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臣(皇嫂)》第112/157页


  “微臣参见公主……”
  并州刺史刚一躬身行礼,杨平莹就打断他的话,目光望向庭院,挑了挑眉:“太后与我三弟还没出来?”
  并州刺史面上闪过一丝尴尬神色:“是还没有……”
  杨平莹哦了声,点点头:“那你这是来干什么的?”
  她转转眼珠,又问:“那些胡商审出来了?”
  并州刺史道:“正是。他们的确是由叶罗国国王派来的,只不过那商队首领声称他们是带着叶罗国国王的礼物来与大魏交好的,没有丝毫刺探情报的意思。”
  杨平莹嗤笑一声,刚要说什么反驳,就听见吱呀一声,房门开了,郑嘉禾与杨昪一前一后走了出来。
  并州刺史立时转身,躬身行礼:“太后,王爷。”
  “西域商队的事,进来说吧。”郑嘉禾目光微转,看到长宁公主,添了句,“平莹,你也进来。”
  杨平莹点点头,走上前去。杨昪扫她们一眼,与郑嘉禾道:“那我先去军营。”
  郑嘉禾嗯了一声。
  秦王既然归来,边境战事,便还是交给他全权应对。
  并州刺史进入房中,把审问结果简单地向郑嘉禾说了一遍。
  早在去年夏天,古丽尔发现西域公主的游记上出现了有关长宁公主的线索时,郑嘉禾就派人出使西域了。只是一年多过去,那些人到现在都没有音讯传回来。
  这也正常,毕竟大魏与西域断交百年有余,路途遥远,中间随便有什么事耽搁,都要耗费数月甚至上年的时间。
  胡商交代,大魏派出的使臣已于数月前到达叶罗国,但是因为不慎触犯了叶罗国的律法,被叶罗国国王下令抓了起来。
  而他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叶罗国王室远亲,王庭重臣,奉命来大魏求见天子,以结两国之好的。
  杨平莹道:“什么交好?如果是为了交好,何不堂堂正正地亮明身份出使?为何要假扮成商队的样子?”
  并州刺史道:“正是这个道理,不过那胡商解释说,他们一开始的确是想暗中搜罗一些消息,好摸清大魏派人去西域的目的。而且这一路上经过北戎各部,扮成商队,会更方便隐匿。”
  百年之前,西域曾臣服大魏。
  而断交,在西域人的眼中,就是摆脱大魏,挺起腰板的百年。
  乍一听闻大魏又派了人去他们的地盘,他们当然会心生警惕。
  杨平莹插话道:“当初叶罗国公主是在靠近北戎的边境救的我,她一直以为我是被北戎抢去的普通汉女。西域诸国对汉女的态度很奇怪……又是害怕,又是憎恶。而且西域与大魏断交,我摸不清他们的态度,不敢暴露身份。”
  她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对她有些兴趣的叶罗国重臣,于是引诱了他,并唆使他带她来大魏。
  来了之后发现大魏边境戒严,她还有些放松。她只想自己进入大魏,并不想让巴卡罗那些人也跟来——谁知道他们安的什么心思。
  所以她一直在寻找甩开巴卡罗的方法,没想到先被郑嘉禾找到了。
  并州刺史点头道:“那胡商也说了,大魏使臣去叶罗国说要找什么公主,叶罗国国王自然是听不明白的。恐怕这其中,也有什么误解。他都是昨天被审问的时候,才知道……才知道长宁公主的真实身份的。”
  郑嘉禾思忖片刻,问:“他手中有叶罗国的文书么?”
  “有的,”并州刺史说着,脸上有些为难,“但他说,要亲自呈给大魏天子……”
  大魏天子只是一个四岁稚儿。
  任他费了几番口舌与他解释,说呈给太后是一样的,他都不听。
  杨平莹一拍桌子,气得站了起来:“这傻子!我去与他说。”
  郑嘉禾看她一眼,点了点头。
  不管怎么说,长宁公主能平安就是好的。若能借此机会与西域建交、恢复往来,就更好了。
  杨平莹随并州刺史去找西域使臣,郑嘉禾则起身出门,打算去军营找杨昪。
  刚一到门口,就看见几辆马车停在府门处,一个须发半白、身材有些发福的中年男子站在那里,面上带了丝笑意,与门房说话。
  瞧见郑嘉禾,门房赶紧低伏下身:“太后娘娘。”
  中年男子一愣,也跟着躬身作礼:“草民赵复翰,参见太后。”
  他觑一眼郑嘉禾面上有些疑惑的神情,解释道:“秦王殿下的生母赵淑仪,正是家中五妹。草民听闻殿下回到并州,因此特来探望……”
  郑嘉禾了然,这是杨昪的母家舅舅。
  她差点忘了,赵淑仪的出身,就是并州赵家。
  郑嘉禾和颜悦色地嗯了声,点点头:“秦王去军营了,你们先在这里等着吧。”
  她说完,就抬步离开府门。
  赵复翰连忙弯腰恭送,等郑嘉禾的背影消失,他才直起身,后知后觉地挠了挠头。
  太后居然与秦王住同一个宅子里啊。


