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之工匠大师》第754/855页
他47岁才接触瓷器烧制,但是短短三年,他便已经熟悉了瓷器烧制的各个流程。
他仿制古瓷。
唐英仿制出的宋代四大名窑作品,如仿哥窑的金丝铁线纹、仿汝窑的冰裂纹,和原作摆在一起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他超越古瓷。
唐英擅书画,他大胆地把书法、绘画和陶艺相结合,把字画意境融入到瓷器烧制中,最终把瓷器的艺术水准推高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创烧新瓷。
唐英不但研制出仿古瓷器的釉料配方,还在这个基础上研制出新的釉料配方。
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唐英在器型上的大胆革新。
转心瓶和交泰瓶,是唐英艺术生涯里的巅峰之作,时至今日,也没有人能将其完全复制出来。
而唐英于瓷文化最大的贡献,却是他所编纂的《陶冶图说》。
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本用图文形式把陶瓷烧制的流程呈现出来,详细记载了陶瓷烧制的各个流程的书籍。
这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凭证,功在千秋。
【奉敕奉敕编陶冶图,为图二十:
曰采石制泥,曰淘炼泥土,曰炼灰配釉,曰制造匣钵。
曰圆器修模,曰圆器拉坯,曰琢器做坯,曰采取青料。
曰炼选青料,曰印坯乳料,曰圆器青花,曰制画琢器。
曰蘸釉吹釉,曰镟坯挖足,曰成坯入窑,曰烧坯开窑。
曰圆琢洋采,曰明炉暗炉,曰束草装桶,曰祀神酬原。
各附详说,备著工作次第,后之治陶政者取法焉。
英所造者,世称“唐窑”。】
陆子安以《陶冶图说》为基准,重新编写了一部更直白、更详尽的书籍。
他在其中加入了自己对瓷工艺的理解,事无巨细地剖析了自己的研究过程。
图文并茂,言无不尽。
最引人注目的,则是陆子安对转心瓶和交泰瓶的研究。
转心瓶是一个形状看似平常的花瓶,它可以拆卸成两部分。
外瓶中央镂空,造型是莲叶荷花,内芯则可转动。
上有四名小童,下有亭台仙女,一旦转动,就如四名小童绕柱而行,仙女则驾舟穿越莲丛,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交泰瓶则是把瓶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二者彼此独立,又相互勾连,可作细微活动,却又不可拆分。
寓意上下一体、天地交泰,是我国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为精巧、工艺最为复杂的制品。
时至今日,也无人能仿制出来。
最贴近的一次,是有位工匠仿制出了其形,花纹相同,但是瓶身却是相连的,不能活动。
陆子安经过反复的尝试和研究,终于制出了两件,也在这同一批瓷胚里面。
没有经过烧制,谁也无法确认会得到什么结果,所以陆子安也没有和任何人说。
三天三夜的烧制,陆子安从未歇笔,偶有睡眠,也很快醒来。
终于,在第三天的夜里,陆子安终于写完了这一叠宣纸。
一直轮班候着的青年眼都没眨地盯着他,见他终于起身,连忙凑了过来:“陆大师……”
“嘘。”陆子安扫了眼睡着的众人,意思很明显:别吵醒他们了。
青年将陆子安扶到躺椅上,保持着书写的姿势太久,缓缓躺下来的时候,陆子安仿佛都听到了自己骨骼嘎嘣声响。
他恨不能就这样一觉睡过去,睡他个三天三夜才好。
只是下一秒,他猛然跳了起来:“住火!”
这一声,如晴空霹雳,惊醒了所有人。
负责守火的工匠连忙住火,犹自有些疑惑:“炉温还不够呀……”
“看火。”陆子安抬了抬下巴:“火焰炽白,温度已经有1300℃了。”
没有人质疑他的决定,众人帮着上前打开炉门,除去炉中余火。
这是为了让窑温下降,以便于取出瓷器。
到了这一步,所有人都没了睡意。
众人眼巴巴地望着窑炉,恨不得这温度一下就降下来才好。
第627章 汝窑为魁
等炉火熄了以后,众人又重新退回原位。
陆子安等他们都让开后,才走上前去,仔细地观察了一下。
有人忍不住道:“不如直接把窑门全打开?通下风温度应该就降得快了吧?”
听了这话,众人额角青筋都跳了一下。
啧,一听就外行了吧!
顺着声音一瞅,竟然是先前去看钧魂的领导,好吧,果然是个外行。
“关于这个降温,也是有讲究的。”一旁的老师傅捋了捋胡须,慢慢地道:“降温有快慢之分,有的发色甚至需要24小时以上的降温,降快了降慢了都会影响颜色。”
“还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各种手法,降温没这么简单的,一旦错了,就是整窑的瓷器毁了。”
领导若有所思:“那如果有的瓷器要快,有的要慢,怎么办呢?”
“择其优。”老师傅微微一笑:“有了一件成功的,其他的毁了又如何?如果能保证一个窑位的品质,其他的全毁了也在所不惜!”
这话当真是说得霸气又嚣张,偏偏还很有道理,无法反驳。
的确,十窑九不成,出了一个成功的,就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问题是现在就算他们愿意为了一件放弃其他所有,他们都……连一件都保不住。
倒是某个人精准地捕捉到了老师傅话里的知识点:“窑位?”
这算是说到了点子上,就连在场的不少工匠都投来了视线,显然颇感兴趣。
老师傅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皱了皱眉不再开口。
偏偏有学徒却还在问:“我看刚才不都是随便摆进去的吗?难道摆放位置也有讲究?”
老师傅犹豫不决,不知当说不当说。
见他迟疑,陆子安平静地点点头:“当然是有讲究的,如果不懂摆位,烧一百次也枉然。”
现场所有人都对此颇感兴趣,连连追问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