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作者:寒梅惊雪》第569/1101页


  善导叹息,指了指不远处倒塌的屋舍,道:“是夜天降雷电,劈中了雷峰塔院,引发大火。大火惊动引来府衙衙役救助。正因衙役都来了雷峰塔,导致百姓告知府衙救助百姓时,延误许久,最终致使百姓罹难。”
  朱允炆明白过来,感情就是消防队来救了你们的寺庙,没人去管百姓了,事情平息之后,百姓死了,你们却只损失了一些房子,这算什么事?
  “受淹的可是那一片区域?”
  朱允炆指了指西湖中的低洼处。
  善导点头,道:“还有那里,那里,现在又修出了房屋。今年雨水不足,并未引起灾祸,若是再如去年雨势,他们还可能会出事。”
  朱允炆看了看地势,又命薛夏拿出单筒望远镜,仔细看了看,最终叹息道:“一旦大雨如注,水流从四处汇聚而至,即便官府差人去救,怕也是有去无回,这里根本就不适合住人,西湖也不适合改桑田!”
  善导自然是清楚这一点,但没有任何办法。
  “爷,杭州安全局千户罗显求见。”
  薛夏上前,低声禀告。
  朱允炆微微点头,示意让罗显上来,罗显看着朱允炆,几次都差点跪下,却被一旁的孙栋给阻止了。
  “这西湖原本是碧波十里,眼下却只剩下了两三里湖水,大部都成了桑田,这是怎么回事?”
  朱允炆询问道。
  罗显见是问西湖的事,轻松地回道:“爷,这西湖改农桑是知府衙门的政事,对于这些湖田,官府都有登记造册,发放有地契,还按照一条鞭法,厘定了税额……”
  朱允炆脸色有些难看,原以为西湖被侵占,是豪绅强行霸占,不成想人家是受法律保护的,成了合法的私田!
  “虞谦对此也是毫无新见?”
  朱允炆冷声问道。
  罗显感觉到了气氛不对,但也不敢撒谎,回道:“虞知府认为农桑是好事,加之朝廷推行十优州府,杭州府想要位列十优州府,更重农桑。这两年,虞知府大力推动……”
  “胡闹!”
  朱允炆愤然喊道。
  罗显扑通跪了下来,不知所措。
  朱允炆抬头揉了揉眉心,有些头疼,这些人为了拿到一个‘十优州府’的名额,连西湖都敢毁啊!
  发展不是不择手段,不是竭泽而渔啊!
  你这把西湖给整没了,换来了眼下的收益,可你想没有过,这没了西湖,不出十年,这杭州不是大涝,就是大旱!
  别小看西湖的作用,它的存在,关系着杭州地下水脉,关系着杭州生态,关系着杭州气候!
  薛夏见有人上楼,命人拦下,护卫匆匆转来一封急报,看了看急报上的文字,薛夏有些不安,连忙上前,对朱允炆道:“京师急报。”


