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汉将军宠妻日常》作者:溺子戏》第2/106页


  菱角借着声响低语:“小姐终于回来了。”
  “可是家中出了什么事?”
  “……奴婢也不知,只觉得怪得很。”菱角喃喃皱眉,“前些日老爷从扬州回来后便一副高兴模样,给咱们院里送了好些上等细绫,昨儿同武推官一道吃了酒,转头便吩咐人把您从寺里接回来,这可是夫人求了老爷大半年都没见松口的事儿!这段时日,老爷日日红光满面,听人提起年前那事也不恼,眼看像是不计较了……”
  年前那事说来话长。
  那时,季卿语刚过二九,正是议亲的年纪。东池初会,柳腰芙蓉,她相貌出众,又有才名,登门拜访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要将季家门槛都踏破了。
  官绅才俊见了不少,诗会游园参加了许多,一番折腾到最后,季父挑中了知府魏大人的二公子魏轩。
  几场酒席连着簪花宴,季父暗暗表了意,魏家似乎领了情,本该到两家儿女三五七言入相思,长相思兮长相忆的时候,季卿语出了岔子——
  季卿语并非对魏轩不满意,只她刚巧与布政使司右参政江家的长女江莺有旧,又听闻江姑娘心仪魏轩,便使了些手段,把亲事辞了。
  说来,季家在江南也是有名的钟鸣鼎食人家,诗书簪缨之族,祖上出过一位太傅,两位祭酒,还有一位大诗人,族中子弟更是不乏进士举人,是真正的书香门第,而季父在宜州,官至六品通判。
  这样的家世,在宜州,相看的人家能把门槛踏破,遑论江家比季家还要显赫。
  江大人时任右参政,在江南一带颇有威势,其父在职监察,于朝中也颇有门路,和那为求晋升外任宜州的魏家可谓望衡对宇。照理,既然江大小姐属意魏二公子,两家该是门当户对、喜结连理才是,但偏不巧,那江家大小姐是个哑人。
  隐情在前,江姑娘又曾对她有恩,季卿语便起了恻隐之心。
  一番心思,魏家和江家如愿定亲,季卿语连贺礼都已备下,孰料变生不测——
  魏轩面上一心取仕、洁身自好,好不谦谦君子,背地里却早与一农家出身的女儿有染,甚至还在外头留了子嗣。得知此事的魏夫人为了不让江家发现,只能暗中派人取她们母女性命。
  幸是路过的好心人出手相救,二人才逃过一劫,更幸好心人是位见多识广的义士,听了那女儿陈情,又识得魏家家仆,不由怒从心头起,将母女俩送出宜州后,把此事告上了衙门。
  孰知,衙门一听是知府大人家务,连连摆手,连推带撵将义士请了出去,驳了个无凭无据、胡说八道。
  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隔天这事便传了出来,毕竟是义士所言,众人三分真假七分评述地猜,到后来,又有人空口白牙地说在扬州见到了那对母女,当面听过她的故事,人们愈发信之凿凿,更有甚者,把这事编成了话本故事,在勾栏茶肆传唱。
  如今,凡临井水处,黄口小儿也能吟上几句,知道魏夫人心狠手辣、魏公子风流不端、魏大人治家不严。
  事已至此,江魏两家的婚事自然不了了之。
  按理这事错在魏家,可吃亏的却是江家,好端端一个姑娘被退了亲,江莺又身有不便,往后怕是更难议亲。
  再后来,东窗事发,魏家知道季卿语有意搪塞,江家位高权重奈何不得,他们又理亏在前,思来想去,便只能怨季父这六品小官不懂教女。
  江家得知后,也怨季家其实早知魏家为人,自己推脱了婚事落得清闲却不告知他们。
  那段时日,季家在宜州“如坐针毡”,直到季父将季卿语送上严明寺礼佛思过,这事才勉强算过。
  “如此看来倒像是件好事?”季卿语没听出怪在哪里,睨了她一眼。
  菱角也刚巧抬起圆眼看她,两人目光一碰,菱角怔然,要紧话一时忘了七七八八,心里只剩一个念头——小姐怎生得这般好看。
  从前便端庄大气、清秀文雅,如今在佛寺住了半年,整个人好似多了股禅意,本就不多的少女烂漫消逝殆尽,一袭素净薄衫把骨子里的清贵寂宁都勾了出来,只静坐着,举手投足间的矜持便让人侧目,教人忍不住一看再看,又不敢多看。
  许是她太久没答话,季卿语拍了拍她的手背。
  菱角连忙回神,面上有些烫,咳了两声才答。
  “奴婢也觉得是好事,可今日出门,夫人却问奴婢,有没有什么法子,不接您回来……”
  季卿语一默,陷入沉思——
  难怪容叔亲自来接她!
  方才容叔那几句话看似无意,却是叫她回府之后直接回双栖院,不必请安!
  依礼,父亲既允她归家,当是原谅了她才对,可独独不让她请安,这是为何?
  季卿语双唇微抿,目光低低,借着车马走动带起车帘看地上的不知路。车辙深深浅浅,中有零落成泥,似碾过野花,又似碾过野草,渐行渐远,愈行愈近。
  她既从严明寺出来了,便没有掉头回去的道理。
  只能道:“过两日便是父亲生辰,总归要回去的。”
  一番舟车劳顿,几人总算进了宜州城,到了季府。
  只见长街如故,飞檐斜出,烛罩空悬,松风高洁、兰气幽芳的对联互照,模样依旧。
  甫一下车,季卿语便看到季母王氏和李妈妈一道往门前来,王氏脸上带着愁容,整个人比半年前消瘦了许多,泪眼盈眶地唤她:“语姐儿”
  季卿语扶过母亲的手,直道:“女儿不孝。”
  王氏长叹一声,悲说:“你不该回来的。”
  季卿语这才怔然:“母亲何出此言?”
  “老爷给你说了门亲事,要把你许给乡野出身,只会打仗的顾将军。”


