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什么》第17/18页


 
  火力壮
  仁川机场入关大厅“韩国人”通道里,站着一个漂亮的姑娘,一只纤手拖着小小的旅行箱。白裙子下面,光可鉴人的小腿不事修饰。再往下看,居然是光脚加平拖!

  飞机上刚刚播报,外面温度零下四度。在她前后,韩国大姨们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

  第二天清晨,我起得早,出去溜达,温度大约是零下七八度的样子。冷清的街头走过两个上班的小姑娘,不但短裙,而且开气,抱着膀子瑟缩在寒风里,那种大无畏地拥抱想像中的春天的精神,真是令人欷?[不已。

  在汉城街上,也经常可以看到高大骨感的帅哥,穿着薄薄的白汗衫,背着大大的黑色旅行包,大踏步潇洒地走过。

  火力壮的当然都是年轻人,但也不全因为年轻。韩国人普遍比中国人经冻,大冬天里也大口大口地喝冷水。并非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是因为受西方人的影响,而是古来如此。朝鲜过去一直是个穷国,老百姓喝不起茶,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瓢凉水了事。历代相沿下来,倒是造就了一副钢筋铁骨,在体育场上经常干得安于饱暖的中国人没电。

  吃的也是如此。韩国饭店,干净是没说的,大快朵颐不可能。你看林林总总上来N小盘东西,无非是泡菜,咸黄瓜,黄豆芽,高级点的再给你来一盘苹果片,吃了半天,嘴里还是寡淡得要命。“小国寡民”的传统,千百年来就是这样吃过来的。

  路上我和韩国导游谈起这个吃。年轻的女导游和所有的韩国人一样,都是坚定的民族主义分子,一切都是韩国的好。她说,韩国之所以发展得快,是因为人们不在吃上浪费精力。韩国人把省下来的精神都用到了正事上,工作啊,学习啊,旅游啊,享受生活啊,没时间研究吃。

  言外之意,是说中国人太专注于吃了。

  无独有偶,一位中国人的看法和她如出一辙。在汉城我见到了一位金先生,原中国辽宁大学的教授,现在在庆熙大学做研究,在韩国已经待了十年。他说去年回了一趟国,最突出的感受是,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位置太突出了。他回国后,天天被“接风”,被“招待”,被“安排”,成天晕晕乎乎,体重长了十斤。据他观察,中国政府官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吃,他们每天都要为“安排”、“接待”的场所、规格、陪客级别大动脑筋,为连续不断的豪饮大伤身体。

  他说,如果中国的政府官员能把用于吃的精力省一半出来用于工作,中国就会大不一样了。


  素质问题
  每一个出入国门的人都要谈一谈国民素质问题,我虽再三克制,最终也不能免俗。

  在韩国,很少见到汉字,遍地韩文,偶尔夹杂着英语。

  在上岩的世界杯体育场门口,竖立着可爱的吉祥物塑像,底座上少有地同时标着三国文字,韩、英、汉。韩文和英文是用来标明这个吉祥物的名称,汉字则是用来提示“请不要用手摸”!

  在一家小小的韩国快餐馆,最醒目的地方贴着一张歪歪扭扭的汉字:“禁止吸烟”。环顾四周,并没有“NO SMOKING”。

  韩国人小家子气,韩国人有暴发心态,韩国人不懂得尊重人,可那是韩国人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领我们走的韩国女导游个子小小的,却非常吃苦耐劳,一路上不停地打电话,讲解,回答这个和那个的问题,还要为别人背包,拿相机。你从来见不到她的疲倦,厌烦,冷淡。

  从她身上可以看到韩国人的死心眼儿。问她一个问题,比如车窗外那座大楼是做什么的,她若不知道,就会满世界打电话,问家人问朋友,上午没问出来下午接着问,非得给你个正确答案。到了她认为值得一看的地方,她就会一丝不苟地讲解,一点也不省略,即使大家都表现出对这个景点不感兴趣,你也得耐心地听她认真地说完,才能去下一个地方。

  导游的性子也很质朴直率。时间长了,她会很坦率地和你交流。我问她对中国人的看法,她说她原来是带日本团的,现在带中国团感觉很不习惯。因为中国人随地吐痰,酷爱照像,不给小费,不遵守时间,经常为了等一个人而耽误大家的行程。并且经常会提出些额外的要求,比如从赌场回来后,还要求再送他回去翻本。

