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出仕(士)》第210/211页




第183章 正文文完
  如今三房黎镖的这一支中,年轻的一辈里:
  黎江,开了一个造纸作坊,专造有各种暗纹、花色的花笺纸,或卖去府城、省城,或让黎海带去羊城卖与洋商。一年下来,所赚颇为不菲。
  ……
  黎河,身有秀才功名,早已从先生黎槿那里接过担子,成了新一任族学先生。
  ……
  黎湖,在妻子孙氏去后,如今依然一人独居县城,办着他的蒙学私塾。
  在刚发生孙氏投井自尽那事后,黎湖只有过年时会回家,除夕归、三天春节一过完就走。相较以前,如今逢遇端午、中秋等平常节日,黎湖也会回村来一起过节。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或许再过上些年月,他也就放下了。
  ……
  黎海,与堂弟黎池合作,研发出了肥皂和香皂,如今热销大燕各大名城,产量甚至都供不上大燕国内,运去羊城卖给洋商的,也就很少了。
  尽管如此,黎海依旧未放弃跑商。一是因大堂兄作坊里造出的花笺纸,销给洋商的足有一半不止,他得帮忙带去卖――也不是白帮忙,他也分了银子的。二是因黎海的本性,他还是喜欢到处跑,见见世面,想去看一看洋商手中的稀罕物。
  ……
  至于三房的黎池和黎溏兄弟两,一个官至三品,已入内阁。一个已中进士,今后的前途想来应是远大的。
  ……
  有一点倒是奇怪,在江、河、湖、海、池、溏这一代,全是男儿,可除尚未成家的黎溏和丧妻孤身一人的黎湖外,他们下一代都是一儿一女,儿女双全。
  是的,一年在家中呆的时间平均算下来,可能也就三四个月的黎海,如今也已经儿女双全了。
  ……
  黎池为官已有九年,一路仕途通畅,皇帝赏赐不少,又与王家合办了水泥作坊、拿分润银子,还有一个八百亩的田庄、每年收租,这些年存下的家底,已经不算很薄了。
  黎池他们一家,给黎水村家人的孝敬也不少,不仅是银两,还有吃的、用的和穿的,都通过各种节礼送了回来。
  而且,家中各人自己也挣得不少,也就早已建起了砖瓦大房。虽家人一直秉承着低调克俭原则,显得与其他高官家族的风格截然不同,但与以前的清贫相比,那也是完全不一样了的!
  此次袁氏去世,虽在当初那个老院子里停灵,但黎桥、黎林和黎棋三房,是早已搬入了几年前新建的大房子的。之前黎镖和袁氏二老,就跟着黎桥一家一起生活。
  三房兄弟都建了大房子,而每一房内的后人,黎池的堂兄们,在成亲前也已置了房屋,这些年或扩建、或修缮,与他六年前回来时,早已大不一样。
  黎棋和苏氏夫妻两,想着大儿子虽在京城安家,可若以后回家小住,或是年老致仕归家来,也要有他们自己的房子住才行,小儿子那儿也同此理。
  于是,在当初另建大房子时,也给两个儿子各建了一座院子。不管他们是否会在里面常住,但他们做爹娘的,是给儿子们在家乡准备了房屋的,儿子们在家乡也就有根了。
  黎池这次奔丧归乡,住的就是爹娘给他建的那座院子。
  ……
  黎池归家不久,袁氏就已停灵满四十九天,于是择日出殡下葬。
  出殡那天,灵幡遮天蔽日,纸钱漫天飞舞……
  子孙后代披麻戴孝,捧灵抬棺相送,送葬队伍长不见尾,绕了整个黎水村且还不止……
  袁氏葬下之后,黎池就与徐素和一对儿女,在爹娘给他建的房子那座房子里安顿下来,居丧守孝,深居简出,不娱乐、不交际,以示哀思。
  ……
  时间刚刚进入腊月份,京中邸报传来:
  皇帝驾崩,国丧三年,停嫁娶,禁音乐,不着鲜衣艳服。
  其实早在邸报之前,留守京城状元府的管家黄精,就已送来了急信。
  ……
  贞文帝是立冬那天驾崩的。至于究竟是白天、傍晚或深夜?具体是哪个时刻驾崩的,也不清楚。
  反正立冬那一天,京城里很是混乱。
  因自家老爷未在京中,黄精就关门闭户,一点声响儿都没出,与留守的几个小厮和丫鬟一起,分守大门、侧门和后门,留意外面的动静。
  状元府位在‘西贵‘的西城区,这一片住的都不是一般人家。
  立冬这一天,守在大门内,贴着耳朵听外面动静的黄精,就听见外面街道上,时不时的有来来回回的跑步声,兵甲碰撞声,喊杀声,以及一些相熟大臣的叫骂声……
  朝中都知黎池丁忧回乡了,状元府又大门紧闭,倒是在这混乱之中,得了一片清净。
  白天的混乱过去,等夜深了的时候,皇宫方向这才传来隐约钟响,一连九响,九五之尊的皇帝驾崩了!
