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夏至》作者:明开夜合》第126/149页


  晏斯时平静的声音里,连叹息都没有:“……后来她就生病了。别人都说她疯了。”
  夏漓一震,转头看去。
  他神情亦是平静。
  那时候不管是陶诗悦还是厂里的人,都说晏斯时的妈妈生了病,他回楚城就是为此。
  但究竟得了什么病,却都无人能说得清楚。
  上回从晏斯时的话里,夏漓已隐约猜到,那不是一般意义的“生病”。
  但由他亲自点明,仍然觉得心里一震。
  她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阿姨走了过来,说茶已经送到院子去了。
  院里,竹篱旁立着石桌石凳。
  石凳上垫着羊绒垫子,石桌上放着茶壶与茶杯,茶壶搁在一只加了炭火的小炉子上保温。
  茶壶旁几只白瓷小碟,装着果脯与坚果。
  此外,石桌旁还放了一个炭盆,刚刚烧起来的,尚不够红热。
  夏漓坐下,提起茶壶给晏斯时倒了一杯热茶。
  他手指松松地捏着瓷杯,垂眸喝了一口,随口一提的语气:“以前经常在这写作业。”
  “你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
  晏斯时点头。
  “……你父亲,好像不住在这儿。”
  “嗯。”
  晏斯时放了杯子,淡声说,那时候他妈妈霍青宜跟他父亲晏绥章经常吵架,霍青宜时常来这儿小住,他也就陪她一起。
  不待在晏家的霍青宜,似乎要开心得多。
  以前这院子里满是花草,四季更替都有景致,都是她费心打理的。
  但晏斯时仍能隐隐察觉到她在开心表象之下的痛苦,她好似故意在用这些琐碎的岁月静好,来对抗精神内核逐渐崩塌的凌迟。
  “她本科学的古建保护与修缮,梦想成为林徽因那样的建筑学家。”
  但本科毕业没多久,就认识了晏绥章,并很快结婚。
  晏绥章这人,富贵里浸淫出来的派头,给外人的第一印象便是书香门第的贵公子。
  他追求女人不靠手段伎俩,靠他自己都信以为真的“真心”。
  霍青宜一个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女孩子,根本招架不住。
  那时候要结婚,晏爷爷实则持反对态度,倒不是嫌霍家门第低,而是他以相人的直觉,觉得霍青宜并不是那个能扮演好晏绥章“妻子”这一角色的人。
  但晏绥章执意要娶,甚而放出可以为了霍青宜放弃晏家家产的豪言。
  晏爷爷最终松口。
  然而他的直觉也得应验。
  晏绥章最初的激情过去,便要求霍青宜更多展现她作为“妻子”的“职责”,尤其是要大度:不过应酬局上与那些活跃气氛的女人聊两句,何至于上纲上线?
  三番五次,他开始不耐烦:你总疑心我出轨,我也不能白担这罪名。
  晏斯时“离家出走”那次,就是晏绥章第一次与霍青宜吵得天翻地覆——晏绥章带一身酒气回家,领子上印着女人的口红印。
  他那时候才六岁多,吓得不敢出房间门,也不知道具体发生什么。
  只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错,因为他听见霍青宜气头上的话:早知道这样我根本不会跟你结婚生子!
  没有谁是天生“乖巧”的,不过是环境逼得人不得察言观色。
  他不想父母再吵架,是以往后做什么,都对自己有种近于偏执的高要求,觉得是不是只要自己听话懂事,什么都做到最好,一切都能回到正轨。
  显然那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晏绥章破戒一次之后,也愈发肆无忌惮,只不过处理得当,从没叫霍青宜抓到真正切实的把柄。
  他根本一开始就看错了霍青宜,以为她那偶尔流露出的傲气,只是她性格的点缀,就像玫瑰得带一点刺,才更让人念念不忘。
  太顺从的人,他反而觉得缺乏一点余味。
  玫瑰的刺偶尔扎手无妨,可当一身都是刺,那就不好玩了——恰好,霍青宜本真的性格就是浑身带刺。
  他在霍青宜这里碰的壁,统统要去外头找回:找那种最最温柔如水,予取予求的。
  回头去想,霍青宜无法宽容,又无法自洽的痛苦,源于她是真的爱过晏绥章这个人。
  不然何至于给唯一的孩子起“斯时”这样的名字。
  我喜我生,独丁斯时。
  我欣喜于出生在这个时候。
  那不单单是对孩子出生于太平盛世的祈愿,还有情到浓时的缱绻。
  但戏曲里被引用至滥俗的一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到最后,爱意耗尽,只剩绵亘的疲惫。
  连恨都称不上。
  晏斯时还记得高一上学期那一年的新年,就是在这院子里,霍青宜翻出了不知道哪一年自己亲手画的古建手稿,对他说,等开年以后,她想把以前的专业,当个爱好捡起来。
  但年后不久,霍青宜就“疯了”。
  晏斯时是很久以后,从“发疯”的霍青宜的只言片语中,得知那个元宵后的周末,霍青宜回了一趟晏家,恰恰好撞见了晏绥章跟一个女的在家中偷情,就在他们的卧室。
  那在床上的女人,与她长了一张五成相似的脸。
  之后,霍青宜就突然崩溃了。
  而外人眼里的“突然”,或许是日积月累的痛苦,早就将她内心的白塔侵蚀得只剩黄沙。
  那只是吹散黄沙的最后一缕风罢了。
  “疯了”的霍青宜,成了晏家的丑闻,成了晏绥章那金质玉章的外表下的一桩抹不掉罪证。
  霍家的处理方式是讳疾忌医,讳莫如深。
  直到霍济衷和戴树芳将女儿接回了楚城。
  霍济衷有一次酒后吐真言,说他余生都将在后悔中度过。
  后悔将女儿嫁给了晏绥章,更后悔自己轻信了晏绥章的巧言令色,认为所有一切都不过是生意场上的逢场作戏——他也是生意人,很能明白个中的身不由己。
  晏绥章还对他说:您的这个女儿,性格您应该比谁都了解,她这么强硬,一点点都不肯向我服软。哪一次吵架以后,不是我低声下气地前去求她?您还给她买了套房子,我们稍微一有口角,她就跑过去躲起来。我次次吃闭门羹,“三顾茅庐”,周围邻居都看我笑话。
  是以,霍青宜向他咨询的时候,他总是劝说,晏绥章那样的男人,放到外头去当然不缺人惦记,不必要太过计较。况且,年轻夫妻哪有不吵架的?难道真的要吵到这个家散了?
  久而久之,霍青宜就不再向他倾诉任何了。
  他以为是情况好转,但后来才知道,或许他的这番迂腐言论,才是最后捅向她的那把刀子。
  光买房有什么用,他最终也没能给女儿真正的庇佑。
  到最后,晏斯时的声音依然平静:“有时候宁愿自己没有出生,或许她就能无所顾忌。”

当前:第126/149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