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剑》第274/312页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
副使,再升右参政。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
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
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
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四年之中也不

敢来犯。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
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阳,以便于南下攻明、西
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
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眼见他和孙承宗
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地,这几
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
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
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
欢做木工。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氓性
格中的无赖、无知、无耻、以及无法无天。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
他二十四条大罪的杨涟下狱。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
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污。百姓大愤,数万士民
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
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杨涟死得最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
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入狱,百姓都很同情他。民
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小说《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
勇事迹。魏忠贤的徒党中有一个名叫冯铨的,他父亲当年在
辽东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窜南逃。《辽东传》第四
十八回有“冯布政父子奔逃”一节,描写冯铨父子弃职而逃
的狼狈丑态,可说是当时的“新闻体小说”。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
《辽东传》放在衣袖里,见到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
“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劳,想要免
罪。”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
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
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首,还将他的首级送到各处边界上去
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传首九边”,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
然而真正应当负责的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发展。江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
弼,都被加以“诽谤”罪名而处斩。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他贿赂,越多越好。孙承宗带兵
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九千岁”才
是。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
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作辽东经略。高第一到任,立
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
部撤入山海关。
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
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
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兵法有进无退。诸城
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
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
定不会有危险的。”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
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说道:“我做的是宁前道的
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
作,声色俱厉的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
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
弃了粮食十余万石。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
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愤难当。
袁崇焕的父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
丧。当时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
称为“夺情”。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朝廷不
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
苦的经营毁于一朝。虽然升官,也决不会开心。
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他妈”的广东

当前:第274/31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