  黄精谨记自家老爷归乡前的叮嘱,听清是皇帝大行的丧钟后,深夜打开大门,将门外悬挂的灯笼换成了白色,挂上了白布。再之后,就一直紧闭门户,不去打听、不去搅和外面的事情。
  直到一切尘埃落定,一些消息这才传开来。黄精依旧紧闭状元府大门,只开了侧门,供府内丫鬟小厮进出采买,顺便探听消息。
  皇帝驾崩后,在内阁首辅、护国大将军和皇家赵家宗主,三个顾命大臣的见证下,从皇帝驾崩前告知的秘密之地,取出了由皇帝秘藏的一份传位诏书,又一起从乾清宫正殿中‘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取出来一份。
  两份传位诏书,放在一起一对照,完全一样。再有三个顾命大臣做人证,就确定了大行皇帝,意在传位于皇三子俭王赵俭。
  之后,朝中大臣聚集乾清宫外请愿: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皇三子压抑丧父悲伤,早日举行登基大典,料理国事!
  朝臣如此三次请愿之后,皇三子赵俭方才同意,‘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日后,就以储君之身暂理国事。
  立即又有钦天监,与皇室赵家的宗主联合请愿:皇三子乃天命所归、先皇意属,请求皇三子在冬至日时,举行登基大典!
  再之后又有朝臣跟着再三请命,赵俭这才同意下来,定期于冬至日这天,举行登基大典。
  至于立冬那天,引起京中混乱的元凶:皇长子、皇五子和皇八子,由朝臣建议,请这三位皇子,为大行皇帝守灵终生。
  赵俭近乎是大行皇帝亲自教养长大的,又有两世经验,毋庸置疑地,他拥有着一个帝王的眼界和格局。
  赵俭并未做出残害手足的事,没有执意要斩杀三位兄弟,立即就同意了朝臣们的建议。
  赵俭还是皇子王爷时,名下就有‘四宝店’这遍及大燕各府、县的连锁书店,且他待人也宽和有礼,又有黎池这个在文人之中、声名赫赫的挚友。因此,赵俭在士林文人,以及朝中文臣之中,威望还是非常好的。
  如今见赵俭一朝(即将)为帝,却也能听得进去臣子的建议,暂时来来果真不是残暴虚伪的人,于是一时间,朝野皆服。
  当然地,如内阁首辅周扬青、内阁学士黎池等这类人,或人老成精,或对赵俭知之甚深,绝不会将下任皇帝赵俭,看作是一只听话的、只懂宽和的小白兔。
  赵俭的帝王心术,怕是深得了大行皇帝的真传的……
  ……
  当时,黎池看完黄精寄来的急信,呆呆地将信纸捏在手中,神情哀伤难言。
  当日与皇帝的那一面,竟然真就成了生死诀别的一面……虽当初看皇帝似有油尽灯枯之像,但这一边又是奶奶,他最终选择了大哭一场后回乡奔丧。
  然后,在朝廷官方邸报到达之前,黎池就写出了一篇文章,《忆贞文年岁》。
  黎池所作《忆贞文年岁》这一篇千言文,因为未知贞文帝的谥号和庙号,也因他自身只是一个臣子,这才用了这个文名。
  然而,事实上,此文其实应该算作是一篇记功载德、颂扬功绩的碑文,近乎就是皇帝死后的功德碑的碑文。
  可黎池只是一个臣子,显然是没有那个资格,为贞文帝写真正的功德碑碑文的。任何文人都可以写,然而那都只是个人文学作品,并不是官方认可的功德碑碑文。
  但是,忆及大行皇帝昔日待他的种种,黎池总觉得要为他做些什么,才能压下心中的遗憾和愧疚。
  于是,黎池就作了这篇《忆贞文年岁》。文章开头,先是词语精炼却又不失华美地,概括出贞文帝的生平。再以作史诗的格式和态度,歌颂了贞文帝的为储君、为帝王时的功绩。
  然后,写了两件他亲身经历的事情,来歌颂贞文帝宽和大度、善纳良言的品德。最后在文章结尾,表达了他对贞文帝的崇敬,以及贞文帝驾崩后,他心中的悲伤与思念。
  ‘……吾闻崩天噩耗,怆然涕下。久立中庭,望京畿之向,痛不可言!'

当前:第210/211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