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军阀》作者:东仙轩辕》第811/859页
“这支军队训练完成后,我大明的各支国防军都要轮流与其进行对战演习,以便熟悉欧人战法,做到知己知彼。”
吴国金闻言说道:“阁老想法,每每都能超人之前,真是令人赞叹。”
“哈哈。”
刘衍大笑起来,自己也不过是比其他人多了几百年的见识而已,此时却还真是派上用场了。
“此事本公就命国防部负责,回头本公就派人给田尚书送去手令,在两个月内一定要完成这支兵马的组建和训练事宜,不得延误!”
当国防部尚书田辉叙接到刘衍的手令后,还是一脸的不解:“组建这样一支兵马,真的有大作用吗?”
怀着这样的心态,田辉叙下令释放了伊凡,并且授予其千户军衔,以千户衔充任该总的千总。
伊凡的四个手下也被一一任命,被授予总旗官的官衔,在军中充任百总、副千户之职。
“现在就是你们效忠大明的时候了,两个月的时间,本部堂要人给人、要兵备给兵备、要钱粮给钱粮。但是有一点你们要记住,两个月的时间一到,如果你们训练出来的兵马不合格,那你们几个的脑袋都要砍下来喂狗!”
伊凡等人闻言顿时吓得连连跪拜领命。
第八百二十五章 欧人战法
荷兰人伊凡带着四个手下开始了“教官”生涯,在北京城外南面分钟寺一带开辟了一处军营,开始对国防部从北直隶驻防军各部抽调的一千三百多名将士进行操练。
崇祯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一日,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刘衍这天带着国防部尚书田辉叙、装备部尚书荀景云、参谋部尚书陈新甲三人来到被称作分钟寺军营的训练营视察。
提前接到消息的伊凡很是惶恐,带着手下的四名荷兰人百总急忙到辕门外迎接。
当刘衍的仪仗抵达辕门的时候,伊凡等人纷纷跪在地上不敢起身,直到刘衍下车,带着田辉叙、荀景云、陈新甲走过来,伊凡几人才急忙的行礼。
“呵呵,伊凡千总等诸位起来吧,今日操演,诸位可要打起精神啊。”
“是!”
伊凡大声说道:“下官这一个月来励精图治,朝廷调拨的士兵也是我从未见过的优秀士兵,训练已经小有成绩,请阁老和诸位部堂一同检阅!”
此时伊凡在北京城待了一段时间,甚至已经学会了一些成语的使用,让刘衍不由得笑了笑。
随后众人簇拥着刘衍进入营内,这支明代的“蓝军”已经集结起来,就在军营内的校场待命。
说起来,刘衍对于此时欧洲的军队也有些了解。
此时欧洲大陆上最流行的战法应该是“荷兰阵型”。甚至据说在英国出版的军事教材上,还对这种阵型不断鼓吹,称其是“现代作战方式”。
这种阵型其实就是一种长枪手、火铳手和骑兵的混编阵型:当一支部队具有12000名长枪手,同样数量的火枪手,以及6000名骑兵的时候。荷兰人就不会根据传统的作战方式简单的划分为左中右三军,而是把长枪手分为9或12个独立的营级单位(每营1300人或者1000人),形成两或三条战线,并在每个营之间留下充足的空间。
队间的空隙可以作为火枪手出发迎击敌人,以及后撤的通道,当第一线部队交战不利形势危急的时候,就开始缓慢谨慎的后退。而第二线的三个营则同时向前开进,和后撤的第一线营组成新的阵线。
刘衍依稀记得自己曾看过一份资料,说是在1645年的时候,英国军队向欧洲的学习终于结出硕果。议会一方终于组建了所谓的“新模范军”。
新模范军算是当时英国第一支“职业化”军队。由6600名骑兵加上1000名龙骑兵(骑马步兵),以及14400名步兵组成,合计2.2万人。
刘衍估计,此时英国所谓的新模范军,其实就是大明国防军的另一个版本,荷兰人的军队其实也是大同小异,只不过东西方的军队在具体的作战细节上,会有不小的出入,本质上还是火铳、长枪、骑兵三者之间配合作战。
刘衍等人在演武台上坐了下来,伊凡手下的四个百总也已经回到了军阵之中,伊凡过来请示道:“启禀阁老,众将士已经准备完毕,是否可以开始操练?”
