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洗冤笔记》作者:巫童[三册]》第1/107页



《宋慈洗冤笔记》作者:巫童[三册]

内容简介
跟随世界法医鼻祖宋慈破奇案、洗冤情、寻真相!
-
★古风悬疑推理神作
★微信读书超9万人阅读,3600多人点评,推荐值超95%,点评人中,每10个读者就有9个推荐本书
★火爆微博、小红书、朋友圈、悬疑圈
★《唐朝诡事录》编剧、原著作者魏风华力荐
-
世界法医鼻祖宋慈,生平为何不见史书记载?今天我们能了解宋慈,多亏宋慈挚友刘克庄。本书讲述的正是宋慈和好友刘克庄携手探案的生死友谊。
南宋开禧元年,时年二十岁的宋慈,正在太学读书,却无意中卷入一起案件。自小跟随父亲学习验尸推案的宋慈,被责令限期破案。随着走访勘查的深入,他发现案件背后还有案件,冤情背后还有冤情,真相背后还有真相。所有线索最后都指向了多年前的一起案件,而这起旧案不仅埋藏着宋慈家族的秘密,还关系着大宋的安危。
翻开本书,跟随宋慈和刘克庄一起勘查现场,破奇案、洗冤情、寻真相。
-
※编辑推荐:
太学岳祠案、西湖沉尸案、骷髅爬坡案等十多起案件;烧死、勒死、服毒、溺水等二十多种死法;验伤、验尸、验骨等五十多项检验手段……跟随世界法医鼻祖宋慈回到南宋临安,一起洗冤禁暴、追查真相。
书中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埋藏着重要线索;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可能是破案的关键一环;看似毫无干系的案件,最后才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小说情节曲折,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反转反转再反转,烧脑、刺激、过瘾。不看到最后一页,你永远不知道真相

作者简介
巫童,乐山人,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院,曾任某电视台法制栏目记者。自小对宋慈产生兴趣,通读《宋史》《洗冤集录》《折狱龟鉴》《宋刑统校证》等近千万字史料,又广泛涉猎中医、饮食、诗词等领域,五年筹备,五年创作,七易其稿,只为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宋慈及其法治精神。
曾出版《暗杀1905》《魔术会》等系列小说,均由一线影视公司改编中。


