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山村人家》作者:万山横》第69/127页
佳慧和姑姑等人听到动静,从棚子里跑出来看, 一群人便闹哄哄地打招呼。冯小河又给姑爹和张庆波相互介绍一番:“这是我高中同学张庆波, 上次咱们去市里学习,就是小波帮的忙。这是我姑爹姑姑和妹子, 这几天全家都到厂里来帮忙了。”
这天文佳和林芬带孩子出门赶人情去了,因此棚里只有姑爹和文琳等人。姑爹忙摘下手套跟张庆波握手,周梅跟姑姑等人也早就聊起来了。周梅看着文琳说:“姑娘长得好漂亮!是你们家老二么?在哪里工作?谈朋友了没有……”
几人闲聊片刻, 都进了棚,佳慧给三个人拿了采菇时戴的一次性塑料手套, 笑道:“来得正好,三个免费劳动力,不用白不用!”
周梅兴冲冲地摆手道:“我不用那个, 戴了手套干活不利索!有没有空筐?拿一个给我。”
姑姑忙道:“手套要戴!香菇汁弄在手上不容易洗掉,到时指甲缝里都漆黑!”周梅这才戴上了, 接过文琳递来的空筐,和佳慧等人一起进棚采菇去了。
冯小河带着张庆波和胡春平在几个大棚里转悠,顺便给他们介绍厂里的情况。胡春平摘下一朵香菇看了看,又递给张庆波,冯小河在旁恭敬地道:“胡董,张董,这是秋栽的第三批菇,看着还不错吧?”
张庆波便笑:“想不到冯董读书时厉害,种香菇也是一把好手。”
胡春平便感慨,“冯董聪明嘛,干啥都行!”
“生产这一块交给我,请张董和胡董尽管放心。”冯小河道。
“放心放心!不放心也不会上你的贼船……”胡春平话没说完,另两位董立刻啧了一声,胡春平忙改口:“……福船,对,是福船。张董,冯董,销售和原料采购这一块交给我,也应该没问题。”
张庆波和冯小河都笑了起来,张庆波道:“您二位都表了态,我不表态是不是不太行?冯董胡董请放心,什么□□啦、拉关系啦、应付检查和打秋风的都交给我,张某人鼎力担当!”
在简陋的乡村香菇厂里,三位董事进行了新年的第一次会晤,对这种强强联合的局面都甚是满意。
本来对种香菇这件事,胡春平和张庆波都觉得意思不大。有那个钱投进去,盖两幢房子卖不香吗?但架不住冯小河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他们描述东省看到的场景,都是多年老兄弟,也不便太驳他的面子,于是胡春平和张庆波便结伴去了东省一趟。回来后便摇身一变,成了胡董和张董。
冯小河不光要他们往里投钱,还要借助他们本身的资源。这一两年来,他自己通过摸索和学习,应付生产这一块完全没问题。但是厂子规模扩大后,原料采购和销售就成了重头,尤其是销售。即使家里有佳慧这个几十万粉丝的博主,他也还是心里没数。刚好胡春平以前就是搞香菇贩卖起家的,手里肯定有些大厂家大客户,销售这一块肯定要交给他来搞。
厂子做大以后,光是应付各种关系就让人十分头疼,一年上头都有单位和个人来打秋风、要赞助,应付不当便引来各种刁难。张庆波是土生土长的平安人,读完大学又回市里工作了十来年,父亲以前还是某单位的小头头,在市里也算人脉深厚。由他来争取外部资源、应付各种刁难,当然是最恰当不过。
三位董事视察完香菇厂的全貌,便也钻进棚子,一边摘香菇,一边共商发展大计。胡春平对茏山镇各村子都熟,冯小河一直委托他帮忙打听合适的地方建新厂区,所以他年前一直在忙这件事,跑过了好几个地方,连过年都没闲着。这时便把自己打听的情况一一道来。
“石桥南村离老厂不远,但是它是个小村,地方太窄了。年前我跟村里书记吃了饭,他们村旁边那些旱地,最大的连片地块才有一百多亩地,够干什么的?所以后来我又到附近的平坎村、上湾村都看了看……”
“一百多亩还不够?”周梅在旁边听到了,忍不住插嘴:“这边厂房加起来也有百来亩地呢!你们的摊子到底要铺多大?可别像……”她本来想说可别像以前干房地产那样,又觉得不吉利,便道:“可别把摊子铺得太大了。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嫂子,一百多亩地确实不够,”冯小河也说:“到时候老厂区要进生产线,要建标准化灭菌养菌厂房。把循环养菌做起来的话,年产量能达到五百万筒。一百多亩地的栽培基地容纳不了这个数量。”
周梅和佳慧听到“五百万筒”,都暗自啧舌,就听胡春平又道:“周边的几个村,我考虑来考虑去,还是得在上湾找。上湾离咱们近是一个方面,关键是它大,有八个村民小组,劳动力多。而且几个组离得都不远。咱们办厂子,还真得建在上湾村那种地方。”
“那村里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呢?”张庆波问。
“有,有好几处。我找村里李书记带我看的。”胡春平说:“我自己是比较中意上湾六组旁边的那块地。跟村里的房屋隔着一条河。那边有两三百亩地。就是如果基地建在那儿,还得修桥。另外还有二组那边也有连片的旱田,是个斜坡,不过坡度不大,盖大棚也没问题……”
他把自己看过的几块地的优势和劣势都介绍了一下,又道:“下午咱们一起去看看,都参谋参谋。合适的话咱就跟村里定下来。李书记这人,我跟小河都打过交道,为人不错,有上进心,倒是很想把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
几个免费劳力在厂里足干了一上午活儿,才回漫水桥吃饭。奶奶和外婆又准备了一大桌子菜,还专门煎了胡春平爱吃的韭菜盒子。奶奶百般不过意,责备冯小河说:“人家来拜年的,你们倒好,硬拉去干了半天活儿!哪有这样待客的?”
