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的天下:魏晋豪门与皇帝的争权之路》第35/152页


  宴无好宴
  公元253年8月,扬州合肥城外,吴军尸横遍野。
  伤亡数字在诸葛恪脑中精确换算成受损的政治声望。他寻思:倘若就这样回国必名誉扫地,不如先缓缓再说。想到这里,他下令在长江北岸、魏吴两国的边境处驻扎了一个多月。
  将士无比渴望回家,恨不得将诸葛恪碎尸万段。
  与此同时,诸葛恪惨败的消息传到建邺。公卿朝臣纷纷催诸葛恪回国。
  诸葛恪又推脱说要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屯田,还是不想回去。
  公卿震惊了,他们绝不能允许诸葛恪带着十几万朝廷中央军游离在边境,继而,诏书一封接一封送到诸葛恪手里。诸葛恪终于扛不住压力了。9月,他落魄地回到吴都建邺。
  诸葛恪回京后罢免了大批不属于自己派系的官吏和禁军将领。没多久,他为了重新树立威信,又声称要再度北伐,还放话说准备迁都到武昌。早在孙权活着的时候,诸葛恪曾驻守武昌很多年,他在那里有不错的人脉和威望。如今,他意识到自己在建邺声望日下,便希望借迁都武昌挽回局面。另外,诸葛恪的外甥女正是“南鲁党争”中被废掉的太子孙和的妃子,近段时间坊间风传,诸葛恪意图废孙亮、立孙和。
  群臣无不心惊胆战。
  诸葛恪越是折腾,对他不利的舆论也就越多。
  不能再由着他折腾了。
  当初曾死抱诸葛恪大腿,并与诸葛恪一起接受孙权托孤重任的武卫将军孙峻暗中开始了一番谋划。
  11月,孙峻对吴帝孙亮言道:“太傅自回京后日夜操劳,希望陛下能出面宴请太傅,以示关怀!”
  孙亮还是个孩子,没想那么多,当即答允。
  当晚,诸葛恪接到孙亮的邀请:“明日请太傅来宫中赴宴。”
  诸葛恪踌躇道:“我有点不舒服,明天想在家养病。”
  但孙亮再次派来使臣盛情邀请诸葛恪赴宴。诸葛恪推脱不掉,只好勉强答应。这天夜里,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紧张得整宿都没睡着。
  翌日清晨,诸葛恪因为过度疲惫竟出现了幻觉,无论闻什么都是一股臭味。临出发前,府中一只狗跑过来衔住了他的长衫。
  诸葛恪心头涌起一阵不安:“你是不是不想让我走?”
  狗死死咬住诸葛恪的衣服不放,喉咙里呜呜叫个不停。
  诸葛恪其实也不想去,但又想到自己若不去,公卿肯定以为自己心存畏惧,遂甩了甩衣袖,迈上马车直奔皇宫。
  皇宫内,孙峻同样彻夜未眠,他正紧张地做着最后部署:“你,带二十个人埋伏在大殿外。你,带十个人埋伏在屏风后面……都准备好,听我号令,不准暴露!”
  如果诸葛恪不来怎么办?皇宫内已经闹出这么大动静,过不了多久就会走漏风声,对孙峻来说机会只有一次,今天死的不是诸葛恪就是他自己。想到这里,孙峻决定只身出宫迎接诸葛恪。
  两代兴衰
  诸葛恪在宫门处下了马车,但见孙峻满面堆笑拱手相迎。
  “太傅大人,听说您偶染小恙,要不就过几天再来,我去禀告陛下。”孙峻脸上不露声色,心脏却扑通扑通直跳到嗓子眼。来是不来?他说这话其实是在赌命。
  倘若诸葛恪秉承诸葛氏谨慎的家风,这时就会顺势应道:“那就劳烦孙将军了,我的确患病,改日再叙吧。”
  然而,诸葛恪自幼在孙权的怂恿下养成了张扬的性格,在他的价值观里,从不知道什么叫低头:“病不重,我今天可以觐见陛下!”言讫,他昂首阔步迈进宫门。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步同样是在赌命。
  诸葛恪正走着,突然,一名侍卫悄悄往他手里塞了张纸条。诸葛恪低头观瞧,只见纸上赫然写道:“宴会有异常,谨防变故。”落款是他的亲信,散骑常侍张约、朱恩。
  他心里一惊,赶忙将纸条递给身旁的太常滕胤:“你看看,怎么办才好?”
  滕胤和诸葛恪是儿女亲家。他看毕惊道:“不如打道回府吧!”
  诸葛恪本在犹豫之际,可滕胤的话反而起到激励的作用:“现在回府,岂不让众臣耻笑我胆怯?”
  关于滕胤劝诸葛恪的对话出自《吴历》,但正史《三国志》则说是滕胤因为不知道孙峻的企图,反而劝诸葛恪入宫,两种说法截然矛盾。东晋史学家孙盛认为,滕胤不大可能草率劝诸葛恪入宫,诸葛恪也不是这么没主意的人,他只身赴险完全是性格所致。这种分析合情合理。所以这里也就采纳了《吴历》中的说法。
  诸葛恪走到大殿门口。按照臣子觐见皇帝的规矩,他脱了鞋,又解下腰间佩剑。
  “臣参见陛下!”他跪在孙亮面前,偷偷抬眼观察四周形势,见无异常才入席坐下。他拿着酒樽却担心酒里有毒,一口都不敢喝,只是警觉地盯着四周。
  孙峻朝诸葛恪笑了笑,欠身言道:“太傅病体未愈,想必一定随身携带药酒,您就喝自己的药酒吧。”
  听到这话,诸葛恪稍稍安心,取出随身药酒自斟自饮。酒过数巡,他愕然发现孙峻的坐席空空如也。
  “孙峻去哪儿啦?”