  素质问题通常是在细节上表现出来。走在韩国,你经常会感到所谓现代化了的韩国不过如此,和中国的北京、上海或者大连比,楼没有中国高,路没有中国宽,建筑没有中国的豪华,也没有什么亮化工程,大广场和大草坪。韩国的城市普遍比中国大城市旧,挤,日常。但是在一些细节上,你还是会感觉到韩国的不同。

  韩国的每一座楼,特别是居民楼上,都会用大型字体在楼体上部和下部两次清晰地标名楼名,楼号,让人一目了然。而中国的居民楼往往只是在下面钉一个小牌,找起来就费劲多了。

  在爱宝乐园,在公园,在超市,凡是人多的地方,到处都排着队。即使排出数百米长,人们还都气定神闲。在南山韩屋村的一个院子里,正进行着传统婚礼的表演,没有人指挥,人们自觉地在前面留出一个空地,整整齐齐地坐在四周,虽然人山人海,但没有人图省事从空地中穿过去。

  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韩国的中小超市内,只有收银员,而没有售货员。没有人站在货架横头虎视眈眈地盯着你。韩国的居民楼,基本见不到防盗窗。人们的相互提防意识明显不如中国人强烈。

  韩国车多,公路上从来都是车满为患,可是没见到一个违章的,车流滚滚而塞车情况很少发生。在错车之际,经常看到两车互相谦让。回国之后,两天之内我见到了四次闯红灯,其中两次是我坐的出租车,至于抢道,违章并线,违章调头,一路皆是。说实在的,我很看不惯那些出了几次国就对国内这不满那不满的人,可是刚刚从韩国回来那几天,原来许多习以为常的东西竟让我觉得有点别扭。

  对一个个体,突破规则会带来高效率。而人人都不遵守规则,则会带来全社会的低效率,最终危害到每一个人。这个道理谁都懂。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无可奈何地陷在低效率中无法自拔。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主人,我们是被管理着被控制着,所以能从被约束、被控制中小偷小摸地得到一点额外的“自由”,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快乐源泉。机场办出关手续的出口前有一条黄线,前一个人走过去办手续,后一个人应该站在黄线外等候。只有我们这一队中国人,总是要把脚踏在黄线上,或者把半个脚掌伸到黄线外,似乎这黄线就是人生竞技场的起跑线,我们必须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占一点便宜,以便在下一步无序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优势。


  还是素质问题
  我们这个旅行团里有好几位是年轻商人,家资颇巨,都受过高等教育,神态中上流社会的见多识广和优越感一目了然。一路上他们谈论的,多是他们认识的哪个哥们儿,在哪方面好使“平趟”。以及某某富商靠上了某某高官,如何霸道地在竞争中把另一个人干得惨败。某某利用人脉关系,玩空手道,如何漂亮地赚了一大笔。诸如此类。

  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谈论这些话题时的津津有味和炫耀心态。他们谈起官商勾结,谈起黑社会的名头,都是一副欣赏、羡慕甚至崇拜的口气。无怪如此,无视道德,迷信权力,哥们义气的市井文化就是他们取得成功的文化背景。

  和他们在一起,东北人的粗犷热情也扑面而来。每天晚上,都有人请大家出去喝酒,一路上有什么困难,每个人都纷纷伸手。进了赌场,这些人更是出手大方。东北人的豪气到哪儿都四处洋溢。当然,还有村气。

  其中一个少妇,30出头,开了一家典当行。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省财政厅,干几年觉得坐班没意思,就下了海。当然,资本是来自她做政府官员的父亲。她张口闭口都是对韩国的挑剔。比如早餐的面包不如法国烤得好,咖啡不如美国的,服务员不如日本,让她不能忍受。

  第一天结束行程,导游说,明天的“MORNING CALL”是七点半。这位某财经大学毕业的少妇问,什么叫“猫宁靠”?

  我说,就是“叫早”。

  她恍然大悟,“噢,叫早,对,在欧洲,那些宾馆都有叫早的。”

  第二天,在大巴上,这位少妇很有优越感地问导游:“我怎么感觉你们韩国没有什么高楼呢?最高的也就20多层,这也叫发达啊?”

当前:第17/18页

提示: 双击屏幕进入下一页