第83章 风光 杨昪忍不住捏了捏。
  赵家如今的家主赵复翰只是一个白身, 此外有两个弟弟在并州府衙任职,又因着秦王这一层关系,在城中倒也算得上大户。
  秦王生母赵淑仪故去后, 赵家这些年一直都很低调,以至于在长安城没什么存在感。哪怕是秦王已经有了如今的声望和地位, 世人乃至朝臣也常常会忘了秦王的生母出身于并州赵家。
  不过如今秦王就在并州,府衙那些官员当然会好好招待赵家族人。赵复翰带着几个亲族前来拜见,被好生迎进了府中,好吃好喝地供着。
  郑嘉禾在军营大帐外逛了一圈,杨昪仍在里面与那些将领议事, 她便没有进去打扰。
  等杨昪出来时, 看见郑嘉禾与几个随行的官员站在树下,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杨昪走上前去。
  “太后。”他微微躬身, 行了常礼。
  那些大臣们也纷纷转过身拜见他。
  郑嘉禾吩咐道:“你们先下去吧。”
  待得那几个大臣告退之后, 郑嘉禾转目望向杨昪。
  “吴王、安王叛乱,我调了六万兵马前去平乱。刘希武为主将,今年新中的两个武进士为副将。依你之见, ”郑嘉禾语调平静地说, “你觉得多久能平定?”
  杨昪在昨天下午回来的时候, 就已经听说了关于吴王、安王叛乱的事, 亦从中得知,河谷一役之所以如此惨烈, 就是因为安王暗中豢养私兵不说,还胆大包天, 以次充好调换军备。
  任何一个了解真相,有血有肉的大魏人,都不会对这种叛贼产生一丝一毫的同情。
  杨昪微微垂目, 思忖片刻,道:“不出三月。”
  他顿了顿,又补充说:“这是彻底平定要花的时间。但不出一月,他们就会显出颓势,无力回天。”
  郑嘉禾挑起眉梢:“当真吗?”
  杨昪道:“你随我来。”
  他领着她步入中军大帐,走到案边,上面还摊着一幅没有收起来的舆图。
  “并州离雍州不过三百里,”杨昪在地图上指给她看,“只要北戎这边情势稍缓,我们随时都可以掉头去打安王。即使不去,他也有所顾忌。再者——”
  他掀起眼帘,平声道:“阿禾,雍州的民心在你这里。”
  上半年才经历过灾情的雍州,由太后指派官员坐镇救灾,无论是粮食、棉衣,还是房屋重建,都是朝廷一手接管的,反观雍州刺史等大大小小的官员,被问责了一大片。而享受着雍州供奉的安王,要不是被朝廷派去的人逼着放血,恐怕会一毛不拔。
  这些事,都会被记在当朝掌权的太后身上。

当前:第112/157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