宋慈洗冤笔记1


引子
  大宋开禧元年腊月二十九,临安城内响起一慢四快的梆声,已是五更天气。
  元日将至,又到一年岁末,临安城内千门万户张灯结彩,街头巷尾星火璀璨,位于城北的太学亦是如此。太学有斋舍二十座,学子千余人,那些离家太远选择留斋过年的学子,早在几日前便张罗起了辞旧迎新,给各座斋舍换上崭新的桃符,挂上绚彩的花灯。此时更深人静,学子们早已归斋熟睡,各座斋舍却仍是光影错落,灯火斑斓。
  五更梆声响过不久,“习是斋”匾额两侧的花灯忽然轻摇慢晃了几下。伴随“吱呀”一声细响,斋门缓缓开了一条缝。一个身穿青衿服的学子从门内出来,怀抱一个黑色布裹,穿行于各座斋舍之间,朝太学的东南角而去。
  此人姓宋名慈,年方二十,是一名入太学未满一年的外舍生。
  四下里火树银花,溢彩流光,宋慈却一眼也不瞧,只顾埋头快步前行。他行经一座座斋舍,又穿过平日里练弓习射的射圃,来到太学的东南角。在这里,一堵青砖砌成的围墙横在身前,墙上只有一道月洞门,门内一团漆黑,不见一丝光亮。
  宋慈向两侧望了一眼,走进了月洞门。入门后二十来步,一间死气沉沉的屋子,出现在昏黑的夜幕深处。
  那是一座祠堂——岳祠。
  太学坐落于纪家桥东、前洋街北,这地方本是岳飞的故宅。六十三年前,岳飞被冤杀于大理寺,其宅遭朝廷籍没,次年被扩建成了太学。故宅中的旧有建筑大多被毁,唯有东南角的岳祠保留了下来。然而四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岳祠烧得七零八落。如今这座岳祠,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起来的。
  宋慈走到岳祠门前,晃亮了火折子。一星火光之下,只见门上挂着一把铁锁。岳祠只有这一道门,门被锁住,便无法入内。他留心了一下四周的动静,确定附近没有其他人,这才打开那个抱了一路的黑色布裹。香烛、纸钱、馒头、火盆,被他一一取出,摆放在门前的台阶上。六十三年前的今天,正是岳飞被冤杀的日子。宋慈孤身一人深夜来此,为的便是偷偷地祭拜岳飞。
  门前的空地上,残剩着烧过的香烛、纸灰,散落着红枣、荔枝干、蓼花糖等祭品。早在入夜之时,不少太学学子等不及腊月二十九这天真正到来,便成群结伴地来岳祠祭拜过了。在过往的年月里,每到岳飞的祭日,太学里总少不了学子来这里祭拜,但通常人数不多。今年却大为不同,来岳祠祭拜的学子比往年多了数倍,究其原因,是当今圣上用韩侂胄为相,大有抗金北伐、收复中原之意,为此还特地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夺秦桧的王爵,将秦桧的谥号由“忠献”改为“缪丑”,一时大快人心。然而那些提前来岳祠祭拜的学子,却被随后闻讯赶来的司业制止了。司业是太学里仅次于祭酒的第二号学官,负责掌管太学的一切教令。自打四年前因学子祭拜引发火灾将岳祠烧毁以来,太学便不再允许学子进入岳祠祭拜。司业名叫何太骥,他以违背教令为由,当场记下了所有参与祭拜的学子姓名,留待来日罚以关暇;还放话说再有私自入岳祠祭拜者,除了关暇外,还要在德行考查上记下等。太学施行三舍法,即外舍、内舍和上舍,公试合格才能升舍,公试内容又分为学业和德行两部分。一旦德行考查被记下等,那就升不了舍,外舍生升不了内舍,内舍生升不了上舍,上舍生则会被剥夺直接授予官职的资格。如此一来,事关个人的学业和前途,再没哪个学子敢公开来岳祠祭拜岳飞,直到宋慈的出现。
  宋慈今年开春才考入太学,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在岳飞的祭日当天来岳祠祭拜。他当然不想失去升舍的资格,但岳飞尽忠报国,一直是他心中最为敬仰之人。当年若不是岳飞荡寇鏖兵,收拾河山,只怕大宋这半壁江山早已不保,然而这样的岳飞竟遭奸人所害,最终冤死狱中。天日昭昭,如今岳飞沉冤昭雪,得封王爵,宋慈无论如何也要亲身来岳祠祭告。为此,他刻意等到五更,料想所有人都已熟睡,何太骥不可能还守在岳祠,这才偷偷溜出习是斋,赶来这里。
  岳祠门前的香烛、纸灰和祭品,是何太骥斥退学子时,叫斋仆从岳祠里清扫出来的。至于门上的铁锁,想必也是何太骥锁上的吧。宋慈进不了岳祠,只好在门外祭拜。他点燃香烛,摆好馒头,跪在台阶上,对着岳祠的匾额诚心叩头,然后拿起纸钱,烧入火盆之中。
  一张张纸钱化为灰烬,火光驱散了黑暗,宋慈的眼前逐渐明亮了起来。
  然而奇怪的是,他是在门外祭拜,可不仅岳祠外面有了光,连岳祠里面也跟着亮了起来。岳祠里的亮光映在窗户上,比火盆里的火光明亮数倍,甚至亮得有些刺眼。
  难道还有其他人在岳祠里祭拜?可岳祠的门分明已从外面锁上,而且如此明亮的光,根本不可能只是燃烧纸钱,更像是燃起了大火。
  宋慈微微凝眉,起身凑近门缝,向内窥望。
  岳祠里正燃烧着一团大火,大火四周烟雾腾腾,就在浓厚的烟雾之中,依稀能看到一个人。那人悬在半空,身子一动不动,大火在旁燃烧,眼看用不了多久,就要烧到那人的身上。
  宋慈一惊之下,想开门救人,可门被铁锁锁住,无法打开。他又想开窗,哪知所有窗户也从里面扣上了。他来不及多想,抓起地上的火盆,将燃烧的纸钱倒掉,抡起火盆,在窗户上砸出了个破洞。
  宋慈翻窗而入,冲到大火旁,只见那悬空之人一身宽大的青布儒衣,方脸浓眉,正是太学司业何太骥。何太骥的脖子上挂着一条铁链,铁链的另一端悬在房梁上。宋慈抱住何太骥的身子,将何太骥的头从铁链中弄出,迅速将其背到窗边,与大火、烟雾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他叫了几声“司业大人”,可何太骥全无反应。他急探鼻息,发现何太骥呼吸已断,气息已绝。
  他抬起头来,只见供奉岳飞灵位的神台在燃烧。他闻到了一股很浓的油香,油香中还有一股淡淡的、祭祀过的香火气味。他见神台周围的地砖亮晃晃的,都是溅的灯油,显然神台被泼过灯油,油助火势,这才会烧得如此之烈。环顾整个岳祠,除了神台再无他物,所有窗户都从里面扣上,各个角落尽收眼底,四下里空空荡荡,没有任何藏身之处,除了他和死去的何太骥,再没有第三个人,这令他不禁暗自惊诧,凝起了眉头。
  在这一瞬之间,宋慈脑海中掠过了诸多念头。他抵达岳祠时,岳祠的门便已上锁,显然在他来之前,何太骥就已经在岳祠里了。此后他没有离开过岳祠门前,所有窗户又都从里面扣上,在此期间没有第三个人出入岳祠,那就是说,何太骥一直是独自一人在岳祠里。既然如此,岳祠里的这场火,只可能是何太骥亲手点燃,再用铁链上吊,那么何太骥应是自尽了。
  可若是自尽,上吊即可,何必多此一举,再燃起一场大火来烧死自己呢?
  忽然间,宋慈觉得手有些痒。他摊开手掌,见掌心红了一片,凝目看去,原来是扎了一些细细密密的毛,看起来像是笋壳上的毛刺。他方才抱过何太骥的尸体,这时再去检查何太骥的身上,发现何太骥的儒衣背面有不少细毛,都是笋壳上的毛刺。笋壳通常只在竹子生长的地方才会有,可岳祠周围没有栽种竹子,甚至放眼整个太学,也没有一处生长竹子的地方。那何太骥后背上的这些毛刺从何而来?莫非他死前曾去过某片竹林?
  宋慈没时间细究这些疑点,因为火势正变得越来越大。虽说神台附近没有可燃之物,大火只在神台上燃烧,一时半刻蔓延不开,但若放任不管,迟早会引燃房梁立柱,整个岳祠也会被烧成灰烬。宋慈自知靠一己之力担水救火,无异于杯水车薪,要扑灭眼前这场大火,必须回斋舍叫醒更多的学子一起,而且必须要快,一刻也耽搁不得。可一旦这么做,他违背教令祭拜岳飞的事就会尽人皆知,他很可能会因此被取消升舍的资格。更麻烦的是,他会与何太骥的死扯上关系,要知道何太骥的自尽存在诸多疑点,旁人很可能会认为何太骥是死于非命,而他作为唯一在场之人,自然会被当成杀害何太骥的嫌凶。
  宋慈很清楚后果如何,但世间自有公道,身正不怕影斜,既然与何太骥的死没有任何干系,他就不怕遭人猜疑。
  宋慈将何太骥的尸体从窗户搬出了岳祠,以免尸身被焚。
  此时天欲破晓,正是一日中最为黑暗之时,放眼望去,岳祠外浓黑似墨,夜色如笼。
  他没有半点犹豫,冲入夜色之中,朝灯火通明的斋舍奔去……


