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女场长》作者:洛水伽楠》第251/265页


  杨君苏在酒桌上跟大家展望未来:“……我跟你们说,新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到时候肯定是群雄奋起,万马奔腾。咱们女同志要做好准备,瞅准时机下场大干一场。”
  于凤华道:“以后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我们这一代已经老了,马上就快退休了。”
  杨君苏道:“妈,话不能这么说。莫道桑榆晚,余霞尚满天。武则天67岁才当上皇帝。我看你的身体和脑子还能再奋斗30年。”
  于凤华乐呵呵地笑。
  她们这边聊得热火朝天,男人那桌鸡飞狗跳,三个孩子一会儿要吃这个一会儿要吃这个。
  酒足饭饱,宾主尽欢,愉快散场。
  正月初八,杨君苏正式上班。
  上班第一天就召开职工大会,杨君苏也不拿稿子,对着喇叭侃侃而谈:“……从你们脸上的肉和笑容来看,大家肯定过了个好年。”
  台下响起一阵笑声。
  杨君苏接着说道:“经过四年的发展,咱们四分场已经超越了温饱水平,但离小康还差点距离,离现代化还差一大段距离。小康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大家以后吃鱼吃肉不再是过年过节时才能吃,而是平常想吃就吃。不是过年过节才长肉,而是一年四季都在长肉。现代化是什么呢?就是你们因为吃肉太多,胖得需要减肥。”
  台下哄堂大笑,都需要减肥了,那得吃多少肉哇?
  大家虽然不太相信,但又特别向往那种生活。
  “我希望从今年开始,咱们农场党心民心凝聚为一心,上下团结为一体。放开手脚,大胆实践。继续保持咱们的领先地位。”
  大家热烈鼓掌,大声叫好。
  杨君苏往下压压手,待掌声停下来,继续讲话:“我们接下来的目标要让农林牧副渔协同发展,让已有的产业规模化集群化,没有的产业生根萌芽。让农业成为工作的基础和后盾,工业反过来也要反哺农业。城镇规划向城市学习,农业发展要带动周边的农村。下面我说说一下具体规划。”
  杨君苏的话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大家听得入耳入心。有人面带微笑,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充满向往。
  杨君苏开这会的目的就是激发大家的积极性,要想带人去远航,造船不是最要紧的,激发起大家对大海的向往才是最关键的。
  经过这几年的经营,杨君苏在群众中既有威信又有亲和力,干群关系相当和谐。她的地位暂时无人取代。她此后几年一是遥控指挥,二是要时不时地回来刷一下存在感,可不能人走茶凉。
  杨君苏讲完话就轮到张书记了,张书记今天是做足了准备,光稿子就写了三章,他认真地照着稿子念。
  大家一听都是老生常谈,没啥新意,便交头接耳地说起话来。
  张书记无奈地咳了几声以示提醒,大家不得不收敛些。
  半小时后,张书记终于念完了冗长的稿子。会场的职工和群众如蒙大赦,一散会就赶紧跑了。
  杨君苏这边在开会,总场也在开会。开完例行会议后,罗场长却拿出了杨君苏年前写的计划书,让大家讨论讨论。
  宋秘书揣摩着纪书记的意思,慢条斯理地说道:“杨同志的计划书我也看了,写得不错,很有想法。但我觉得有点激进了。现在局势不太明朗,我以为不宜大动干戈。你比如说,把农场的闲地隙地承包给家属个人耕种,这就不太符合国情。还有让群众自行筹建小型养殖厂也不太好,咱们农场有自己的养猪厂养殖厂没必要再这样搞。”
  罗场长说道:“小宋,你一个年轻人,思想太保守啊。咱们要为蕴藏在群众中的潜力解放出来嘛。农场的闲地隙地荒着也是荒着,交给家属耕种,农场还能得到三成收成,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双方你来我往,罗场长有意支持杨君苏,想趁着退休前再大干一场,在胜利农场留下自己的印记。纪书记态度含糊,双方就开始这么拉扯起来。
  杨君苏懒得管他们,她私下里已经开始行动起来,授意家属们今年可以多养鸡,以前大家都是偷偷摸摸的在林子里养个十只八只的。现在按杨君苏的意思是,一家可以养个几十只,专门雇人看管,大家给他们开工资;不但养鸡,鸭鹅也可以养起来,反正水域面积那么大,多养个几百只鸭鹅也不起眼;至于养猪,他们不叫养猪厂,而是叫互助养猪合作社,寻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个简陋的猪圈,大家一起养,饲养员由这几家的家属轮流来当。这样一来,因家里住房所限无法养猪的人家就可以加入进来,那些嫌家庭养猪规模太小的工人也可以加入进来。
  大家私下里忙得马不停蹄,个个干劲十足,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往年只是十只八只的养鸡,今年这么大规模,那得是多大一笔进帐?想想就让人激动。
  听人说,这些只是杨场长计划的一部分,后面赚钱的点子还多着呢,只是时机不太合适,怕上头不同意暂时不好拿出来。大家听罢,纷纷暗自惋惜。
  杨君苏等了半个月见总场的讨论还没定下来,只能再去忽悠一番罗场长,再去刺激一下纪书记,甚至还特地找了一下谢阳,她的意思很明确:我听说你也想改革,但你一个人走引人注目,不防你让我先走两步,你就不那么显眼了。你去帮我劝劝纪书记,我知道他能听得进去你的意见。
  谢阳考虑半晌,觉得杨君苏说得有道理,便试着去劝纪书记。
  罗场长坚决要改革,再有谢阳相劝,另外还有群众呼声,纪书记便同意了杨君苏的一部分计划,那就是扩建城镇计划。但有一个条件是,总场不拨款不出人,由各分场自己想办法。
  杨君苏一接到通知,立即托人去打听懂城镇规划的专家,这次城镇规划得是超前的科学的,可不能像某些城镇规划,只看到眼巴前,拆了建,建了拆。


