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作者:寒梅惊雪》第395/1101页


  没错,这件事将波及与伤害数十万家庭,可从整个王朝的高度来看,这是必须执行的大战略。
  树苗都在一片树林里,长大了还是一片树林。
  将树苗移出去,未来收获的便是两片树林、三片树林乃至无数树林。
  考虑到北平未来的重要性,华北这一块区域必须有大量的人口,无论是日后京师兴建、北征运粮,这都需要庞大的人口作后盾。
  局部服务全局,个人服务国家,这就是政治。
  不近人情,却必须去做。
  面对斩钉截铁的朱允炆,黄子澄一脸愁苦,道:“只怕会引起民变啊……”
  谁愿意离开亲人,离开家人,去一个陌生的荒芜之地?
  若是这些人闹事,又该如何处置?
  徐辉祖有些心惊,山西移民之事与五军都督府没有多少关系,这属于民政,不是军政,可自己被召,显然朱允炆在作第二手打算。
  以军为后盾,强制移民!
  “民变应还不至于,再说了,新军之策许给山西三护卫、大同三卫,有这些军士在,还不至于出现大的问题。”
  徐辉祖认真说道。
  黄子澄看向徐辉祖,问道:“难道百姓不想离家还有罪过,还要动用大军去戡平不成?”
  徐辉祖呵了一声,不客气地回了一句:“有民变,则有军戡乱。无民变,便是你们文官的功劳。”
  黄子澄愤怒地指着徐辉祖,刚想说话,却被朱允炆打断。
  “好了,移民之策不可更改,今年任务尤其沉重,户部与地方布政使司需紧密配合才是。”
  朱允炆下定了决心。
  黄子澄、郁新等人暗暗叹息。
  解缙见此,对朱允炆提醒道:“皇上,若行五十万移民之策,方方面面总需筹备,耗费也是巨大,是否可适当推迟?”
  朱允炆思索了下,道:“快马传讯山西,二月中开始筹备,五月中可先行初期移民,八月之后,大规模移民,争取在十月中旬安顿下来,以免天寒伤人。命令北平、开封等接受移民之地,大规模营造居所,调配粮食、衣物、农具,务必在移民抵达之前,准备妥当。”
  解缙看向郁新、黄子澄等人,他们也都清楚,再反驳也改不了朱允炆的决断,索性便承受了下来。
  朱允炆见郁新面色凝重,带着悲愁,不由笑道:“在爱卿看来移民是一件困难的事,很可能会为百姓唾骂。不过那是以前的移民之策,朕以为,移民之策可以改上一改。”
  “改,如何改?”
  郁新忧愁不解。
  开封府原武、阳武等地便是移民而来的人,他们移民多年,依旧衣不蔽体,这样的移民有什么作用可言?
  除了耗费朝廷粮食,没有带来任何收益。
  现在齐泰、景清在开封府到处跑,就差拿着自己的脑袋担保一条鞭法是真的,并分了一大批农具与耕牛,这才让人活了过来,有了春耕。
  现在又是大规模移民,若再现开封府的问题,岂不是徒劳无功,殃民无数?
  朱允炆从桌案上拿起一份文书,严肃地说道:“百姓不愿意移民,说到底是没有动力,没有目标,没有对未来的憧憬。那朝廷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动力,给他们目标,给他们憧憬?”
  “一味强制移民,将百姓拴在绳子上,如囚犯驱赶,如此待遇,是移民还是囚民?说到底,移民可行,但在方法上却出了问题。”
  “朕打算换一个思路,告之山西百姓,凡移民出山西,至北平、开封等地落户者,除提供耕作农具、耕牛外,其田产三年免税,家人不服徭役,其子孙可免费进入当地府县修习课业,日后若参与科举,酌情优选,若有移民中举,优先选派官员。”
  郁新、解缙、黄子澄等惊讶至极地看着朱允炆。
  免税不服徭役这些都不算什么,但子孙免费入学的吸引力就太大了。要知道很多寒门子弟,是读不起书的。
  别以为穷人抱个书本就是读书人了……
  读书需要的钱可不少,书费钱是少,还可手抄,可你练字总需要纸张吧,写文章也需要笔墨吧,再说了,请个先生不管饭吃,还不给钱吗?
  就算是你学业有成,先生无私,可你去京赶考也需要路费吧,所谓的盘缠……
  这笔钱往往是几十两计的,寻常家里,哪里有人出得起?
  君不见红楼梦中落魄秀才贾雨村,就是因为囊中羞涩,无法读书,更无法进京赶考吗?
  贾雨村有甄士隐,可对于大明朝的寻常百姓,他们没有什么真的士隐、假的士隐。
  免费入府县学堂,便意味着向这些人的子孙开了通天之门。
  何况朝廷还酌情优选这部分人员为官,如此强的政策,稍有觉悟的百姓便会努力争取,不,就是那些士绅之家,也必然会争取这些名额,以求“开枝散叶”,壮大“家族”。
  “若这些政策还不足以打消百姓顾虑,那就再加一条,五年之内,朝廷不在五十万移民中征调军士。”
  朱允炆掷地有声地说道。
  解缙走出,赞道:“皇上,若行如此移民之策,可改被动移民为主动移民,此策大善,臣以为可行。”
  “臣附议。”
  郁新、黄子澄等表示赞同。
  以前移民没什么好处可言,现在移民有好处了,难度自然降低许多,甚至会有人主动选择移出山西。
  朱允炆见说服了内阁与户部,便将目光看向双喜,道:“让他们入殿吧,山西移民少不了他们出力。”


第三百三十三章 商人在移民中的作用
  当晋商常千里、侯西域、曹有山等进入武英殿时,黄子澄、解缙等人都露出了惊讶之色。
  移民毕竟是朝廷之策,找五军都督府作后盾可以理解,找商人来做什么?
  商人擅长的,只是买卖。
  买卖?
  解缙灵光一闪,看向朱允炆,不由折服,若真的引商人进来,可以为朝廷省去不少事。
  黄子澄、郁新等人却并没有看透,只不解地沉默着。
  朱允炆在晋商行过礼之后,道:“今日召晋商入宫,是有两件事与你们商议。这第一件事,便是朝廷准备今年于山西移民五十万,至北直隶、山东与河南等地,你们如何看……”
  八大晋商不由地震惊起来。
  对于山西移民,常千里、侯西域这些人并不陌生。
  洪武三年六月,朱元璋为应对蒙元“四大王”袭扰大同、武州等地,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大规模迁移山西北部居民。
  洪武六年九月,朱元璋又以“屡为胡虏寇掠”为由,迁移山西北部居民八千余户近四万人入中立府(即凤阳府),而这也是明代初期,第一次大规模移民。
  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出于军士需要,移十几万山西居民至晋北、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北西北部。
  然而这两次移民,是出于军事的需要,移民范围又多集中在山西省内。
  洪武朝真正的大规模移民,是出于经济建设需要开展的,时间是洪武二十一年,之后移民一直持续,直至洪武二十八年,自山西彰德、卫辉、广平、大名等府移民四十余万。
  这四十几万人,多分散在了北直隶与河南等地。
  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迁移,才迁移出不到五十万人,朱允炆竟然打算在今年一年之内,实现五十万移民?
  这足以让常千里等人瑟瑟发抖。
  “皇上,恕草民直言,移民五十万恐怕需要更长久时间,一年期是万万不行的。”

当前:第395/110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