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辉煌图卷》作者:温茶米酒》第21/1151页


  ……
  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
  广州依山傍水,城外是大江,城内也是河道遍布。
  有个说法,广州的百姓有十分之一是住在水上的,一家一户,仅有的家当就是一叶小舟,吃住家居靠船舱,生活用度靠船板,要么在珠江上漂泊捕捞,要么在小河里载客渡货。
  就像在三城七乡的时候所见到的一样,城外多荒凉,破败简陋,城里就要好上不少,至少外表上看起来是如此。
  但淀城、潭城、河阳三城加起来,其繁华之处,也远远不足以跟广州城相提并论。
  太阳渐渐暖起来的时候,广州城人头攒动,大大小小的街道之上,有绳缚捆腰、头戴面具的巫师跳动,带队前进,又有和尚诵经,道士摇铃,在各家门前放下纸船,等主人家往里面投入一些木屑、草渣。
  老百姓脸上都是风霜夜雨打出来的粗糙愁苦,却也受气氛感染,迎着阳光露出一些热闹的笑容。
  小孩子更在街上乱走,手里拿着一些不值钱的玩意儿,有的仅是一块破旧的红布,却也笑得欢快。
  教头蹲在一条小河边,望着街上的景象。
  关洛阳把热气腾腾的馒头递过来,也在旁边蹲下,道:“今天原来是什么节日吗?”
  教头说道:“不止今天,九月廿三到九月廿八,是华光诞,大伙平日里过的难熬,到了这几天,也都能闹腾一下。”
  “原来是华光诞啊。”关洛阳点点头。
  三城七乡那里其实也会办华光诞,但只是廿七廿八才会搞,而且远没有这么热闹,不过就是有戏班的唱两天戏罢了。
  教头咬了口馒头:“现在还不是最热闹的时候,前几天不过是跳神驱鬼,祈望不要有火灾,等到廿八那一天的时候,华光祖师爷神像归位,舞龙舞狮,夜里也是处处火把明灯。
  大街上各处都是表演把戏的,所有奉华光大帝为祖师爷的梨园子弟,都要打起百分的精神来,开锣拜神,登台亮嗓。”
  正说到这里,有一条小船从他们两个附近撑过,船上的男人赤着上身,裹着头巾,看起来已经四十岁往上,实际可能也就三十出头,唱了两声听不清歌词的调子。
  关洛阳寻声看去,不自觉的露出几分笑容来。
  船舱里有个小孩子捧着仅剩一颗的发黄糖葫芦,小心翼翼的伸出舌尖舔一下,连忙闭着嘴笑,又把那糖葫芦裹好。
  刚被气氛浸润着有些愉悦的关洛阳,看到这一幕,脸上的笑便又缓缓淡下去了。
  他忽然觉得蹲着不舒服,往下一坐。
  这小河两边,都有铺了石砖,比水面高出不少,背后有竹棚连着几处飞檐亭台,有时候游人在这里等船、卸货,可以遮阳挡雨。
  关洛阳这样一坐,两只脚堪堪垂到水面,右脚鞋跟还是破的,道:“你们约好的时间,就是九月廿八吧?”
  教头嗯了一声。
  这也不难猜,九月廿八是最热闹的时候,选那时候接头自然也是最安全的。
  “但这样一来的话,我身上可没有足够的饭钱撑到那一天。”
  前几年搞刺杀,关洛阳有时候会翻翻目标身上的钱袋子,银票是不能拿的,也就攒了一些碎银,大多都留在田公雨那里。
  关洛阳说道,“下午我去找找有没有什么活干吧。”
  教头吃完馒头,把手上的碎屑混着点手汗搓到水里,最后拍了拍手,说道:“不急,我们今天就先到约好的地方去看一看,万一到时候遇到什么变故,也不至于因为地形生疏耽搁了时间。”
  “嗯?让我也去?”
  “当然。”


