在父亲的考校下作‘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一句,就让父亲惊讶于她的才气之余,也和李季兰的父亲一样,产生了忧虑,觉得这句诗似乎在暗示女儿会沦落风尘。
  薛涛的父亲倒是没有李季兰之父那样有行动力,但薛涛最后还是成为了官妓...可见,命运就是不管你反抗不反抗,都是会沿着既定的路走下去的。
  诗谶之说在读书人之间是经常说的,虽然不到迷信的程度,但拿出来开玩笑并不奇怪。唯一的问题是,孟钊是个未婚男子,而杨宜君是个未婚小娘子,在两人关系又不那么亲近的时候,这样牵涉到男女、姻缘话题的玩笑,是有些不合时宜的。
  杨宜君从第一次见孟钊起就觉得这个人有毛病...虽然杨宜君走到那里都有人献殷勤,但献殷勤也不是随便来的,大家都是体面人,没有不管不顾就冲上来的道理。而孟钊呢,第一次见她就‘自来熟’的过头了,缺少距离感,说话没分寸――孟钊自己没感觉,杨宜君却是快要气死了。
  平常因为孟钊的身份,也因为她不会在成都常住,她都忍了。今次却是火气上来了,坏脾气管不住了,冷笑一声道:“到底是安东将军呢,博闻强记、博览群书、博古通今,连写了诗词会有应验这种事都知道...我就不知道这会有什么应验。”
  孟钊被杨宜君阴阳怪气了一下,有些下不来台,眼里闪过一道怒火。然而很快又压了下来,笑了笑,不紧不慢道:“十七娘也太多心了,我也就是随意说说罢了...只因十七娘这阕词太奇,不是闺阁女儿家的声口,都说反常必有妖,这才想到‘诗谶’之说的。”
  孟钊这话像是服软,但仔细一听又等于什么都没说。杨宜君挑了挑眉,却是不留情的:“这有什么可‘奇’的?闺中女儿写写牛郎织女之思就算是‘奇’了?那天下读书的男子还常作女子声口呢,那才是反常!”
  “男子怨妇诗写了那么多,不说奇,倒是觉得小女一阕《鹊桥仙》奇?”杨宜君就差在脸上写‘你好怪啊’几个字了。
  杨宜君的词锋孟钊是领教了,近日不论走到哪里都只能听到好话的孟钊心中是有些恼怒的。之前算是忍住了,现在终于忍不住,一下冷了脸...他现在都有些后悔早早来接触‘杨宜君’了,简直是在给自己找罪受。
  这样糟糕的心情下,他都有考虑要不要暗中给这个不懂礼数的小丫头一点儿教训了。然而看向杨宜君――杨宜君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得罪了他,或者说,她知道也不在意。阴阳怪气过孟钊之后,杨宜君就到另一边和几个女孩子赌棋子去了。
  支着下巴陪表姐们玩游戏的杨宜君有些漫不经心,显然她本人对这样的小游戏并无太大兴趣,只是给表姐面子,一旁陪玩儿罢了。就是这样的漫不经心,显出了她骨子里的三分傲气,以及冷心冷情。
  今天杨宜君穿了蓝白两色的衣裙,是很清淡的颜色,脸上也不见厚厚的粉,本来应该是清新佳人的样子的。但她不是,就像是碧波托着的芙蕖,又像是黯淡天空下的晚霞,清极反见妖。
  她笑起来,或者不笑,都艳丽的要命。让孟钊想到志怪传奇里来历不明又妖冶美丽的女子,他们到来就意味着灾难即将到来,男人会因为她泥足深陷,然后毁灭――其实她们登场的时候是很可疑的,书外的人一看就会疑心。但故事里的男人却傻子一样,什么荒谬的理由都信。
  书外的人觉得这是故事,编造起来自然不讲究这些。然而,真正见到那些女子才会知道真正的原因。
  见到这样的女子,总免不了如痴如蠢,被三言两语骗了算是体面的说法。真相其实是,男人内心深处未尝不知道有问题,只是这样的女子在面前,根本不愿意去想糟糕的可能。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罗隐的牡丹诗里是怎么说这‘国色’的,任是无情也动人。
  再看杨宜君一眼,孟钊就忽然又不生气了,脸上的冷意也维持不住了。甚至自顾自地笑了,与身边的人道:“十七娘到底是闺阁女儿家,倒是我无状了。”
  旁边人能说什么,只能跟着装聋作哑,只说‘是呀是呀’。
  吴家那个认得高溶的子弟也在旁迎合了几句,然而终究觉得没意思。稍后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了葡萄架这边,去了樟桂树下。
  拿帕子擦了擦额头,与几个认识的人坐在花毡上,与左右道:“这杨家十七娘到底是如何教养的,恁大脾气?”
  旁边一人道:“其实高门大户家的娘子,脾气大的很常见...只是在外的时候知道收敛,不好传出坏名声。”
  吴家子弟哼哼了一声:“说容貌可说是‘国色’,说才学可说是‘国士’,而说脾气,真是天底下最坏的脾气了!”
  “坏脾气怕什么?”对面的人笑了起来:“若是杨家十七娘愿意嫁你,你会因为她这坏脾气不要?你且看看安东将军,那般殷勤小意都吃了她的钉子。看着要不喜了罢?可转过头来,多看了人两眼就不气了!”
  吴家子弟被堵的无话可说,大概是为了转移话题,看到在树下站着的高溶。想了想道:“赵兄,你还未结识安东将军罢?走,我引你去见见...你不知,安东将军如今也是缺少人手,前些日子还招纳了一批中原士子。若是赵兄有意留在蜀中,安东将军帐下倒是一个极好的去处。”


第14章 平儿伸手在浴桶……
  平儿伸手在浴桶中探了探,对身后的周家女婢道:“太烫了,再打两盆凉水来。”
  一边说着,绕过屏风,拉开帘幕,对坐在梳妆台前梳头的杨宜君道:“娘子,水快得了。”
  傍晚时分杨宜君才在外面院子里洗了头,夏日头发干的快,就是她这样厚密的头发天将将擦黑也干了七八成。此时头发摸起来还有一丝潮意,但已经不妨碍绾起来洗澡了。
  晴雯在自家娘子身后,替她梳通头发,摸着缎子似的青丝,忍不住道:“娘子的头发就是放着不梳,也是根根分明的。”
  这样说着,晴雯取了两支折股钗,将杨宜君的一头青丝总绾起来。虽然还有些乱,但洗澡是不妨碍了。
  杨宜君对着镜子看了看,放下刚刚梳头时手中把玩的裁纸刀,站起身来:“行了,你们不必管我了,去继续收拾行李罢。明日就要回城了,许多事要做呢。”
  昨日送了吴家郎君娘子回城,其实此时避暑别苑的富贵人家都到了要回城的时候。避暑别苑本就是为了避暑所用,而七月半中元节之后,即使白日里依旧日头高挂、暑气难消,夜间也渐渐生出沁骨寒意了。这样一来,避暑也就没有必要了。
  今日是七月十三,之所以选在七月十四回城,则是因为中元节要过节――中元节是地官大帝解厄的日子,不过此时祭祀道教地官大帝已经不盛了,七月半最盛大的是佛家的盂兰盆节。七月半时,各家要在寺庙为已逝的先人奉献,大户人家更讲究,还要请高僧在庙中做相应法会。

当前:第9/13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