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民国千金》第221/224页


  不费多少工夫,他便打听到杨佩瑶的消息,也打听到今天是毕业典礼,所以早早混在人群中跟了进来。
  苏先坤跟李笑月结婚七个月,李笑月“早产”生下个儿子,从此她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富足生活,而苏先坤沉闷了两年,开始学习佛理。
  佛说: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苏先坤本就博学,很快想得透彻。
  他之前亏欠过许多女子,有此结局不算冤枉,也不恼恨别人,只是午夜梦回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双水亮的杏仁眼和那张清丽温柔的脸。
  杨佩瑶是他的心魔,他的执念,是他断不了的红尘。
  李笑月告诉他,杨佩瑶之所以一再拒绝他,是因为他<滥>情,杨佩瑶最痛恨玩弄女子感情的人。
  苏先坤开始不信,可调查过顾息澜之后,便默然不语。
  顾息澜结婚前便对女人冷淡,结婚后更是不近女人身,连跳舞都不曾有过。
  不止一次,苏先坤想假如时光再来,他愿意守身如玉只为等她。
  苏先坤默默地从镜头里追随着那抹窈窕的身影,又移到旁边高大魁梧的男人身上,犹豫许久终究没有摁下快门。
  怅惘地叹一声,把相机挂在脖子上,悄然离开。
  杨佩瑶全然没有察觉苏先坤盯了她足足一个多小时。
  事实上,她早已经忘却了这个名字。她的心尽数放在顾息澜和两个孩子身上,因为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喜悦,因为顾息澜无微不至的呵护而感动。
  毕业之后,她在家里度过了一个安闲的夏天,把秋冬季节的时装设计图整理出来。
  只是不等工厂做出成衣,报纸上又刊登出消息,东洋人已经闯过山海关,企图往北平进犯。
  顾息澜看到报纸完全没有惊讶,只沉声告诉杨佩瑶,“我跟岳父商量过了,现下杭城局势还算稳定,咱们先把孩子送去温哥华。”
  迄今为止,杨致重仍旧没有得到抵御东洋军队的指令,由此可见国民政府的态度了。
  一旦东洋人占领北平,势必还会南下。
  杨佩瑶没有异议。
  现在车船都还通畅,可要是战争起了,想走也走不掉。
  顾夫人不想离开故土,可瞧着沉稳懂事的孙子和正牙牙学语的孙女,长长叹口气,“行,我这就收拾东西。”
  杨佩瑶跟阿秋一道帮忙,把金银细软和秋冬衣物都带上了。
  顾夫人怕换了地方水土不服,请郎中配制了许多诸如四味丸、人丹等中药。
  顾息澜问顾平澜要不要一道走,顾平澜愿意走,徐萍却不同意。
  她不懂英文,怕没法沟通,又舍不得杭城的好日子。
  去年百货公司盈利近两万,如果他们离开,底下人不尽心尽力地干,岂不就亏大了。
  顾平澜觉得时局并不像顾息澜说的那般严重,决定观望一段时间再做决定。
  顾息澜只能由着他。
  杨佩瑶召集了下人问他们的意见,如果有愿意去温哥华的可以一道,有想回老家的便发给遣散费。
  有四人愿意跟着,另有五人不想背井离乡,而老家也没人,杨佩瑶便让他们看守房屋。其余十几人,都要回老家,杨佩瑶给他们每人二十块现大洋。
  过两天,顾息澜买了船票回来。
  船票是十月三号,农历八月二十,离现在还有半个月。
