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宋官道》第1/206页


声明:本书为狗狗书籍网(gouyg.com)的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盛宋官道 / 彼人 著 ]
作品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为了让作者 彼人能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请您购买请购买正版图书!

书籍介绍:
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既有儒学士子的风流,又有科技商业的爆发,还有政治变革的漩涡。茫然踏进这个世界的主角,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命运,周旋在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
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就象历史长河中的一条船,因为他的意外出现,这艘原本注定驶向没落的巨轮,会不会偏移它的方向呢?
==========================================================
超越盛唐的繁华,科技文化的爆发,北宋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年代,也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转折点,甚至可以说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巅峰,而我们对历史中国文化的印象就是传自于这个年代。
最值得惊叹的是这个中国古代最为开明的政治,以及对社会制度最佳配置的探讨。
(买断作品,质量保证)


------章节内容开始-------

正文 从小片段来认识历史--宋朝的下馆子
狗狗书籍网 更新时间:2010-10-13 15:51:33 本章字数:3256


秦汉隋唐,历来多少酒席似乎都是家宴。而且我们这个民族即便一直到盛唐都有宵禁呀,元宵节偶尔开禁三晚[隋炀帝的大业年间曾有一次开禁了半个月之多,传为佳话]。农业社会晚上有了活动一般干什么呢?就花在饮食上了,喝酒取乐看灯吧。
宵禁完全解除那还要到北宋初年。于是,餐饮业起了结构性地变化。
1)两餐变为三餐。
古时中国人基本上只有两餐:晌午一餐,傍晚一餐;基本对应农耕的开工和收工的时间。如果军人行军么,也是在两顿饭之间的六七个小时内一口气进行的。所以往往可以走很远的路,日落了就安排岗哨休息了。但到了北宋初年,随着宵禁的解除,城市居民的夜间生活一下就变成了课题。于是很多人养成了入夜后再吃一顿饭的习惯。
注意,那个时候的三餐时间仍然和现今的并不一致。我们现在的朝九晚五学的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率先定出的标准,慢慢影响了世界各个地方。也有例外。
2)酒楼的出现
唐朝人如果夜游就面临着必须在外过夜的安排;宋朝的老百姓晚上吃完了饭仍旧可以从容回家,所以不需要在外过夜。夜间的餐饮业蓬勃发展了起来。
东京梦梁录中记载:开封各处都有酒肆,门前扎着欢楼,换楼内走廊是妓女们等待召唤的地方,通常她们浓妆艳抹,随时随地等待为赴酒席的宾客表演歌舞。酒楼上看去“仿佛神仙”。几百年的私人宴会给了酒楼题材,看看那些官宦大家的家厨如何流落到社会上来的就知道了。可惜,很少有这方面的记载保留下来。厨师的来源不可考,总不会是新东方来的爱卿哈。
3)酒楼内的生意模式
把当时的酒楼对比现在的酒楼会发现好多地方不一致。首先,没有外菜莫入这一说。实际上,大酒楼的老板可能只是这个酒楼的房东。比如施恩,蒋门神。有无数的酒保、茶博士、经纪人穿插其间,兜售自己的点心、小菜。
樊楼就是非常贴近市井的一家,它出现在水浒传和梦梁录中。三言两拍也没有少了它的身影:有一则故事讲了男女二人普通市民间的一次自由恋爱,那个男公民就是樊楼中的一个酒保,和哥哥一起在樊楼中兜售酒类的。
梦梁录记载:到了宋朝,城市的小资们已经几乎不开火仓了。吃饭基本都在外面搞定。而外面的小吃也确实好吃、品种丰富多样。
4)酒楼生意经
酒楼是个奢华的地方,他们争相使用奢华的器具。一般坐下后会上来筷碟,这些用具基本上都是银器。再点几道菜,也是银盆端来。要酒么?银壶暖了上的。
要知道,宋朝我们还没有开始普及白酒,大家基本上还在喝黄酒。宋人喜欢酒*了上,上来的酒冷了怎么办?没事,有几个嫂嫂在那里开一个碳炉专管温酒。这个碳炉就和马路上新疆羊肉串的那个格局相仿佛。烫酒的嫂嫂有个专门的名称“焌糟”。是当时三百六十行中的一个。
