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寡妇二婚娇宠日常[七零]》作者:溯时》第245/271页
“不行,家离学校这么远。”安年看向顾骁,“爸爸,什么时候能搬到总军区啊……”
当年顾骁是想要申请调到总军区的。
可自从他升为副团长,肩膀上的任务就更重了,实在离不开成湾军区。
“爸爸去想办法!”岁岁说,“爸爸什么办法都能想得到!”
“好,爸爸想办法。”安年附和妹妹的话。
安年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想到刚才宿舍里崇拜着自己的小伙伴们,他便想着,也不知道能不能在这里交到像省事儿那样的好兄弟?
和爸爸妈妈道别的时候,他说:“妈妈,等妹妹出生了,我要第一个回家看。”
“等妈妈一去医院,爸爸第一个来学校接你。”顾骁承诺。
安年放心了,刚要满意地答应,突然听见岁岁在边上小小声开口。
“不是妹妹,是弟弟。”
安年坚持自己的想法。
肯定是妹妹!
……
安年平时并不是话多的孩子,可他住校之后,家里还是冷清了不少。一连好几天,楚婉都睡不踏实,问顾骁,这孩子在学校会不会不适应。
他俩放心不下,第二天醒来就去学校看孩子,直到看见这孩子一只手抱着书本,一只手和室友勾肩搭背,才松一口气。
姜曼华和项静云用这几个月的时间,织了不少小衣服。
她俩就像是不知倦似的,织出来的衣服堆成山,一个往闺女家送,另一个则往闺女和儿媳妇家送。
虽然给织衣服的是自己亲妈,可顾莹还是不得不说一句,她妈织毛衣的水平,和楚婉的妈妈差了一大截。好几件毛衣上都有大小不一的洞,小娃娃穿上会漏风吧?
“怎么样?”项静云兴冲冲地问。
“真好看!”顾莹比了一个大拇指,“不过已经够了,下回不要织了。”
“孩子长得很快的。”顾莹又心虚地补充。
“怕什么,大的穿了给小的穿。”项静云说。
顾莹眯起眼睛。
肚子里这个都已经让她遭不少罪了,她妈居然还想着下一个!
“项同志,现在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小孩。您忘了前段时间,我们这儿的副营长还因为超生被降职了吗?”顾莹说。
项静云一拍脑门子。
退休之后,她居然忘记关注政策了,还抱着一点侥幸心理呢。
“项同志,您这觉悟不行。”顾莹批评道。
“去去去!”项静云想推闺女一把,无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就斜了她一眼,“没大没小!”
另一边,姜曼华也献宝一般给闺女看自己织的小毛衣。
很难想象,从前那个对谁都不冷不热的姜教授,织起毛衣,居然比她婆婆还要停不下来。
“好看吧?”姜曼华难得多了一些嘚瑟的表情,小声道,“我觉得我织的毛衣比你婆婆的要好看。”
楚婉不由偷笑。
姜教授不是只对学术研究感兴趣的吗?居然还学会攀比了!
“好看。”楚婉犹豫着,“好看是好看,主要是这——”
“这什么?”姜曼华赶紧问。
“妈,您织了这么多毛衣,但是看起来好像不太符合季节。就拿这件来说,看着毛茸茸的,很暖和,但又是短袖,什么时候穿呢?”
姜曼华面露难色。
真是失策了!
“不管做成什么样,我都喜欢。”楚婉挽着妈妈的臂弯,笑吟吟道,“短袖的毛衣里面再加一件长袖小毛衣,就可以穿啦。”
“会不会穿不下?”姜曼华问。
“那就希望我们家小娃娃不要胖嘟嘟的。”楚婉说。
“那不行,胖乎乎才可爱,跟我们岁岁小时候似的!”姜曼华立马反驳。
母女俩把小毛衣叠好,放在柜子里。
楚婉看着还没出生的小娃娃都有这么多衣服了,转头说道:“妈,我觉得你偏心眼。”
“啊?”
“我怎么没新衣服穿呢?”
她的肚子越来越大,原先的衣服都小了,勒着肚子,妈妈怎么也不给织一件啊!
姜曼华一拍大腿:“对,我怎么给忘了,等等,我出去一趟。”
“我开玩笑的!妈!我开玩笑的!”看着妈妈匆匆往外走的背影,楚婉连忙去追。
可追到门口,看见姜曼华已经冲着顾莹家喊了起来:“静云,我们再去给闺女买几件衣裳。”
妈妈和婆婆拿着荷包,开开心心逛街去了。
望着她们的背影,楚婉的鼻子突然酸酸的。
她就是撒撒娇而已呀,可是每一次撒娇都能得到回应,真的是很幸福。
虽然楚婉已经当妈妈很多很多年了,现在又要再次成为妈妈,早就已经不把自己当成小姑娘。
可原来,只要有长辈在,她永远都是小姑娘。
楚婉很少哭,尤其是现在小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就更没有委屈的眼泪了。可也不知道现在是怎么了,她揉了揉眼睛,哭得一塌糊涂。
顾莹闲来无事跑到哥哥嫂子家串门,一见到嫂子的样子,嘴角也往下一弯,“哇”一声哭出来:“嫂子,你别哭啊,你一哭我也想哭了。”
楚婉抹着眼泪:“你哭什么?”
顾莹从兜里掏出手帕,给自己擦擦眼泪,哭得一抽一抽的:“我也不知道。”
两个孕妇都有那么一些情绪化。
大院里正在洗衣服晒衣服的嫂子们望着这一幕,实在是想笑。
这俩人真的当妈了?
看着跟孩子似的。
……
顾家一家四口每年都要拍一张全家福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
转眼间,他们家的全家福一张接着一张,裱好之后挂起来,家里这面墙,变成真真正正的照片墙。
只要拍完全家福,他们就要往北城宁玉村寄,给莫奶奶看一看。
莫奶奶原先是记挂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慢慢地,她记挂上这一家子人。孩子们过得这么好,她的心情格外宽慰。
此时在北城的宁玉村,邮递员同志骑着自行车喊:“来信了,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