“嗯,开始吧。”
“是。”
随后伊凡便站在演武台上发号施令,而校场内的一千三百多名将士,也开始结阵、变阵,并且进行了鸟铳齐射的演练。
不得不说,伊凡的确是有些手段的,眼前的明军将士的确是完全按照欧洲军阵进行演练的,欧式军鼓打着鼓点,各排将士的进退,以及长枪手、火铳手的配合,也完全是按照所谓荷兰方阵搭配的,一个月的时间训练成这样,也算是不错了。
不过刘衍、田辉叙、荀景云、陈新甲几人看完之后,心里却并没有什么波澜,毕竟大明国防军的火器战阵完全不比这些欧人的战法差,而且兵力更多、火器更多,众人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自然不会轻易的被打动。
演练结束后,刘衍召集伊凡和几个部下称赞了一番,并且命众人先从北直隶开始,从本月末就轮流前往各地进行演示,具体流程和调派,由国防部负责。
伊凡得到了刘衍的称赞后心中激动,当即再次向刘衍表示了自己效忠大明帝国的决心。
刘衍笑了笑,随后便想起一件事来,那就是此时欧洲除了所谓的荷兰方阵之外,还有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西班牙大方阵。
这种在西班牙军中广泛使用的方阵,可是被后世网络上的那些所谓“军迷”推崇备至,甚至说成是16、17世纪威力最大的军阵。
当然,对于这点,刘衍还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在刘衍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士兵的质量、兵器的质量,所谓军阵也不过是各个兵种的相互配合而已。在这个时代,欧洲的所谓军阵和大明军阵相比,其实并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可以说本质上是差不多的。
于是刘衍向伊凡询问了一下关于西班牙大方阵的情况,伊凡虽然是荷兰人,但先是在荷兰军中服役,然后又在荷兰海军中服役,也算是见多识广了,对于西班牙大方阵的情况也知道不少。
西班牙将领贡萨罗・德・科尔多瓦在1505年那不勒斯作战取得的经验基础上,经西班牙东北部的阿拉贡王国国王斐迪南二世批准,将他的军队编成20支部队,称之为纵队。每个纵队有 1000至1250人(混合编有长矛兵、戟兵、火绳枪手和剑盾兵),这些人又编为5个连。这就是自从古罗马步兵中队这种编队形式淘汰后,根据兵器使用的有关理论在西欧建立起来的第一种正规的战术编队。
这种纵队从它的实际作战任务来看,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营和团,它由纵队司令或上校负责指挥。
在后来的20年里,西班牙人逐步采用了一种称为步兵团的编队体制,来代替中世纪老式的"战斗大队"。最初,每个步兵团由数量不等的几个纵队组成,最后标准化为3个纵队,这样每个步兵团总兵力为3000多人。当步兵团成了西班牙军队的标准编队时,剑盾兵和戟兵便消失了。代之以长矛兵和火绳枪手组成的步兵团或称"西班牙方阵"。
这些都是刘衍还没忘记的一些资料,也是自己在后世的时候从网上看到的,不过具体的细节就不知道了,此时还是从伊凡的讲解中得知的:
“西班牙人的步兵方阵是此时西班牙军队的基本单位,由一批永久编制人员和一些人数可变的战斗连队组成,步兵方阵既是战略单位也是行政单位。”
“步兵方阵的永久编制人员是随着步兵方阵的出现而产生的一项革新,西班牙军队中原本是没有永久编制人员的,都是战时临时征召的。”
“方阵中设有方阵长:他统帅步兵方阵并拥有8人规格的私人护卫。方阵长也是第一连队的队长,通常步兵方阵会以他为名,如门多萨、祖尼加、维拉斯科、孟德拉冈等,”
“此外还有有军士长:步兵方阵的第二级指挥官。他负责步兵方阵战术上的组织以及并担任第二连队的队长。军需官:负责步兵方阵的财务工作,有3个助手。宪兵长:负责维持军纪,有6名助手。首席随军教士:手下有两名普通随军教士。首席监督官负责监督。首席医师]:负责医疗事务。首席鼓手:掌管步兵方阵中的所有乐师并负责传递军令。总计有永久编制人员29人。”
“此外西班牙步兵方阵有两种不同的连队:长矛手连队和火枪手连队。一个西班牙方阵拥有8个长矛手连队和两个火枪手连队、每连300人的步兵。到了后来,一个西班牙方阵在理论上拥有10个长矛手连队和2个火枪手连队,每连250人。另外一些派往意大利的方阵,则拥有10个每连300人的连队。”
“到了现在,西班牙人为了适应此时的战争规模、战术变化和火器的进一步发展,对西班牙方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称之为改良西班牙方阵。”
