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娘娘早上好》第102/115页


  有了这封血书,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顺。
  而不但能够领会自己的意图,还能够想办法为朝廷出兵找到合理合法的理由,将之安排得如此巧妙顺当的人才,自然令李定宸大加赞赏。
  既然理由已经有人送上门来,李定宸自然不客气。看完之后,只略一沉吟,便拍案道,“那阮氏着实可恶,乃是乱臣贼子之辈,岂可窃据王位!既然黎氏的世子写下血书,我大秦作为宗主国,自然义不容辞,当发仁义之师前往安南,助其复国!”
  三位阁臣在朝的时间都不短了,可以说是看着李定宸长大的,听到这话,半点都不意外。
  世宗皇帝的盔甲还在这知政殿的墙上挂着呢,一进门便能瞧见。
  皇帝的尚武之心,多年前就已经显露端倪,能够压制住那么多年,已经是意外之喜了。如今大好的机会送上门来,他会做出什么选择,也在预料之内。
  但他们还是要尽职尽责的劝说一番:这打仗毕竟不是儿戏。虽然安南是个小国,估计几千兵马就可以解决。但那边地理位置特殊,瘴疠遍布,大秦的士兵很难适应也是事实。而且山长水远,消耗的钱粮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当然,最后这个问题,他们只是随口提了一下,因为军队到了安南国境内,一应补给肯定就要由黎氏负责了。所以最令人担忧的,还是瘴疠对士兵们的影响。万一损失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然而旋即,想要推动这场战争、为自己搏一场泼天功劳的赵浩参谋又从安南国送回来了两封奏折,让朝中诸公下定了决心。
  第一封奏折,言说阮氏似乎与两广那些藏在山中,不肯顺服的山民土人颇有勾连,正是因为有阮氏在后面支持,他们才能够应付得住朝廷军队的围剿和追捕,成为两广一大祸患。
  可见阮氏不臣之心早已有之,而且已经开始对大秦动手了。如今看来随时癣疥之患,安知异日不会直指腹心?
  第二封奏折,却是黎氏那边有人献上当地人用来对付瘴疠的药方,可以极大地缓解瘴疠造成的症状,至少绝对不会死人。
  这两本折子一上,先是让朝廷感觉到威胁,然后又吃下一颗定心丸,出兵之事便已成定局。
  天泰十四年五月,朝廷下旨,从京城调遣二千京军,又从两广各抽调一千人组成远征军,进入安南境内,助黎氏复国,扶持黎泰存为新的安南国主。
  一并被派去的,还有参谋部这两年培养出来的所有年轻参谋。虽然他们的理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到底还是要差一些,出去历练一番也好。
  这一仗,真正算起来,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更长些。
  从大军进入安南境内,至攻破安南国首都,生擒伪王阮氏,不过十几天功夫而已。捷报传至京城,这份神速令朝野都为之震惊,也终于让很多人都意识到,如今的大秦,已经不是往日的大秦了。
  他已经从低谷之中恢复过来,正在恢复世宗乃至太祖太宗年间盛世皇朝的景象!
  而他们所有人,会是这段盛世的见证者和缔造者。
  作者有话要说:  王霄虽然走了,但是其实朝中跟他一样保守的人还是很多的。
  观念需要慢慢转变。