那些银盘子的价格不菲。但是酒楼对顾客却非常放心,给足面子。甚至你不想下馆子,想在家里请客,向酒楼定了酒菜,他们也一样拿了银器盛了菜式上门。到第二天才叫伙计上门收回。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俺家还有一个大盆子,是俺小店里点的跺椒鱼头外卖的时候老板娘送来的,几个礼拜了也没来催,说是下次点菜来取。颇有古风啊。
5)下酒的菜
喝的酒有了,下酒菜是啥呢?宋菜的菜谱太多了,抄不完的。往往一个酒席一个人会有机会吃到四十几道菜。梦梁录等书中就有几则,包括高宗和秦桧的宴席的菜单。射雕英雄传中的鸳鸯五珍脍的大名也赫然在焉。看来金庸大概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借射雕的洪七公偷偷跑去南宋皇宫偷吃解馋。
民间下酒用什么呢?俺们去翻话本小说。可以发现许多,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秦卖油去花魁娘子家里等花魁娘子回来,*就摆酒款待他。
先是吃了一通果子按酒。注意,果子并非水果。这个词汇在日本还用,就是一系列点心。比如铜锣烧、麻薯这些。然后入夜又用暖锅下酒。暖锅就是小火锅。估计就是个小沙锅,用点木炭加热放些肉菜,也可以按酒。
极端的例子来了。四川举子俞某千里迢迢赶到杭州来考试,却没有中第。根本没有钱回四川,于是准备吃一顿好的跳西湖自尽。于是关照小二管好的只管上。结果酒保将各色时鲜水果海鲜只管上来,他就从晌午一直吃到傍晚。结账居然要五两银子,等值相当于一个人吃掉近两千块钱哈!佩服。
6)吃酒的人
那里的百姓,寻常家里都不开灶的。---梦梁录。
作为一个两宋的都城的小市民,你会有一个绰号:笼袖骄民。是两宋的用语,但是意思即便现在也是一望而知。
身为两宋的城市居民,简直是人间一大幸事。刮风下雨政府大户都有散发救济,往往到了年底朝廷突然会免除你的房租。宋史里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开封的皇宫想扩张,于是和皇宫北面的居民协商。但是那边的居民都不愿意搬走,于是北宋的开封就有了有史以来最小的皇宫。相当于当年节度使的府第而已。
幸福的小市民们几百年地沉浸在他们的幸福中。所以反过来说,两宋灭亡的时候口传身述的民间文学也特别多吧。历代仿佛都没有和两宋堪比的小市民比例,所以其他的朝代结束之前的流民起义也最多。一个被贫穷化了的社会对改朝换代似乎不觉得痛苦。两宋不是。
扯远了。幸福的小市民们不开火仓。两餐三点都在外面解决。都市里还有朝廷行政人员,国家工厂(从来没有人记载过开封皇宫正面是印钞厂吧?那里可以有几百号员工),僧侣,生意人。小市民们混迹其间。看看清明上河图,在熙熙攘攘的市口中,总有一些人悠闲自得,驻足观看。他们就是城市的小市民,在观看自己的家门口又出了什么新鲜事。
7)东京小资的一天---早晨
五更时分你会听到门外有人敲铁牌或者木鱼,这是城市里早起的僧人在挨家挨户地唤醒沉睡的城市。他们人数众多,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地片,所以很快城市就醒来了。
星星点点地替代了繁星的,是蜡烛和火炬。许多铺子已经开始营业了。有早点档,供应灌肺炒肺,同粥饭点心每份20文。同时开铺的还有卖洗面汤的?如果你没心思自己点灶烧水就可以到这些摊档上去做清洁工作。
煎茶汤和煎药的摊位也出现了。然后就是屠宰摊(去年洒家在山西河南有幸见到了这些摊位,规模和作息时间有上千年的传统了呢)将牲口当街宰杀批发出卖。水果、面粉这时候都还是成捆成袋。它们作为原料都被买走,成为午餐和晚餐饭桌上的佳肴。最后上场的还会是款款的宵夜。
叫醒了东京的僧侣们也会在市场边坐下开始化缘,这就是早晨。一个喧嚣的一千年前的早晨。天在忙碌的气氛里放晓了,迎来了新的一天。
7)东京小资的一天---白天
24.05是浴佛节,香港同事居然可以享受放假的。羡慕。日本放弃了阴历,现在用公历了,就过阳历的4月8号的。这一天对于佛教徒意义重大,大陆的同事享受不到。可是你,你这个宋朝的小资,即便你不是个佛教徒你仍然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你先到大禅院去看浴佛斋会,拿寺院为你准备的“浴佛水”---不是洗石佛的清洁用水,其实是用香料煎的糖水。洒家98年的4月8号在日本东京的街头收到过一些佛教徒发的糖果,其古风东渐至今犹存啊。
天气正是孟夏,气序清和,柳花莺燕。一切都让你喜悦。而你知道,还有一个乐子在等着你。该去尝新酒了吧?因为今天,是在东京的七十二户大酒家当年开卖煮酒的日子。
尝尝青杏,樱桃[正巧今天老婆买了,刚还尝了新:)]。实现的水果有桃子、李子、金杏、林檎(就是苹果啦,日文里还坚持用这个词)。“浮瓜沉李”也是说的这个时候吧?现在西瓜也已经上市。不过那个时候西瓜刚刚从西域传到辽国境内,还没有流传到宋国境内呢吧。苹果也还没有改良,应该是小个子,是那种今日我们叫做花红果的小东西。
不过新上市了一味时鲜:茄瓠。这个东西被解释成葫芦,洒家不知是否,只是知道这东西在皇家专供市场东华门那里行情火爆,被炒得价格极高,一对[葫芦论对吗?]值三五十千呢。这和人民币也要好几千了呢。佩服。





