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作者:孤独麦客》第47/2037页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藩镇军士的收入其实是远远高于普通百姓的。他们是全脱产的职业军人,拿命换钱,除了训练就是打仗,是纯粹的战争机器。这些人桀骜不驯,剽悍异常,邵树德也不敢让铁林军四千众去搞屯田。
中唐以后,军人屯田之事少之又少,比不得府兵制没崩溃那会,真是操蛋啊!
必须要搞个新的军事体制。邵树德早就有这个想法了,亲自主政一州后,这个想法愈发地迫切。怎样让铁林军将士们不全为了钱而打仗?开拔要赏赐,接战要赏赐,战后要赏赐,回到驻地后还要再发一次赏赐,这样花费实在太大。
铁林军将士都不是夏绥本地人,或许可以在土地上想想办法。夏绥十四县,因为党项骚扰、缺乏灌溉或其他什么原因,撂荒的闲田太多了,他甚至都不用去动原本的利益阶层,直接开荒就可完成这一点。
得,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水利、牛马、人口。邵树德看着绥州五县地图上标出来的大大小小党项聚居点,手已经不自觉地抚在了刀柄上。
算了,而今时机不对,先忍一忍。亦可多加完善一下,别整成了晚唐的八旗制度。党项包衣?开玩笑呢。国朝均田制败坏前,府兵是有很多奴婢或部曲,说穿了就是需要自己亲自参与劳动的小地主是府兵的主要来源,大部分人还是奴婢或部曲。现在难道自己还要恢复这种制度吗?
不,这是往魏晋南北朝方向开倒车啊,再仔细想想。
九月初八,秋风乍起,百花凋零。陈诚从银州回来了,带回了千余匹骡马,外加五百头牛,可谓超额完成任务,不过也让邵树德欠下了一桩不小的人情。
“军使,裴将军有言,这些牲畜也无需还了。只有一条,他身故之后,若裴家遭难,望军使保全其家族。”陈诚说道。
“可。”邵树德不假思索便答应了。
他知道这是什么意思,骄兵悍将,桀骜不驯,裴商活着时还能掌控大局,万一他死了呢?银州四县,人口可不比绥州少,不知道多少人盯着呢,尤其是裴商的部将。
不过这也给了自己一个把手伸进银州的机会。裴商对自己的儿子没信心,那是因为没有外部强援,如果邵树德支持他某个儿子呢?
说句不要脸的话,如今铁林军可是夏绥镇五大王牌主力之一。三部衙军,加两部外军,基本上在镇里是横着走的。就连宥州的拓跋思恭,在对上他们时都要思量思量,不一定输,但打赢了估计也要折损太多兵马。
裴商当初为啥上赶着想把女儿嫁给邵树德?还不是看上了人家手里的兵权。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几个不成器的儿子,裴老将军真是操碎了心。
“陈先生辛苦了,且在家中休息几日。后面还得替邵某跑一趟夏州,诸葛大帅那边,唔,邵某想请他替我说媒。”
注释1:《唐六典》卷三《户部尚书》记载:“凡天下之亩,五尺为步,二百有四十步为亩,亩百为顷”。百度搜索“唐代一顷”,回答50亩的均为扯淡。
第007章 麟州行(上)
广明元年九月三十,新秦县,折府。
折家在麟州已经经营了太长时间了。从最初迁过来的一个自称“大魏之后”、“宇文氏之别绪”的鲜卑氏族,后来被当地数量庞大的党项部落同化,成了党项大族、地方酋豪,至今已近三百年矣。
贞观年间,朝廷赐姓折,这是折家登上历史舞台的开端。
中唐以后,边境不宁,党项经常作乱。作为麟州党项豪族,折家一直管束得很好,没出什么大的乱子,受到朝廷青睐。于是到了折宗本这一代,趁着东风和大势,当上了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成为朝廷镇将,地位取得了突破性的上升。
与一般人印象中不同的是,麟州也是有汉民的,总计五千余户三万多人。其北边的胜州两县,同样有三万多人,都是安史之乱前由朝廷分批、多次迁移过来的。折宗本帐下的兵马,也是蕃、汉都有,足足数千人,和夏绥镇一样,赖朝廷输饷。