  “孙大人如厕去了。”旁人应道。
  “哦。”诸葛恪忍不住伸手去摸腰间佩剑却摸了空,心里空落落的。或许,我这趟真不该来……
  须臾,大殿外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孙峻在一队禁军的簇拥中快步走进席间。没等众人反应过来,他便从怀里掏出一封诏书朗声念道:“陛下有诏,收押诸葛恪!”
  话音落地,满座震惊。诸葛恪本能地瞪向孙亮。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孙亮见诸葛恪怒目瞪着自己,吓得尖叫起来:“不关朕的事!朕什么都不知道!”身旁的乳母见状赶忙把孙亮拽到后堂。
  “孙峻!你敢!”诸葛恪跳起身准备自卫。
  孙峻见诸葛恪有动作,当即下令:“诸葛恪拒捕!杀!”禁军挥刀向诸葛恪一通乱砍。
  诸葛恪毫无还手之力,当场被砍翻在地,他倒在血泊中抽搐了几下,不一会儿便气绝身亡了。
  早在诸葛恪从合肥撤军的时候,邓艾对司马师说:“那些吴国豪族个个都手握强兵有权有势。诸葛恪不想着安抚他们,反而一味靠兴师动众树立威信,恐怕离死不远了。”
  蜀国名臣张嶷也对诸葛瞻(诸葛亮的儿子)说:“孙权刚一死,诸葛恪就离开国都屡屡用兵。他这么做很容易让朝中权臣起异心,相当不明智。”
  诸葛恪被杀的消息很快传出皇宫,他的两个儿子诸葛竦和诸葛建慌忙带着母亲逃出建邺。母子三人驾车一路跑到长江岸边跳上一只渡船。这时,孙峻的追兵也快马赶来。诸葛竦嘱咐了弟弟一句:“带母亲逃到魏国!”言讫,他跳下渡船,挡在追兵面前。
  当初,诸葛竦曾多次劝谏父亲:“您该适当着屈尊收敛才是避祸之道。”诸葛恪非但不听,反而臭骂了儿子一顿。
  如今,诸葛家果然亡了。诸葛竦万念俱灰,奋力挥舞刀剑,向追兵刺去……
  诸葛建眼睁睁地看着哥哥被乱刀剁成肉泥,他一边哭,一边拼命划桨。渡过长江后,母子二人又逃了几十里地,眼看离魏国边境近在咫尺,最后还是被追兵赶上杀死了。
  孙峻剿灭诸葛恪一家后,把一封收押诸葛融的诏书塞到朱绩手里:“这回,你可以报仇雪恨了。”这两年,朱绩相继被诸葛恪、诸葛融坑得很惨,孙峻特意让他收押诸葛融,实际上等于暗示朱绩可自行除掉诸葛融。
  朱绩率军来到公安城下宣读诏书:“陛下有诏,收押诸葛融!”
  城中仿佛死一般寂静,没有任何回应。
  片刻后,公安城门打开,却看不到诸葛融的人影。朱绩大踏步进了城,直接闯进诸葛融府邸。只见诸葛融和他三个儿子横七竖八躺在地上,口吐鲜血,全都断了气。原来,他们知道必死无疑,已经服毒自尽了。
  公元253年11月,声望曾压过江东本土豪族甚至是孙氏皇族的诸葛氏,在历经两代显赫后被夷灭三族。
  诸葛氏的败亡波及很多人,其中也有皇室成员。
  孙权临死前将流放中的孙和赦免,又重新封为藩王,安置在长沙。但不想诸葛恪却对外甥女,也就是孙和的妃子张氏(张昭的孙女)说了这么一句话:“等将来我让你成为吴国最尊贵的女人。”
  孙和的妃子能尊贵到什么程度?恐怕就只有当皇后了吧。自然,得势后的孙峻视孙和为眼中钉。不出几天,孙峻便下诏责令孙和自裁。
  孙和早年在“南鲁党争”中受尽迫害,原本想踏踏实实过完这一辈子,没料到再次遭遇飞来横祸,而且是躺着中枪了。他最后望了一眼儿子孙皓(生母是孙和宠妾何氏),遂与张氏双双自杀而亡。
  年仅十岁的孙皓目睹父亲就在自己面前被这么逼死,吓得哇哇大哭。他根本想不明白,本该是皇帝的父亲竟屡遭无妄之灾,这到底是为什么?孙皓用仇恨的目光扫视着周遭的一切,幼小的心灵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了畸变。凡事皆有因果,在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孙皓对他同族以及整个吴国展开的疯狂复仇。
  张氏的兄弟张震也被株连。由此,当年吴国初代重臣张昭的子嗣便在这几场政治动荡中被迫害得半死不活了。
  孙权的第五子孙奋得知诸葛恪被杀后,误以为有利可图,便准备离开藩国去建邺。
  “朝廷政变,我趁机入京说不定能继承帝位!”
  幕僚们试图阻拦主子的疯狂行径。
  “殿下万万不可,这是自取祸患啊!”
  “别拦我!”孙奋彻底疯了,他将幕僚砍死,毅然踏上去往建邺之路。当他行至芜湖的时候接到朝廷发来的诏书。
  “孙奋有不臣之心,意图谋反,念是先帝之子,特赦死罪,废为庶人!”很多年后,他被吴国第四代皇帝,孙和之子孙皓处死了。

当前:第35/152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