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作者:寒梅惊雪》第17/1101页


  纵然是崇尚文治的方孝孺,对于大明安全局的设置也没有说半句不满的话。
  从根本上来说,大明安全局与锦衣卫并没有区别,都是为皇上负责的独立情报、护卫机构。
  但从特征上来看,锦衣卫是脱缰的饿狼,见到人便扑上去咬,不死不休,咬死一个,接着咬另一个。但大明安全局不同,它更像是一匹被人握着缰绳的马,纵可以嘶鸣、奔跑,终究是不会咬人的。
  这样的机构,方孝孺不反对,因为这是帝王的手段。
  几位大佬不发话,底下的人怎么喊都没用。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十日,朱允炆明旨,设大明安全局。
  大明安全局登上大明历史舞台,成为了朱允炆手中的一柄钝厚的剑,不见锋芒,却锐不可当!
  七月十六日,扬州府外。
  朱棣看着远处来迎接自己的李增枝,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笑意,对身旁的丘福说道:“这些人,还是有用处的。”
  丘福瞥了一眼李增枝,含笑道:“王爷说的是极。”
  距离近了。
  李增枝下马,高声喊道:“前军左都督李增枝,迎拜燕王。”
  朱棣连忙下马,喊道:“李都督,快快请起。奔波月余,在这扬州府得见家人,令人快慰。”
  李增枝见朱棣毫无架子,又称自己为家人,嘴角顿时笑开,连忙请道:“叔父,我在城中安排妥了,还请叔父移步,休息一二,再赶往京师。”


第十五章 朱允炆的调令
  李增枝是岐阳王李文忠的次子,而李文忠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从这一层关系上来看,李文忠与朱棣,属于姑表兄弟。
  如此一来,李景隆、李增枝,便需要称呼朱棣为表叔父。
  在年轻的时候,朱棣便跟着李文忠学习战争,自然与李景隆、李增枝关系密切。
  朱棣自北平赶往京师金陵,在这扬州府遇到了“亲人”,自然是欣慰,加上李增枝很会做事,安排朱棣等人进入扬州府,直接包下了一座酒楼,命令军士看守,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在酒过三巡之后,李增枝屏退左右,朱棣不动声色,抬了抬手,让丘福等人也退了出去。
  李增枝见房间中在只有自己与朱棣,便放心下来,举杯敬了朱棣一杯酒,说道:“叔父,我们是一家人,便不说两家话了。”
  朱棣默然点头。
  论血缘关系的话,说是一家人,没错。
  李增枝低声问道:“叔父,如今圣上心思难测,前段时间先推出了内阁,这才没多久,又推出了新兵之策,数日前又设置了大明安全局,朝堂内外,人心惶惶啊。”
  “哦?怎么讲?”
  朱棣看着李增枝问道。
  对于朱允炆的手段,朱棣是听闻且支持的。
  就算是自己上台,也必然重要一批人代替自己干活,否则,皇上直接管理中枢,大小事都需要自己过目,就算不累死,也得烦死。
  内阁的设置,朱棣认为这是很天才的手段。
  至于新兵之策,大明安全局,朱棣都可以接受,并不认为这些举措,会导致人心惶惶。
  李增枝叹了一口气,说道:“如今朝堂大权,都收归六部与内阁,官员一个月只能见两次皇上,纵是递上奏折,弹劾个人,都可能被内阁扣押,长此以往,大明的江山,可就成了内阁的江山了。”
  朱棣淡然地品着酒。
  对于内阁拥有多少权力,朱棣是清楚的。李增枝的话,过于危言耸听。
  李增枝见朱棣不说话,又言道:“新兵之策推行需裁兵十万,这十万可都是裁到了我们勋贵身上。尤其是一些与我们有深交的军士将校,更是直接被削去了官职,带着兄弟们离开了京营。”
  “这些兄弟找上了门,我们管还是不管?管吧,管不了那么多,又不能违背皇上旨意,不管吧,任由他们流落街头,作为昔日同袍,如何能忍?”