新秦县是一座十分险峻的城池,位于黄河支流窟野河冲出的河谷地内。
窟野河流域,向来是周边包括无定河在内的诸多黄河支流的“雨窝子”,降水是各条河谷地中最多的,故麟州三县的农业条件也是最好的,产出颇多,人口也不少。除了五千户汉民外,还有差不多同样数量的以种地为生的党项民户,再加上数量更多的依附于折家的游牧、游耕党项部落,折家只要狠得下心,自己养六七千兵,一点问题都没有。
折府其实不在新秦县内。因为他们是个大家族,在城外有大片的土地、农庄和部曲,大部分族人都住在那边。县内的折府,不过住着折宗本一家罢了,位于城南,离城外的涌泉不远,取水方便。
对了,新秦县内是没有什么水井的,因此全城百姓日常生活用水,最方便的就是城外的那个涌泉,面积很大,取之不竭。
再远的话,就得去窟野河取水了,更麻烦。历史上新秦县几次想扩城,把那个涌泉给包进来,但当地土质松软,根本没法建城。后世西夏建立后,几次出兵进攻麟州,折、杨二家“辄忧渴死”,可见城内取水之难。
折芳霭今天刚知道一个“不幸”的消息,就是她可能要嫁人了。透露消息的是府中一个婢女,经常伺候她父亲折宗本的,长得烟视媚行,让人不喜,不过消息从来都很准确。
其实她早已有这个心理准备,毕竟十六岁了。作为折家的一分子,即便爷娘再宠爱,也不可能继续留在家里,而是该为家族做出贡献。
是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折家男丁要么在地方上做官,为家族谋取利益,要么从军上阵,为家族保驾护航。作为折家的女儿,作用无非也就是拿出来与人联姻,以巩固盟友关系。
折家与李家的关系很不错。本来李克用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联姻对象,只不过人家早早娶妻,断了家里这方面的念想。在那时候,折芳霭觉得,自己的命运多半就是嫁给麟州某个大家族比如杨家的子弟,或者军中某个青年将领,进一步巩固折家在麟州的地位。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还是稍稍出乎人的意料。夏州节帅诸葛爽,竟然派遣他的心腹谋士、节度掌书记蒋德温至麟州,替他一个部将说媒,这让折家上下都感到意外。
作为当事人,折芳霭当然也很关注自己的命运。悄悄找大兄打听了一下后,原本还有所期待的心情一下子跌入了谷底。大兄说这人长相还过得去,唯有一点,贪花好色,品行不端。这还未娶妻呢,自己先纳了个妾,还是河东罪将贺公雅之妻,这能是好人?
折芳霭相当失望。她虽然明白自己联姻工具的命运,但对未来的夫君不是没有过幻想,不要求出身多么高贵,但最好是个大英雄,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拯救他人的英雄,被所有人敬重、称颂。
只可惜,她在麟州没发现这样的人,就连人人交口称赞的大兄折嗣伦似乎都不够格。这邵树德年纪不大,基业未成,结果就贪恋女色,能是英雄?能被人敬重、传颂?
气哼哼地回房沐了个浴后,折芳霭看着自己滑嫩得连水珠都粘不住的前胸,看着自己的腰臀,看着修长的双腿,暗自叹气:自家这身段、这容貌,居然要嫁给邵树德那个好色之徒。
※※※※※※
“折小将军此言差矣。”折府正厅内,夏绥银宥节度掌书记蒋德温成竹在胸,侃侃而谈:“邵刺史年纪轻轻,便已是夏绥银宥节度副使,典铁林军,控扼一州之地,帐下猛将十余,精兵四千。我家主公与其亲厚,素来当子侄辈看待,可谓心腹爱将。翌日若率军勤王,或西平宥州,邵将军定然为先锋矣。折都将老成持重,是明白人,当知邵、折两家结亲,于我家主公、于折家,都大有裨益也。”
被蒋德温这句话一堵,折嗣伦也不好再发表什么反对意见了。反正该说的都说了,幺妹素来得大家宠爱,都希望她嫁个好人家。即便是卖女儿,也得卖个好去处吧?那邵树德又不是天子公卿,凭什么让妹妹去受苦?
这个蒋德温,一定收了邵树德的钱!