“奶奶,不用跟他们客气!”冯小河笑,“过两天这厂子就成他们家的了。干点活也是应该的。”
“三婆莫要听他胡说,”胡春平忙说:“厂里的董事长还是冯小河,咱们跟着沾光发点小财……哎哟,韭菜盒子!还是我三婆最懂我!”
他说着也不嫌烫,用手拈起一个韭菜盒子先吃起来,边吃边夸好。周梅捶了他一拳,抱怨说:“跟你出门丢死人了!大家都没上桌你就先吃上了?有个正形没有?”
奶奶笑道:“来我家还讲什么客套!跟回自己家一样。来,小波也坐,都别讲客气!自自在在的我才喜欢!”
几个人团团围坐下来,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因为下午还有事,便都没喝酒。吃完饭胡春平便开车带着周梅和佳慧,张庆波开车带冯小河,又把姑爹叫上了,一行人朝上湾村迤逦而去。
在山路上行驶了半个钟头,便到了上湾六组。村庄有几十户人家,座落在两山之间的开阔地带。一条十米宽的河流将村庄一分为二,河的一边是村民住房和一块块水田,里面种着紫云英和油菜苗;另一边是起伏的小山,山下也有一大片旱地,种着绿油油的小麦。
到了村头,胡春平找地方停了车,几个人走到河岸边的田埂上。他指着对岸的小麦地说:“就是这一片。加起来笼共三百亩地。基地建在这边,连围墙都不用砌,三面是河,一面是山。就是得修一座桥,凭空要多出来几十万的开支……”
几个人都望向那块土地,姑爹说:“倒是个好地方,每年发洪水时,最高会涨到什么地方?”
胡春平忙说:“这个我也想到过,李书记说,前年雨水最多的时候,我们站的这块水稻田被淹过。那边地势比这边高,应该没问题。”
冯小河看着对岸好一会儿,才说:“我们要在新基地建连栋温控大棚,建简易栽培大棚,建栽培试验大棚。到时我们不止要种香菇,还要开发木耳、羊肚菌和牛肝菌。”
“对!”张庆波受到他的感染,也开始畅想美好未来,“新厂区要好好规划,到时咱们打造成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请领导和业内人士都来参观,扩大企业影响力,说不定能争取到农业项目补助。”
胡春平也豪情万丈起来,“对!我们也要搞得跟东省那些厂一样!做大做强!”
“我们到时把农大的殷教授聘来做顾问,”冯小河又兴致勃勃说,“今年开春我跟姑爹就去跟殷教授聊聊,顺便再进修一下,争取考个菌类园艺师证回来。姑爹,到时技术开发推广、实用技能培训这一块就交给你。”
“姑爹,到时可就靠你了!”张庆波也说。
姑爹便兴奋地笑,说:“难为你们看得起我,我争取努力吧。”
胡春平又说:“以前的老客户,我现在都联系起来了,再就是我还想搞一搞出口生意。前几年我那个郊区的厂子还在的时候我就想做出口。不是脑壳进水跑去搞房地产,说不定我都搞成了。还有小河说的那个电商,这一块我倒是了解得少,弟妹,这方面你是行家,到时你就把这副担子帮忙挑起来吧。”
大家便把目光投都向佳慧,佳慧笑道:“你们的事我不掺和,我自己的生意还忙不过来呢。不过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到时候你们的网店需要推广什么的,我一定尽力帮忙。”
张庆波和胡春平便语重心长地拍冯小河的肩膀:“兄弟,这事全靠你了!回家把弟妹伺候好,多端洗脚水,多吹枕头风,人家帮咱们的忙才会尽心尽意!”