  “皇上只顾推行新兵之策,却动摇了京营之根,是乱局之相。再说那大明安全局,摆明了便是锦衣卫,皇上新掌大权才多久,便违背太祖意愿,重启锦衣卫,可见皇上,并没有领略太祖治国方略啊。”
  朱棣看着李增枝,那一句“没有领略太祖治国方略”的话,如惊雷一般闪过朱棣的脑海。
  这是一个完美的理由!
  太祖废除丞相,朱允炆设置内阁代替丞相。
  太祖扩大京营,朱允炆裁撤京营。
  太祖撤销锦衣卫,朱允炆设置大明安全局。
  从朱允炆最近的一系列作为上来看,其行事风格、办事方法,都明显有悖于太祖!
  若是以“不尊太祖,擅改治国方略”为名,证明朱允炆不是合格的大明接班人,那到时候起兵,便可以打出“立国本,恢祖制”的口号,告诉天下人,我朱棣才是最理解,最能把握太祖治国方略的真命天子!
  李增枝看到了朱棣目光中闪烁的精芒,看到了朱棣那无言的渴望,用手指轻轻敲了下桌子,说道:“叔父,我们可是一家人啊。”
  李增枝将“我们”两个字,说得很慢,用目光交流着,表达着隐晦的意义。
  朱棣是聪明人,如何不清楚李增枝的话中话。
  李增枝这是告诉朱棣,若是朱棣有心,那他们便是朱棣的力量,帮助朱棣成就大业。
  朱棣放下酒杯,呵呵笑道:“连日来奔波,确实让人困乏了许多。如今喝些酒,竟有些不胜酒力。”
  “换酒并不难啊。只需要……”李增枝眉头一抬,拿起一旁的酒壶,随手倾倒在地上,看着朱棣,缓缓说道:“酒倒了,便只能上新酒了。”
  朱棣眯着眼,听着酒水倒在地上的声音,似乎是千军万马的嘶鸣声,收敛了心神,说道:“酒要倒的时候,可是有很多人会扶正的。”
  李增枝盯着朱棣,轻轻问道:“太祖刀下亡魂多,燕王马前无人挡。”
  朱棣接过李增枝的酒壶,倒了一杯酒,一饮而尽,说道:“不知道京师的风大不大,天气好的话,本王倒是想去紫金山走走。”
  李增枝凝重地点了点头,说道:“王爷一定会如意的。”
  一席话下来,李增枝弄清楚了朱棣的心思,他不是没有反心,而是还没有拿定主意,一方面担心朝廷大军围剿,一方面担心朱允炆会在京师对自己突然动手。
  可拜朱元璋所赐,大明开国功臣,尤其是武将,基本上都被杀绝了,如今的大明朝廷,能统帅大军作战的王爷与将领中,也只有寥寥数人。
  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与长兴侯耿炳文。
  再其他,李增枝环顾大明,不过尔尔。
  朱棣明白李增枝的话,也清楚这是一个机遇。
  但机遇存在,挑战也极大。
  朱允炆是皇帝,他可以调动全国的兵力围剿自己,兵力何止百万?
  而且朱允炆在南京,自己的大军在北平,隔着两千多里路,就算是朱允炆不派一兵一卒,自己光赶路,最快也需要近一个月,若是需后勤、辎重补充,更需要数月之久。
  就算朱允炆没有能战之将,但他手下数量庞大的大军,足够让朱棣慎重至极,再三思量,一旦朱允炆发狠,或自己一个决策失误,很可能会被人干掉。
  朱棣不想死。
  造反这个工作,收益极大,但也风险极高。
  干好了,君临天下。
  干不好,身死九泉。
  李增枝送朱棣休息,在门口笑着告辞,临走时还说道:“叔父,我们京师见。”
  朱棣酒意惺忪,躺在床上,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当前:第17/110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