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作者:孤独麦客》第2020/2037页


  此人出身河东,原为营口县府兵队正,因攻打渤海、西域时屡立战功,很快被提拔为禁军军官,年四十一。
  郭崇韬对康福还是有点意见的。
  作为蔚州将校家庭出身,本身又是沙陀人,康福一直为晋王所重。结果被俘后很快投降,与河东旧人也隐隐保持着距离,这般做派,让人不齿。
  不过,康福在军中的仕途走得是真稳啊。作为府兵,几次大战都参与了,还抓住了机会,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郭崇韬依稀记得,太子领兵攻渤海时,康福就在帐下,似乎还立了点功勋,不会那时候就投靠了吧?去年太子整顿铁林、武威二军,康福就莫名其妙从安东府营口县被调过来了,从府兵摇身一变成为禁军军官,要说没有问题,鬼才信!
  又是升官,又起新屋,康福这厮运道不错啊。
  对面的旧宅质量太差,康福似乎看不上眼,往洛阳县打了个申请,直接原地改建新房了——这么高调,早晚被人搞!
  郭崇韬站在阁楼上看了好一会。发现康福的这个新宅比较有意思,似乎还抹了火坑,这应该是从辽东带回来的习惯。
  原本的木墙被全部拆除,换成了砖墙。地基早已打好,墙也砌了两尺多高。
  这几年,洛阳周边的砖瓦窑生意兴隆,规模一扩再扩,最大的一座,听闻每个月产二十万块砖,足可以建起康福家的这个院子了——如果是小民宅,几万块砖就够了。
  砖窑之外,还有石灰窑、木材烘干窑。
  别看大夏各种赚钱的买卖层出不穷,但砖瓦、石灰、木材三大样,生意从来都没差过。
  最早一批来洛阳的权贵,如果萧遘、萧蘧兄弟家,就有族人经营砖瓦窑,生意极其火爆——听闻在灵州时,萧家就做这个买卖了。
  圣人喜欢砖房,这是众多周知的事实。砖瓦轮窑的出现,让砖头产量大增,价格大降,整个市场一下子就做大了。
  如今有点钱的,都想把木屋改成砖房,至少是砖木混合结构。再考究点的,直接花大价钱买条石,与砖头混着建盖屋宇。
  各个砖瓦窑里生产的砖瓦,几乎在砖坯刚入窑的时候,就被人预定一空了。从来没有卖不出去的道理,简直是坐地数钱,比贩私盐、开矿采金还赚——讲道理,挖金子真的不是很赚,除非是朝廷还没发现,私下里偷采的金矿。
  不过,最近又有一个新潮流。随着波斯数学、建筑学大行其道,很多高门贵室大量聘请营建士,改造自家在城外的别院,兴建了很多高层建筑:砖石结构的。
  数学家们一边设计,一边现场计算,整个完工之后,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而且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这样的石质建筑可用数百年,作为家族传承之基。
  郭崇韬很是无语。
  大夏都不知道能传承多少年,这个贵族的石头房子能坚持那么久?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历朝历代的房屋保存不下来,主要还是战乱,而战乱中对建筑破坏最大的一招便是纵火——当年黄巢就放火烧了宫殿,最后还是靠金商节度使李详进献木材,长安三大内才得以重修。
  如果是石质房屋,或许还真没那么怕火。
  郭崇韬摇了摇头,这个世道改变得有点大。
  它不是一下子剧烈改变很多东西,而是几十年来慢慢改变,让人慢慢适应。待几十年后回过头来一看,才猛然惊醒,整个社会居然已经翻天覆地了。
  会人亡政息吗?
  有些会。
  有些则永远不会。
  今上,还是做了很多事的,或许也是古往今来对传统社会面貌改变最大的一个人。
  郭崇韬又默默回想昨日入宫觐见的场景。
  圣人很明显是在试探他们对新朝雅政的理解和接受态度了,他自问对答还算不错。
  事实上这也是他内心真实的看法。
  他讨厌新政的某些部分,又支持另外一部分。冯道应该也差不多,但他俩各自支持和反对的部分多半又不一样。这一点,郭崇韬能够肯定。
  冯道应该是比较传统的儒家文人,他一定很反对科举改革。或者说,他希望看到的改革不是这个样子的。若由冯道来主持,他多半会削减明经之类死记硬背的科目,削减三史、明书、明算、明法之类的杂科,增加进士科录取数量。
  但他很狡猾,也很务实。
  他在公开场合支持新朝雅政,并且顺着圣人的思路提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以至于不少人认为他是“新政派”。
  想到此处,郭崇韬都想笑。
  冯道是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儒家文人,只不过他很擅长违拗自己的本心,屈从上意,并且还能干得很好。
  在这件事上,郭崇韬还是很佩服的。会自己骗自己,容易“入戏”,还能演得很好,像真的一样。
  这样的人,即便知道他内心深处的真实看法,圣人应该也会大用特用吧。
  妈的,这个世道,牛鬼蛇神实在太多了!
  接下来几日,郭崇韬一直在京中活动,主要是拜会河东籍的将领、官员。
  他悲哀地发现,似乎没多少。
  晋王在世时,晋系将官中地位最高的是耀州刺史、金乡县公李存孝,但他已过世多年,影响力早就消散于无形。
  李存孝死后,剩下的都没太成气候的。职位或许不低,但也不高,中不溜的样子,让人黯然神伤。
  郭崇韬拜会了一番后,便放弃了。
  新年很快来到,当同光十年(925)第一缕阳光从东方升起的时候,他看着家人兴冲冲准备的鳑头、鳕鱼、秋刀鱼,默然无语。
  鱼很好吃,甚至可以当盐用,省下一笔开销。
  郭崇韬犹记得,当初前去采买的老仆回来后眉飞色舞,说自己眼疾手快,分别从新潭、南市两个地方各抢了十几条鱼。
  回想起京中家家户户屋檐下挂着的风干海鱼,郭崇韬发现,有些节日习惯似乎在不断强化之中。每过一年,都在变强。
  太子,应该是支持新政的吧?
  郭崇韬从不同渠道侧面了解,太子应该是支持新政的,公开场合发表过很多言论,甚至把不支持新政的官员剔除出了东宫。
  那么,他也没什么犹疑了,趁着年节期间有暇,再好好通读下圣人写的书。
  

