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作者:孤独麦客》第231/2037页
“朱帅何疑耶?三川之中,西川第一,东川第二,山南西道敬陪末座。虽说东川而今只剩五州,然遂州、邛南等镇乃杨复恭假子所据,若能替朝廷讨平,自然会有好处。”韩全诲继续循循善诱,道:“川中乱战,民不聊生,朱帅有悲天悯人之志,自当解民于倒悬。”
朱玫没有回答,他还想找幕僚、部将们商议一下。
事实上韩全诲话中有一点击中了他的内心,那就是东川五州之地还可以扩张。朱玫也是有点自傲的,两万余凤翔军在他的整训下,有足够信心可以击败川中任何一个对手,便是占据东西二川也不无可能。
只是,还是想北上关中啊!从川中顺流东下,攻夔峡、荆南等镇,再吞并旁边的黔中镇,那又有什么意思?能争霸天下吗?不能!
当天晚上,朱玫便在府中聚集诸将,将韩全诲的话向他们和盘托出。
“大帅,关中已无出路,不如南下蜀中。听闻蜀中富庶无比,财货、美人应有尽有,任凭我等取之。此时南下,有朝廷名义,地方上无需大动干戈。陈敬瑄、高仁厚及杨氏诸假子,讨之何难?一鼓而荡矣。”王行瑜第一个赞成,看样子也是在凤翔憋屈得很了。
“某在大震关,渭州那边经常有定难军士过境,观其士气高昂,兵精粮足,实乃劲敌。若发生战事,能自保便是不错,进取则千难万难。”王行约亦同意他兄长的意见,只听他继续说道:“邵树德今欲讨山南西道,若平之,诸葛氏岂不为其马首是瞻。大帅素有大志,还能向哪边扩张?末将觉得,南下蜀中是唯一出路。”
“大人。”朱寿站了起来,拱了拱手,道:“若真能全据蜀中及峡内诸州,其时便可顺流而下,取荆南,再图山南东道。如此,便有古益州、荆州之格局,进可攻退可守。”
“还得拿下山南西道,不然,始终不太安稳。”朱休补充道。
朱玫不意属下们都同意南下蜀中,顿时有些踌躇。
其实,理智告诉他南下蜀中是唯一的出路,也是朝廷能给的唯一的还算过得去的地盘。其他的能去哪?巢乱已经过去五年了,朝廷现在能任命节度使的地方越来越少。有的地方穷,有的地方远,有的处于四战之地,蜀中相对来说是最合适的了。
恰好朝廷也想收回被田令孜、杨复恭余孽控制的各镇,南下可以求得朝廷大义,减少许多阻力,可以说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但朱玫还是有些不愿意。
事实上他对自己心底的抗拒很疑惑,这种不愿的情绪到底来自何处呢?
“杨晟,你怎么不说话?”朱玫看向大散关镇将杨晟,问道。
“末将其实不欲南下蜀中。灵武郡王野心甚大,称霸关中之后,定然会窥伺蜀中,届时我等如何处之?”杨晟说道。
“哼,有了两川财货,再去外镇多募些兵,难道还怕了邵树德不成?”王行瑜冷笑道:“大帅,为今之计,在于脱困。邵树德一旦控制山南西道,凤翔镇便被四面包围,还有何前途可言?不如现在便脱去,以川中之财货,去外镇募兵,再好好编练一番,说不定还可北上攻取山南西道。三川在手,我等便自成一体,然后东进取荆南、山南东道,则大势可成。至不济,亦可三分天下有其一。”
杨晟皱了皱眉。这王行瑜好生托大,视川中诸镇如无物,似乎只要凤翔军南下,便可横扫一般。陈敬瑄还没什么,东川高仁厚可是有些本事的。杨氏诸假子的实力也未知,但应不差。他们能被杨复恭、杨复光看上,当然是有原因的,要么颇有方略,要么勇冠三军,凭什么认为人家不能打?
“大帅。”之前一直没说话的老资格大将张行实出声了:“末将只说一点。邵树德颇有治军之能。昨日末将曾近观其军,部伍整肃、器械齐全、士气高昂,此等强军,又有数万之众,若列阵野战,我军胜算很低。”
“大帅,末将十五岁便跟着你了,有些话也就直说了。”张行实道:“大帅今年四十有余,邵树德方才三十,风华正茂。他活着一天,咱们便一天没法扩张,想必大帅也心知肚明。既如此,不妨南下蜀中,咱们这些老将再奋起余勇,打下一片基业,或可有转机。”
长子支持,义子支持,王氏兄弟支持,张行实也支持,唯杨晟一人反对。
朱玫也没想到竟然这么多人支持南下,这有点出乎他的预料。不过刚才张行实有句话打动了他,四十五岁了,还在凤翔枯等吗?等什么?等定难军内讧?等邵树德暴毙?
想到这里,朱玫突然笑了,他已经弄清楚自己心底抗拒的原因。原来是在等定难军“自败”啊,可笑可笑!
邵树德素得军心,镇内几乎没人敢造反。他确实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没有一味通过拉拢大将这等手段来巩固权势,而是两种手段并举,给予衙将富贵的同时,还另辟蹊径,做了不少大家难以理解的事,扩大了在士兵中的威望。
这种权势才是稳固的!大将可能一个念头就造反,但得了军士之心,造反的将领也拉不走部队,反而会被军士们绑起来献功。
那么还等什么?等邵树德被人刺杀?等他被诸镇围攻?等他多行不义自毙?