第118章 顺势而行
  虽然大秦的军队很强势,但对于新任的安南王黎泰存而言,还是亲自将自己从荒岛之上接出来,又为六神无主的自己指明方向,最后扶持着自己登上王位的赵浩赵先生更能够带来安全感。
  所以在正式拿到朝廷敕书,被封为安南王的这一天,他提出了一个要求。
  要赵先生陪着自己一起住在王宫里。
  虽然这一切可谓是自己一手推动的结果,但赵浩一向表现得非常低调,尤其是大秦军队开到安南之后,更是抱持着一种“深藏功与名”的念头,并不过多的干涉什么。
  毕竟他深谙官场之道,自己已经拿了一份大功,陛下那里不会忘记,剩下的自然就不能再占了。
  结果没想到之前发挥得太用力,导致安南王好感太高,竟然提出了这种要求。
  这就很尴尬了。
  这王宫真要住进去,他成什么人了?若他只是个文臣也就罢了,偏偏参谋部虽然没有军权,但是按照陛下的意思,却还算是武人。
  安南王连大秦的军队都不信任,就只相信他,皇上又会怎么想?
  以一己之力左右一个国家,若他不是大秦的朝臣,那倒也算是件好事。可他真的没有要来安南为官的意思啊!他全家老小都在大秦,自己作为户科给事中也算前途光明,怎么可能想不开?
  然而这种解释,不能说给安南王听,更不能说给本来就对自己颇有微词的援军和同僚们听,甚至还在大家的撺掇下,不得不同意暂时住进安南王宫之中。不过在他的坚持下,住的是接待贵宾的宫殿,总算是拉开了一点距离。
  然后赵浩立刻写了一篇声泪俱下、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奏折,连夜着人发送回京。
  他对大秦一片忠心可昭日月,别人误会也就罢了,陛下万万不能也对他生出疑心啊!
  这封奏折对李定宸而言,可谓是正中下怀。
  “赵参谋果然是一员福将。”他将奏折给越罗看,“朕正发愁这接下来的事该怎么处置,他就替朕分忧来了。”
  越罗一看,也忍不住失笑。
  赵参谋恐怕不会知道,皇帝正希望安南王身边有这么一个可信之人。而他要办成李定宸交代的事,一二年内,估计是不能从安南回来了。虽然还是大秦的臣子,但估计真要在安南做一段时间的官。
  李定宸虽然看中了安南的土地,但也不是不由分说就要派兵去夺的意思。本来是打算派遣使臣,两国修好之后再从长计议,但如今有赵参谋作为中间人,安南王对他如此信任,要办成这件事倒是容易得多。
  所以他很快提笔在奏折后写下批语,又另外手书了一封旨意,一并发还给赵浩,要求他推动安南国接受农事部的人入驻。
  大秦以上国的名义出人出粮种出种植方法,帮助安南国开垦土地,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增产增收,这是求都求不来的好事。安南王黎泰存听赵浩一说,便立刻点头应承。
  “若当真能种出更多粮食,使我安南百姓人人都可饱腹,便是天大的恩情了。”他将文武官员召集过来宣布此事时,不由感慨,“此乃上国皇帝陛下的恩典,我等岂可不念?”
  但安南国中也不是人人都如他这般傻白甜,虽然依附于阮氏的人都被抓起来了,但留下来的这些人中,也颇有明见之人。
  他们又没有被吓破了胆子只知道依附大秦,立刻就有人出列质疑此事,“人人都可饱腹,便是大秦也无法做到吧?真有这么好的事,必定敝帚自珍,岂会这么好心,要来帮扶我国?我王莫被他人蒙蔽才是。”
  有一个人开口,其他人自是纷纷附和。言语之间,暗示大秦军队还在国中,军饷军备一应都是他们安南国支持,而今又要引进大秦的种植方式,只怕长此以往,安南国不存,会变成大秦的一部分。
  这种阴谋论还挺有市场的,立刻引得不少人心生怀疑。
  赵浩被他们气笑了,“诸位请放心,大秦军队还留在此间,不过是因为大王才刚刚回宫,担心再生事端罢了。若是大王首肯,士兵们也想赶着回去过中秋呢!”
  这话他是咬着牙说的,因为皇帝能放心召回军队,是因为他一个人就取代了一支军队的坐拥,牢牢的楔在安南国中。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件事,自然比用军队威胁得来要好。
  所以其他人都赶着回去过中秋,但他接下来几年的中秋,怕是都必须要在此过了。
  但咬牙归咬牙,赵浩对朝廷却是没有半分怨言的。战争刚刚结束,其他人的功劳都还在议论之中,但他却已经挂上了“安南清吏司”的名头。虽然安南如今并非大秦的领土,但凭借着安南王的信任,他的职权却非常大。
  而且皇帝许诺,若能将安南的事情办好,将来他回朝时,一个户部侍郎是跑不掉的。
  要知道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下。对于官员来说,五品是个非常重要的坎,多少人在朝中煎熬二三十年也不见得能跨过这道坎,一辈子沉沦下僚,而他却只需要在这里种几年的粮食就能迈过这道天梯。
  叫朝中那些大人们知道了,只怕会嫉妒得眼睛发红。
  他说完之后,就将眼望向安南王。安南王心里显然也有些疑虑,因此只是含糊道,“孤虽然有心留下,却也不好耽搁了大秦壮士们回想。就请赵先生替孤安排。”
  而后又许诺了许多的金银财宝作为“辛苦费”。
  赵浩拍着胸脯保证能够将这件事办妥当,便带着赏赐出宫去了。
  第二日大秦便退了兵。
  ――他们虽然不需要赶着回去过中秋,但两广那些不服教化的山民,却是要顺便收拾一下的。有安南国出军饷,自然再好不过。
  军队撤出之后不久,农事部两广的负责人就带着人马牲畜和良种赶到了安南。
  这里气候与两广相似,因此带来的作物也都是在这两地种得好的良种。而安南本地气候炎热,虽然已经快到中秋,却还可以种植一季作物,因此农事部的人一到地方,便立刻投入到了火热的劳动之中。
  安南地广人稀,又因为土地肥沃、出产甚多,随便种植一下就够吃了,所以土地完全没有被开发利用起来。种植方法更是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因此农事部的人带来的不光是新的种植方式,还有新的风气。
  这么好的地,只要利用起来,一年收上几万斤粮食不成问题。
  什么你说安南人少吃不了?没关系,可以卖给我们大秦啊!价格优厚,绝对不让你们吃亏。作为属国,安南使用的本来就是大秦所铸铜钱,倒是没有任何不方便。若是不想收钱,还可以从大秦境内运送雪白的海盐,耐用的铁器,上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物品过来交换!
  展望中的好日子似乎就在眼前,有了这种诱惑,安南的百姓们也对种植生出了无限的热情。
  到这一年年底,安南新开垦出了数万亩良田,收获颇丰。大车大车的粮食被运往大秦的同时,农事部也功成身退,留下了一些农具和牲畜,以及一套大秦新编的《农事全书》。
  第二年的天元节,收到消息的交趾、占城等地便都纷纷遣使来朝,愿依附大秦,主动要求农事部的人入驻本国,帮助百姓们开垦良田,种植作物。
  李定宸自是欣然首肯。

当前:第102/115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