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城美食录 》作者:闻笛解酒》第26/135页


  麦粥是加了麦芽糖的粥,麦仁和碾碎的杏仁一同熬煮,临出锅加一碗浓稠的麦芽糖汁,吃起来浓香甜蜜,口感软脆。
  冻姜豉则是用姜末和豆豉凉拌的猪肉冻。
  炖猪肉留下的肉汁,放凉后自成肉冻,拌上姜末和豆豉,口感弹润,切成四方块来吃,味道有点像肉皮冻。
  只不过冻姜豉内含肉碎,且通体分布肉花,口感更富有层次,肉香味也更浓郁。
  林稚看着面前的长队,不急不徐切着姜末,笑道:“都有的,大家排好队,不要挤。”
  他和沈小七一个负责做饭,一个负责包装和记账,有条不紊,硬是把两个人发挥出了一个团队的效果。
  两个时辰过去,今日朝食的售卖算是告一段落,要开始蒸寒燕了。
  寒燕是一种能捏成飞燕、鸣禽、走兽、瓜果、花卉等各种形状的面食,蒸熟后着上鲜亮的颜色,栩栩如生,就像粽子之于端午、月饼之于中秋一样,是寒食节人人必吃的食物。
  朝食和午食这段时间客人不多,正好能赶制这种节令面食。
  沈小七看着竹屉上揉好的面团,挠头道:“阿郎,我手笨,捏不好寒燕,每年过寒食阿娘都因为这事念叨我。”
  “无妨。”林稚指派另一项任务给他,“帮我拌豆沙馅就行。”
  “豆沙馅?”沈小七瞪大眼睛,“阿郎,你要往寒燕里加馅料吗?”
  林稚点点头。花里胡哨的白面馒头也只是白面馒头,不如创新一下,做成味道更好的豆沙包。
  担心沈小七吃不惯,他道:“除了赤豆馅儿,还会做一些传统不加馅料的。”
  接受能力良好的沈小七早已行动起来,沉浸在对“豆沙版寒燕”的美好幻想中,把洗好的赤小豆放进锅里,开了火,喜滋滋道:“都听阿郎的!”
  林稚笑着睨他一眼。
  赤小豆和□□糖慢慢炖煮,煮到豆沙与豆皮自动分离,细腻的豆沙溢出来,豆子的甜香飘了满屋。
  用汤匙舀一勺,糖放得正好,甜味浸润舌尖又不腻人,满口都是豆沙的香甜软糯,只是豆皮夹杂在其中有些影响口感。
  古代没有料理机,要将豆皮完全打成蓉状需格外费些时间。
  沈小七很有眼力见地接过勺铲,冲林稚拍胸脯道:“交给我吧阿郎!虽然我捏不好寒燕,但是拌好这些豆沙还是没问题的。”
  在他搅拌豆沙的这段时间里,林稚动作利索地捏好了几十只寒燕,用黑芝麻给它们点好眼睛,已经放锅里蒸着了。
  没过多久,沈小七不负众望地完成了任务,搅好的豆沙馅儿绵密细匀,不见一丝杂质。
  林稚惊奇:“怎么做到的?”就算是用料理机打出来的,也难免会留下几丝豆皮。
  沈小七大刺刺道:“哦,我把那些煮不破的豆皮都挑到一个碗里了,打算一会儿吃掉。”
  林稚:“……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有了馅料,包制就好办了。只是寒燕个头太小,内里装不了太多馅料,想着反正是给自己吃的,不必太讲究,林稚索性做成了豆沙包。
  为了取个拟物的寓意,又用胡萝卜泥捏好鼻子和耳朵,和白胖胖的豆沙包组合在一起,变成了一只小猪的形状。
  后世做猪鼻子和耳朵一般都用南瓜泥,可惜本朝还没有引入南瓜,只能用胡萝卜将就代替。
  因此林稚这版豆沙包小猪的鼻子和耳朵颜色都有些偏红,看起来像上火了。
  不过倒也算憨态可掬。他在心里暗暗评价。
  沈小七走过来,不确定地看着盘中发问:“阿郎,这不是猪吧?”
  “别怀疑。”林稚道,“这就是猪。”
  沈小七:“……”他家阿郎审美就是独特!
  蒸好的寒燕分成豆沙版和传统版,一个礼盒放六只,取“六六大顺”之意,供食客们任意选择——当然,都是正常的飞燕形状,只不过豆沙版的寒燕为了能装下更多馅料,个头稍大而已。
  至于小猪豆沙包,还是关起门来自己吃比较好。
  原以为本朝人民会更偏爱传统风味,却没想到豆沙版的寒燕销量更好。
  “没想到这东西加了馅料更好吃,从前怎么没想到。”
  有人附和:“是啊,从前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豆沙版本的销量太好,对比之下传统口味就显得有些门可罗雀,不到半日就被豆沙版甩开一大截。
  为了让两种寒燕同时售出,林稚只好稍稍调下价格,把它们混合着卖。到了傍晚,总算将两种寒燕都卖了出去。
  沈小七捧着自己挑出的那碗豆皮豆沙,假装抹泪道:“早知道我就多挑出一些了!”
  将入夜时,孟琼舟迈进林氏食铺。
  林稚和沈小七正在吃暮食,看见那抹熟悉的绯红衣袂,沈小七把头扭到一边,林稚则放下筷子,“孟少卿可是来用暮食?”
  孟琼舟看了看他,道:“来买礼盒。”
  林稚“啊”了一声,弯了弯眼睛:“孟少卿来得太巧,寒食礼盒一炷香前刚好卖完。”
  孟琼舟垂下眼帘,瞧见食案上那几只小猪,“不是还有吗?”
  林稚:“……”
  救命,孟琼舟要吃小猪豆沙包!
  确定对方没在和他开玩笑,林稚忍俊不禁地给他装好。
  “……孟少卿请拿好。”
  不愧是长了个二十一世的胃,一眼就相中了二十一世纪的食物!
  作者有话要说:
  不光相中了二十一世纪的食物,还相中了二十一世纪的人
  ①“麦粥”和“冻姜豉”做法参考《边缘历史》