朱玫大笑而起,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第017章 道路
“从凤翔府至兴元府,有数条道路。一曰褒斜道,亦称斜谷道,秦昭王时范睢所修栈道,汉高祖将之烧绝,汉武帝时重修,光武伐蜀,便从此道入。后汉末,张鲁据汉中,又将此道毁掉,不久修复,曹操与刘备争汉中时便走此道。国朝敬宗宝历二年(826年)重修此道,大中四年(850年)封敖复修,置馆驿。”
“一曰散关道,自大散关出,经兴、凤二州至兴元府,乃秦汉故道也。汉高祖烧毁褒斜道后,便自此道入关中。国朝文宗开成四年(839年)重修,置馆驿。”
“一曰骆谷道……”
“一曰北魏回车道……”
“一曰子午谷道……”
漆方亭大营内,赵光逢正在给邵树德讲解入汉中的各条道路。
不得不说,萧氏提供的图籍档案真是帮了大忙,细节满满。比如哪一年、谁主持修建的、用了多长时间、置了多少馆驿、哪些路段路基不稳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靠着首都的好处了。北都晋阳内可能也有部分,但绝对不会很全。至于东都洛阳,早毁于兵火了,啥都不剩。
“国朝以哪条道为主?”邵树德问道。
“散关道。”
“某也觉得是这条道,路虽远,但好走。天子幸蜀,走的便是这条道吧?”
“是。”
其实,光启年间天子二度跑路,本来也是要走这条路的。不过还没来得及闪人,就被迎回长安了。这条道,要经过兴、凤二州,全长九百里,路况最好。
对了,杨复恭已经跑到了洋州。因为朝廷宣布其为逆党,兴、凤二州有所摇摆,其中兴州又反正归朝,但凤州刺史被杨守忠率兵袭杀,目前仍被其掌控于手中。
邵树德当然也收到了这些情报,但说实话,不是很在意。兴、凤二州人烟稀少,山势崎岖,就经济方面来说,价值不大。被人所重者,还是是其地理位置。
秦代时,这里被蜀王占据。丢了后,秦就灭蜀。
秦末时,被刘邦控制着,也是他出兵关中的主力通道。
到了三国时,这里又是蜀汉、曹魏反复争夺的区域。
历史上王建入蜀后,曾与李茂贞在此反复争夺。五代时,蜀地还出兵攻占了兴、凤二州,可见其地位之重。
在这里驻兵,经济上负担可不小。因为当地钱粮根本供应不了驻军的消耗,得从后方转运。但你又不得不筑城、驻军,不然就被人家直接打到家门口了。
杨守忠不过两州八县之地,满打满算六万左右的百姓,其中绝大部分还集中在洋州,能养几个兵?
“让振武军张军使过来。”邵树德突然道。
振武军就驻扎在天兴县外,因此很快便到了。
“张军使,昔年当洋州刺史时,可曾去兴、凤二州?”邵树德问道。
赵光逢看了一眼张彦球。出兵前他与张彦球仔细研讨过洋州的一切,得知张任刺史时,洋州有两千州兵。设立武定军后,应该又增加了一些镇兵,但这就不是张彦球能知晓的了。
不过以洋州五万人口的规模,撑死了养两千镇兵(衙军)、两千州兵,凤州穷得很,也就能养几百兵。杨守忠不到五千人的实力,即便有山川之险,如何能抵挡数万朝廷精兵?
进汉中,道路可不少,每条道路还各有分支,一一分兵把守,平摊下去,可就没人了。
“回大帅,打猎时去过凤州。”张彦球答道。
“某欲亲率大军走散关道,你觉得如何?”邵树德看着地图上标注的各个险要地段及城寨,问道。
“大帅欲分兵几路?”
七八万大军,怎么可能全走一条路呢?后勤压力实在太大,故分兵是必然之事。
“分兵四路。”邵树德说道:“其实一路已经出兵了。义从军左厢六千步卒,已占子午关,进入子午谷。某欲率铁林军、天柱军、义从军右厢三千步卒及保塞军,走散关道。褒斜道比散关道近几百里,杨守忠定重兵布防。这一路,某打算遣你统兵,如何?”
赵光逢默默听着。
大帅对张彦球还是很重视的啊,一来就委以重任,便如当初的杨悦一般。就是不知,张彦球有没有杨悦的本事了。当初在河东,他是都教练使,也就是张锴、郭朏、康传圭诸将都死后,才轮得到他执掌河东兵权,但时间也不长。郑从谠一走,他也跟着走了,前后不过三四年时间。
“大帅信重,末将感激不尽,定不负重托。”
“很好。”邵树德笑道:“你这一路,当多领兵。振武军七千众、保大军三千兵、邠宁军六千人、泾原军两千、河西党项三千,全由你统带。褒斜道有分支,如何用兵,汝自决。”
“谢大帅信重。”
东面的骆谷道,当然由朱玫领兵了。神策军各部,除李鋋那五千人与阴山蕃部一起护卫粮草,保障诸路大军后勤线外,西门文通、满存两军万人也归朱玫指挥。
四路大军齐齐南下,杨守忠那几千人,守不住的!
“把李唐宾、符存审也喊来。”邵树德让人将地图挂起来,一边仔细端详,一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