正文 古代房价也很高!宋朝官员借租官舍
狗狗书籍网 更新时间:2010-10-13 15:51:33 本章字数:1591


在中国古代,官吏的住所简称“官舍”,常与官衙挨得很近。《晋书·陶侃传》有言:“迎母官舍,乡里荣之”。陶侃当官后,接母亲到官舍居住,大有现代公务员把老家的父母接到单位分给自己的福利房居住的感觉,很是令人荣耀。现今房价疯长,很多普通的上班族会羡慕公务员有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等福利,那么古代的官员的房子是国家提供给他们居住的?还是和现代的公务员一样,有着一些福利待遇可享受呢?
秦汉时,郡下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下的设县长,大小官员均由朝廷任命,选贤范围的扩大,也会使一些地方贤能被徵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的,到外地当官,自然就牵涉到一个住房问题。因此从秦汉开始,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的制度渐渐趋于制度化。《汉书·何并传》有言:“(何并)性清廉,妻子不至官舍。”意思是说何并清廉,公私分明地不允许老婆孩子住国家分给他的住房。
后来考虑到异地仕宦携带家眷外地上任,不能同住官舍得话,便会使官员增加另租房屋安置家属的负担。于是另规定由国家提供的官舍,也允许家属共同居住。《汉书》卷九十三记载:侍中董贤为邀汉哀帝宠信,休假日亦不肯回家与老婆团聚,于是哀帝特许董贤的妻子搬进他在宫中的住所,“若吏妻子居官寺舍”。《后汉书》卷六十四记载,赵岐的祖父官任御史,故其“生于御史台,因字台卿”,由此可知,到西汉后期,官吏家属都是可以居住在官舍的。
但是要居住官舍,并不是任何时候任何官员都可以有资格居住的。例如:北宋名相寇准被贬为衡州司马时,当地官员不给他分配住房,“百姓闻之,竞荷瓦木,不督而会,公宇立成”。(《事实类苑》卷十一)苏东坡的弟弟苏辙被贬雷州时,“不许居官舍,遂僦民屋”。
不仅这样,随着官员的增多,这样制度也开始出现了问题。完颜绍元先生在《趣说古代官场生态》一书中谈到:“随着国家中央集权管理职能的日趋完善甚至繁复化,京朝机构及供职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文献通考》卷四十七提供的统计,汉晋时全国官员总数仅7000人左右,隋朝重新统一后达12576人,唐朝更增至18805人,其中供职京师者就有2620人。假如仍沿袭两汉时大包干的办法,则不仅“京师百司”之机关用房要发生危机,亦将无法正常发挥衙署的办公职能,因为办公区内除了这2620员京朝官外,还得加上数倍于此的吏胥、杂役和卫士,而在生活区内居住的又不止是他们的家属……”
看来古代也有住房短缺的现象,所以到了唐朝开始对都城民用和商用起楼都有了限制和反限制,规定京城民居商用都不得起楼,也不再为官员提供官舍。高宗时期,河间王李孝恭子李晦“私第有楼,下临酒肆,其人尝候晦言曰:‘微贱之人,虽则礼所不及,然家有长幼,不欲外人窥之。家迫明公之楼,出入非便,请从此辞。’晦即日毁其楼。”因有明文规定民宅不得起楼,以免“临视人家”,造成不便,所以李晦不得不拆楼。
而且,官员们的住宅和他们办公的衙署开始逐渐分开。百官衙署大都建造在京都长安的皇城里,官员们的住宅则分布在皇城外郭城内的居民区里。完颜绍元先生说:“衙与舍得分开就意味着向携眷免费居住官舍之传统告别,居住形式开始多元化。”但也有特例的,比如皇帝为奖励一些官员,特赐其携眷入住产业属国有的宅第,在其调任、贬谪或告老还乡后再收回。
《大唐新语》卷三记,玄宗即位不久,老宰相李日知自请退休,一旦获准,“及还饰袋,将出居别业”。
不仅唐朝这样,宋朝也是如此。官员要住房,便得向主管国有房产和邸店的行政部门——楼店务租房,借住楼店务的房子。《宋史》卷二七五记载:屡从太祖、太宗出征的老将刘福“既贵,诸子尝劝起大第。福怒曰:‘我受禄厚,足以僦舍以庇……’。”但他去世后,他的后代就没了私宅可居住。元朝的情况跟宋朝差不多。所以有了后来通过筹募资金自置房产的事,比如国子监、礼部等部门,通过种种方式,筹募资金购得房子,以供本部门的官员居住

当前:第1/206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