第091章 行踪
  “太子至长安时,巡视西市,召见诸国胡商,询问商路情况。”正旦大朝会结束之后,喝得微醺的邵树德坐在紫薇城宣政殿内,听中官丘思廉汇报太子行踪。
  “八月底至乾州,宿于土豪齐氏别院之内,与庄客一同刈麦。”
  “重阳节之时,于邠州宴请父老。”
  邵树德没有说话,闭着眼睛,右手食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关西是基本盘,老根据地了。多年来不说投入了大量资源吧,但真的没亏待他们。
  官员选拔,关西得的好处是非常大的。别的不谈,那一大群“大学学历”都没有,相当于“电大”、“职高”毕业的经学生,居然满世界乱窜当官,即便是王朝初年,也不多见的。
  农业方面,司农寺培育出来的优秀畜种,第一批就下发到同州沙苑监繁衍,关西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能第一时间用上。
  譬如黄芽菜,最先就是在京兆府蓝田县最先推广,渐渐扩展至其他州县。现如今,黄芽菜已经成了关西百姓冬日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冬菜。
  乌塌菜亦如是。
  甚至到了早春,当竹笋破竹而出之时,黄芽菜、笋丝炖煮之时,还能成为一道地方名菜。
  河南、河北、河东现在也有黄芽菜了,但铺开面远不如关西,这就是区别了。
  关西的商路也被打通了。
  丝绸之路固然日渐式微,竞争力比不上海贸。但毕竟还是能赚钱的,且利润很大。这条因为战争而大受影响的商路再次开启,给关西商人乃至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福祉。
  没有商业,地方经济只会慢慢变得死水一潭。
  数十年间持续修建的一等国道,同样繁荣了商业。
  作为最先修建的一等国道,两京大驿道早就超出了长安和洛阳的窠臼,延伸到了遥远的边陲。

当前:第2020/203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