第一章 太学命案
  天已大亮,岳祠门前挤满了人。
  岁末留斋的学子有二百余人,几乎全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学官如祭酒、博士、胥长、胥史等,能来的都来了,此外还有平日里负责洒扫、厨食的斋仆,也大都聚集在此。
  大火已被扑灭。亏得宋慈及时奔回斋舍叫人,惊醒众多学子,一起担水赶去岳祠,总算救火成功。这场大火最终只烧毁了神台,未造成更多损毁,四年前岳祠尽成废墟的那一幕总算没有重演。
  各斋的斋长、学正、学录、学谕等人,遵照祭酒的吩咐,将各斋学子拦在外围,留出岳祠门前的一片空地。那里摆放着一张草席,草席上是何太骥的尸体。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蹲在草席边,正在查验尸体。
  这中年人名叫韦应奎,乃是临安府衙的司理参军,专掌临安府境内的刑狱勘鞫之事。岳祠的大火扑灭后,太学祭酒汤显政觉得何太骥的自尽存在不少蹊跷可疑之处,于是命人将火场保护起来,将何太骥的死报到了临安府衙。今天是岁除前的最后一天,原本只要平安无事,韦应奎便可早早交差,回家舒舒服服地过个好年,享受难得的五天休沐。他一心盼着一切如常,千万别发生什么刑狱纠纷,尤其是命案,可偏偏怕什么来什么。倘若死的是平头百姓,他定然随随便便应付过去,可死的是太学司业,好歹是个六品的朝廷命官,他纵有百般不愿,也不得不带了几个差役赶来太学。他从汤显政那里大致了解了事情经过,得知宋慈是何太骥自尽时唯一在场之人,接着便去查验何太骥的尸体。
  说是查验,其实只是简单地看上几眼,伸手碰一碰尸体,在人前做做样子。韦应奎看过尸体,又走进了岳祠。岳祠门上的铁锁,早在众学子救火之时便被砸开了,此时门是敞开的。韦应奎在岳祠里转了一圈,出来后便挥了挥肥厚的手掌:“来人,将这宋姓学子抓起来。”
  两个差役领命上前,一左一右,架住了宋慈的两条胳膊。
  韦应奎移步至汤显政身前,道:“祭酒大人所疑不假,何司业之死,的确不是自尽。这宋姓学子便是凶手,我这就抓他回府衙审问,相信很快便能查明真相,还何司业一个公道。”
  “凶手是这宋慈?”汤显政朝宋慈看了一眼,“可夜里呼人救火的,不也是他吗?”
  韦应奎颇有些不屑地一笑:“祭酒大人有所不知,呼人救火,乃是这宋姓学子故意为之,为的便是撇清嫌疑。像他这种自作聪明的凶犯,我在司理任上见得多了。此等把戏骗得过别人,却骗不过我。”
  汤显政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又见宋慈被差役押着,既不辩解,也不反抗,心里已信了八九分。

当前:第1/10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