  买到票的那天,五姨太出去逛百货公司,回家途中遇到两伙人打群架,五姨太处事谨慎,见状便掉头拐到旁边的四锦胡同,谁知好端端走着,突然被冷枪打中,当时便毙了命。
  杨致重大怒,亲自带兵到四锦胡同挨家挨户搜查。
  胡同里有东洋人开的饭馆,从里面搜出好几把手枪还有子弹,杨致重把饭馆的掌柜和伙计全都带回军营审问。
  伙计供认不讳,说看到五姨太貌美而心生歹念,但五姨太誓死不从,不得已才开得枪。
  市井间流传的说法是这样,可内幕到底是什么,只有杨致重跟顾息澜知道。
  总之杨致重给五姨了个贞节烈女的身份,死得还算光彩,杨家也没有受到牵连。
  毕竟,如果别人知道五姨太是间谍,杨家也脱不开干系。
  死个姨太太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并没有掀起任何波浪,杨家给她烧过头七就开始着手收拾行李。
  杨致重要镇守杭城,无法离开,太太便也留下,杨承泽跟杨承鸿兄弟俩人带着其余人都要走。
  为掩人耳目,杨承泽先跟四姨太和陆秀玫并两个孩子去申城,两天后杨承鸿跟二姨太和杨佩环前去汇合。
  顾息澜则大大方方的,说要带全家见识一下十里洋场,在中秋节第二天就到了申城。
  两家人并十几个下人浩浩荡荡地上了船。
  几个孩子刚坐船感觉新奇,加上多了玩伴,竟是都没有哭闹,只有二姨太因为晕船受了些罪,杨佩环在床前忙着伺候汤水。
  轮船开了一个月,停在温哥华港口,楚青水带人开大客车来接。
  两年多不见,原本白净的肌肤晒成了小麦色,眉目间不再是原先的倾国倾城,而是多了让人踏实的刚毅与果敢。
  性情却是没变,看到杨佩瑶,老远就咧开嘴喊道:“妹子,可想死哥了。”
  孙婉婧跟在他身侧,腹部略略有些凸起,笑容温柔。
  杨佩瑶惊喜地问:“几个月了?”
  孙婉婧尚未回答,楚青水已得意地开口,“五个月,差不多农历二月生。”
  这两年,楚青水一点没闲着,把原先破败的房子修缮好给下人们居住,另外加盖了两栋花园洋房。
  都是三层小洋楼,灰白色墙面,砖红色屋顶,门前门后植着草坪,用白色木栅栏围着,还有着平整好的空地以便种花或者种菜。
  两栋小楼相隔约五十米,中间铺着三米多宽的青砖小路,来回非常方便。
  杨佩瑶突然就想起前世看到的一句话,大意是说跟儿女跟父母家相隔一碗汤的距离最为合适,既能彼此照顾,又互不干扰各自过各自的日子。
  当下顾杨两家各住一栋楼,把行李物品搬进去各自收拾。
  小洋楼很宽敞,一楼是客厅、厨房、客房还有两间储藏室,二楼是三间大卧室,杨佩瑶把光线最好的给顾夫人住,旁边一间留给顾静怡。
  买好船票后,她就给顾静怡写信,让她直接到温哥华来。
  杨佩瑶跟顾息澜则带着孩子们住到三楼。
  顾宁远非常高兴能够有独立的房间,沉默无语地收拾好衣物,又把他的玩具摆到了架子上,收拾完毕请杨佩瑶来参观。
  杨佩瑶看着整整齐齐的卧室,心里无比欣慰,顾宁远真的太省心了,还不到五岁,比一些七八岁的孩子都懂事。
  两家人在好奇和新鲜中度过了在温哥华的第一夜。
  转天楚青水送来一卡车木柴和许多米面菜蔬,温哥华比杭城冷,尤其是夜间,需要点上壁炉屋里才暖和。
  然后带他们熟悉周围环境,告诉他们到哪里买菜,哪里购物,学校和医院分别在哪里,去哪里申请电话。
  一直忙乱了半个月,杨佩瑶才把所有事情搞清楚。
  生活终于步入了正轨。
  顾静怡是元旦前从法国坐船过来的。
  毕业之后,她到中欧和东欧转了一圈,拍了近百卷胶卷。

当前:第221/224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