第87章
“大妈, 我有一个好消息要跟你说!”这天姑姑带着孩子一到漫水桥,苗苗就迫不及待地拉住了在菜园干活的佳慧。
佳慧已经猜到了, 却仍装出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什么好消息?快说快说!”
苗苗便自豪地挺起胸,说:“我爸爸妈妈说,他们不去外地啦!”
“真的啊?”佳慧惊喜地挑眉,“哇,那他们不是可以天天在家陪你啦?”
“不是天天陪,”苗苗的小脸兴奋得发光,说:“他们还要去市里上班,不能天天在家, 但是妈妈说了,以后有空了就会经常回家来陪我,还要带我和妹妹去市里玩!”
佳慧真心实意地鼓掌, 说:“太好了!那你不是高兴坏啦?”
“嗯!”苗苗用力点头, 又蹦蹦跳跳地去半坡上找奶奶和外婆,“大太太小太太, 告诉你们一个重大消息……”
佳慧便对着姑姑笑,说:“他俩决定好了?”
“决定好了。”姑姑也忍不住露出笑容,顺着田沟过来帮佳慧提菜篮子, “先让他们在家试试你说的那个代理点吧。万一不行,再去外头接个摊也来得及, 反正年轻么。”
“他们两口子肯定行!”佳慧鼓励道:“两个人都肯下力气、会钻研,还有什么生意做不了的?”
两人一前一后往坡上走,姑姑欣慰地说:“但愿能跟你说的一样。之前我和他爸一心想让他们回来, 等真回来了,我这心里又有些忐忑, 就怕生意做得不如意,到时他们怪罪我们……”
原来前几天林芬和文佳两人商量后,决定真如佳慧所说,把豆腐作坊转让给别人,回家来做快递代理点。那个豆腐作坊当初是花了好一番力气,才从林芬娘家一个亲戚手里转让过来的,只要放出口风,多的是人愿意接手。过年时亲戚聚会,林芬便透出话来,说不想做豆腐了,果然没过两天,林芬娘家便有一个表妹联系她,问能不能把豆腐作坊转给他们夫妇。
当初作坊接手,转让费就花了三万,这两年又添置了不少设备,因此林芬喊价五万。双方一番商谈,最终以四万五千元成交。等过了元宵节,文佳便要带表妹夫妇前往外地,除办理相关转让手续外,还要手把手教表妹和妹婿做豆腐,直到他们完全上手再回来。而这一次林芬就不用再同行了。
小年夜后,正月十六一大早,文佳便提着简单的行李独自出门,表妹那边的亲戚开车送三个人去火车站。林芬则早早起床,给苗苗扎小辫、做早饭,送她去上学。想到苗苗长这么大,她还是第一次送孩子上学,林芬不由又兴奋,又觉得有点心酸。
正月的风冷得很,她把苗苗裹得严严实实的,骑电动车送她到小学门口。苗苗一下车就碰到同班同学,孩子们热情地相互招呼,苗苗逢人就说“今天是我妈妈送我来的”,弄得林芬都有些不好意思了。等炫耀完了,苗苗才朝她挥挥手说了再见,跟小伙伴们进教室去了。
林芬也在校门口朝她挥手,大声说:“晚上我来接你!”
送完苗苗,她便骑车去了香菇厂。大棚里佳慧和姑姑已经在采菇了,林芬便挽起袖子加入了她们,又问佳慧:“姐,七宝送去幼儿园了没有?”
“我一大早就过来了,今天冯小河送她。”佳慧边摘边说:“这几天天太冷,晚上要不要我们开车一起接回来?”
“我跟苗苗说了晚上去接她,等过两天再一起接送吧。”林芬笑着,顿了顿又道,“我们也要加油干,争取早点买台车。”
“那你得早点去学个驾照,”佳慧建议:“到时你去孙总公司上班,顺便把驾照考回来吧。”
“我说你听风就是雨!”姑姑嗔怪道:“去年刚在城里买了房,想买车也要等攒几年再说。”
林芬却认为佳慧说得对,笑着对姑姑道:“妈,有了证又不是马上就买车。考驾照也得小半年呢,先考在手上,什么时候想买车了就能买,多方便啊。”
姑姑听明白了,忙说:“好好好,你想考就去考。要花多少钱?不够我给你添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