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之世》作者:罗小明》第1261/1306页


  刘弥面色愈发的惨白,甚至嘴唇都开始发白了。
  “你身为藩王,因祖辈而获爵,养尊处优,吃穿用度无一不是民脂民膏,还是要进行一定的时间的劳动赎罪。”
  “劳动……赎罪?”
  刘弥的神色茫然,他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许安不准备再进行这一个话题。
  “放心,没有性命之忧,也不用受什么皮肉之苦。”
  许安停顿了一下,还是解释了一下,看着刘弥煞白的脸色,他都有些担心会不会把刘弥直接吓死。
  刘弥这样的人养尊处优惯了,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若有人对他说国内的百姓吃不起饭而饿死,或许他多半也说何不食肉糜。
  不是因为愚蠢,而是仅仅因为无知。
  就好像古代有些农民认为皇帝怕是拿着金锄头在锄地。
  就是在后世信息发达无比的时代,也会因为很多无知而引起的笑话,甚至比何不食肉糜更为魔幻。
  “入城。”
  许安没有再浪费时间在这些睢阳城官吏的身上,策马向着城门的甬道行去,身后一众将领和腾骧卫的骑军纷纷簇拥着许安,向着城内的行去。
  战马走动之间,躯干不断起伏,乘在马背之上,刚刚想到了的办法也在许安的脑海之中开始逐步完善。
  现在天下名义之上虽然已经属于明庭,天下已经解放。
  旧时代已经结束,新的时代已经开始。
  但实际上,旧时代的影响仍然残存着,那些长久以来处于汉庭统治之下,被封建思想所深深影响的人还占据着大多数。
  要想改变这天下,要真正的解放着天下,首先要做的便是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的第一步,便是尊民。
  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为天下人所知。
  打破那长久以来的固有观念,让他们明白,并非是理应如此。
  如果处置这些归降的高官和将校还有刘氏宗族的人是一个问题,而现在许安因为刘迷的事情也得到了启发,他准备将这些人集中起来,让他们去过普通人的生活,下放到各地的屯所,进行劳动,让普通的百姓都明白。
  这些所谓的天潢贵胃也不过和他们一样都只是普通人罢了,并非是什么天生的贵种,天生便比他们要尊贵。


第九百零三章 海上丝绸之路
  睢阳城中已经确保了安全,原本府衙之中所有的守卫都被换成了腾骧卫。
  骑乘着战马从睢阳城的街道之上走过,视野所及之处皆是肉眼可见的冷清。
  这座城邑没有多少的人气,到处弥漫着一股死气沉沉的腐朽之味,让许安感觉很不舒服。
  坊市之间没有人声,也没有杂声,彷佛就是一座空城一般。
  这并非是因为城中的百姓害怕而不敢出声,闭门不出,这样的区别许安还是能够看得出来。
  他此前经过魏庭的城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只有在经过了汉庭的城镇之中,才有这种感觉。
  许安皱了皱眉,这一路行来,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里是豫州梁国的治所,本应是一处极为繁华的城邑,但是却是这般的死气沉沉,腐朽不堪。
  所有坊市的门全都被打开,许安也能够看到坊市之中的一切。
  先锋明军刚刚接管了这座城邑,只是清空了主干道之上的威胁,对于城邑的其他其他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干涉,只是派了一些巡逻队前去维持治安,这也使得许安可以直接看到睢阳城的另一面。
  空气之中的那一股腐朽的味道是真真正正的存在,许安的目光透过坊间的大门进入其中,他看到的是衣衫褴褛的几名行人,他们句偻着腰,无一不是面黄肌肉。
  睢阳城并非是没有稍微强健一些的人,但是那些不是世家豪强富裕之人,便是地主商贾这种时候如何敢出门去触明军的霉头。
  但是这些行人明显是最底层的贫民,他们并非是不怕明军,他也害怕。
  毕竟在汉庭的宣扬之下,明军就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匪徒。
  但是再怕又能如何,生活还是要过下去。
  连年的战乱,苛捐杂税一项叠着一项,掏空他们积攒下来的仅剩的钱粮,若有一两日不去做工,没了工钱,也不过是饿死在棚屋之中。
  一众明军皆是目不斜视,缓步向前,这样的场景他们见了无数次,已经是习以为常。
  每一次见到这般情况,他们只是庆幸,庆幸自己加入了明军,庆幸他们生活在明庭的治辖之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这样的情况,许安也没有办法转瞬之间解决。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国家只能是徐徐图之。
  一路无言,许安领着众将一路行入了睢阳城的府衙。
  府衙正厅,一众腾骧卫已经将其收拾的干干净净,摆上了桌椅,舆图、沙盘都已经放置,一切都是按照军议的规格来放置,不过却并非是许安要召开军议,讨论作战。
  这一次要讨论的,只是关于如何接受现在暂时还没有彻底收入囊中的原汉地五州。
  青、徐两州如今已经被全面接管,但是彭城之战前夕汉庭还占有兖、荆、豫、扬、交五州。
  虽然五州基本都没有了多少反抗之力,荆、兖、豫、扬四州皆是已经递交了降表。
  交州路途遥远,消息传递一来一回,沿路道路崎区,虽然没上降表,但是多半已经是在了路上,对于士燮递不递交降表,许安其实并不在意。
  士燮愿降那么也不过是省下了他些许时间,使得交州的民众少遭遇一些兵祸罢了。
  而士燮就算不愿意投降,他甚至不需要出动己方的战兵南下,只需要让张燕征调南疆诸蛮还有附庸国的军兵就可以击溃士燮,占据交州。
  张燕在南疆杀的血流成河,恩威并施。
  对于这些大将,许安也没有多少隐瞒用兵之法
  张燕身为太平道的宿将,对于兵阴阳也有一定的研究。
  当初的几番大战,张燕以兵阴阳击破诸蛮之兵,南疆诸蛮皆将张燕以为天神不敢忤逆,张燕推行土司制根本没有受到多少的阻碍,甚至还有数名蛮王想要加入太平道之中修道辩理。
  于是无当飞军也正式建立了起来,张燕挑选百蛮之兵入军伍,编五千人入营,教习汉语,讲解经义,度其入道。
  并将其家卷尽皆调入各城之中,并给予籍贯,使其离开了部族,不再依附于其原本部族。
  这一次进攻交州,就是三千余名的益州明军加上五千无当飞军作为主力,然后其余的数万大军都是征调的诸蛮助战之兵,还有附庸国的军兵。
  士燮麾下的交州兵根本抵挡不住,连丢数城,一路退守,好不容才维持了均势。
  在原本的时空之中,士燮连交州刺史都不是,只是被封为了安远将军,封爵龙度亭侯。
  三国鼎立,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归附,士燮被孙权封为左将军。
  士燮的能力其实一般,若是将其放在中原,只怕是要被曹操、袁绍等人吃的连骨头渣都不剩。
  不过留下他也算是有些用处,士燮在交州的威望极高,据南面的军情回报。
  就算是明军节节取胜,但是那些交州的部族还是愿意跟从士燮,仍然在拼死反抗,所以战事进行道后面,为了减少伤亡,明军只是围而不攻。
  毕竟真正决定天下的战争是在彭城,只要在彭城击败了刘协之后,天下纷乱的局势便会尘埃落定。
  最好还是招降士燮,这样交州的民力和部族都可以直接使用,对于他之后的计划也有大有好处

当前:第1261/130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