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娘娘早上好》第75/115页
见局势不对,自然有人站出来和稀泥,暂且将矛盾按了下去。
这只是早朝,各个官署之中还有许多事情等着大家去办。所以李定宸虽然觉得这场戏十分热闹,也从中看出了许多东西,但眼看时候不早,还是宣布今日暂时就到这里,明日再议。
然后赶着回了长安宫,陪老婆孩子用早膳。
席间说起今日早朝上的事,李定宸将陈渊好生夸了一番,然后才道,“兵部如今就交在赵荣远和段林这种人手中,难怪军中会出那么多事,也该整治一番了!”
王霄想挑乱子,给李定宸施压,但李定宸何尝不想借着这个机会,将一部分人给清理出去?
越罗小道,“这几日朝上只怕十分热闹。”
李定宸看了她一眼,忽然道,“阿罗想去看热闹么?”
“嗯?”越罗有些惊讶的看向他,“怎么看?”
李定宸本来想说,但眼珠一转,到嘴边的话就变成了,“你好生求求朕,朕就替你想法子,如何?”他凑在越罗耳畔,声音压得十分低沉,同时还轻轻捏了捏她的耳垂,暗示意味十分明显。
越罗不防他忽然凑过来,连忙捂住儿子的眼睛,瞪了他一眼,“孩子还在呢。”
为免教坏小孩子,冬生在这里的时候,她是不会跟李定宸太过亲近的。
李定宸从善如流的点头,“那咱们晚上再说。”
“陛下还是快去前头批折子吧。”越罗板着脸道。
话虽如此,但对李定宸的提议,她心下其实是十分意动的。于是这一晚不免曲意婉就,让李定宸狠狠折腾了一通,遂了他的意。
于是第二日早朝时,李定宸身后就多了一扇屏风,屏风后面摆了一张软榻,也不知道他怎么弄进来的。还没怎么睡醒的越罗打着哈欠靠在软榻上,体会了一把“垂帘听政”的感觉。
今日的早朝同样十分热闹,各方争论越发激烈,火气十足,一个不慎就会偏题,变成对对手的攻讦和揭短,最后更是直接发展成了争吵。
直到李定宸拍了桌子,众人才陡然安静下来,意识到这是在朝堂上,重新恢复了“朝廷重臣”的礼仪风度。
李定宸不着痕迹的揉了揉手掌。这桌子木料质量太好,拍起来手疼。但不得不说,震慑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听说下面州县官员审案时,桌上会摆放惊堂木,十分好用,回头就让李元去踅摸一块来。
“既然争执不下,那就廷推一样,由在场所有官员投票表决。”李定宸一摆手,自然有内侍上前,送上桌案纸笔,“同意派遣监军就写是,不同意就写否。”
“陛下!”杜卓华连忙站出来,“国之大事,怎可如此……如此仓促?”
这种事情,从前向来都是部阁重臣们跟皇帝开小会的时候决定的,哪有就这么让所有朝参的臣子投票表决的道理?
部阁重臣之所以重要,也正是因为可以参加决议这种军国重事,而普通朝臣根本摸不到边。若按照皇帝这样的做法……杜卓华内心隐隐升起一股十分不安的预感。
作者有话要说: 李定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了解一下!【不
第87章 唇枪舌战
在部阁重臣看来,李定宸的这种做法,简直如同儿戏,十分荒唐。
然而内侍已经抬着小桌子挨个送过来,根本没有给他们太多思考的机会。杜卓华转头看了王霄一眼,又看向其他人,见有人还在踟蹰,有人却已经开始提笔,微一犹豫,到底稳住了没有动。
然而个人的力量,在这样的场合显得十分微小。虽然也有他们这一系的官员看到他没动手,便也不去碰纸笔,但大多数官员还是选择了随大流动笔。
反正陛下身边的张总管着重强调过,只写是或否,不必留名,写完之后折叠起来交给内侍,谁也不会知道你究竟写了什么。
虽说还能比对字迹,但对这些官员而言,只是写一个字,稍微改变一下并不难,实在不行,就写最端正不过的馆阁体。何况皇帝既这么说了,交上去的字条事后想必会销毁,就更不用担心了。
何况,按照很多人想来,提了笔也可以选择写是或否,一样能够将自己的态度展现出来,不是吗?反倒是不动笔,必然会被皇帝看在眼里。
但这就是李定宸要的。
当他们拿起笔,的注意力放在“是”与“否”上,就不会在意这种投票表决的方式是否合理了。这只是个简单的置换,也有很多人并没有被忽悠进去,但……已经足够了。
很快内侍就将所有的字条收起,用托盘盛了送上来。
李定宸却没有碰,而是对御史中丞刘诚道,“就请刘卿过来唱票。”又转头看向张德,“你带两个人在一旁,分别用正字记录票数。”
虽然刘诚从来没有当面表明过自己已经站在了李定宸这边,但种种痕迹都能看出来这一点,李定宸自己也心知肚明。至少最近他做的这几件事都有些离经叛道,却没有像从前那样被弹劾劝谏的奏章淹没。
而此刻李定宸挑了他出来,也算是表了态。刘诚恭敬的拱手应了,便快步上前,接过了这个差事。
唱票的结果非常出乎预料。
近四百位常朝官,有五十三人弃权,余下三百多人中,竟有超过二百写了否。就算把那五十三人加进去,是的票数也根本追不上。
按照如今朝堂上的局势来推算,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是这个结果,所以不少官员都有些愣怔,根本不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站在李定宸那边。