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看今日农场
  杨君苏在打听城镇规划方面的专家, 人是打听到了,有些人距离太远,还有工作在身也不方便来。
  贺新华做为基建科科长对于杨君苏的做派表示不理解:“以前, 都是咱们农场的人自己规划的, 还请什么专家呀?”
  杨君苏说道:“老贺, 咱们要把目光放长远。”
  杨君苏还在考虑专家的事,孙展青却过来问:“全志明你还记得吧?”
  “当然记得,他怎么了?”
  “他上次给我写信询问农场的事, 我顺便提了一下近况,他说他可以帮忙介绍一个专家来。”
  杨君苏面露喜色:“那可太好了。这事就交给你办。至于价钱, 只要不太离谱都可以。我希望对方能尽快赶过来, 咱们的时间太紧迫了。”
  孙展青微笑:“好的。”
  全志明行动迅速,四天后, 他亲自带着规划专家来到四分场, 杨君苏亲自接待。
  她看到全志明时不由得一愣,这人跟之前的区别太大了, 以前就是一个愤世嫉俗邋遢大叔, 现在胡子一刮,头发一理,新衣服一换, 竟然年轻了好几岁。
  杨君苏笑着上前握手:“全同志,你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呀。谢谢你, 正好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全志明跟杨君苏握了下手, 说道:“不客气, 顺便的事。”
  杨君苏看了看全志明身后:“你的朋友还在招待所?”
  全志明解释道:“他这个工作比较负责, 放下行李就让小陈领着他去实地考察?”
  “小陈是?”
  “陈辽原。”
  “哦。”
  两人寒暄几句, 全志明道:“杨场长, 你是个大忙人,你忙你的,不用特意招待我。我回猪厂看看。”
  “好的。”
  全志明这次来带了不少礼物,回到猪厂给他曾经的同事们分了分,孙展青,田翠翠都有礼物,杨君苏也有,不过是让孙展青转交的。
  杨君苏也终于见到了那位规划专家,此人名叫程松鹤,三十来岁,戴一副黑框眼镜,神色严肃,说话语气严谨。
  两人打完招呼,程松鹤就直奔主题:“杨场长,我已经实地考察过一遍,我想想听您的要求。”
  杨君苏侃侃而谈:“这个新城镇建设,主体要求是农村城市化,既要保留农村的自然环境,又要有城市的便利。既方便职工现在的生活居主,同时也要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预留出空间。为了节省土地和基建资金,一些同类型的建筑要尽量紧凑,划分区诸如工厂区、生活区、娱乐区等等……”
  全志明考虑了一会儿,说道:“杨场长,恕我直言,你们的资金恐怕支撑不了。”
  杨君苏:“没关系,先规划好,再分步建设,今年建一部分,明年建一部分。”
  程松鹤跟杨君苏聊完,又接着去实地考察,贺新华和孙展青做为陪同一起去。
  杨君苏趁着这个空隙去看望刚生产完的李卫红,李卫红上星期生了一个儿子。
  杨君苏提着红糖鸡蛋上门时,把一家人给激动得不行,人家可是场长,竟然亲自上门来了。
  小路的妈妈赶紧去给杨君苏倒茶:“杨场长,你一个大忙人咋亲自来了?”
  杨君苏笑道:“卫红是我的老朋友老部下了,她生这孩子这么大的事,我怎能不来?大娘,你这些日子也辛苦了。”
  路大娘咧嘴笑道:“不辛苦,应该的。”
  杨君苏跟老人家打完招呼,进屋去看李卫红。
  李卫红更是感动:“杨姐,我见到你,心里真高兴。”
  杨君苏看了看李卫红的脸色,她的身体素质一向挺好,气色还行。

当前:第251/26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