“其具体的变化就是大幅度减少了长枪兵的份额而增加了火枪兵,大体上长枪兵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五,而火枪兵则达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五。”
听着伊凡的讲解,刘衍微微点头,在历史上的16世纪下半叶,也就是1550年以后的时代里,西班牙军队曾经威震一时。其原因正是它采用了西班牙方阵这种军队体制的缘故。
西班牙人的军队战场上以长矛兵排成密集的三个横队,每个横队正面为50至60人,纵深为20列。在四个边角上是排成密集方队的火绳枪士兵。这种坚固而具有机动能力的密集队形其宽度约为150米,纵深100米。在方阵的四边外侧各排列着一列火绳枪士兵,还派出一独立的分遣队从事小规模出击。
由于西班牙纵队作战思想的成功,不久法国也模仿组成了地区性的常备部队。它起初称为军团,后又改为团,每个军团由6个大队组成,每大队1000人,其中包括600名长矛兵,300名火绳枪士兵,100名戟兵。
可以说西班牙方阵非常具有意义,它运用火器的强大威力和长枪兵左刺战术将传统冷兵器时代军队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其强调的绝对的纪律性也为近代军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甚至刘衍都认为,正是西班牙大方阵正式开启了西方军队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序幕。
当然,这种意义也仅仅是对于欧洲人来说的,因为即便是在历史上的大明末期,明军也已经开始自主的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甚至在明初的时候,明军已经组建了神机营,开始用热武器与冷兵器组合作战了。
“看来后世的那些网上喷子,果然还是太抬举这些欧洲人的军阵了,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只是火器更多、威力大些而已,其实光从战力或者军力来看,其实并不比皇太极时期的满清强!”
此时刘衍心中有了计较,又对伊凡吩咐了一些事情后,便率众离开这里,返回内阁官署。
第八百二十六章 台湾方略
在内阁官署内,刘衍站在《皇明寰宇舆图》前,正大声对内阁众人陈述着:
“台湾各地现在主要分布着名为高山族的部落,原本就与我汉家颇为密切,自我大明嘉靖朝之后便始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民为主体的社会……”
“台湾在南宋时属福建路;自蒙元开始,便在澎湖设巡检司,分管台湾事务;如今台湾已经被荷兰人侵占……”
“台湾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直到万历年间,朝廷才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台湾的名称几经变换,春秋之时称台湾为“岛夷”;秦朝称“瀛洲”;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至蒙元称“流求”。而国朝立国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也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
说到这里,刘衍的语气中开始夹杂着怒火:“而现在,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意为“美丽之岛”。不错,台湾的确是美丽的岛屿,但却不是西夷的,而是我华夏的!”
刘衍的手重重的拍打在舆图上台湾岛的位置,对众人说道:“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所谓的东印度公司为建立与国朝、日本贸易的据点,开始大举侵入台湾岛南部。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西班牙人也曾出兵侵占北台湾,不过西班牙人与荷兰人发生冲突,后被荷兰人驱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