第四百七十七章 渐变的黄子澄
  朱允炆挥手让罗显起来,西湖变成这个样子,也不是他的过错。
  安全局有监察天下的权利,可没有办法干涉知府施政,而且从某个方面来看,虞谦所为也并不是胡乱作为,大明以农桑为主,人家劝课农桑有啥错?
  接过薛夏递过来的急报,朱允炆只看了几眼,脸色就变得阴沉起来。
  宁妃有些担忧地看着朱允炆,虽然这几日没人提齐王之事,但藩王造反毕竟是大事件,显然朱允炆也没有忘记此事,有几次夜中醒来,都可以看到朱允炆拿着一张大明舆图,目光所注视的地方,正是长江口。
  看朱允炆的神情,似乎事情有些严重。
  宁妃上前一步,柔声道:“若前线艰辛,夫君应立即返京。”
  朱允炆摇了摇头,有些痛惜,也有些无力,道:“并非齐王之事,而是太医院院使戴原礼走了。”
  “啊?”
  宁妃有些惊讶,快速问道:“不久之前见他身体还算健朗,缘何……”
  朱允炆俯瞰西湖,目光中有些伤感。
  戴思恭,字原礼,他是丹溪亲传弟子,医术高明,曾用精湛的医术救过朱元璋。
  洪武朝时多少太医受难,唯有他安然无恙。
  朱允炆欣赏与敬佩这个七十六岁的医者,单论医术,在当下的太医院中,无人出其右。朱允炆记得史书中,戴原礼曾给永乐朱棣看过病,换句话说,他至少还能多活三四年。
  但现在,他走了。
  安全局的文书写得很详细,甚至还附带了杨士奇的文书,戴原礼的死,并不是“古今”关联阴谋的封口,而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燃尽生机的结果!
  他通过国子监医学院看清楚了医学发展的方向,找到了教育学子的康庄大道,他将余生的寿元,都耗费在了《医学初典》、《医学中典》与《医学大典》这三本教材中!
  为了医学的未来,戴原礼押上了自己的生命!
  朱允炆眼睛有些湿润,仿佛看到了深夜之中,挑灯著作、勘正的老人,他面容枯槁,却神态自然,他手枯如笔,却书写不辍,他咳嗦不止,却顽强坚持。
  一笔,一画!
  一字,一钱!
  无私的如同一片海,包罗尽致,万象自然!
  严谨的如同一座山,棱角分明,傲骨天成!
  大明朝有的是为国为民的人才,有的是燃烧自己,点亮他人的英雄!
  “取纸笔。”
  朱允炆默然望北,而后挥毫写下:
  “戴原礼,披太医院,戴医学院,肱骨干臣,丹溪子弟,精研医术数十载。著书《证治类方》、校补《金匾钩玄》、《推求师意》,又作《复庵方书》,可谓大成之才……”
  “其行医奇效,观症论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推测病源,著奇见于理趣之极,观其随病加减之妙,不独药之咸精,是谓大明之神医……”
  “古稀高龄,许身布道,三尺之台,桃李于堂,呕血《医学》巨典,皓首殚精,终有所成。然生机耗去,撒手远行,留天下扼腕,痛呼天命不予,圣魂长在……”
  朱允炆停顿下来,思索片刻,又加了几句:“当誉大明圣医,尊其遗志,葬于国子监太医院,另命匠工雕铸人像,为后来者瞻仰……”
  收笔之后,朱允炆看向薛夏:“即刻安排人,送至京师,越快越好。”
  薛夏了然,封好之后,便交给罗显,让他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递出去。
  “走吧,我们去杭州城。”
  朱允炆没了游览的兴致。
  文书中介绍的内容并非只是戴原礼去世这一件事,还有顾三审、双喜拿出了最底层的批条,解缙的解读,内阁的安排,京军调动与城防,水师动静,齐王规模与路线等等。
  当看到二炮局加快进度,提前完工一批新式神机炮,并将多余部分划拨宝船之后,朱允炆彻底安心了。
  京师。
  一艘快船停泊到岸,岸边早有人牵马等候,八名军士身披铠甲,手按腰刀,背插红缨,翻身上马,甩了一鞭子,对急切询问状况的衙役喊道:“白水洋大捷,齐王溺死!”
  话音落地,八匹骏马已飞奔而出。
  “白水洋大捷,齐王溺死!”
  雄壮的声音响彻天地。
  八个八马,自长江边,至清凉门、石城门、三山门、聚宝门、通济门,再至正阳门,穿正阳门而过,马不停蹄,高声断喝:“白水洋大捷,齐王溺死!”
  兵部尚书铁铉正在办理公务,就听到外面吵吵嚷嚷,连忙起身准备出门查看,刘儁、卢渊匆匆走来,面露喜色,连忙喊道:“铁尚书,大捷,大捷啊!”

当前:第569/110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