第16章 千里之行,百年多病
  接头的日子,要趁热闹浑水摸鱼,但接头的地方,却不是人多眼杂的场所。
  在举行华光诞的广州城里找一处足够冷清的所在,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据教头所说,那本来是一户人家的祠堂。
  岭南宗族林立,大大小小的宗族都要出钱出力,给自己家修祠堂,几乎成了一项硬性的规定,要是宗族规矩还在,你却不肯出力,那可不是被鄙视那么简单,是要直接上刑罚的。
  人多钱多的宗族,自然会把宗祠修的气派,人多钱少的,为了不显得太寒酸,就只能缩小地盘,以求显得布局紧凑,宅院风水周密一些。
  而这个小祠堂,听说是族里已经彻底破败了,除非过年,否则连着几个月都上好门锁,不会有人来。
  小祠堂是在一排民居的末尾处,紧邻着河水。
  关洛阳他们没有走到那布满了蜘蛛网的大门前,只是绕周边走了一圈,看了看哪些地方可能藏人放冷枪,哪些地方适合跑路,然后直接跳过墙头,到里面去查看。
  这小祠堂,也就是一个十步见方的院子,连着一栋屋子。
  屋子里几个蒲团,一张香案。
  香炉、蜡烛,还有更后面供着的那几十个牌位上都有了蛛网,房梁上往右边斜着垂下来的一张大蛛网上,更是粘了不少飞虫。
  这地方四面的摆设基本是一览无余,没什么值得过多注意的。
  不过他们刚进来瞧了两眼,耳朵里便听到一点异动。
  东墙上冒出一个头,关洛阳和教头已经悄无声息的闪到东墙墙根下,在两边角落贴墙站着。
  他们静等着那不走正门的人翻墙下来。
  这人一身白色衬衣,外面罩了件无袖的灰色马甲,脚底下踩了双黑皮鞋,身材健壮,但从墙上跳下来的时候,前蹲一跪,还得一手撑地才没跌倒,看着不像是有什么功夫在身。
  也不知他之前经历了什么,出汗出了很多,马甲面料上大片汗迹,短发都凝成一绺一绺的贴在头上。
  关洛阳他们本可以在这人落地还没来得及转身的一瞬间,翻墙离开,但看他穿着不像是需要到这种小祠堂里偷东西的,身份便有些值得商榷。
  教头主动咳了一声,惊得那人猛然回头,露出一张苍白多汗的青年面孔。
  关洛阳注意到,此人受惊时,下意识的收紧了左手的长条锦盒,想必里面有什么要紧的东西。
  那青年虽然神色疲惫不安,出口却先声夺人:“你们是什么人?怎么擅闯我朋友家旧祠堂?”
  教头目光一闪,质问道:“既然是你朋友家的祠堂,怎么不走正门进来?”
  青年振振有词:“我朋友留洋之前,让我多加留心,时常打扫,可惜偷懒几个月再来看看,门前的锁都锈死了,只好先翻墙进来,看看有没有遭过贼。”
  教头神色严肃起来,缓缓说道:“两百六十多年的旧锁,家里人不去打开,要是外面的贼盗进来,肯定是直接砸碎了,哪还能留下这扇朽木的门户。”
  青年一听这话,胸膛起伏两下,闭嘴咽了口唾沫,似乎生怕接下来说话字音有所不清,一双眼紧盯教头,咬字分明的说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年多病,割腐填新。”
  教头话音刚落,两人的手已经紧紧握在一起。
  那青年好像过于激动,连喘了两口,握着教头的手都用力到暴出了青筋,才说道:“我是马志行,果然是你们,果然……”
  两句话没说完,马志行的声音里就带了哭腔,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关洛阳看了一眼教头。
  就算是终于接上头了,也不至于激动到这种程度吧,看他之前汗出如浆,仓皇失措的样子,难道遭了什么变故?
  教头显然也有同样的想法,按着他的背安抚了几句,询问起来。
  马志行断断续续说道:“我家本是积善之家,祖有余荫,我当初才得以留学,投身盟会,等、呕咳咳咳……”
  他话说到一半,忽觉胃里一阵翻涌,连声干呕咳嗽。
  教头用了几分劲道,从他后颈抚下去,顺胛按背,功力收放,舒缓胸胃。
  马志行干呕痛哭之意,大为缓解,眼角还有泪渍,但已能顺畅说话。
  “家祖那一辈酷爱收藏古玩字画,今日晨间,广州将军府的人为一幅画找上门,家父性格刚烈,但我念着最近要与你们接头,不宜节外生枝,便从旁暗劝,答应把那幅画交出去。

当前:第21/115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