折宗本沉默不语。不过折嗣伦太熟悉自家阿爷了,知道他心里已经颇为意动。麟州与绥州之间,不过隔了一个银州,一方有事,集结人马,十余日便到。自己之前也与阿爷实话实说了,那个邵树德虽然品行不咋地,但于治军一道,颇多手段,赚得数千军士为他效死力。铁林军上下四千人,其实――还是能战的。
“某听闻贵镇监军使丘维道拜西门思恭为假父,欲为邵树德求郑相公之女为妻,此事可为真?”折宗本突然问道。
“折都将勿要听信传言,邵将军只愿求折家女为妻,余皆不问。”蒋德温先是笑而不语,然后才说道。
西门思恭原本是右威卫上将军,二品大员,掌宫禁宿卫。今年五月,又以枢密使的身份出任凤翔监军。前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郑畋虽然没有名分,但几乎就是西门思恭的养子,今年刚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
话说西门家族,自中唐以来,一直都是个十分牛逼的宦官家族。奠定家族根基的是肃宗时期的西门珍,建中四年为凤翔陇右节度监军判官,后一路升迁,历任多个方镇监军、宣慰使。顺宗朝赐紫,充会仙院使,最后卒于威远军监军任上。有子四人,曰季常、季平、季华、季晔。
西门珍之族侄西门去奢,德宗时出任凤翔陇右监军,杀牙将夏侯衍。
大中年间,西门季玄为军容使,会昌朝为中尉。
如今西门家最厉害的就是这个西门思恭了,僖宗即位初就任右神策军中尉,当时名字叫西门匡范。这几年西门匡范有些失宠,于是改名西门思恭,乾符三年的时候任左军辟仗使、左监门卫上将军,现在则出任凤翔监军,与几乎是他半个养子的郑畋搭档――凤翔镇,是西门家发达的起点,家族历代都有人出任凤翔监军。
丘维道就是跟着西门思恭混的。就是不知道这折宗本从哪听来的流言,郑畋可是当过宰相的人,确实有一女,是他中年之后所生,向来珍爱异常。以他和西门思恭的关系,他的女儿几乎也就是西门思恭的孙女,丘维道有多大脸能帮邵树德求娶这种顶级公卿贵女?
不过蒋德温这厮也是个妙人,说话装神弄鬼,整得和真的一样,现在连折宗本都怀疑他收了邵树德的钱了。
“罢了,过阵子让那邵树德来趟麟州,让某看看。吾女姿容秀丽,聪慧过人,乃大魏皇帝二十七世孙,嫁给谁都不能辱没了身份,老夫还得把把关。”折宗本道。
而他这句话一出,蒋德温喜上眉梢,折嗣伦则一脸无奈。在他看来,这事,差不多已成了八成……
第008章 麟州行(中)
“某想了想,今年浪费了太可惜,还是得先期做一些事情。”绥州城内,邵树德找来了宋乐,说道。
“使君是指?”
“垦田。”邵树德直截了当地说道:“宋别驾亦应知道,这几月从丰州、河东迁来了一些人,皆铁林军官兵家属,累计已有四百余户。本使欲给他们分田,一户先分二十亩。”
“田从何来?”
“三木和尚。”
“贫道在此。”一名身材高大的僧人从门外走了进来,恭敬道:“见过使君,见过别驾。”
此时僧人自称“贫道”或“贫僧”,前者可能还更流行一些。
“此乃三界寺都维那三木和尚,掌僧众威仪、纲纪。因与三界寺寺主、上座等不谐,屡遭排挤、刁难,故求助本使。”邵树德给宋乐介绍了一番,然后道:“三木和尚,给宋别驾说说三界寺都有哪些资财。”
“好教宋别驾知晓,三界寺经营数十年,今有良田百顷,庄客、部曲近三百户。大理河畔有水碾一座,龙泉、大斌二县铺店四家,城南有果园数亩、牛坊一间。州西三里亦有别业一座,馆舍众多、修竹茂树,向为寺主、上座等僧众歇息、理佛之所。敝寺亦占地数十亩,寺内有石碾、油坊、菜畦、果园等。”
宋乐闻言不语。
三木和尚继续说:“大中年间,敝寺尚缴纳贡赋,钱帛、粟米、麻布、柴草、马料若干。然近二十年来,纲纪废弛,三界寺已不缴赋久矣。三百户庄客,亦不给朝廷输纳贡赋,只向敝寺缴租。另者,敝寺还生放课钱,令部曲擒捉欠债之人,绷吊拷讯,过于官法,所获极丰,此占到三界寺六成进项。上百僧众,大部居于寺外,有田宅牛羊,甚至还有妻妾儿女,作威作福,不畏宪章,数十年已矣。”
农业、零售业、金融业全部涉足,不缴税,还控制着大量人口,部曲私兵整得和黑社会一样,这样的毒瘤,邵树德是不打算留着的。这个三木和尚与寺院上层有仇,有他充当带路党,把这事做成铁案易如反掌。
没想到武宗年间灭过佛,这才几十年吧,寺庙香火竟然又如此鼎盛起来,不得不说其生命力之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