第27章 太庙祭祀
  为期三天的火禁眨眼结束,很快,清明就要到了。
  林稚拿着火折子,边点燃柴火边和沈小七闲话家常:“听说每年清明寅时,官家都会让几十个小太监围在一起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怎么钻,怎么取啊。”从来没听过这些新鲜事的沈小七一脸好奇。
  “就是用削尖的枣木橛去钻干透的榆木疙瘩,利用摩擦生热钻出火星子,慢慢地火苗就燃起来了。”
  “摩擦生热”对沈小七来说是个陌生词汇,但他很好地理解了其中含义,咧着嘴念叨:“榆木疙瘩……那得多难钻出火苗来啊。”
  “确实很难。”林稚顺着他的话道,“不过宫里有那么多人,总会有一个成功的。最后成功的那个人能得到一笔丰厚的赏赐,因为他为皇家带来了新火。”
  沈小七才不管什么新火不新火,那些对他来说都太过遥远。
  忽然想起几年前的往事,他道:“宫里月钱多,当初我还想过要不要去当个太监玩玩,现在看来,幸亏没去。”
  没想到他还有这么一出人生经历,林稚笑道:“你要是真当上太监,可就不是‘玩玩’那么简单了。”
  眼见对话往“当不当太监”的路上越跑越偏,林稚连忙把话题拉回来,“不知道今年的新火钻得怎么样了。”
  沈小七边擦地边道:“阿郎想这些做什么,反正和咱们没关系,又不会把新火分给我们。”
  林稚淡淡一笑,觉得也是。想这些做什么?不如想想一会儿祭祖扫墓的事。
  今日休沐,孟琼舟习惯性早起,随手拿起书架上一本古籍翻阅。

当前:第26/13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