但李定宸其实只是占了个便宜。
一向新的政策提出来,本来就有人会同意有人会反对,还有一部分人会犹豫不定。而且李定宸身为皇帝,又旗帜鲜明的摆出了反对的意见,那些拿不定主意的,自然就会保守一些,站在他这边。
再加上态度强硬要派遣监军的王系官员很多弃了权,这才导致了最后这个结果。
但不管结果是怎么来的,李定宸可不会允许有人来质疑。反正字条收上来只有刘诚和他叫上来的两位都御史,而这三个人又能互相证明彼此没有胡乱更改字条上的内容,承认不承认,都只有这个结果了。
“既然表决的结果为‘否’,那此事就暂且搁下,容后再议。”李定宸扫了一眼写着结果的纸张,又看了一眼站在地上陷入沉默的官员们,一锤定音。
杜卓华连忙上前道,“陛下,此乃军国重事,怎么如此轻忽?还是……”
“在座的都是可与闻国事之重臣,朝廷之肱骨,众人决议出来的结果,又岂能说是轻忽?还请杜卿慎言!”李定宸打断他的话。
杜卓华面色不由微微一变,尤其是注意到很多官员都朝他这里看来的时候。
在李定宸坚持的情况下,他如果当众宣称没有经过部阁重臣商议,这个结果不算数,就等于是得罪满朝文武了。尤其是那些本来的确没资格参与这种事的。虽说只是投票,但李定宸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自然想抓住。这个时候,谁反对,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已经到嘴边的话哽住,再说不出来。
杜卓华看了王霄一眼,见他没有开口,不由皱了皱眉,但还是道,“陛下恕罪,老臣也是太过忧急的缘故。这监军之事一时难以决定,然而九边爆发出来的隐患却也不能不管。”
反正王霄提出这个建议,本意是要给原本有漏洞的地方补窟窿,皇帝将他的建议打回来,那他们就索性再将这烫手山芋给他塞回去,让他自己想办法来解决。
“两位卿家所担忧的事,也不是没有道理。”李定宸颔首,“九边都是军镇,许多将士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眼中只有战事,别的事自然很难顾及,的确须得有人监督引导才是。”
杜卓华见他视线往下看,本来以为李定宸要故技重施,令所有朝参官员上折子提建议。
然而这一次,李定宸却没有按照这个套路来,而是托着下巴若有所思道,“既然是武将思路不够广,眼光不够长,何妨给他们个机会,让他们能看到更多的东西?朕倒是有个想法,莫如从九边调集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入京,参谋军事,如宋时枢密院一般。”
“陛下,万万不可!”兵部尚书赵荣远第一个站出来,厉声喝道。
“有何不可?”李定宸神色淡淡,眼中迅速掠过一抹不快。
赵荣远这样积极,第一个站出来,当然不是忧心国事,而是怕这枢密院一成,自己的兵部就成了摆设,权柄会大为削弱。
人人都知道赵荣远的心思,但他当然不会这么说。只不过老生常谈,又将太-祖定制四个字搬出来说话。
立国之初,商议朝廷制度时,这方面自然也是讨论过的。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但却还有档案。赵荣远本人在兵事上未必有建树,却很会做官。这些档案他都细细看过记下,如今搬出来也理直气壮。
“国初是国初,如今是如今。”李定宸淡淡道,“国初时连九边都没有呢!”
国初时大秦的国土远没有那么大,还是世宗时几番征战,夺下不少土地,然后才定下了九边。都按照太-祖定制,以后的皇帝就不用做事了。
赵荣远之后,又有几个人站了出来,除了之前跟陈渊贞丰县对的兵部侍郎段林之外,还有不少力主打压武将的官员,其中多为王系。不过能说出来的道理,也无非就是武将掌握了这么大的权力不妥,国朝没有这样的先例,显得十分苍白。
即使宋朝时有枢密院,但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的官员,也都是知兵事的文官而非武将。当然其中也有例外,功劳太大的武将朝廷不敢放出去,索性就用一个官职把人栓在京城。
不过,说到这一点,也有机灵的官员灵光一闪,觉得这或许同样是皇帝为了制衡武将才想出来的办法。
这参谋军事听起来很厉害,但作为武将,手里没有兵,在朝堂上跟文臣一起玩弄权术政治,又怎么可能会是对手?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倒也不必这么急着否决。
所以颜锦泉在一番深思之后,便主动站出来道,“不知陛下这参谋军事的职务如何安排?还是尽如枢密院一般?”
“自然不是。”李定宸道,“朕意从九边各选一位将军入京,专门成立一个部门,参赞军事机要,就叫军机处或参谋部。以一人为首,余者佐之,平日里负责处理监察各地军务,遇有战事,则或在京中参谋赞画,或往前线监军。”
“这……”居然一开口就是九个人!就是发问的颜锦泉,也不由吓了一跳,竟是被模糊了重点,“陛下,人是否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