第2章 不知情趣
  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季卿语扶着王氏回到厢房才问:“此事可是爹亲口同娘说的?”
  “是玉如早早差人来告知我的。”王氏倚在圈椅里,眉眼透着疲惫,“昨日老爷外出吃酒,宿在了玉如那儿,酒意上头才说了这恶讯。”
  玉如是王氏的陪嫁丫鬟,今年年初才被抬成姨娘。
  季卿语宽慰母亲莫着急:“母亲将听到的,原原本本说予我听。”
  王氏便道:“去月上旬,老爷赴扬州兰亭诗会,来去匆匆,孰料回来的路上,在惠山遇到山匪抢劫,惊险万分,幸得顾将军出手搭救,才得了一条生路。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同道回城的路上不知怎的谈到了成家立业……老爷问顾将军是否婚配,顾将军答没有,老爷便说家中有待字闺中的女儿,愿结朱陈之好。”
  这一听,前因后果倒是简洁明了,一旁的李妈妈担惊受怕了一早上,现下松了口气:“这话听着客套,顾将军年岁没有三十,也已二十五六,不像未娶妻的。”
  季卿语却觉得这人应当不会在此事上说谎,未有正房妻子是真,但有没有旁的通房外妾便不好说了,通说这年岁还未娶妻,不是持身不善便是身有隐疾,就是不知这顾将军是独取了一瓢还是雨露均沾……
  想得颇有些远,季卿语定了定神,问了个紧要话:“女儿久住严明寺,还不知这顾将军是何人?”
  王氏这才想起送走女儿时,那顾将军人还未来,略略介绍:“此人单名一个青字,出身宜州府上音县合安村,自小便父母双亡了,家中只有一个祖母。十五六岁从了军,如今怕是打了有十年仗,算个寒门武将。大小军功也是有的,朝廷敕了封号‘威武’,是个将军。两年前北羌犯境,顾青带着精卫深入敌腹,救败军于危难,力挽狂澜,还于千钧一发时救了五皇子一命,也因此得了皇爷青眼,留在京中养伤。”
  “顾青……”
  季卿语低喃了一番这名字,又问:“既在京中得皇爷赏识,又怎会来宜州?”
  “……许是因为思乡心切?”
  王氏也说不上来,她没想过会和此人有交集,匆匆打听的消息也不全:“顾青五月到宜州时只留了几个近卫在城中安置,自己先行回了合安村,在宜州的宅子置的还是城南那家……那院子从前住的是位进士,也是你曾祖的门生,家里栽着晏公盛爱的红梅,如今典了个武夫,也不知往后那花该谁赏……”
  李妈妈在一旁补充:“奴婢还听人说,那顾将军生得魁梧,个头又极高,面凶带煞,一道断眉添上一口刀疤,着实吓人,刚进城那会儿,一顽童走路不当心,在那人身上撞了个脑门大包还不敢哭闹,瞧见的人都觉得惊奇,毕竟能止小儿夜啼的罗刹可是话本里才有的人物!”李妈妈捂着胸口,似有余悸,“知情人还道,那小儿甫回家便起了高热,整整烧了两日,大夫说是吓的,可就是这般,那家爹娘也不敢上门要个说法……”
  季卿语听得心下微沉。
  顾青如何不算身份显赫?这般年纪便有军功累累,还在皇爷皇子面前挂了脸,换在哪处都是个不错的如意郎君,但偏生这是宜州——
  江南富庶,文教兴盛,宜州又是此地有名的才子之乡,多的是贤才佳士、文豪墨客。虽然江湖侠客、将士将军也敞亮,锄强扶弱、仗剑天涯也让人向往,但论起挑夫婿,管整个宜州府的丈母娘问一问,那就是要个书生女婿,希望女儿做个进士夫人,最好还能给争个诰命,遑论季家书香世家。
  至少季卿语从没想过自己的夫君会是个武将……
  王氏瞧女儿如今愈发出尘秀雅、清瘦纤细的模样,一想到顾青站在她身边,那大块头的影子就能把她整个人盖住,不由两眼一黑。
  这婚事怎么能成!
  可她长吁短叹喃了许久,就是一句不成,再说不出旁的话来。
  季卿语知道母亲的难处,也没开口求什么,柔声说:“顾青对父亲有救命之恩,两人结伴同行又相谈甚欢,爹作为长辈关心他成家立业理所应当,但草草几句就把婚事定了,不和礼法,也不似爹的作风……兴许真如李妈妈说的,是句客套话?”
  王氏听她这话,心中更是难受,牵起她的手念她小名。
  李妈妈也劝:“语姐儿说的是,夫人莫要自己吓自己,诗会那会儿都是去月前的事了,若老爷真有心结亲,当时就该把语姐儿接回来,怎会拖到现在?玉如也说那是老爷的醉话,兴许记错了呢?老爷不总这般……”这话一说,厢房静了静,李妈妈也知失言,一个耳光打在嘴上,低头当作没说过,重新道,“怎么说您也是语姐儿的亲娘,老爷真要把语姐儿许出去,也得您点头答应不是?”

当前:第2/10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